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3398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三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Word文件下载.docx

去:

全国卷Ⅲ)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去除

(2017·

全国卷Ⅰ)母忧去职 

(2016·

全国卷Ⅲ)贤(人名)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人名) 

62、劝

“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动词

①劝勉,勉励

果行,国人皆劝。

(《勾践灭吴》)

——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

②劝说,劝告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劝善惩恶:

劝:

勉励;

惩:

责罚。

指惩罚坏人,勉励好人。

作谓语、定语。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 

)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

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 

)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

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全国卷Ⅰ)及宣帝起兵诛爽(曹爽,人名),芝(鲁芝,人名)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 劝:

劝说

(2015·

全国卷Ⅰ)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劝:

(2014·

安徽卷)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 

劝勉,勉励

63、却

“却”的本义是“退,使退”。

“退”正是“不受,拒绝”形象描绘。

退后自然会“回头”,这不正是头的“转折”吗?

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

①退

相如因持壁却立。

(《廉颇涵相如列传》)

——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

②使退,击退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

——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

③拒绝,排斥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

——做王的不排斥百姓,所以能成就他的功业。

④回头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到哪里去了?

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都高兴得像要疯了。

⑤去掉,消除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聂夷中《伤田家》)

——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

(2)副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

还,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再说说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3)连词,表转折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旅次朔方》)

——没有来由的再次渡过了桑干河,却又希望并州就是自己的故乡。

望而却步:

却:

停止,后退;

却步:

不敢前进,向后退。

远远望见了就吓得直后退。

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指知难而退。

却之不恭:

推却。

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予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临时的客套话,常与“受之有愧”连用。

盛情难却:

推辞,拒绝;

盛:

广大。

很大的情意难以推辞。

却病延年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

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 

)立,却( 

)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

秦王怒,欲攻赵。

又恐廉颇却( 

)之,遂罢。

相如归国,却( 

)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退却)立,却(回头)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

又恐廉颇却(击退)之,遂罢。

相如归国,却(再)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全国卷Ⅲ)北并陈蔡,却三晋 却:

使……退,击退

广东卷)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 

却:

天津卷)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64、如 

“如”的本义是“像”。

(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像”义“从女从口”。

)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

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

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

又因为“像”,有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①按照,依照

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

(《中山狼传》)

——东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装进袋子里。

②往,到……去

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屈原列传》)

——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

③顺心,顺意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万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回来找我。

④如同,好像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

——(桃花源中的)男女穿着都和外面人一样。

⑤及,赶上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鸿门宴》)

——沛公默然了,说:

“本来就赶不上他啊。

(2)连词

①表假设,假如,如果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②表选择,或者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3)助词,形容词词尾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

——君子拉开弓不放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讳莫如深:

讳:

隐讳;

深:

事件重大。

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

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作谓语,状语;

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

栩栩如生:

栩栩:

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生:

活的。

形容作品、画作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多指人工制造的艺术品。

如履薄冰:

像走在薄冰上一样。

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相敬如宾:

指夫妻互相尊敬、爱护、很客气,像对待客人一样。

一如既往:

一:

完全;

如:

像;

既往:

从前。

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巧舌如簧: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

含贬义。

如坐春风:

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

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指遇到良师。

安之若素:

安:

安然,坦然;

之:

代词,指人或物;

素:

平常。

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口若悬河: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

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完。

举重若轻:

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

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门庭若市:

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其他的:

突如其来如臂使指如出一辙如椽大笔如法炮制 

如虎添翼如火如荼如胶似漆如狼似虎如履薄冰如芒刺背如弃敝屣如泣如诉如切如磋如日中天如丧考妣如数家珍

孔子如( 

)齐,问弟子之志。

弟子答曰:

如( 

)小相,如师。

子曰:

“善矣,以仁为本。

”弟子如( 

)语应事,一切皆顺。

子至齐,则与齐王曰:

“君待民如( 

)草荞,不可,不如( 

)以仁怀之。

”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

“王如( 

)知此,则国泰民安。

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

如(或者)小相,如师。

”弟子如(按照)语应事,一切皆顺。

“君待民如(像)草荞,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

“王如(假如)知此,则国泰民安。

全国卷Ⅰ)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如:

全国卷Ⅲ)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如:

及,比得上

全国卷Ⅰ)其为人所重如是 

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 

江苏卷)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 

天津卷)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浙江卷)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65、若

“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跟“如”相似,请参照上面的提示。

①像,好像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齐桓晋文之事》)

——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安定吗?

