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26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docx

马克思“一般劳动”概念的再认识

摘要:

本文评述了马克思有关“一般劳动”的概念和与之有关的对知识动态发展的本质以及它与资本生产方式之间关系的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的本质和地位、理解知识与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一般劳动;知识

“知识”,在本质上是人类对现象世界感知、认知的动态的复杂积累过程,是人类无限追求、不断改进、不断演进的过程,离开了这个动态的、纵向有机联系的特征,“知识”将变得毫无意义。

不管对于动态过程中的哪个环节的知识,它都不能与普通的有形商品或财产相提并论,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两个不同的范畴。

今天,马克思著作中有关知识、“一般劳动”问题的论述对我们理解知识的本质以及相关的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从他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出发,使用他特有的术语在《资本论》第3卷提出了“一般劳动”和“共同劳动”的概念。

他在《资本论》第3卷第5章第5节“由于发明而产生的节约”中提出:

“应当把一般劳动和共同劳动区别开来。

二者都在生产过程中起作用,并互相转化,但它们也有区别。

一般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这种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

共同劳动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

”(马克思,1894,p.120)

显然,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一般劳动”,主要是指从事科学工作、技术创新的脑力劳动。

这种劳动虽然也是协作的劳动,但它不限于今人的协作,它包含一代代知识工作者接力棒式的协作。

当然,无数知识工作者中大师、巨匠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这些巨人的成就也是站在前代和同代的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的。

(张薰华,1991)

另一方面,即使在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的“共同劳动”中,实际上也存在一定的知识含量,也或多或少包括有脑力劳动的成分,尽管在这里知识的类型、含量都是不同的,求取知识的艰辛程度要远远低于“一般劳动”的情形。

马克思指出:

在直接协作的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最后,只有结合工人的经验,才能发现并且指出,在什么地方节约和怎样节约,怎样用最简便的方法来应用各种已有的发现,在理论的应用即把它用于生产过程的时候,需要克服哪些实际障碍,等等。

”(马克思,1894,p.120)

近代以来日益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其实质主要是着眼于保护服务于资本生产环节的那部分的所谓“知识”产权,而对作为“一般劳动”的动态的知识发展过程却是视而不见或者竭力加以淡化的,正象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教科书中,有关市场失灵或外部性的内容总是被忽略或者被放在末尾很不起眼的小章节中一样。

虽然在某些地区或在某些时候,知识产权制度中的“知识产权”也包含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工作者的精神权利,但其几乎全部的重点和全部的兴趣显然在于服务于资本生产环节的知识产权的经济权利。

知识产权制度,充其量只是强化了资本的统治地位。

而从整体而言,知识产权制度便严重歪曲和割裂了真正的与知识有关的权利的正当性、整体性和动态的特征。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动态特征,从而揭露了资本对“一般劳动”的剥削本质。

马克思在完全区分价值与价格之前,在《剩余价值论》中谈到“霍布斯论劳动,论价值,论科学的经济作用”的内容时,引用了英国17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的有关论述:

“霍布斯认为技艺之母是科学,而不是实行者的劳动:

‘对社会有意义的技艺,如修筑要塞、制造兵器和其他战争工具,是一种力量,因为它们有助于防卫和胜利;虽然它们的真正母亲是科学,即数学,但由于它们是在工匠手里产生出来的,它们就被看成是工匠的产物,就象老百姓把助产婆叫做母亲一样。

’(《利维坦》,载于《托马斯·霍布斯英文著作选》,摩耳斯沃思出版,1839-1844年伦敦版第3卷第75页)”。

马克思进而评述道:

“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因为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

”(马克思,1861-1863,p.377)如果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科学生产的价值的话,那么,动态地看,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的整个过程的价值显然远远大于其中的再生产科学这一环节,因为复制科学知识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与原创科学知识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显然是无法相比的。

然而,当科学应用于资本生产环节时,看上去却好象这些应用性的知识全部都是从资本手里产生出来似的了,它们往往被看成是资本的产物,就好象“把助产婆叫做母亲一样”。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第三篇“资本是结果实的东西(利息、利润、生产费用等等)”中指出:

“……如果资本不费分文(即费用等于0)便能获得生产工具,那么……维持劳动能力所必需的劳动会减少,因而,剩余劳动,即剩余价值会增加,而资本却不费分文。

生产过程内部的劳动的分工和结合就是这样的提高生产力的办法,就是不费资本分文的机器。

但是,这要以大规模的劳动,即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发展为前提。

”接着,马克思就指出:

“另一种不费资本分文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

(不言而喻,资本总要为僧侣、教师、学者纳一定的税,不管他们发挥出来的科学力量是大还是小。

)但是,资本只有通过使用机器(部分也通过化学过程)才能占有这种科学力量。

人口增长也是一种不费资本分文的生产力。

”在这里,他明确揭示了资本通过使用机器不费分文地对科学力量的占有,或者至多交纳了根本无法补偿原创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那么一点税就达到了占有科学力量的目的。

马克思概括道:

“总之,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切社会力量,都是不费资本分文的。

但是,这些力量本身要具有一种由劳动创造的,即以物化劳动的形式存在的基质,从而本身是价值,它们才能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使用,就这点来说,资本只有通过等价物才能占有它们。

”“资本家不费分文而只须占有的这种力量,对资本来说具有最大的价值。

……资本的趋势一方面是增加固定资本的总价值,另一方面则是降低固定资本的每一部分的价值。

”(马克思,1857-1858,p.287)知识就其社会属性而言,它就是随社会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而资本对于这种动态发展的社会力量中有利于其增加剩余价值的那部分则不费分文地占有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3章第2节“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中认为:

