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0067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卢龙古城保护及开发设想Word文档格式.docx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设卢龙军,统兵万人,卢龙成为重要的军防机构驻地;

安史之乱之祸首史思明就曾任平卢节度使和北平太守。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平州府治。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契丹首领耶律阿宝机率军夺取卢龙,卢龙古城地陷于契丹,917年以平洲治所为卢龙军驻地。

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将辖区分为上京、中京、西京、东京、南京等五道,时古城为南京道平州治所,同时为卢龙县治所。

  金太祖阿骨打占领卢龙后,为彻底灭辽,仿效辽制,设立五京,将卢龙古城升格为南京,设有留守司,由亲贵重臣为留守。

太祖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二月,下诏:

“改平州为南京,以张觉为留守”;

五月,张珏反金降宋,卢龙古城被赐为“卢城”,旋即失败;

1125年,金军南下攻占宋朝燕京(今北京),太宗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九月下诏:

“复以南京为平州”,置兴平军节度使,由刺吏兼任。

卢龙古城称为南京,时间虽短,但却给古城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有金一代,古城为平州治、卢龙县治所。

  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卢龙古城沦入蒙古铁骑之手;

元太祖改平州为兴平府,卢龙古城为府治所在地;

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七月改为平滦路,设置总管府,直属中枢省管辖。

大德四年(公元1297年)因水患改平滦路为永平路,时卢龙古城为总管府所在地,同时为卢龙县治所。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沿袭元代之旧称,卢龙仍属中枢省永平路。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路为府,时称平滦府;

四年(公元1371年)三月又改名为永平府,卢龙古城为府治、县治所。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直辖于京师。

因卢龙东临碣石,西界滦河,北靠燕山,为当京城与辽东襟喉锁钥之地,故洪武四年(1371年)在卢龙古城设立永平卫,永乐元年(1403年)迁东胜卫于古城,四年又设卢龙卫于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设立永平兵备道于古城;

嘉靖45年(1566年)在古城设立户部分司,从此,卢龙古城成为京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故有“京东第一府”的美称。

清代顺治初年(公元1644年)定鼎京师,时卢龙县地属直隶省顺天巡抚;

十六年(公元1659年)属直隶巡抚。

雍正二年改属直隶总督管辖,卢龙古城仍为永平府治与卢龙县治所,仍是京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裁卢龙县留永平府,2年改为永平县,3年仍名卢龙县。

此后,卢龙城始终为卢龙县治所。

纵观三千年历史沿革,足以证明卢龙地望之著。

  2、古城沿革

  卢龙古城,始建年代,尚无确考,而今最早的记载为曹魏所建。

据《水经注》载:

卢龙古城为“东汉建安12年(207年)魏武征蹋顿所筑也”。

卢龙古城位于卢龙县城西北部,当时城垣为土筑。

因卢龙地理位置显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后多拓建,特别是唐代,平州成为河北四镇之一,古城有较大改观。

仪凤年间(公元676—678年),于南门外(今南大街北首)大佛寺(供奉千手千眼佛),建大佛顶尊陀罗尼经幢(现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这就是历史上的平州古城。

  据《平州石幢记》载:

“平州古城,今之北城是也,南城辽人筑之”。

辽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辽设上京、中京、南京、东京、西京五道,卢龙城为南京道平州治,并于当年在今县城西南隅拓筑新城,城垣仍为土筑。

迄今大西街、粮库大街以南、花园街以西为辽新城,新城与旧城连成一体,呈月牙状,故卢龙古城又有“月牙城”之称。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建“月牙城”西墙下漕运、护城双用码头,为砖石结构,属亚洲较早古码头。

  明初设立永平府后,为适应边关需要,洪武四年(1371)经平滦府(水平府)奏准.由永平卫指挥费愚主持重修府城,在原城基础之上,“廓其东而大之”,拆除元代前城垣,变土石城为砖石城,石灰、大块青砖就地制就。