②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不如您这么漂亮啊。

(2)代词

①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

②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凭这样的做法,去追求您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爬上树去逮鱼一样。

(3)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活板》)

——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简单易行。

大智若愚若无其事若即若离洞若观火噤若寒蝉口若悬河 

冷若冰霜寥若晨星了若指掌敬若神明命若悬丝判若两人翩若惊鸿门庭若市趋之若骛受宠若惊虚怀若谷

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 

)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 

) 

,甚喜。

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

“若( 

)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若( 

)汝等。

若( 

)勤学之,则智明也。

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像)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相当于“然”) 

“若(你们)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若(比得上)汝等。

若(如果)勤学之,则智明也。

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若:

如果

全国卷Ⅲ)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 

若:

北京卷)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像,如

天津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全国卷Ⅰ)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 

天津卷)其论说始若诡于众 

似乎

山东卷)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江苏卷)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66、善

“善”的本义是“好,美好”。

“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

有道德的人是“好人”。

有道德的事是“善事”。

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

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

(1)形容词

①好的,善良的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

——征求询问好的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②好

晋鄙听,大善;

不听,可使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晋鄙如果听从,很好;

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

③友好的,亲善的

不如因而善遇之。

——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的对待他。

(2)名词

①好人,好事,好的行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②好的方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

——不必作战就使对方的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办法。

(3)动词

①交好,亲善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②长于,善于

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③做好,处理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卫灵公》)

——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④喜欢,羡慕

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羡慕世间万物遇到了大好时节,感叹我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

⑤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

——因此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表示应答之词。

王曰:

“善!

”(《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威王说:

“很好!

独善其身:

独:

唯独;

善:

好,维护。

原义是指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

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

也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

循循善诱:

善于;

诱:

引导,教导。

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能言善辩:

善于。

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

与人为善善解人意善始善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善贾而沽善始善终尽善尽美乐善好施择善而从多愁善感明眸善睐知人善任矜功伐善与人为善

项伯与张良素善( 

),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

沛公善( 

)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 

),而在人和。

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 

)待之。

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 

)刀而藏之,顿时善( 

)其技,欲纳入麾下。

项伯与张良素善(友善,交好),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

沛公善(擅长)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正确),而在人和。

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好好地)待之。

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通“缮”,擦拭)刀而藏之,顿时善(羡慕)其技,欲纳入麾下。

全国卷Ⅲ)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善:

擅长

天津卷)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 

善:

好的

浙江卷)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人名)素与令善,怜其冤死 

交好

浙江卷)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人名)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喜欢

全国卷Ⅱ)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 

全国卷Ⅲ)归报,神宗善之 

称赞

山东卷)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 

喜好,喜欢

江苏卷)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 

好的地方

67、少

“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

“稍,略微”指程度轻;

“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少的“少年,青年”的意义;

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

读音一:

shǎo

(1)形容词,数量少,不多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论积贮疏》)

——生产(粮食)的人很少,而浪费(粮食)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

(2)动词

①缺少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想在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插上茱萸,却少了我一个人。

②削减,减少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贾谊《治安策》)

——想要使天下政治安定,不如多封一些诸侯国,以削弱他们的力量。

③瞧不起,轻视

议者以此少之。

(《晋书·

陈寿传》)

——评论的人因此瞧不起他。

(3)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读音二:

shà

o

(1)名词,青年,少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众多名流贤者都来到这里,老老少少全聚集在一起。

