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9184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档格式.docx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语汇。

B.流行语都是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C.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社会和时代的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某种深意可以从流行语中领略和体味。

D.流行语是文化多元的产物,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流行语以幽默、调侃的语言形式,概括了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人们的话语空间。

B.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从中可以品味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C.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常常被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所排斥,但又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D.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这些流行语不仅总体价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商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反应的那个时代的流行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尚。

C.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因而流行语广为盛行。

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人

张炜

在一片山地的边缘,生活着两个老人。

那儿很偏僻,但有山有水,林木蓊郁。

小茅屋就搭在从山地流出的一条小溪边上。

溪水不停地赶路,走向了很遥远的地方;

但它在茅屋不远处稍稍歇息了一会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蓝蓝的小湖湾。

老两口无儿无女,却一点也不寂寞。

为什么?

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动物,养了猫和狗,还有鸽子、鹌鹑、小羊、鸡、兔子,甚至还有几只刺猬。

这些大大小小的动物给他们做伴,让他们高兴,有时也不免惹他们生气。

两个老人在山下已经生活了很久,虽然头发全白了,但身体非常健康。

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哪一年在此定居的,都认为这样两个老人和这样一座茅屋在山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小茅屋离最近的村子也有十华里远,所以从过去到现在,老两口都负责为那个村子看护山林。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他们在坡地上垦了一块地,不大不小,正好用来种植一年里所需的粮食和菜。

他们喝山溪里的水,用溪边的红土做成了盛粮食的泥缸。

夏天,他们在湖湾里洗澡,天冷了就烧热水洗。

两个老人都很爱干净,不仅身上没有灰尘,就连小茅屋内也扫得很光洁;

灶口没有积灰,灶前没有草屑。

山上山下都长满了野花,他们最喜欢的是铃兰。

它们长在阴湿的山坡林下,两个老人常常移栽一些到屋前的空地上。

几年之后,小院四周到处都是铃兰了。

只要是喜爱花的人,就一定有许多的朋友。

那些走迷了路的各种动物在茅屋前停下来,一会儿就能得到老人赐给的食物;

有的干脆住下,成为小院中的一员了。

他们的这些动物中,大多都是自己留下来的。

这儿尽管离人们聚居的地方很远,可仍然有不少人特意赶来聊天、玩。

来得最多的是老人们,他们说这儿的溪水甜,这儿的烟叶味道也醇。

客人玩得晚了,就在这儿吃饭。

那时猫、狗,甚至是羊和刺猬也大模大样地走到饭桌前。

没有一个人驱赶它们,大家都习惯了。

人们给所有动物都取上了名字,哪一个嘴馋,哪一个脾气暴,都一清二楚。

它们自己也不想隐瞒自身的弱点,有话直说。

比如这年夏天,正是铃兰开花的季节,老人刚刚割下的蜜被什么动物偷吃了一些,还没等追查,猫儿小花就在它们一伙里嚷:

“我知道这事儿会找上我,谁叫我的名声坏了哩!

其实我才不愿意吃甜……”除了在山上和田里忙,老人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它们身上。

它们就像老人的一群孩子,有时孝顺,有时顽皮。

如果它们之间吵起架来,大爷和大娘就出面调解,哪一个不听,就要挨训。

老人希望它们互相帮助,个个讲卫生,勤洗澡,勤漱口,并且要把住处搞得很整洁。

黑狗三虎子不拘小节,鼻子上常常有鼻涕,不像猫儿那样天天洗脸;

而且它有一次还迎着大娘打了个长长的哈欠。

“修养,还是修养问题啊!

”大公鸡二柱跟在大娘和大爷身后,这样议论三虎子。

老两口对大家嘘寒问暖,体贴备至。

母狗小狸到那个村子里去玩,被负心的雄狗咬伤了前右爪,让大娘多么痛心。

她一天两次催老头子上山采药,亲自为它洗伤口、换药。

小狸疼得一叫,大娘就流眼泪。

玉玉是一只鸽子,白白是一只羊。

它们小时侯都怕冷,冬天都曾被大爷大娘揽进过被窝里,也都不小心在被窝里洒过尿。

两个老人不仅没有呵斥它们,反而以人作比,安慰说:

“哪家的小孩儿没尿过床?

白白把大娘的话回去传达了一下,大家都兴奋,但是沉默着,羞羞的。

猫儿小花红着脸问大家:

“你们说,我们真的像他们讲的那样,长得那么好看吗?

