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8872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Word格式.docx

“第二次北伐既然是讨伐奉系,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会出兵干涉?

”这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

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支持军阀混战,奉系的支持者是日本,如果奉系倒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

在讲到“皇姑屯惨案”时又问:

“既然日本支持张作霖,为什么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他?

这不矛盾么?

”由于有前面的问题铺垫,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史事分析就迎刃而解了:

张作霖没有完全答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全部条件,日本人认为张已不易被它控制了,所以炸死了他。

又可进一步启发:

“那么,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有何目的?

”“那当然是要扶持新的‘工具’,以便控制东北。

”这样层层深入,逐步释疑,让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

四、设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将理论性强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

初中学生由于知识面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对历史课本中有些理论性的知识还不易接受,因此课堂设问时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

在世界古代史中《汉谟拉比法典》有一段引文:

禁止理发师将奴隶的标志剃掉,否则,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这该如何理解?

可先谈由于奴隶主数量太多,奴隶主们为了区分便将自己的奴隶做了可供辨认的明显标记。

再设问:

“请问奴隶主给自己的奴隶做标记这种现象与我们农村家庭中的什么现象相似?

”有些同学一下子就想到了农民饲养家畜时为区分各自的牲畜,在其颈项、尾巴或翅膀上做了相应的明显标记来区分,以免混淆。

通过这一例子,同学们很容易又联想到问:

“奴隶的命运与牲畜有何本质区别呢?

”又再进一步引申……奴隶实际是被奴隶主看作牲畜,甚至连牲畜也不如。

也可联系中国古代史中“匹马束丝换五个奴隶”进一步说明奴隶的地位之悲惨。

总之,历史课设问的技巧各有千秋,教师设问时要掌握好度,让枯燥、烦闷的历史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运用。

二、历史学习:

似易而实难  

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

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  

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  

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  

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  

戊戌变法——“变”(政治:

君主立宪;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

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

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  

1927:

领导南昌起义;

1935:

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6: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

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

(2分)  

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代特征?

(4分)  

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

从整体设问:

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

从单个国家设问:

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

关系:

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二、历史解题:

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③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⑤评价人和事的方法:

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

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

(二)

一、历史材料分析题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读:

带问阅读、审清题意。

读题是解题基础。

任何人做材料题都必须做好这个环节。

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材料难易程度不同,因此读题也因人而异,有人一遍即可,有人须读两遍,也有人就须更加用心地读上三遍或要更加细致的阅读、揣摩。

但在读题的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却基本相同。

(1)阅读一段文字,除了读懂文字的中心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这往往是我们后面解题的目标或参照物。

(2)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

这两则、三则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

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同时又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3)读题不仅要认真地阅读材料,更要认真地审读设问,有人可以先读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因为这样有目的阅读就如同“有的放矢”了。

实在不行,先读材料有了一个大致梗概、轮廓后,也要认真读设问,再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样才能保持头脑冷静、思维清晰。

(4)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出处、注释、出自何人之口,图片、图表、图示则一定要先读标题。

这些内容往往能带给我们一些背景知识、提示,好比行路时看路标一样,不可视而不见。

二、思:

建立联系、找准中心。

读完或读懂了材料后,这时就要根据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比如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子,或者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联想大脑中记忆的有关知识信息,找出一些联系,如材料与教材知识有何内在联系,这一段材料究竟与哪一个知识点相联系;

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的不同材料虽然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知识点,但这不同知识点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这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即是要找的中心;

材料或材料的中心与设问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以及设问之间有哪些联系;

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等。

这一环节所建立的各种联系,找准的中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前一环节阅读的升华,又是后一环节答题的铺垫。

三、答:

按问作答、直奔主题。

完成了前面两个环节再进入第三环节就好比稼穑的农夫有了播种和耕耘马上就要收获了。

但笔者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常有两种极端现象:

一种是死抠课本。

有的学生作材料题不太读材料及题目就开始翻课本,以为课本是万能的,希图从课本中找到现成语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有如胶柱鼓瑟!

一种是信马由缰、漫天飞舞。

这样的学生做材料题根本不管课本上知识点,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却往往不得要领,有的所答非所问,还有的虽与所问有联系,但只是沾沾边而已,不能抓住实质,有如疯子打拳!

这两种现象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原因,既有读题环节不到位、思考环节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答题没有养成按问作答,直奔主题的习惯。

其实答题必须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语言精炼准确、逻辑严密,对问题作出准确地说明,严密地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并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掌握了这些步骤及答题技巧,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几类常见的历史材料题型。

通常我们把材料题按材料展示的不同形式分成文字类材料题、图表、图示类材料题,混合类材料题三种主要的类型。

一、文字类材料题

传统类型的材料解析题主要是文字类型的材料题。

其文字材料来源广泛(前面已有论述)。

其中尤以文言文和外语翻译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较大。

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相应的背景知识(如地理知识等)。

例:

阅读下列材料。

(荆州市2007年历史试题中考)

材料一应准添设下列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回答:

(1)与《南京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马关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

(2分)

(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政府达成了哪些主要共识?