(2)形容词

①年少,年轻

衡少善属文。

(《张衡传》)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善于写文章。

②小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触龙说赵太后》)

——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没有出息。

读音三:

shāo

副词,表程度,稍微,略微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五人墓碑记》)

——被砍下的首级挂在城门上,脸色一点也没有改变。

少不更事:

少:

年轻;

更:

经历。

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

指经验不多。

积少成多:

指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

少安毋躁:

稍微,暂时;

徐缓,不急;

毋:

不要;

躁:

急躁。

暂且安心等一会儿,不要急躁。

悔其少作安老怀少僧多粥少

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 

)睡眠,朝中少( 

)长咸集议事。

后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

大臣谏,赵太后出言必唾其面。

大臣患,谏者益少( 

触龙忧,少( 

)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 

)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 

),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 

)之,如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 

较之,令长安君出齐有益。

”太后以为然,色少( 

)解。

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缺少)睡眠,朝中少(年轻人)长咸集议事。

大臣患,谏者益少(不多)。

触龙忧,少(不多时)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缺少)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年幼),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轻视)之,如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减少)。

”太后以为然,色少(稍微)解。

全国卷Ⅱ)鞅少好刑名之学 少:

年少

全国卷Ⅱ)涣(人名)少好侠,尚气力 

少:

江苏卷)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 

不多

江苏卷)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全国卷Ⅰ)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数量小,与“多”相对,很少

全国卷Ⅰ)弘微少孤,事兄如父 

全国卷Ⅱ)少有节操 

年轻

68、涉

“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

由“渡”引申出“度过、通过”。

进一步引申出“经历”。

学习的经历是“涉猎,学习”,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

①徒步渡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

(《察今》)

——澭水猛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按照原来的标记趁夜晚过河。

②乘舟渡水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楚国有一个过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③进入,到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驱赶着中原的士兵远征,进入江湖地带。

④经过,经历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

(《报任安书》)

——现在您又遭受意外之罪,过一个月,就临近十二月了。

⑤漫步,散步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天天到庭院中散步自有乐趣,虽然设有小门却常常关闭。

⑥阅览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

(顾炎武《复庵记》)

——幼年时读书,喜欢《楚辞》,阅读过很多诸子的文章和经典、史籍。

跋山涉水:

跋山:

翻过山岭;

涉水,用脚蹚着水渡过大河。

翻山越岭,蹚水过河。

形容旅途艰苦。

涉笔成趣三豕涉河

陶渊明自涉( 

)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 

)园庭以冶情,且常驾车以游。

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 

)水,亦感快意。

陶渊明自涉(进入)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散步)园庭以冶情,且常驾车以游。

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渡水)水,亦感快意。

四川卷)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 涉:

进入,到

69、胜

“胜”的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

shè

ng

(1)名词,胜利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2)动词,

①战胜,取胜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和秦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实力比秦国弱,还有不用贿赂就可以战胜秦国的趋势。

②超过,胜过

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

――在朝霞的映照下,江边的花比火还要艳丽。

(3)形容词

①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我看那岳州的优美景色,全在一个洞庭湖上。

③盛大的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滕王阁序》)

——我年少无知,却荣幸地亲逢这盛大的宴会。

shēng

(1)动词,禁得住,忍得住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来告辞。

(2)副词,尽,完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

——如果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就用不尽了。

引人入胜:

胜:

圣境,美妙的境界;

引:

引导。

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

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引人进入佳境。

形容亲身来到某种境地。

不胜其烦:

禁得起;

烦:

烦琐。

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作谓语、状语,指事物繁杂叫人受不了。

不胜枚举:

尽;

枚:

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不胜枚举名胜古迹胜友如云聊胜于无稳操胜券哀兵必胜出凡入胜旗开得胜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

心忧,酒醉不胜( 

)杯杓,至胜( 

)地,仍不能胜( 

)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 

)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 

)道也哉!

古有一男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