”小花的漂亮是出了名的,算是美的代表。

不过由它来提出这样敏感的话题,似乎并不适当。

大家都不回答它的话。

从那次以后,它们心里都装了一句话,但并不说出来:

“我们是美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位老人无儿无女,但是他们生活很充实,并不感到寂寞,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小动物,养了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从来不惹他们生气。

B.两位老人在山下已经住了很久,头发都全白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定居下来的,他们负责看护山林,并且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C.两位老人喜爱花,所以他们有很多朋友,很多老人愿意来这里喝水、抽烟、聊天,玩晚了可以在这儿吃饭,表现了两位老人爱热闹的特点。

D.两位老人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小动物,让它们有修养、有礼貌、有爱心,说明了两位老人是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隐居者。

5.小说在刻画两位老人的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5分)

6.作者写这篇小说有多方面的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陈寅恪的眼睛

1937年,陈寅恪刚满47岁。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将不保。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此时已85岁,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

五天后,陈三立死了。

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叩首鞠躬,频繁弯腰、低头,极劳累,直接诱发了陈寅恪高度近视的右眼的视网膜

脱离。

陈寅恪不为日寇汉奸胁迫利用,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陈寅恪一家几经逃难,1943年底才到达成都,任教燕京大学,住入学校租赁的民房内。

此时物价飞涨。

灯光昏暗,且常停电,陈寅恪用高度近视的左眼,照旧备课并从事学术研究,完成多篇论著。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种《元白诗笺证稿》基本完成,但就在这天早上,陈寅恪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失明之后,陈寅恪仍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了《论再生缘》和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这在古今中外学术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出现得益于他超人的记忆和毅力。

在这段艰难的著述岁月里,有一位女性自愿给陈寅恪当助手,她叫黄萱。

黄萱每天准时来到陈寅恪的住处,为眼睛看不见的陈寅恪查找书籍,朗读材料,誊录书稿,14年始终如一。

黄萱曾感慨地说:

“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柳如是别传》)。

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在感叹命运的的刻薄之余,我们不禁会问陈寅恪的眼睛为什么会失明呢?

王锺翰先生在《陈寅恪先生杂忆》文中有段文字有助我们了解陈寅恪失明的原因:

先生一日见告:

我之目疾非药石所可医治者矣,因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旧日既无电灯又无洋烛,只用细小油灯藏于被褥之中,而且四周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防家人知晓也,加以清季多有光纸石印缩本之书,字既小且模糊不清,对目力最有损伤,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

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对于终身以读书、教学、研究学问为己任的陈寅恪而言,其痛苦是他人难以体会的。

眼睛瞎了,对于陈寅恪会是怎样的一种毁灭打击?

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让人

读到他内心的痛楚。

据家人回忆,在最初的日子

里,他变得非常暴躁。

但很快,他便归于宁静。

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是很有特点的,讲到深处,他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眼睛瞎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看见他闭着眼睛讲课。

他永远睁大着眼睛,永远是目光如炬。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通晓二十余种语言。

傅斯年说: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其人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

②1941年受邀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

同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物资奇缺,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寅恪拒受日人馈赠。

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②1957年“双百”方针提出,大家都在极力赞颂“双百”时,陈寅恪并没有“响应”,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

“今天,人们终于可以发问,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未来,中国社会是否需要或者说能否容得下这一类纯粹的学人?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著)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让读者了解到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父亲及去世情形的描述,可见其人格高贵有其家人的影响。

B.文中简要交代陈寅恪任教燕京大学的艰难生活,借助居住环境的介绍,凸显传主的性格和品质。

C.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既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又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的可贵精神。

D.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对其读书、教学、研究学问造成极大的阻碍和打击,他内心自然十分痛苦。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标题“陈寅恪的眼睛”不能对表现传主的精神风貌起突出作用,未能统领全文。

B.陈寅恪双目相继失明,原因在于视网膜脱离,而他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C.陈寅恪超人的记忆和毅力及黄萱的协助,是他能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的重要保证。

D.材料提及陈寅恪既拒绝他人好意,又不“响应”双百方针,可见虽学识丰厚,却有点不适时宜,带书呆子气。

9.国学大师陈寅恪因学识过人及人格尊贵深受人敬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体会。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

蚤孤,事母孝。

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

中绍兴五年进士第。

知温州瑞安县。

瑞安俗号强梗,吏治尚严。

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

听讼咸得其情。

或问何术,良翰曰:

“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殿中侍御使吴芾荐为检法官,迁监察御使。

孝宗初元,金主完颜褒新立,求和,而中原旧人多求归。

诏问何以处此,良翰言:

“议和,复纳降,皆非是。

必定计自治,而和不和,任之乃可。

”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金再移书求故疆,良翰言:

“中原皆吾故土,况唐、邓、海、泗①又金渝盟后以兵取之,安得以故疆为言而归之?

”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与张浚议事乖牾,良翰劾之,上曰:

“正志亦无罪。

”良翰言:

“陛下使浚守淮,则任浚为重,一郎官为轻,且正志居中,浚必为去就。

”上悟,出正志为福建漕运。

杨存中为御营使,总殿前军,良翰言:

“存中久擅兵柄,太上皇罢就第,奈何复假使名?