城墙内外外表砌砖为一丁一跑式,以糯米浆和灰砌砖,内衬1.5至2米夹灰三合土;

墙心为夯实黄土。

城垣夯土就地挖取,完工后整修作为护城河。

  城垣高三丈六尺,底宽三丈,顶宽二丈;

周长九里十三步,城设四门和水西门,城门上均备有城楼,门边墙旁设登城马道。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兵备温景葵督修重建七座城楼,城楼门额高悬匾额。

东之“高明”改曰“通辽”,南之“德胜”改曰“望海”,西之“镇平”改曰“护蓟”,北之“拱辰”改曰“威胡”。

万历八年(1580年)知府任铠,筑城垣顶部内圈女儿墙一周,设立雉垛,同时修葺城四楼。

南内楼曰“北平雄镇”,南水关(下水关)曰“凭虚”,水西门楼曰“观澜”,西北隅(菊花台处)城角楼曰“武备”(供城防瞭望之用);

二十一年(1593年)知府马崇谦于上水关(蒙恬井北)城上建筑“玄览楼”;

二十七年(1599年)管府事徐准重修武备、大西门、南门等城楼,改大西门城楼曰“望京”,南门曰“观海”。

  府城坐落于三山鼎立、五水内外交错萦绕、三池碧莲处。

万历二十七年涂国柱《永平府志》内有云:

“隍(时城、隍有别)东阻山为堑,南有莲池,北凭肥水(即肥水,今教场河)、漆(即漆水,今青龙河)为西堑。

西城脚皆砖石泊岸,以防漆啮。

泄水有渠,汲水有级,号完城矣”。

府城建筑依山而建,坐落于三座小山之间,三山分别为平山、永丰山、阻山,三座山山势平缓,峰顶仅高于城墙,城内建筑物混为一体,故有“三山不显”之说;

卢龙古城的四座城门,因西门紧靠南门,故有“四门不对”的特点,并有“东门金鸡叫”、“南门推车换伞”、“西门牛虎斗”、“北门铁棒槌”的美妙传说。

  山间数水萦绕。

青龙河至夹河滩村东南下,经龙凤坎、北关当铺抵菊花台,沿元古码头南流,注入南台山西崖下碧水汀。

肥如水(今教场河)经驴槽、赵庄子西流,城东北隅土门村,沿北关当铺(今教师进校)南坡抵菊花台汇入青龙河。

阳山水(沙河上游)自麻山沟(蚂蚁山沟)来,至土门南、万柳庄西沟处分流:

一支作为城北护城河沿城垣转菊花台西北角下汇入青龙河;

一支自上水关(蒙恬井处)入城,先沿“月牙城”东城旧址流入永丰山北,注入莲池(今县检察院处),汇入平山东坡、永丰山北坡水,东折流至阻山下,汇入贡院山南坡、阻山北坡水,从阻山北东南折至下水关(魁星楼)入城外莲池(原永平联社纸箱厂处);

一支自万柳庄西沟作为东护城河南流至东门外南注入莲池,汇入自谭家沟来龙泉水后,南流折西,经魁星楼下莲池,作为南护城河经南门外德胜门桥(永济桥)抵城西南隅倾入青龙河。

  城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积水从西部、南部泄出。

故东南隅魁星楼下设水门,南门西备有泄洪道,小西街西首水西门下配有大型砖拱泄洪涵洞。

贡院山、平山东坡、南坡、永丰山北坡、东坡水自沙河经今排污沟处抵下水关处泄出;

阻山西坡、永丰山南坡和大南街水,汇于石幢附近,经大西街至大西门里南折,沿荒木场西缘、南缘城垣下流至南门西泄洪道泄出;

