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9633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Word文件下载.docx

4.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防治大气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空气成分的探究和干燥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数。

【教学难点】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广口瓶、带导管橡皮塞、烧杯、弹簧夹、红磷、木炭、铁丝、火柴、酒精灯、燃烧匙、镊子、药匙、品红、蒸馏水、放大镜、吸耳球

【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课堂巩固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们这节课学习空气。

空气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就生活在空气里。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请大家猜想一下,空气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呢?

教师就学生的回答引导大家评价。

[板书]单元1多组分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52页第二自然段,明白空气的组成成分。

先介绍体积百分数概念,引导学生讨论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答:

空气里有氧气,供我们呼吸;

空气里有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看课本,理解记忆空气的组成成分。

引导讨论得出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数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

教师所说的比例指某气体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数,是体积比。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什么,同时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熟悉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原理。

[提出问题]空气由多种成分组成,那么各种成分占多大比例呢?

这个问题科学家已经搞清楚了,就是刚才看到的课本上的描述。

现在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思路,以探究氧气所占比例为例来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图3-1,逐一分析实验装置,理解实验原理。

首先讨论装置,明确集气瓶底加入少量水的目的,以及集气瓶上划分刻度的目的;

其次提出问题:

怎样检验此装置气密性?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

让学生明白空气各组分是经过前人的科学探究得出的,学习化学也应当采取探究的态度。

[学生讨论]明白瓶底加水是防止瓶子炸裂,划分刻度是为验证氧气体积;

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双手紧握广口瓶,观察到水里有气泡产生或导管中水柱移动,取出水中导管时,导管内有一段水柱。

说明气密性好,可以用来做实验;

原理是:

瓶内压强大,产生气泡。

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水沿导管进入瓶内——理解实验原理。

问题由教师提出,但要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探究是逐步展开的,为教师指导下的定向探究。

达成学习目标1。

实验探究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录像。

学生利用桌面上的仪器和药品,模仿录像片的操作进行分组实验。

烧杯中水用品红染红,利于观察水的流动和读刻度,实验前先用吸耳球将水充满导管。

学生看录像片,观察记录,明确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用药匙取足量红磷于燃烧匙内(满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燃烧,迅速伸入集气瓶内(瓶底预先放入适量水),塞紧橡皮塞,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待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集气瓶中水位变化。

先观察后动手,让学生逐步进入实验状态。

达成目标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辩证的唯物主义教育。

达成学习目标3。

打开弹簧夹前,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并写出有关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

点燃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根据现象你能分析出哪些结论?

[板书]空气成分(按体积计)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占0.03%。

现象:

1.水进入集气瓶、水量约占空瓶总体积的1/5。

说明:

空气中能支持红磷燃烧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剩余气体约占4/5(主要是氮气)。

同时还能说明燃烧后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是:

氮气不支持燃烧,氮气与水不反应,不供给呼吸,氮气与红磷在点燃条件下不反应。

总之,N2化学性质稳定。

为后面学习氮气的用途奠定基础。

重温物质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质的用途。

课堂练习

投影课堂练习题(题目附后)。

学生练习,鼓励相互讨论,可以商量着做。

当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指导自学

上面我们探究出氧气的体积百分数,科学家的探究历程让我们感动,我们应发扬科学探究精神,学会自学。

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本,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大家有没有信心自学?

阅读课本52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图片,找出氮气的主要用途。

[板书]二、氮气用途

1.保护气

2.用于制硝酸和氮肥

3.液态氮用作冷冻剂

工业上将液氮装在黑色钢瓶中

学生回答:

有。

学生产生共鸣,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应学会主动学习。

根据氮气在通常状况下化学性质稳定,氮气用途主要有以下方面:

例:

充入灯泡,延长灯泡使用寿命,焊接金属时用作保护气,用于保藏粮食和食品

2.以氮气为原料制硝酸和氮肥

3.用液态氮作冷冻剂

医疗和超导冷却

激励自学热情,在指导和讨论中达成学习目标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3页第一段文字,并结合图片,找出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1.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的原因,稀有气体成员主要有哪些?