“……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

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

”而“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如蒸汽、水等等,也不费分文。

”接着,马克思就指出:

“利用自然力是如此,利用科学也是如此。

电流作用范围内的磁针偏离规律,或电流绕铁通过而使铁磁化的规律一经发现,就不费分文了。

”“科学不费资本家‘分文’,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

资本象吞并别人的劳动一样,吞并‘别人的’科学。

但是,对科学或物质财富的‘资本主义的’占有和‘个人的’占有,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尤尔博士本人曾哀叹他的亲爱的、使用机器的工厂主对力学一窍不通。

李比希也曾述说英国的化学工厂主对化学惊人地无知。

”(马克思,1867,pp.423-424)联系到现代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可以这样说,对知识、科学及应用科学的“知识产权制度下的”占有和“个人的”占有,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这一点,在探究了版权、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制度的具体内容后,会显得更为明显。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

“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而直接劳动则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

”“……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另一方面,资本又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

”(马克思,1857-1858,p.211)在谈到知识和科学转化成直接的生产力时,马克思指出:

“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

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

”(马克思,1857-1858,pp.219-220)在这里,一般社会知识(GeneralSocialKnowledge)和一般智力(GeneralIntellect)与前面提到的马克思的“一般劳动”是一致的,它们通过“资本的趋势”转化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显然,这种转化不是在一夜之间静态地完成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产生、发展和知识应用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值得深思的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深刻揭示了以价值(在马克思那里,实际上就是以劳动时间为基础的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动态的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之间的矛盾。

他指出:

“活劳动同物化劳动的交换,即社会劳动确立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对立的形式,是价值关系和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的最后发展。

这种发展的前提现在是而且始终是:

直接劳动时间的量,已耗费的劳动量是财富生产的决定因素。

”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的特征。

“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这种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以及和它有关的其他一切科学的发展,又和物质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马克思,1857-1858,p.217)马克思的这些论断往往是被人们所忽视的。

人们在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时,关注的往往是“直接劳动”、“直接劳动时间”和资本对这种直接劳动的剥削。

而我们不难从马克思在这里的论断看到,资本不但占有和剥削了“直接劳动”,更是剥削了创造了“动因的力量”的源泉的“一般劳动”,因为“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

”(马克思,1857-1858,p.218)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从人类知识而来的生产力是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是社会个人的发展。

这对我们理解知识的本质,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诚然,知识决不仅仅是单个个人对客观对象的孤立感知,它本质上是社会的,是动态的社会中的个人的发展,是人本身。

但是,无论是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直接劳动时间,还是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供需决定的商品价格来说明,资本都是企图只用静态的决定要素来控制“一般劳动”、“一般智力”、一般生产力,即控制动态的创造性劳动。

这样,矛盾就出来了。

马克思就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的有关论述中揭示了这种资本统治“一般劳动”而引起的内在矛盾,他指出:

“劳动时间–单纯的劳动量–在怎样的程度上被资本确立为唯一的决定要素,直接劳动及其数量作为生产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决定原则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失去作用;而且,如果说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那么它在质的方面,虽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一方面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另一方面同产生于总生产中的社会组织的、并表现为社会劳动的自然赐予(虽然是历史的产物)的一般生产力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

于是,资本也就促使自身这一统治生产的形式发生解体。

”(马克思,1857-1858,p.212)

他又指出:

“一方面,资本调动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样也调动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力量,以便使财富的创造不取决于(相对地)耗费在这种创造上的劳动时间。

另一方面,资本想用劳动时间去衡量这样造出来的巨大的社会力量,并把这些力量限制在为了把已经创造的价值作为价值来保存所需要的限度之内。

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对于资本来说仅仅表现为手段,仅仅是资本用来从它的有限的基础出发进行生产的手段。

但是,实际上它们是炸毁这个基础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1857-1858,p.219)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在肯定了傅立叶“能宣布最终目的不是把分配,而是把生产方式本身提到更高的形式”“是他的一大功绩”之后,进一步指出:

“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

对于正在成长的人来说,这个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训练,而对于头脑里具有积累起来的社会知识的成年人来说,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根据马克思(1857-1858)所属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的编辑说明,用方括号[]标出的是编者加的标题或插入的文字。

运用,实验科学,有物质创造力的和物化中的科学。

对于这两种人来说,由于劳动要求实际动手和自由活动,就象在农业中那样,这个过程同时就是身体锻炼。

”(马克思,1857-1858,pp.225-226)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自由时间”决不是那种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空虚状态,而是既包括“闲暇时间”,更包括“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

根据马克思(1857-1858)所属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的编辑说明,用方括号[]标出的是编者加的标题或插入的文字。

接着,马克思把论述从整体上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我们现在研究的还是直接的生产过程。

如果从整体上来考察资产阶级社会,那么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总是表现为社会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

具有固定形式的一切东西,例如产品等等,在这个运动中只是作为要素,作为转瞬即逝的要素出现。

直接的生产过程本身在这里只是作为要素出现。

生产过程的条件和物化本身也同样是它的要素,而作为它的主体出现的只是个人,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他们既再生产这种相互关系,又新生产这种相互关系。

这是他们本身不停顿的运动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身。

”(马克思,1857-1858,p.226)

马克思从动态的、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知识感知、发展的本质以及它与资本生产方式的关系,这些精辟的论述,今天读来,对我们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的本质和地位、理解知识与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1894):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3卷,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25卷并参照俄文版译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

[2]卡尔·马克思(1861-1863):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4卷),第1册,收集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3]卡尔·马克思(1857-1858):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即《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下),收集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4]卡尔·马克思(1867):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卷,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23卷并参照俄文版译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

张薰华(1991):

“科学与生产力–兼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解放日报》,9月1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