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2236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5年传记文本阅读试题分析Word下载.docx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

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

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

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

颊上三毫"

的风神。

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

穿新鞋走老路"

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

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

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

我写谁呢?

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

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

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

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

,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

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

传叙文学"

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

传记文学"

的说法。

【参考答案】D、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对主要观点和文章特色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

从2009年开始,全国课标卷多项选择题借鉴美国PIS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程度,分别给3分、2分、1分和0分。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命题思路从前年开始作了调整,即A、B、C、D、E五个选项都是对所给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在相当程度上除去了学生直接确定某一选项为恰当选项的弊病。

但在匹配文学类文本方面,还有待于继续调整。

因此,本年度本题五个选项的设置,既注重每个选项对材料的总体分析和概括,更注重材料中的一些细节与材料总体的关系,强调实用类文本的泛读必须和细读相结合,实用类文本所包含的信息虽然大体上是客观的,但有其主观性,不能毫无分辨地接受。

本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

先看A项,原文第三段写道,"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

A项的分析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忽视了细节"

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

,导致不仅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而且把最重要的原因"

兴趣"

给遗漏了,所以A项只能给1分。

B项分析的是本文的一个局部表述,考查的目的是通过细读文章的局部表述来理解文章所提供的事实描述背后作者的立场、思想和心态。

'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如此分析,较为准确地说明了朱东润过去的经历一旦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即使是由本人表述出来,也已经不是他过去经历的本来面貌。

掺沙子"

这样一个"

近年的说法"

的采用直接表明,本文的写作不可能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写作者的心态无关。

不过,B项的分析虽然深刻,但也只是说出了本文的一个侧面,对于本文的客观性评价不足,因此选B项应该得分,但只能得2分。

C项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

原文一方面说《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外国传记文学作品可以作为范本,另一方面又说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总还不免令人有"

的戒心,意思较为复杂,说明作者采取的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批判性立场,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一部作品。

我们从逻辑上无法推导出"

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的结论。

因此,C项的分析和推断是错误的,选C项不能得分。

D项既是对本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本文和相关链接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更是对相关链接中的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因此是对题目所给材料的一次整体和局部、字面和字里行间相关联的分析、理解和评价。

本文最后一段在指出过去的传记作品都各有其得失的基础上表示在抗战期间,国家内忧外患,家庭非常困难,自己也生活艰苦,于是选择给拯救了明王朝危机的张居正写传,意味着朱东润是出于现实关怀选择传主。

而相关链接②说"

朱先生......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

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则说明朱东润出于现实关怀选择传主是一贯的,而说"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字面上的意思是对朱东润的"

理解"

,字里行间的意思则是一种态度上的保留。

D项准确、深刻、细致地覆盖了本文和相关链接的核心观点,因此选D项者得3分。

E项是对本文所用的基本概念"

和相关链接①核心概念"

之间关系的一种推断。

首先,由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所给材料中并无交代,而二者之间又颇有分歧,从逻辑上来说,不能凭空建立二者的关系。

其次,相关链接①说的是"

概念的使用可以避免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的分类的麻烦,与E项说法明显不符。

因此,E项是错误选项,选E项不能得分。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

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本文和相关链接①,自己梳理朱东润传记文学观形成的大致情形。

朱东润在本文中提及《晏子春秋》《孔子三朝记》《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和中国古代文人写的传、行状、神道碑、"

等作品,一一指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说明他广泛阅读了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作了精细的比较,在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认知什么是传记文学。

当他在文中说史传和古代文人偏于歌颂传主的作品不是传记文学,说勃路塔克的作品不重个性、《约翰逊博士传》过于琐碎而《维多利亚女王传》过于简约时,则意味着他开始在理论上思考什么是传记文学。

这导致他阅读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而辨析自传和传人的关系,提出传叙文学的概念,也与此密切相关。

因此,朱东润还通过理论思考加深自己对于传记文学的认知。

但朱东润认为感性的经验和理论的思考都必须付诸实践,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算得上真正认识了什么是传记文学,因此他通过传记文学的写作亲身验证自己的传记文学观。

由于本文和相关链接给予信息的限制,本题不要求考生给出非常严密的答案,只需说明大致情形即可。

本题也不是考查考生的具体行文,答案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

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

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作者态度、风格、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朱东润自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传记文学的,因此考生不难发现本文内容"

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

,但难在将学术性的内容理解为传主的"

学术经历"

,是传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传记之外的学术讨论。

朱东润又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生平融合在一起叙述,不仅加强了关于传记文学的讨论与自传的有机关系,而且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渗透到字里行间,很好地呈现了他自己的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

也就是说,学术对于朱东润来说,是他的生平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他关切现实的一种方式。

这进一步说明,学者的自传是特殊的,往往也就是一种学术自传。

或许是深知学者自传的特殊性,也深知学术话题的读者有限,朱东润有意采用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叙述风格。

