《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8600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2、了解写作背景

3、听配乐朗读

4、自由读。

5、了解诗意。

6、赏析诗歌。

活动3【活动】深入研读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

(1)“暗飞声”中“暗”如何理解?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小组内交流讨论,班内展示。

6、再创作,改写成散文。

7、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2一、课件出示李白图像。

1、猜猜:

他是谁?

2、李白简介。

3、回忆:

同学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

二、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

1、背景:

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

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744)。

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

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

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

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

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

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

天宝三年,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

此次洛阳之行,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2、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

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

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3.老师点名学生读

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

(如:

暗,暗暗地意思。

要读得低沉、缓慢;

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

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4.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

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一)、谁了解诗的大致意思?

(二)、感悟想象。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

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

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2)师:

“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

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

想像:

诗人正在干什么?

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

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时断时续,带着浓浓的乡情,像家乡亲人在低声呼唤。

(3):

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

想象一下,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

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

旅店的旁边有?

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茶楼的旁边呢?

有店铺、人家。

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人家的旁边呢?

有湖,有亭子,有小船。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

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

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

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

《折杨柳》是什么乐曲?

表达了什么情感?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

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

)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

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

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2)《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听到这首曲子,会勾起什么情?

会思念故乡、亲人。

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故园情。

师引读:

何人不起——生接读:

故园情

是呀!

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李白。

还有吗?

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因为思乡,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思想,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

因为思乡,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

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

(3)分句引读。

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

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

读——

(深情齐读古诗)

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五、拓展提升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因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留下了千古传送的思乡诗词,你知道的有哪些?

[板书设计]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借景抒情↓《折杨柳》↓玉笛声—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3

授课题目:

《春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5课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

了解诗意,体会诗境,理解思想感情,并能在课堂上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教学目标二:

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古诗赏析能力。

教学目标三:

通过理解战争年代诗人忧国思家的痛苦,从而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并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诗歌的美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

朗诵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PPT课件与视频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

搜集诗歌创作背景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1分30秒)

(播放杜甫的幻灯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壮游时期的《望岳》,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与远大抱负,那么诗人后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了吗?

(播放幻灯片)杜甫游览祖国山川之后,在长安居住了十年,这期间他政治上屡屡受挫,生活困苦,更加不幸地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投奔唐肃宗,想要有一番作为,不料中途被叛军掳至长安。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长安城处处呈现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五言律诗—《春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

二、初读(4分钟)

(一)指名学生初读全诗,进行正音教学。

(二)教师吟诵诗歌,然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诵。

三、赏析诗歌(33分钟)以前后桌为一组,分组讨论PPT显示的四个问题,讨论后PK回答问题。

问题有:

(一)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1.分析画面:

“草木深”不止是草木繁茂,更不是整齐的生长,(播放乱草丛生插图)请同学们看着想象一下,经过战争摧残之后的都城,地上可能散落着盔甲、兵器、人们慌张逃散时遗落的行李,城内早已空无一人,草木也无人整理,放肆的疯长,应该是乱草丛生、草木蔓延,不仅表明人迹罕至,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所以首联描绘了一幅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是乱草遍地的画面。

2.分析感情:

和平年代的长安城应该是热闹繁华、人来人往,通过“国破”“草木深”这样的意象再现的长安城,乱草丛生、残破荒凉,一个“破”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山河破碎、人民离散,任何一个热爱祖国的人都会感到痛心担忧,何况杜甫是一位心系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

诗人通过描写这样的景来表达了忧国的思想感情。

(板书:

破、深:

悲哀凄凉→忧国)

3.分析表现手法:

首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这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表面上读的是情,其实读到的、感受的却是作者的情。

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情感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本诗首联就是诗人将忧国的感情寓于荒芜残败的景象之中。

寓情于景是古诗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例如:

杜甫《月夜忆舍弟》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二)颔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①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叫而惊心;

②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第一种解释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感伤国事,即便站在美丽的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落泪,因伤心离别,即便是听到婉转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花、鸟是春景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

?

种种念头困扰着他,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以花、鸟拟人,连花感时都落泪,鸟恨别都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从而表达诗人内心的苦痛怨恨。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两种解释都是“溅泪”与“惊心”,“溅泪”指诗人想到目前的时局眼泪不由自主向外飞溅出来,“惊心”指诗人想到与家人的离别可能是永别而感到害怕不安、心灵惊悸,可见诗人当时内心的悲痛欲绝,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悲伤离别的痛苦感情。

溅泪、惊心

悲痛欲绝→伤时)

(三)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通过“烽火连三月”一句,我们知道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家书很难顺利送达,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杜甫,在战火不断的年代,却得不到家人任何的消息,你会是什么心情?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与家人分隔两地,又难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家书是为报平安,亲人的平安、健康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也写出了诗人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焦急迫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抵万金:

焦急迫切

→念家)

(四)尾联诗人由春望写到自己,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1.分析形象:

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眼望眼前的颓败之景,又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他心里焦急忧愁却又无力排解,搔首踟蹰,结果诗人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稀,尾联塑造了一位面对国都残败景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念亲人,老泪纵横,白发稀少,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2、分析感情:

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更短”表现诗人感慨白头发越挠越少,可见诗人愁的程度已到极致。

诗人叹息了自己的衰老,全诗又添一层悲哀,国都沦丧,诗人无国;

时局动荡,诗人无安;

家书不至,诗人无家;

白头更短,诗人已老,尾联表达了作者内心集忧国、感时、念家、悲己于一体的复杂情感。

更短:

愁→悲己)四、赏读(6分钟)

(一)播放视频。

(二)指名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评价,全班齐读,喜欢站起来读的可以站起来读。

(三)全班背诵诗歌。

五、总结(半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望》,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城的残败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六、布置作业

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情景,创作一篇小情景作文。

板书设计:

春望

破、深:

悲哀凄凉

→忧国

溅泪、惊心:

悲痛欲绝→伤时

焦急迫切→念家

愁→悲己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4

【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

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

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本课为1课时。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4.背诵诗歌。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感悟想象指导写作小结方法导入一:

歌曲型

[设计意图]通过流行歌词《李白》,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

”那么李白都创作了哪些高端的诗歌呢?

我们来欣赏一首(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

激情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

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

(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

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板书文题:

李白)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终身不得志。

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

有《李太白集》。

2.关于背景: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

散(sà

n)折(zhé

师:

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

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读(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地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读音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

要理解诗人表达出的情感,就得学会抓重点词。

如:

“暗”要读得低沉、缓慢;

“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

“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

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

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

(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播放笛曲《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师:

生:

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那你听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有点想念在远方的爷爷奶奶。

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

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当然会。

师:

为什么会?

生:

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

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不错,想得合情合理。

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

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

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

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

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

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

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

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旅店的旁边有什么?

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有湖,有亭子,有小船。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

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

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

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学习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1)理解“折柳”。

生看书中注释。

折柳: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师补充。

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

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

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

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话。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