永丰山西南坡、平山南坡水流至小西门下砖拱涵洞泄出。

城厢四门、水西门均设有绞索提架木制大型御寇防洪双用闸,魁星楼泄水洞、南门西泄洪道、水西门下砖拱泄洪涵洞,亦均备有阻洪木制闸。

遇滦河、青龙河泛滥,所有闸均行关闭,一般很少入城。

北、东、南城垣下护城河岸,均筑有灰浆砖砌堤岸,防止水流冲刷。

西城垣下青龙河岸筑有防洪护城、漕运泊舟两用青龙河码头(即泊岸)。

  3、明清时期的永平府

  古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北部尖而窄,南部相对宽阔。

东西长1165米,南北长1200米,设东南西北四门,四门上均备有城楼,城门内侧设登城马道,四门均建有瓮城重门,以坚其固,并以楼台雉堞相属,十分雄伟壮观。

此外,西门往北262米处城垣上还有一门,曰小西门,又称水西门;

西门往西24米处有元代青龙河码头,从而形成便利的水上交通。

  新城大街纵贯南北,将古城分为东西两部。

进东门向西至新城大街为东大街;

进南门向北至石塔(陀罗尼经幢)为南大街;

由石塔向西至大西门为西大街;

由石塔向东至新城大街为塔市街。

在古城西部偏北位置为府衙(今卢龙中学操场处);

古城西北、府衙北部为文庙(今卢龙中学);

出府衙大门,东行为鼓楼,南行为武庙和书院(今卢龙一小),再往南行为义学(今卢龙县医院);

由义学往东过新城大街,北部为县、府两级城隍庙;

城隍庙东部为县衙(今城关粮库),北部为钟楼,西南为朝鲜馆。

另在东山顶峰上设有贡院。

此外,还有各种宫、殿、庙、堂、署、厅、庵、祠等遍布古城,如:

文昌宫、铁柱宫、十王殿、龙王庙、灶君庙、观音堂、明伦堂、千总署、游府署、捕厅、经厅、白衣庵、妙莲庵、节孝祠、土地祠等。

  出古城东门东行,往南依次为落茄山庙、碧霞宫、龙泉寺,往北为东岳庙;

出南门,经德胜门过德胜桥东行为南坛;

出西门为西堤码头,过青龙河北行为演武厅;

出北门往北而西行为夷齐井和菊花台。

  现存古城,系明洪武四年(1371年),易土城垣为砖石城,而形成高三丈六尺,底宽三丈、顶宽二丈,周长九里十三步(1626.5丈)的不规则矩形城池。

古城坐落在峰顶仅高于城墙的三座小山(即平山、永丰山、阻山)之间,且西门紧靠南门,所以才有卢龙古城“三山不显,四门不对”的独特的建筑格局。

古城建筑以衙署居多,其中府衙所属居首。

  1、府衙:

位于旧城(古平州城)平山巅;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正统十二年(1447年)、成化二年(1466年)均增修。

由府堂、经历司、茶水库、架阁库、东八房、西八房、军器库、大润库、土神祠、寅宾馆、司狱司、府狱、司狱门、传堂、知府宅、理刑厅、司政厅、检校宅、清军厅、粮饷厅、知事衙、照磨衙、经历衙、旌善亭、申明亭、保厘坊、文属厅、武官厅等建筑物构成。

大门前临街设建衢,树有古北平牌坊,题有“古北平”横匾。

匾旁立东西二牌坊,题匾东为“东通辽海”,西为“西拱神京”,并建有东榜房、西榜房。

(今卢龙中学操场处)

  2、府儒学:

位于府衙北。

有明伦堂、卧碑、三斋、仪门、后堂、教授宅、训导三宅、文庙、先师殿、两庑、戟门、泮池、棂星门、启盛祠、敬一亭及其名宦祠、乡贤祠等建筑。

附宰牲所,在大门内西隅。

后增建射圃亭。

  3、府书院:

位居府儒学前。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建。

(今卢龙一小)

  4、社学:

有二。

一于城隍庙街;

一于城南厢。

  5、武学:

位于府衙南。

隆庆年间建;

万历年间(1573—1614年)复修。

有明伦堂、后厅、住宅、仪门、武学门、大殿、东庑、西庑、戟门、棂星门等建筑。

大门牌坊两座,上书匾额,东为“储将”,西为“毓荚”。

  6、武庙:

