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0131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9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Word下载.docx

试管4支、小木条、稀HCl、镁带、锌粒、铁屑、铜丝、稀H2SO4

1、分别在4支试管中装入5ml稀盐酸。

2、分别投入少量的Mg、Zn、Fe、Cu。

3、用燃着的木条放于试管口。

4、用稀H2SO4代替稀HCl重作以上实验。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金属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热量,形成无色的溶液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2+H2↑

产生大量的气泡,形成浅绿色的溶液

Fe+2HCl—FeCl2+H2↑

没有明显变化

现象:

Mg、Zn、Fe的表面有气泡冒出,且Mg表面的气泡多于Zn,Zn多于Fe,而Cu的表面没有气泡。

讨论:

1、那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

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那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氢气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

2、对于能发生的反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将这一类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进行比较

分析与结论:

1、Mg+2HCl=MgCl2+H2↑Fe+2HCl=FeCl=FeCl2+H2↑Zn+2HCl=ZnCl2+H2↑Cu与稀HCl,稀H2SO4不反应,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Mg>Zn>Fe>Cu。

2、如以上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问题域交流:

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区别

金属活动顺序

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

理解置换反应概念。

试管、铝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铜丝、硫酸铝溶液

金属+盐=金属+盐

2Al+3CuSO4=Al2(SO4)3+Cu

Cu+2AgNO3=Cu(NO3)2+2Ag

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2、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3、把另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把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把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实验

把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片的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2Al+3CuSO4=Al2(SO4)3+Cu

把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片的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Cu+2AgNO3=Cu(NO3)2+2Ag

把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

无现象

1、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什么?

它们属于哪一种反应类型?

2、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Al、Cu、Ag的活动性吗?

分析与论证:

1、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2、金属活动性:

Al>

Cu>

Ag

3、金属的活动性:

K、Ca、Na、Mg、Al、Zn、Fe、Sn、H、Cu、Hg、Ag、Pt、Au,金属的化学性质逐渐减弱。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铁制品锈蚀的条件

了解铁制品锈蚀的条件;

防治铁制品锈蚀的措施。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试管、蒸馏水、铁钉、食盐

1、在试管1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使铁钉的一半浸没在水中

2、在试管2中注入冷却的沸水,使其侵没铁钉,上面加上植物油并塞紧橡皮塞

3、在试管3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生石灰或无水氯化钙),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一周后

铁钉浸没一半在水中:

铁在空气、水的界面处生锈

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上面还加植物油):

铁未生锈

铁钉放在干燥的空气中(加干燥剂等):

分析:

试管Ⅰ:

铁既与水接触,又与氧气接触

试管Ⅱ:

铁只与水接触

试管Ⅲ:

铁只与氧气接触

在水、氧气同时存在的环境中铁能生锈。

(缓慢氧化,放热)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坩埚钳、火柴、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1、金属的物理性质

(1)观察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的颜色。

现象:

镁、锌、铁是银白色,铜是红色。

(2)采取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铝片和铜片的表面有痕迹,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铜片表面的变化。

铜片的表面由红色变成黑色。

分析:

铜片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2)向5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5ml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镁条、锌粒、铝片、铁片的表面有气泡,而铜片的表面没有气泡。

Mg+2HCl=MgCl2+H2↑

Fe+2HCl=FeCl=FeCl2+H2↑

Zn+2HCl=ZnCl2+H2↑

(3)取3支试管,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然后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铁片、铜片,观察现象?

铁片的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分析

Fe+2AgNO3=Fe(NO3)2+2Ag

1、镁、锌、铁是银白色,铜是红色。

2、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

3、Mg+2HCl=MgCl2+H2↑

4、Fe>Cu>Ag

蔗糖溶解

1、了解溶液的形成

2、了解溶液的特征及组成。

蔗糖分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之中。

蔗糖溶解到水中形成蔗糖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烧杯、玻璃棒、蔗糖

在20ml的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

蔗糖溶解了。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2、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碘或高锰酸钾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

1、了解溶液的形成、特征及组成。

2、了解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试管、碘、高锰酸钾、汽油

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3ml的水,分别加入2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2支试管各加入3ml的汽油,在分别加入2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溶剂 

溶质 

 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为紫红色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1、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物质的溶解性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实验名称:

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3、了解两种物质的状态相同,溶质和溶剂的区别。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如果两种液体互溶溶解时,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试管、胶头滴管、蒸馏水、乙醇、高锰酸钾

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3滴高锰酸钾溶液振荡,然后再用胶头滴管缓缓加入约2ml的乙醇,不要振荡,观察现象。

然后振荡,观察现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分层

不分层

水和乙醇能够互溶

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果两种液体互溶溶解时,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3、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水和油的小实验

了解溶液的特征及乳浊液的形成。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谁不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

实验仪器:

试管、蒸馏水、植物油、洗涤剂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液体是否分层。

向其中一只试管滴入5滴洗涤剂。

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观察现象。

静置几分钟,再观察现象。

把两支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支试管内壁是否干净。

 

倒掉液体后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浑浊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干净

1、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2、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学生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溶于水时,如果溶解过程中吸热,则所形成溶液的温度会降低;

反之,若溶解过程中放热,则所形成溶液的温度会升高。

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来判断该物质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烧杯(3个)、温度计、玻璃棒、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蒸馏水

1.用量筒向烧杯中加入30mL左右的蒸馏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用托盘天平称取1g左右的氯化钠加入烧杯中,开始计时。