(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处交史实,你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对于这一道材料题,第一步“读”,首先注意材料一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二出自《中日联合声明》及时间“1972年9月29日”等说明,结合材料一主要内容:

允许日本在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材料二的主要信息:

“日本”对“战争”“表示反省”、“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等,这时再阅读设问,就进入第二步“思”,《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各有什么特点?

这要结合必要的地理知识;

第二问中有“材料二中”字样,明确答案应在材料中归纳;

第三问要联系中日关系的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第三步作答:

①《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②日本对侵华战争进行了反省;

中日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

③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中日友好关系的新局面;

中国与日本都是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等。

二、图表图示类材料题

这一类的材料题的材料包括图片、图表、图示、地图、漫画等内容,形式新颖,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且跳跃性大,因此这也要求学生读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清楚准确地理解材料中反映的各种信息,解读这一类材料时注意要将“标题”与材料结合起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49-1985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表

单位:

亿斤

(1)与1949年比较,1957-1985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

(2)从农业方针方面分别说明1957、1960、198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3分)

(3)材料给我们的主要历史启示是什么?

这一道材料题的材料看似平常,实际上时间跨度大,综合性强。

它以粮食产量这一结果折射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读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懂得该柱状图反映的是粮食产量的变化,再结合时间及设问

(1)和

(2)了解到1957年、1960年、1985年的粮食产量既要依次比较又要参照1949年的产量来对比。

这时再结合1957年、1960年、1985年这三个时间之前中国农村发生了什么样历史事件,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变化。

回答启示时,必须围绕“粮食产量”(即生产的发展)这一中心来谈。

思考到这里就开始答题了。

答:

①粮食产量得到增长。

②农业合作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适合农业国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三、混合类材料题

这一类材料题指材料由图片、图示、地图一类材料与文字材料结合起来。

其读题与思考的方法步骤出用前两类材料题的方法步骤结合起来,大同小异。

在此也就不再举例了。

二、 

 

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

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

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头法。

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

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

例4.1931年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可记为“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

二、谐音法。

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1.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欣)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三、奇特联想法。

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1.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著作《猛回头》、《警世钟》,记法为一边想“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声响。

例2.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例1.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

1922年7月,二大;

1923年6月,三大;

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

例2.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编为“32、3傀儡建”

例3.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

编为“34、10(念壹零)36、10(念壹零),红军长征,翻山越岭。

例4.1935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

可编为“瓦早洛(落)后”及“瓦窑堡,统战方针好;

到洛川,定全面抗战”

例5.抗战过程中的几件大事,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变。

可分别编为“37、9林彪吼,38、3拉锯战,40春汪伪成,40下半百团大战,41九千(人)皖南事变”。

例6、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基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可编为:

“土改完成,工商调整,经费节省”。

例7、文革爆发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的标志可编为“一个导火线,两会两文件”。

例8、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二汽十堰,南京长江,胜利油田”。

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十堰的二汽,南京长江大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

例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和1967年-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牛胰岛素,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可编为“57武汉,桥通天堑;

64、67,惊世两弹;

1965,牛胰岛素;

1970,人造卫星。

五、排比法。

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例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

赔款和开口岸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

“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例2.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可总结为“一转正、两解散、三修改”。

一转正:

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二解散:

1913年解散国民党,次年又解散国会。

三修改:

废《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

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改总统选举法(改选举为推举,改有限任期为连选连任)。

例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

例4.辛亥革命后“实业报国”思潮的代表人物,可总结为“南张北周和二荣”,类似的还有中共建党先驱“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

例5.1927年中共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

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例6、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即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和鹰厦铁路;

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

鞍钢无缝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总结(三)

一、

写一篇好历史论文,要尽量做到论题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拟定标题

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

标题要准确、简洁又富文采,不妨拟几个标题,反复推敲,择优选用。

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论文命题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

再者论文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

2、组织材料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应当慎重:

①要围绕主题选材。

②材料要真实准确。

③精心选择富有创意的材料。

一份新颖材料,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④材料不是越多越好。

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给出的资料,对材料也要进行整理、辨析,分析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材料组织起来,才能写出文章。

3、正文写作

历史论文的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小标题;

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历史事实或作者自己的立论来说明论点;

论证是用理论来阐述论题,可以引经据典或自我阐述;

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

一篇好论文,必须做到:

①论点明确新颖,富有创意。

②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倒好处。

③论证有力。

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

④结论正确。

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⑤语言风格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

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

文章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意则期多,字则唯少”;

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做到文字清新、简洁、准确,使人读之心中波澜起伏。

⑥正文写作前应拟写提纲,搞好谋篇布局。

以材料为基础、观点为轴心,科学地安排文章的层次和布局,内容详尽、构思严密。

4、修改与润饰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

“写文章的技巧,真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

”文章需要多次反复修改,才能定稿。

修改初稿;

一是对内容和布局的修改,二是对文字的加工和润饰。

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除了在写作、观点上符合题目的要求以外,还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这些要求决定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除必须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扎实历史基本功以外,还要培养自己的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做到运筹帷幄。

学生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篇幅中进行写作的,这就限定了学生的思考、构思的时间,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必须掌握好写作技巧,这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落笔有神。

二、

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一、解题方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步骤:

一是读懂材料;

二是审清题目。

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