在府儒学右。

 7、税课司:

在医学南。

 8、阴阳学:

在府衙西南。

 9、医学:

位于税课司北。

 10、户部分司:

位于沙河东,狮子胡同处,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

 11、大察院:

位于永丰仓后(今仓坡上)。

明隆庆五年(1571年)在孤竹书院旧址改之。

  12、西察院:

于大察院右侧。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并立坊。

  13、夷齐里坊:

位于沙河东,贡院山(考棚)西坡下。

明初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万历年间重修。

  14、兵备道:

位于沙河东岸。

有大堂、后堂、后宅、佛堂、团亭、寅宾馆、莲池仪门、土神祠、中军厅、才官厅、府厅、守府厅、州县厅、典史衙、上号房等外设鼓楼两座;

牌坊两座,东匾为“振扬风纪”,西匾为“整饬边关”。

  15、樵楼(鼓楼):

位于府衙东南,平山东坡,旧城中央大街中段,府城鼓楼前街、鼓楼后街相连处。

洪武初年建。

  16、钟楼:

地处永丰山东坡,沙河右岸。

洪武初年因原“月牙城”东门建。

(今卢龙中行西南)

  17、演武厅:

位于青龙河西0.5公里处。

西关厢西邻、蔡家场(废村)东首。

大门南为万亩教军场。

有大门、东西鼓楼、演武堂、东厢房、西厢房、后堂等建筑物。

东北角设有官厅。

  18、县衙:

明初原址,今大西门里路北处。

清初迁往县署胡同(今县粮食局东库处)。

至圣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满洲旗营自滦州迁卢龙城内东南角,后因遭火灾,迁原县衙旧址,并设县防守御(俗称旗民衙门)。

有正堂、东西二库、六房(吏、户、礼、兵、刑、工),台角戒石亭、仪门、土神祠、迎宾馆、县狱、后堂、知县宅、典史衙、吏廨大门、旌善亭、申明亭等建筑。

(今城关粮库)

 19、县儒学:

位于县衙南辽新城东部,沙河西岸县学胡同。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

有照壁、县学门、仪门、东斋房、西斋房、明伦堂、馔亭、学仓、训导宅、教训斋等建筑物。

  20、县文庙:

位于下水关胡同南端,县儒学东邻。

旧址明伦堂前,规模卑隘。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迁建,宏敞倍昔。

万历年间(1573—1619年)水患塌圮而复修;

因文庙南逼城垣,自棂星门前建石级,以石级石达城上。

城上建“北斗早临坊”,城下庙门前建“斯文兴起坊”,并于县文庙、县儒学之间建“仰止”、“思齐”二坊。

庙有匾为“北斗早临”牌坊(城上)、匾为“斯文兴起”牌坊(城下门前)、棂星门、戟门(左右为名宦祠”、“乡贤祠”)、东庑、西庑、先师殿、敬一亭、启圣祠等建筑。

 21、永平守备厅:

位于辽新城、府城南大街南首(南门里)路东。

  22、清代满洲驻防衙门:

位于府城大西街西首路北。

原址滦州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移县城东南隅,后因塌圮移建。

主管县内镶蓝旗、镶白旗一百甲兵军务、军士家属生活供应和满族居民户籍。

乃为防守御衙门,俗称“旗人衙门”。

  二、古城现状

  卢龙城自明代起至民国19年(1930年),上下五百年间,历经修葺,始终保持完整坚壁。

卢龙古城废于解放战争初期,建国后三十年间,又因扩建屡有拆除。

  1、现有风貌。

如今之卢龙城,由于早年的战争破坏和城镇不断扩建,东、南、北三面城墙已不复见。

目前,大西门、小西门基本完好,南门残存。

在卢龙县城内西半部仍保留有大片的历史街区,古城街巷仍保存原有的格局,街巷脉络清晰,街道位置均未改变。

如以位于老城中心的佳源超市为轴心,南北向为新城大街和北大街,向东至汽车站(原城东门)为东大街,向西至县医院为钟楼街,由陀罗尼经幢向南至南门为南街,向西至小西门为西街,由县医院至卢龙中学为鼓楼街,由卢龙中学至北大街为北上街,这些主要街道不仅位置均没有改变,而且一直沿用着明清时期的街道名称,只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街区内的大部分古旧民宅多已翻新,但民宅分布等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古城整体风貌特色一如从前。