从本文来看,可以发现作者用语平易,穿插使用口语,有问有答,如"

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

我写谁呢"

等,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因此,传记的形态和学术的表述形态都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以上这些内容,考生具体写法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8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

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

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

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

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

观点一:

同意。

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

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

不同意。

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

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的是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的能力,第二问则较为开放,考查其对问题的判断和探究能力,给考生较大的空间。

在文中,朱东润说勃路塔克(今通译普鲁塔克)的作品重比较轻刻画,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分析,说明他认为传记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地刻画传主的个性;

他又说《约翰逊博士传》因为细致而显得琐碎,《维多利亚女王传》因为着墨不多而处处显得"

的风神,则说明他认为不能一味追求细致,要注意分寸。

因此,朱东润认为"

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

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

朱东润在文中说《史》《汉》有互见法,不能在单篇作品中看见一个完整的传主形象,而传记文学必须在单篇作品中把全部交代对传主的评价,又说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等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没有什么用处,而别传则没有阿谀奉承之辞,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这些说明他认为传记文学应该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传主。

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

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考生如果同意朱东润先生的观点,就应当顺着朱先生的思路给出理由。

给出理由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是简单说明朱的观点如何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二是简单说明按照朱的观点写作出来的传记有什么好处。

前者是由因及果,后者是由果及因。

考生更容易做到的探究是由果及因,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从效果上反向论证朱的观点。

细致"

入情入理"

个性"

等要求都与阅读效果有关,故而可从"

深刻印象"

可读性"

方面答题;

信笔直书"

歌颂"

与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如何有关,故而可从"

完整的人物形象"

方面答题。

考生如果不同意朱东润先生的观点,就应当指出朱先生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并给出简单的理由。

这同样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是说明朱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其理论前提值得讨论;

二是说明朱的观点实用到传记写作的具体实践时,会有一些不足。

前者是正面的理论探讨,后者是反面的零敲碎打。

考生更容易做到的探究可能是反面的零敲碎打,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从反面论证朱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的一些层面。

与史料或材料的丰富程度有关,故而可从史料不足则可能导致不够客观甚至矫揉造作这些方面答题;

全面评价"

与刻画个性的效度有关,故而可从追求全面则可能无法有效凸显个性这些方面答题。

本题在题干的设计上与往年有所不同,更加强调考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说往年本题的测试采取的是一种以试卷为主的测试方法,本年本题则试图作出微调,向以考生为主的测试方法偏移。

因此,本题"

参考答案"

第二问提出的各个要点,都只是作为参考,鼓励有不同答案,"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这就为考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

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二卷语文试题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选考题,本来是为体现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而设计的。

经过几年的考试实践,从实际效果看,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多于选第三大题的,这是由两类文本性质的不同造成的。

为了解决三、四两大题不相匹配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作了两方面改进,一是以"

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二是适当增加题目本身的难度。

这样,不仅可以适当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也使高考更加贴近、适应当今人们的阅读实际,同时还可以为未来的考查在多个领域及现实生活中选材、增加多种信息呈现形式、为能力素质考查提供情境等的改革措施进行一定的试测。

在《考试大纲》未作修订的情况下,今年仍继续沿用这一命题思路。

本大题主要取材于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

戴安澜》(收入"

中华民国史丛书"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作者为陈平、刘庆。

为了命题的需要,又根据其他相关资料对所选文段进行了订正、补充和整合。

这些资料主要有:

刘延东《在纪念戴安澜将军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黄浦》2005年第1期),戴复东、戴藩篱、戴靖东、戴澄东口述,周海滨记录《绝笔家书--我们的父亲戴安澜》(载《名人传记》2013年第3期),戴澄东《深切怀念我的父亲戴安澜》(载《黄浦》2012年第4期),田玄《戴安澜:

域外死忠第一人"

》(载2004年12月6日《北京日报》)等。

为了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补充了两条"

,一是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二是戴复东文中反映戴安澜兼备文韬武略的一段话。

戴安澜(1904~1942),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

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

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

曾任国民党第17军第73旅旅长、第89师副师长,第5军第200师师长。

先后参加长城抗战和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

1942年所部编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东瓜(又称同古、东吁)保卫战中击毙日军第55师团等部5000余人。

后在率部北撤回国途中遭遇日军伏击,受伤殉国。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卢沟桥的枪声,曾震撼了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心。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国共两党摒弃成见,团结御侮,用血肉之躯,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就是在正面战场为国捐躯的突出代表。

本大题的传记阅读以国共两党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戴安澜为对象,不仅适合考查考生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有利于在当代青年中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无疑也有助于两岸人民在戴安澜等抗日先烈精神的感召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

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

《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

他坦然答道:

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

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

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

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

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激励官兵。

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

其一云: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其二云: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

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

戴安澜立下誓言: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

他宣布:

本师长立遗嘱在先: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

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

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

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

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

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