立即用玻璃棒搅拌,同时测定溶液温度。

每隔10s读取一次温度计示数,至氯化钠完全溶解,再读3个数据后停止。

3.洗净烧杯,重复第1、2步操作,分别测量硝酸铵和氢氧化钠的溶解热效应。

数据处理

水中加入的物质

氯化钠

硝酸铵

氢氧化钠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将测得的溶液温度对时间作图,分别得到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曲线。

根据得到的曲线,判断每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根据文献报道,氯化钠溶于水的热效应不明显,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而氢氧化钠溶于水则放热。

如果实验得到的温度变化曲线与文献结论不符,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思考实验应该改进的地方。

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硝酸铵溶解要吸热,氢氧化钠溶解要放热。

实验名称:

1、氯化钠在水中溶解

2、硝酸钾在水中溶解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的相互转换。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叫做不饱和溶液。

如果,温度、溶质、溶剂的量发生改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换。

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氯化钠、硝酸钾。

1、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ml水,搅拌

现象

全部溶解

有晶体剩余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g,加了多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

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操作

现象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不饱和溶液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饱和溶液

……

加热

冷却

有晶体析出

3、把制得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溶剂溶解溶质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叫做不饱和溶液。

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叫做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可以加溶剂火升温变为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可以加溶质、蒸发溶剂火降温变为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图

1、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表9—1所提供的数据,在图9—11的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溶解度曲线。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温度℃

25

85

36.2g

38.6g

氯化钾

35.5g

52.8g

39.4g

67.8g

硝酸钾

33.7g

185g

3、根据9—12和图9—13给出了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与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进行比较,并讨论:

(1)根据9—12和图9—13分析,这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1、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及温度有关。

2、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

配制并观察三种不同组成的硫酸铜溶液

1、了解溶液的组成。

2、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托盘天平、试管、玻璃棒、药匙、量筒、蒸馏水

1、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的水,然后分别加入0.5g、1g、2g无水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

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试管编号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的质量g

溶质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1

蓝色(浅)

10

0.5

10.5

2

蓝色(较浅)

11

3

蓝色(浓)

12

溶液的浓稀是由一定溶液里含有溶质质量的多少决定。

1、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我们可根据溶液颜色的深浅来区分溶液的浓稀,方法比较粗略,不能准确的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无色溶液不能用这种方法区分溶液的浓稀。

2、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溶质的质量比上溶液的质量乘以百分之百。

溶质的质量分数=

配制两种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溶液

1、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氯化钠、蒸馏水

取两个烧杯,向一个烧杯中加入90ml的水,用托盘天平称取10g氯化钠放入烧杯中,搅拌;

再向另一个烧杯中加入80ml的水,再向烧杯中加入20g氯化钠,搅拌;

比较两种溶液的组成。

溶质质量分数%

90

10%

20

80

20%

结论:

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溶质的质量比上溶液的质量乘以百分之百。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氯化钠、蒸馏水

1、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

氯化钠:

__;

水:

__。

(2)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3)量取:

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4)溶解:

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5)装瓶:

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细口瓶里,盖上瓶塞,并贴上标签。

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

(1)计算

(2)称量

(3)量取

(4)溶解

(5)装瓶

1、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2、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应注意什么?

向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

掌握酸碱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

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无色酚酞溶液:

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

试管、试管架、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将8支试管分成两组,每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一组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向另一组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自制酸碱指示剂

了解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及了解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

烧杯、研钵、量筒、玻璃棒、点滴板、胶头滴管、酒精、纱布、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的颜色变化

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的颜色变化

食醋

变红

不变

石灰水

变蓝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

了解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及了解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

烧杯、研钵、量筒、玻璃棒、点滴板、胶头滴管、酒精、纱布、蒸馏水、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紫色包心菜

(1)先将紫色包心菜的叶子剥下,放在研钵中捣烂成泥状。

(2)用量筒量取酒精和水各10mL倒入烧杯中。

(3)把捣烂成泥状的紫色包心菜加入到配制的酒精溶液中浸泡30min左右。

(4)用纱布将浸泡过的紫色包心菜泥过滤或挤出滤液,得到指示剂。

试验指示剂在下列4种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不同溶液

指示剂颜色的变化

白醋

问题交流: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所制得的指示剂中,哪些在酸或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明显。

观察浓盐酸、浓硫酸

了解浓盐酸、浓硫酸的性质。

浓盐酸、浓硫酸

1、观察浓盐酸、浓硫酸的颜色和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硫酸

颜色、状态

盐酸是无色液体,但是工业盐酸略带黄色

稀硫酸无色液体,浓硫酸无色、粘稠无色、油状液体

打开瓶盖后现象

瓶口有白雾

无明显现象,但长时间放置体积会增大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气味

1、盐酸是无色液体,但是工业盐酸略带黄色,有刺激性气味,且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后瓶口有白雾。

2、浓硫酸无色、粘稠无色、油状液体。

浓硫酸的腐蚀性

了解浓硫酸的性质腐蚀性。

浓硫酸、玻璃棒、布、小木棒、玻璃片

将在纸,小木棒、布放在玻璃片上做下列实验:

实验

放置一会儿的现象

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少量在纸上写字

用小木棒蘸少量浓硫酸

将浓硫酸滴到一小块布上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能夺取物质中的碳、氢、氧等元素,使之发生碳化。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稀释浓硫酸

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浓硫酸、玻璃棒、烧杯

将浓硫酸沿烧杯的壁缓慢地注入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并用手触碰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量,且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