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911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04281450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文学数千年的历史不仅产生了经典,而且产生了丰富的经典类型,各经典类型之间并不都处于平行并列的层次,有的还互有交叉。

作为研究者,重要的是努力还原这种类型形态上的固有丰富性。

“六艺”本身虽然主要并不被作为文学经典来看待,但在正统的文学观念看来,所有的文学作品却都要在“道文合一”的意义上回溯于它并以它为评价的标准。

因此,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六艺”具有确定无疑的“大经典”地位,其他与之相比只能是“小经典”。

就文学经典来说,以秦汉文和《过秦论》为例,秦汉文是大经典,《过秦论》则是秦汉文中的小经典。

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所以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也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调整。

先秦人虽然未必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明确的文学经典,但对《诗经》等典籍显然极为熟悉,其成为教育和训练外交辞令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等,如果在外交场合运用得当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

汉代人的文学经典是诗骚赋,司马相如的赋尤被推崇。

六朝人的文学经典除诗赋外,更开始了一个骈体文的繁盛时代。

到了宋代,随着承续韩柳的欧苏王曾等的古文影响日益扩大,一些古文经典的地位也逐渐得到确认和凸显。

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围绕着科举考试科目也产生了策论、经义等供举子临摹、学习的经典范文。

有的经典能够远远超出断代的范围,经得起更长时间段的检验,如徐庾的某些骈体文、韩柳欧苏的古文,一直到今天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

反之,也有不少经典及身而亡,如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原先八股文的经典很快被人遗忘。

时代经典换一个角度看也就是文体经典。

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关注重点之一,每一代都产生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文体经典,秦汉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在各类文体自身的序列里,长期的实践也确立了经典文体的地位。

“公开的经典”是指由统治者所确认的正宗经典,“公认的经典”是虽然未被统治者所确认,却是人们所公认的经典。

一直到清代,正统的文学批评承认的经典从文体上看是正宗的诗文,而小说、词、戏曲及相关的通俗文学都难以列入。

比较典型的《四库全书》,白话长篇小说与戏曲都不收入,词虽收入,但显得非常勉强。

但是,许多上流社会文人与一般民间文人仍然是把它们作为经典的。

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古代文学经典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类型十分丰富,而且各经典类型之间除了处于平行并列的层次之外,有的还互相交叉。

B.文学作品都要在“道文合一”的意义上回溯于“六艺”并以它为评价的标准,因而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六艺”具有“大经典”地位。

C.《诗经》等典籍是先秦时期教育和训练外交辞令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在外交场合运用得当可以“三寸不烂之舌”轻松战胜敌军。

D.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关注重点之一,秦汉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经典。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发生的变化或调整导致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造成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

B.以秦汉文和《过秦论》为例,可见大经典往往是由小经典构成的,通过对小经典的研究累积能更好地理解大经典。

C.人们对徐庾的某些骈体文、韩柳欧苏的古文的推崇表明有些经典能够远远超出断代的范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D.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产生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文体经典,这些不同的文体经典集一代人之功,形成世所公认的一些文体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文学经典文体的探讨上,“大”与“小”也兼有价值评判的意义,文学经典可以作出大经典与小经典之分。

B.时代不同,审美风尚会有区别,时代经典也受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如明清时期盛行的八股文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而很快被人遗忘。

C.公认经典和公开经典之间可以并列也可以互相交叉,在《四库全书》中词既属于公开经典也属于公认经典。

D.古代诗文经过时间的磨砺,沉淀在人们心灵之中,已成为我们民族和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信 任(余显斌)

他一声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

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远,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像珍珠一样。

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

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

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

果然,他笑着,手一扬。

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

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

“别闹别闹,放好了吃。

”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

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子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来,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

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从相遇到现在,从没断绝过。

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狸,变成了一只爱亲近人的小狐狸。

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上跑起来,快活地笑着。

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

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上翻滚着。

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

“回了!

”一挥手,走了。

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像是在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

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往回走,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饿得叽叽叫。

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

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唧唧跑回来。

上午,雪地响起一声唿哨。

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

他笑骂:

“馋东西,饿坏了。

”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

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

它小心地看着,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

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

它小心地爬下了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

它很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

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

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的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必须有一定重量,夹子的机关才能绊动:

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

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

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

小狐狸的皮太嫩,没人要。

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看着他,眼光中一片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元。

他笑笑,数着票子。

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

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毛,仍像珍珠一样;只是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

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地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了,办法用尽也无法得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

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狸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眼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

那只狐狸一拐,转了个弯。

他扑空了,只听哐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

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作细致的描写,这是因为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重要,小说主要展现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

其中“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这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的情感变化。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文言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丘,光禄卿同皎从兄子也。

父同晊,左庶子。

丘年十一,童子举擢第,时类皆以诵经为课,丘独以属文见擢,由是知名。

弱冠,又应制举,拜奉礼郎。

丘神气清古,而志行修洁,尤善词赋,族人左庶子方庆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称荐之。

