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9348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文档格式.docx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看江水碧绿,山花烂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后面一句“何日是归年”的悲情感叹,却是在前面的乐景下脱口而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一倍之哀。

3.即事感怀 

在赏析咏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的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的悠扬,再写故园之思的深浓,“事”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贴。

4.怀古咏史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

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

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主要有虚实结合、用典、衬托或烘托、渲染、动静对比、象征等,答题时注意分析效果。

三、修辞 

修辞在诗歌中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衬托、双关。

答题时重点是结合诗歌分析效果。

四、景物描写的技巧

描写手法——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等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兴手法的运用。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五、结构安排——首尾照应、开门见山、过渡、以景入情、卒章显志、伏笔铺垫等

初试牛刀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发夷陵【注】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诏从四川东归浙江,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

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胆破的危险,好像走到了绝境之中。

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

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下而上,从大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

E.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

2.作者因何而“喜”?

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D.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E.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2.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

高考真题

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二、【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三、(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摇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摇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精炼提升

一、【18届辽宁师大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赠曹雪芹 

[清]敦敏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

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

【注】酕醄:

otá

o,大醉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首句写景,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

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

“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

B.颔联写曹雪芹艰辛却充满诗意的生活,这两句一写精神生活富足,一写物质生活艰难,对照中显出了曹雪芹精神境界之高。

C.“燕市狂歌悲遇合”,流落于北京的曹雪芹,因悲叹家庭的变故以酒买醉,其心态表现正如醉酒狂歌的接舆。

D.“秦淮残梦忆繁华”,是说曹雪芹从前的那种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它们只停留在曹雪芹的残梦与记忆之中。

E.尾联的“新愁旧恨”,指曹雪芹心中种种不快。

“白眼斜”是用嵇康“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的典故,写曹雪芹见到世俗小人、庸碌之辈,就翻起白眼,傲然相对,表现曹雪芹鄙视世俗的个性。

2.首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二、【18届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渡湘江:

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迟日:

春日。

造次:

匆忙。

1.下面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渡湘江》是诗人在流放途中写的,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写诗人客居他乡伤春、惜春的心情。

B.“迟日园林悲昔游”写因眼前的春光回忆往昔的春游,“悲”从中来,着一“悲”字,为全诗奠定悲伤的感情基调。

C.“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接着写湘江来点题,以“水北流”反衬“人南窜”。

D.“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不能自拔。

“不醒”刻画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E.“边愁”是因被贬谪到荒凉偏远的南方面产生的思念京国的愁绪,“客愁”则为诗人漂泊他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愁。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两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马邑:

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层城:

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机中锦字:

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

元戎窦车骑:

元戎,犹主将;

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笑独眠”用拟人手法,意为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

E.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15.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杜甫早期作品。

愁胡:

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

典出孙楚的《鹰赋》:

“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绦镟:

系鹰用的丝绳铜环。

轩楹:

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用惊讶的口气,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B.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正面描写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C.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D.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从而表现了作者希望像雄鹰一样勇猛,表达他渴望建功立业却不得重用的悲愤心情。

E.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15.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初发夷陵【注】陆游

【注】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诏从四川东归浙江,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

【答案】

1.CD

2.第一问:

过尽险滩,诗人顺风顺水,视界开阔、心胸开朗之喜;

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第二问:

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景视角,时空开合设计巧妙,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

实写眼前之景却达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地辟天开”的想象中的境界,虚实结合构成一个壮阔宏伟的境界,以此来展现人生抱负;

以比喻的手法极写战鼓雷动、浪涛拍打江岸的声响,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从“百滩过尽失途穷”和“大鱼腾出欲凌空”,来表达难抑的喜悦之情。

【解析】

点睛: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此题主要从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以及比喻的修辞的角度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1.AB

2.点题。

出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内容,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

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逃”则传出漂泊无家的愤激之情。

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

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

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

呼应尾联,尾联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

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

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

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

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能力捷进测

(8分)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

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

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名师点睛】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

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三是注释暗示信息。

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分析。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

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

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

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

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考查。

水仙子••舟中

(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1)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

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法?

这首诗(词)运用了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

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

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

“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

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

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