宜慎履霜之戒②。

”疏三上,存中竟罢。

良翰在谏省,成恭皇后受册,官内外亲属二十五人,良翰论其冗,诏减七人。

进给事中。

改礼部侍郎,不拜。

召为太子詹事,既见,上属以调护之责。

一日,召对选德殿,出手书唐太宗与魏征论仁德功利之说,俾极陈今日所未至者。

良翰退,上疏。

上为之嘉叹,诏兼侍讲。

未几,以疾告老。

卒,年六十五。

光宗立,特谥献肃。

  (节选自《宋史·

陈良翰传》

【注】①唐、邓、海、泗:

指当时的唐州、邓州、海州、泗州。

②履霜之戒;

指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

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B.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C.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D.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元”:

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

B.“金”: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曾先后灭掉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

C.“中原”: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D.“太上皇”:

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和不在世父亲

的头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良翰德才兼备,精于吏治。

他孝顺母亲,稳重端庄,做文章恢宏博大有气概;

他在吏治尚严的瑞安任知县时,用宽松的政令安抚百姓,成效显著。

B.陈良翰洞悉时局,富有见地。

对如何处理金主求和、中原旧人求归一事,他认为关键在于谋求自治;

他认为金主写信索要故土是无理要求,不应归还。

C.陈良翰正直无私,敢于进谏。

他认为皇上对史正志和杨存中的任命不妥,坚决反对;

他在担任谏官时,敢于直言成恭皇后的亲属封官太多。

D.陈良翰忠于国事,深受倚重。

他为官公正,屡次从国家大局出发,建言献策;

皇上托付他调护太子之责,又让他指陈当今不足,他的上疏令皇上赞赏不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或问何术,良翰曰:

”(5分)

(2)况唐、邓、海、泗又金渝盟后以兵取之,安得以故疆为言而归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花底①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②县,堪留卫玠③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

②潘安,即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

③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14.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运用互文与夸张的修辞方法。

“萼”和“花”指的都是花瓣,“蕊”和“须”指的都是花蕊。

“万萼”“千蕊”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繁盛与壮观。

B.颔联写诗人赏花时的天气情况。

面对着可爱的花,忽然天上下起雨来,光线像是暮色朦胧,昏暗不明,不知为何,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丽朝霞。

C.颈联运用典故,正面写花。

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的典故,写花的繁多;

用长相“风神秀异”的卫玠停车驻足观赏,表现花的美艳无比。

D.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

“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花朵的特点一一美丽。

“莫作委泥沙”是希望这样美丽的花朵永久地驻留,不要掉落在泥沙之中。

E.这首诗作者追求辞藻,富丽精工,刻画不吝笔墨,想象奇特丰富,意境浓艳华美,与其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相比,呈现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

(2)在《马说》中,韩愈同情那些不遇伯乐而辱没在仆役手中的千里马,并指出这些千里马最后只能落得“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鉴于健康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6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报告,有关专家建议,国家出台禁烟条例刻不容缓,要将戒烟纳入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②近日,由于楼市投机者东山再起,为给仍然躁动不安的楼市继续降温,上海、重庆同日发布新政,由此可知未来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收紧是大概率事件。

③中国消费者协会2016“双11”网购体验式调查报告指出,144款调查商品中有34款商品的测试评价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部分平台商家的职业操守每况愈下。

④我国高景一号01组4颗0.5m分辨率的遥感卫星组网运营后,可实现对全球任意地点每天重访1次,这就意味着天气状况良好时卫星可一览无余全球任一区域。

⑤在当今中国文化情境中,何学斌、何学芬等川籍画家在艺术创造上品格独立,二二十年来他们锲而不舍地耕耘艺坛,厚积薄发,终于收获书画创作的累累硕果。

⑥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气象历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它还在指导着国人的生产生活,因此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A.①②③B.③⑤⑥C.②③④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家正在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的交通基础设施,用多种方式解决当前出行拥堵,更好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B.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这是女排再夺时隔12年后的奥运冠军。

C.关于将取消“211”“985”院校工程建设这一话题,社会传言很多,现在大家一般认可的是以由教育部官方文件的这一说法为准。

D.人们重提“不忘初心”,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对自己曾经追求的一份提醒,不要迷茫,要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理想。

19.填入下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教育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或投射。

①是资深的教育圈内人,有时候②有看不见、想不明、理不清的困惑。

这③都很正常,教育的魅力也在此。

但④内容怎么换,形式怎么变,⑤不能离开育人这一核心,不能忽视教育是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培育积极的价值观这一根本目标。

把握了这一点,教育就不但不会走回头路,⑥会生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与自信。

A

虽然

固然

不管

甚至

B

尽管

C

即使

其实

反而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贪吃会造成肥胖脑,影响大脑功能发挥。

孩子喜欢活动,正常情况下,体内的脂肪增量很小。

但是一旦吃得过多,摄入食物热量大于消耗热量,①__,储存在体内。

人的智

力与大脑沟回皱褶多少有关,皱褶越多、越深,②__。

而贪吃使人变得肥胖,以致脂肪大量堆积在大脑,沟回挤压在一起,皱褶渐渐被抹平。

如此一来,大脑神经发育不良,智能区域的生理功能就会降低,③_________。

21.下图是某地“读书活动”宣传图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80字左右)(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成功获得了高收视率,成为热点。

有人认为,该节目点燃了民众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之情,引起了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也有人认为,该节目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树立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但也有人担忧,传统诗词在被普及的同时越来越被符号化,诗词承载的宝贵情感越来越被疏离;

而对熟稔应试套路的学生而言,诗词大会堪称另一场标准化考试,而单纯背诵会让思维僵化,影响创造力发展。

对以上评论,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