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

开元初,累迁考功员外郎。

先是,考功举人,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至数百人。

丘一切核其实材,登科者仅满百人。

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

三迁紫微舍人,以知制诰之勤,加朝散大夫,再转吏部侍郎。

典选累年,甚称平允。

擢用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皆称一时之秀。

俄换尚书左丞。

十一年,拜黄门侍郎。

其年,山东旱俭,朝议选朝臣为刺史以抚贫民,制曰:

“昔咎繇与禹言曰:

‘在知人,在安人。

’此皆念存邦本,光于帝载,乾乾夕惕,无忘一日。

而长吏或不称,苍生或未宁,深思循良,以矫过弊,仍重诸侯之选。

”于是以丘为怀州刺史,又以中书侍郎崔沔等数人皆为山东诸州刺史。

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

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萧嵩与丘有旧,将荐丘知政事,丘知而固辞,且盛推尚书右丞韩休,嵩因而奏之。

及休作相,遂荐丘代崔琳为御史大夫。

丘既讷于言词,敷奏多不称旨。

俄转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寻以疾拜礼部尚书,仍听致仕。

丘虽历要职,固守清俭,未尝受人馈遗,第宅舆马,称为敝陋。

致仕之后,药饵殆将不给。

上闻而嘉叹,下制曰:

“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

闻其家道屡空,医药靡给,久此从宦,遂无余资。

持操若斯,古人何远!

其俸禄一事已上,并宜全给,以表殊常之泽,用旌贞白之吏。

”天宝二年卒,赠荆州大都督。

(选自《旧唐书•王丘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B.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C.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D.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行冠礼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代指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也可用于女子。

B.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

登科源于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过后,通过发科榜,即黄榜,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录用。

C.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

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丘自幼聪颖,尤善为文,年轻时便担任了奉礼郎,又由于神气纯朴,志行高洁,擅长词赋,深得王方庆和魏元忠的赏识。

B.山东大旱,王丘自告奋勇出任怀州刺史,与其他被任命为州刺史的人相比,他治理清明严格,百姓官吏都敬畏他。

C.中书令萧嵩推荐王丘接任裴光庭,但他坚决予以拒绝并极力推荐韩休,后来,韩休又推荐他当了御史大夫。

D.因为生病,王丘请求退休,并得到允许。

但他离职后,生活困窘,以致生病后药物都难以为继,皇帝下召给予补偿。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1)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制曰:

“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宋]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 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

②楼观才成人已去:

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

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E.“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1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借用《庄子》的典故,表达诗人“美景在前,不容

辜负”的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以滔滔江水喻愁之多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

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4)杜甫《阁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悲惨的战争现实和壮美的三峡夜景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

(5)周邦彦《苏幕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被王国维称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家长要正确引导,不能盲目满足,否则无异于抱薪救火,只会让孩子更加任性。

②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③棋盘上自己的棋子所剩无几,而对方却兵多将广,邹明感到排兵布阵上捉襟见肘。

④随着国力增强,中国正在重构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

有人目无全牛,仅从周边的局部争端就得出中国外交陷入困境的结论,这是不客观的。

⑤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有着浓厚的崇拜女性的审美情趣,他塑造的女性形象几乎个个给人以美的感受,但他笔下的男性形象就相形见绌了。

⑥最近,央视推出了原创公益音乐节目“梦想星搭档”,主持人曾宝仪身材娇小,谈吐伶俐,反应机敏,八面玲珑,很受观众喜爱。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④⑥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当国企背景的首汽集团高调亮相中国专车市场后,无论滴滴、Uber抑或神州都明白,那个传说中将于九月末出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终于以一种奇特方式向这最大的几位玩家摊开了部分底牌。

B.近日,李嘉诚拟将长实地产在上海的地盘,以200亿元卖出。

某网络刊出《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文章认为这是李嘉诚撤离中国,财富转移的又一佐证。

李嘉诚亦由此前深受国人所喜爱而变得备受质疑。

C.重视青训工作的冰岛足球队杀进了2016年法国欧洲杯决赛圈,这对于世预赛严重受挫,洋主帅被喊下课的中国足球来说,冰岛足球的发展之路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D.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是关键。

然而引人关注的是,“原研药”这一只在中国特有的品种却在降价中多次被若有若无地“忽略”了,是主管部门没看见,还是另有隐情?

16.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这个被称为上京龙泉府的渤海国首都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重环套组成,________,内中排列着五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东墙外则是御花园,有湖泊,有亭榭,有假山。

①城墙周长有5里

②外城周长30余里

③全城由一条贯通南北的宽阔大道分成东西两区

④京城的北半部即是统治者办公和居住的宫城

⑤完全是唐朝首府长安的格局和气派

⑥又用10余条主要街道分隔成许多方块区域

A.②③⑥⑤①④  B.①③⑥⑤④②C.③⑥⑤①②④D.②③⑥⑤④①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发散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向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使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

侧向思维要求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

鲁班从被草划破了手得到启示,发明了锯,就是侧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拉第从电产生磁得到启示,反问自己磁能不能产生电,最后制成了发电机。

18.右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与社交平台,“痛感新闻”无处不在。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手机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的18岁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冷静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