  2、文物遗存。

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仅县城附近就有众多文化遗存。

  陀罗尼经幢:

位于卢龙县城南门里十字路口处,经幢始建于唐。

仪凤年间,高10.35米,占地面积25平方米。

经幢为八棱多层式石质建筑,共七节,各节之间有华盖、幢檐、仰莲等石雕装饰构件,下有须弥座,上有莲花宝珠式幢刹,第一节的石柱上刻金大定11年(公元1171年)《平州石幢记》,第二节刻《千手千眼大悲神咒》,第三节刻《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第四节刻明•万历28年(公元1061年)《重修北平石幢记》,第五、六节上的各个立面雕刻有浮雕佛造像;

其余部分皆浮雕佛教人物造像、经变故事,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早在1956年,就被河北省政府批准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经幢高峻挺拔,造型别致,内容丰富,雕刻精细华美,形象生动活泼,集佛教内容与建筑、雕刻艺术为一体,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宝贵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码头遗址:

位于县城西门外,距城墙10米。

该码头始建于元•大德5年(公元1301年),又称西堤,南北方向,长500米。

早年的青龙河水面宽广,沿西城南下汇入滦河。

后因水患侵城,于是便修建了东西二堤,以护城池,使青龙河水能沿西堤而下,船只得以傍岸,俗称“泊岸”。

西堤以长方形巨石砌筑,巨石之间用生铁连接,非常坚固,是研究卢龙古城历史的重要资料。

现存的码头遗址已经是损坏十分严重,小西门以北的一段保存的较好。

1986年11月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平教区主教府修道院:

卢龙天主教小修道院位于卢龙县城的天主教卢龙天主堂院内。

修道院建筑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天主教小修道院建筑群的所有房屋,均为木架砖石结构,硬山尖顶、顶部铺波纹型镀锌薄铁瓦,铁瓦表面遍涂黑色防腐蚀材料,百余年来,完好如初;

房屋内全部铺设纯木质地板,既显得高档又可增加保温性。

该四合院建筑群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皆有房屋,总计58间,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

占地面积2968平方米。

现存的天主教小修道院,属于卢龙天主教堂的附属建筑物,是原天主教内部培养传教士神父的场所。

从外观造型样式上看,具有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那就是房屋高、房顶尖、窗口高而窄、多直线条,竖直感强。

在少量的窗户上还依然保存有原来的带有彩花图案的窗玻璃。

整座建筑经过精心设计,造型紧凑、整洁美观,施工精确,质量上乘,可以称得上是近现代建筑中的精品,是比较完美的建筑艺术品,有许多地方很值得当今建筑人认真参考、学习,是研究外域宗教建筑科学、艺术的珍贵资料。

从历史的角度看,卢龙天主教小修道院建筑群,不仅是一件建筑精品,同时也是见证卢龙的历史物证,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东西方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实物资料,具有历史考证价值。

2004年被秦皇岛市政府公布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古城的价值

  1、卢龙古城的历史价值

  卢龙古城地为京东重镇,北控外漠旷野,东钳辽东千里,为襟喉锁钥之地。

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的军事要塞,作为历史的见证,曾目睹过历史上的多次军事冲突与征伐。

其中较有名的是魏武征蹋顿部,元平章侵县城,李自成进驻县城,这些史实显示了卢龙古城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卢龙古城历经修葺,据《卢龙县志》(民国20年版)记载,从明之景泰到民国19年,上下500年间,经历多次修缮,城池终保完整,被誉为“京东第一府”,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繁荣之地。