[板书]三、稀有气体

1.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而不是一种气体。

2.用途:

①用作保护气

②在灯泡中充稀有气体制成不同用途的灯

③用作冷冻剂

④用作麻醉剂

原因是:

在通常情况下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稀有气体是一类物质,不是一种物质,成员主要是:

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等

用途:

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2.制不同用途的灯泡

在灯泡中充入不同的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灯光、制成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

灯光内充入不同的稀有气体和涂上荧光粉

灯光颜色

氖气

红色

灯管壁上涂蓝色荧光粉

粉红色

灯管壁上涂绿色荧光粉

桔红色

氩气、水银

鲜亮色

绿色

3.氦、氖等可用于激光技术

4.氦可用于填充升空气球以及作超导体的冷冻剂

5.氙气可用于医疗麻醉等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

达成学习目标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3“拓宽视野”,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板书]四、氨的发现

启示是: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实验,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

师生共同探究:

在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若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内水量只有空瓶总体积的1/6,试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最少三条)。

对学生思考后的发言给予及时评价和帮助。

学会反向思维,巩固所学的重点。

【板书设计】

2.空气成分(按体积计)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二、氮气用途

三、稀有气体

四、氩的发现

单元2性质活泼的氧气

1.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和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了解氧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了解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

3.认识自然界氧气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区别。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讨论分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铁架台、试管、三角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水槽、集气瓶、药匙、长颈漏斗、酒精灯、玻璃片、火柴、双氧水、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棉花。

【教学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尝试归纳和练习。

【第1课时】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

(强调体积分数)

2.观察到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并写出有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相关物质的化学式。

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21%。

2.剧烈燃烧,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燃烧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化学式:

P+O2P2O5

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的性质。

1.观察一瓶氧气可得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2.请举一个生活实例说明氧气能微量溶解于水。

在常温下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水中鱼类能从水中得到氧气。

揭示新课题。

教师演示木炭、硫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在空气中点燃木炭,观察现象后再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

待燃烧熄灭后取出,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2.在空气中点燃硫磺,并观察燃烧现象后,再伸入氧气瓶内,观察现象,燃烧熄灭后,闻燃烧后的瓶内气味。

3.在酒精灯上点燃缠绕着木条的弯曲铁丝,本条燃烧后将带余烬的铁丝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

讨论:

实验中有少数小组的集气瓶破裂,提出问题。

①瓶底为什么会破裂?

②采取什么方法能防止瓶底破裂?

学生模仿老师的演示实验,来探究,木炭硫磺、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补充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①铁丝燃烧生成物溅落瓶底,使瓶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②在瓶底垫上一层沙或放入适量的水。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1.分析课本第56页的表格中5个化学反应的共同点有哪些?

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简称“多变一”的反应,反应简式:

A+BC。

表中5个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

哪些是化合反应?

2.你还能列举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变化吗?

1.五个化学反应共同点是:

①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②反应物中都有氧气参加。

③都有两种反应物。

④都生成一种物质。

五个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五个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2.纸、木材、煤、石油天然气等都能和氧气反应。

培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找出规律,应用规律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氧气的用途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识到氧气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2.阅读教材57页至58页内容。

总结氧气的主要用途?

3.列举生活中不需要氧气的事例。

3.说明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质。

支持燃烧

4.

供给呼吸

5.①食品真空保存。

②蛋黄派袋内注入保护气。

③钢管上镀锌。

④钢窗上涂油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从物质的利弊两方面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尝试归纳:

重新设计表格,尝试重新归纳知识——氧化反应。

现象

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及相关化学式

探究活动1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燃烧比在空气中旺盛,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木炭

氧气

点燃

二氧

化碳

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黑色固体无色气体无色气体

探究活动2

硫磺在氧气中燃烧

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磺

化硫

硫磺+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黄色固体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探究活动3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铁丝在空气中不会燃烧)

铁丝

四氧化

三铁

铁丝+氧气四氧化三铁

点燃

Fe+O2Fe3O4

银白色固体无色气体

黑色固体

探究活动4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镁条

氧化镁

镁条+氧气氧化镁

Mg+O2MgO

银白色固体无色气体白色固体

探究活动5

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白磷

五氧化二磷

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O5

白色固体无色气体白色固体

尝试练习(题目附后),让学生当堂练习,同时抽几人上黑板演算,教师巡视指导,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就黑板演算进行评价和校正。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C+O2CO2

2.S+O2SO2

3.Mg+O2MgO

4.Fe+O2Fe3O4

5.Al+O2Al2O3

6.P+O2P2O5

7.石蜡+O2CO2+H2O

三、化学反应的类型

1.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四、氧气用途:

1.支持燃烧

2.供给呼吸

【第2课时】

【教学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尝试归纳→尝试练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2.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

3.如何检查教材第59页图3-10,图3-11发生装置(即左边装置)的气密性。

1.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2.化合反应的特点:

“多变一”。

3.根据教材59页图3-12的检查原理,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并双手紧握试管或锥形瓶,观察水中现象。