古城的“三山不显,四门不对”的独特建筑格局,在历史上比较罕见。

其城墙高厚,城门均设有重门,附有瓮城。

四门之上均筑台,雉堞相属,结构严谨,起到了很好的军事防御功能。

古城内有儒、道、佛、天主教及当地民俗等多元素文化内涵相融合,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民族关系、军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较高的史学价值。

  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北人渭黑水为卢龙,以其城廓邻于漆河之意也。

依史载,城西门外有码头,水陆交通方便,是水资源丰富之地,而今为水资源缺乏之地。

为研究挖掘本地水文特征提供史料,为后代子孙合理利用水资源敲响了警钟。

  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卢龙古城,夷齐故里,礼仪严谨,民风之雅,谦让和谐,历代沿传。

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深入挖掘、研究孤竹文化,弘扬孤竹文化,打造孤竹文化,也就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2、卢龙古城的科学价值

  卢龙古城作为军事要塞,本着军事需要,城高三丈六尺,底宽三丈,顶宽二丈,基础较大,稳定性好,整体形状上窄下宽,显示了古城人民杰出的力学知识。

另外,主城门与瓮城门并不正相对,呈一定的角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敌军直攻和敌探窥探。

主城门上建有城楼以显示其威武并具有瞭望的作用。

这些为军事防御起到了很好的屏障作用。

古城引青龙河和阳山之水入护城河及城中,后又倾入青龙河,“流水不腐,户抠不蠹”,这样起到了很好的环保效果。

古城内设有大型砖拱泄洪涵洞且设阻洪木制闸,城之西门、水西门均设有绞索提架,木制大型御寇防洪双用闸。

这一设计理念科学的规划了古城的排水系统和防洪系统。

  3、卢龙古城的艺术价值

  卢龙古城坐落于三山鼎立、五水内外交错萦绕、三池碧莲处,山水相依,绿树掩映,层次分明,如空中花园,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古城于明初在月牙城基础上拓建而成,才有“四门不对”的独特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古老建筑审美理念中是极其罕见的不对称美。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四门分别形成“东门金鸡叫”,“南门推车唤伞”,“西门牛虎斗”,“北门铁棒槌”的美妙传说,体现了古老卢龙人民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向往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卢龙古城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的一个缩影,必将在研究古代政治、军事、文化、建筑、民族关系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乃至独特的历史价值。

  四、卢龙古城保护规划

  1、保护原则

  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强整治、搬迁、保护的力度,严格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和控制规定,保护古城,控制建设,合理发展,从而达到全面保护并合理利用的目的。

  ①保护古城历史的原真性原则。

尊重历史文化,保留历史文化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

一方面,对古城建筑的保护、修缮力求做到真实性、科学性,以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防止出现对古城建筑的不合理修缮、失真性改造与无控制的仿冒建筑现象。

另一方面,对古城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也要做到真实性,以便与古建筑协调统一,形成卢龙古城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

  ②重点突出古城风貌对城市特色的提升与挖掘原则。

通过对卢龙古城的历史文化保护、古城风貌塑造和历史价值研究,挖掘和提升卢龙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卢龙古城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古城格局,突出孤竹古国悠久的历史,提升孤竹文化的知名度。

  ③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和恢复古城部分区域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

既保护历史环境,又维持并发展其社会功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保护乡土人情并将其发扬光大,弘扬地方特色,促进卢龙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2、保护范围及重点

  ①点的保护:

主要是文物古迹的保护。

对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地区,应逐步拆除区内新建筑,恢复部分历史性建筑及设施,保护的重点应是文物古迹自身及周围环境,成立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组织,聘用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看护。

涉及到以下4处:

陀罗尼经幢、永平府城墙(主要是清除城墙周围的柴草、垃圾、杂物,对城墙顶面进行防渗水处理)、天主教修道院、元代码头(主要是清理码头堤墙周围的垃圾杂物,清理多年的泥沙淤积,维修堤墙)。

  ②面的保护:

将古城及其周围划分为绝对保护区、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

西街区、东山区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