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好,反之则不好。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我们平时生活,呼吸空气就可以了,但在生产生活中有时要用到纯氧,如医院救治危重病人就需要吸氧,因此需要制备氧气。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两套装置来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师生共同分析出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学习的内容。

先讨论图3-10装置所需学习的内容。

图3-10的装置:

1.反应的药品:

高锰酸钾

2.反应原理:

加热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K2MnO4+

MnO2+O2

3.所需仪器和用具: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水槽、药匙、纸槽、棉花

揭示新课题,明确制备氧气的意义。

探究实验:

氧气的实

验室制法

教师示范图3-10,边操作边说明操作步骤:

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固定在铁架台上→给试管中药品加热→收集气体→移去水槽中导管→停止加热。

并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集气法分别收集两瓶氧气。

学生分组做实验图3-11。

学生观察记录。

学生分组做实验,学会小组内合理分工:

记录员、操作员、组长等。

实验结束后由组长负责交流汇报。

学会初步模仿实验室制O2的操作和集体合作实验探究。

学生讨论

根据学生实验中的细节,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纠正小失误,加深理解。

①为什么可采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②水槽中刚有气泡产生时能不能立即收集?

为什么?

③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就一定是氧气?

④如何检验氧气已经收集满?

⑤实验完毕有些小组造成试管破裂,你能找出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小组交流讨论出结论:

①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理是氧气不易溶于水。

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原理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②答:

不能。

原因是此时收集到氧气不纯,会混有空气。

须等到水槽中气泡产生均匀时方可收集。

③用带火星木条伸到瓶内,木条复燃,说明瓶内气体一定是氧气。

④用带火星木条伸到瓶口,木条复燃,说明瓶中收集满氧气。

⑤a.试管口倾斜向上;

b.先停止加热,后移去导管;

c.未冷却就洗涤;

d.实验中冷水滴在试管底部;

e.没有预热就固定加热。

引入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难点。

尝试归纳

现在我们来归纳图3-11装置涉及的内容。

1.实验操作步骤:

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收集气体。

2.二氧化锰先装入锥形瓶,双氧水装入分液漏斗。

双氧水、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MnO2

H2O2H2O+O2↑

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水槽、药匙、集气瓶、玻璃片

学会及时归纳。

分析讨论:

1.图3-10和图3-11两套装置你认为哪套装置更好?

优点是什么?

2.图3-10装置的使用条件;

3.图3-11装置的使用条件。

实验室制气体的要求:

①药品易得;

②装置简单、易操作;

③反应速率适中。

1.图3-11更好,优点是:

①不需加热,可节省能源。

②发生和停止方便,甚至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的快慢,因而可节省药品。

2.①反应物都是固体;

②反应条件是加热;

③生成物中有气体。

3.①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

②反应条件是常温;

③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

学会分析找出规律,为规律的应用奠定基础;

学会方案的选择,掌握方案选择的要求。

学生自

学讨论

阅读课本第58页,明确工业上制氧气的要求:

①原料易得、成本低;

②设备简单、易操作、安全;

③节省能源,可持续用;

④生成物不污染环境

学生阅读课本第58页图3-9,理解微观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工业上制氧气的原料?

2.工业上制氧气的原理?

3.从工业上制氧气的微观示意图,你得到哪些化学信息?

1.工业上制氧气原料是:

空气。

2.工业上根据空气中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氧气。

①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②变化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③当物质呈液态时分子间间隔较小;

④当物质量呈气态时,分子间间隔较大。

学会看微观示意图,并能分析微观示意图表示的含义。

阅读课本

第60页的“交流讨论”。

明确氧气的生成和消耗途径,产生保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达成学习目标3

投影出课堂练习题(附后)

学生口答后,教师给出答案,速度较快。

当堂巩固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的药品及原理

MnO2

H2O2H2O+O2↑

△MnO2

KMnO4K2MnO4+MnO2+O2↑或KClO3KCl+O2↑

2.装置的确定方法和使用该装置必备的条件。

排水法

3.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此气体一定是氧气。

5.验满方法:

二、工业制法

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单元3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

1.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认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了解在进入一些二氧化碳浓度大的场所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3.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协作能力,提高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和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探究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和温室效应。

【教学用具】广口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镊子、试管、滴管、玻璃片、高矮不同的蜡烛2支,火柴、大烧杯、石灰水、稀盐酸、石灰石、紫色石蕊试液、稀醋酸、用紫色石蕊试液染过色的干燥小纸花、蒸馏水。

【教学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尝试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