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4数下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5378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1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模板4数下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板4数下案.docx

《模板4数下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板4数下案.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板4数下案.docx

模板4数下案

教学设计

备注

(教学反思、辅导等)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型图形的特征。

2、通过对三角形的分类活动,认识并能识别那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顿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3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4、通过摆一摆的实验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通过四边形的分类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6、欣赏图案,体会图案形成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利用对称、平移、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活动,认识、了解三角形、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能在方格纸上利用对称、平移、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课时:

10课时(机动2课时)

 

第1课时图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P2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图形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

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

教学方法:

观察、小组合作、练习、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你们的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吗?

展示各种图形。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认知图形的特点

1、小组合作,分一分学具

师:

你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试试看。

(学生动手分并汇报分的情况)

生:

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师小结:

这是按照是否由平面图形分。

哪吗平面图形还可以怎样分?

(生动手再分平面图形,交流为什么这样分?

汇报:

把圆分成一类,其他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师小结:

这是按照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

你还能再接着来分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交流分法)

汇报:

三角形单独分为一类。

师小结:

这是按照围成图形的边数来分。

2、找一找。

展示图形,这些美丽的图形中就有许多基本图形组成,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相互说一说。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看,老师带来了几根小棒,可以作为图形的边,请你挑选合适的小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认知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师:

用螺丝固定后:

拉拉看,你发现了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容易变形;变来变去还是平行四边形。

师:

再来拉拉看,指令:

变小,变大,变得最大——原来就是长方形。

师:

看来随便玩一玩都能发现好多数学的问题。

生活中你见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这个特性的情况吗?

如果是其它图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2、认知三角形的稳定性

试一试三角形。

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

生活中见过运用这样的特性的情况吗?

学生回忆并汇报生活中见到应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的例子,如:

大桥,电线杆,电动伸缩门等。

四、总结。

你对所学图形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作业安排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按照图形是否是平面图形来分。

按照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

按照围成图形的边数来分。

平行四边形不稳固

三角形具有稳固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第23页)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观察、小组合作、练习、操作。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硬纸条和图钉。

教学过程:

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沿两个对角一拉,就变形了,他具有不稳定性。

把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图形不改变形状,他具有稳定性。

二、生活中的运用

第2题:

这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3题:

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解释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三、练一练:

第1题:

通过“只剪一刀”的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先让学生亲自剪一刀,再说说是怎样剪的。

第2题:

(1)题,让学生实际拼一拼,找出更多的拼法。

(2)题,可以让学生画直线进行分割,除右边一个图形外,其它都可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动手做(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学重、难点:

1、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三角板。

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

教学方法观:

察、小组合作、练习、操作。

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

1、小组活动:

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纸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该怎么办?

2、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法。

3、引导总结:

认识到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明确平行四边形两种高的画法。

二、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由平行四边形的高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是如何得到的。

三、试一试:

第1题: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高。

第2题:

通过图示,指导学生怎样用三角板画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高的过程。

四、练一练:

第1题:

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画出边a上的高,就要从对着的边a的顶点到边a作垂直线段。

第2题:

画出边a上的高,就要画出与边a相对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

第3题:

借助方格纸,学生将发现几个三角形的高是相等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三角形的大小不同,但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一样长的,所以它们的高相等。

第4题:

通过在方格纸上画指定尺寸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和高的相应关系,同时体会到边和高的长度决定了图形的大小。

画图示让学生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画,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要先画指定长度的边和高,再画其它的边。

五、实践活动:

通过用七巧板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使学生加深对三种图形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分类(第27-29页)

教学目标: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方法:

观察、小组合作、练习、操作。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剪下附页1中的图3。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附页1中的图3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2、汇报:

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1、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观察第二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练一练:

第1题:

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第2题:

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第4题:

根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活动,学生得到启发,把梯形进行分类。

五、实践活动:

第1题:

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第2题:

用长方形纸,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第3题:

当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会推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第4题:

用正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

按边分类: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方法:

观察、小组合作、练习、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材第30页创设的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

1、提出问题:

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测量角度。

2、小组活动:

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在第30页的表格中。

3、汇报测量结果和得到的结论。

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都接近180º。

4、进一步探索: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正好等于180º呢?

小组活动探索方法。

5、得出结论。

三、试一试: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运用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º,求出第3个角的度数。

四、练一练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º,判断题中的三个三角形说的对吗?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结论: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方法:

观察、小组合作、练习、操作。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2、汇报    

3、 分析:

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你发现了什么?

  

  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1、小组活动:

你能用下面的小棒摆成三角形吗?

(1)3cm4cm5cm

(2)3cm3cm5cm

(3)3cm2cm5cm(4))3cm1cm5cm

分组

摆成的图形

比较三条边的关系

第一组小棒

第二组小棒

第三组小棒

第四组小棒

2、汇报: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第三边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

第1题:

判断每一竖行三条线段能否摆成三角形。

第2题:

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第4题:

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

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填一填:

结论: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欣赏(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教学方法观:

察、小组合作、练习、操作。

教学过程:

一、图案欣赏。

1、欣赏书中提供的图案和学生自己收集的图案。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案的特点。

二、活动1:

指导学生设计图案,先制作基本图形,再把基本图形左右、上下平移形成一幅图案,再涂上颜色。

三、活动2:

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基本图形是怎样得到的,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设计美丽的花边。

四、活动3:

让学生独立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再组织全部展览。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数图形中的学问(第37-38页)

教学目标: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方法观:

察、小组合作、练习、操作。

教学过程:

一、小猫图案中有几个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去数,并说说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数的。

二、数人像图中的正方形

让学生尝试自己数,再小组交流,数的方法。

可以先数出小正方形有5个,中正方形有5个,大正方形有1个,共11个。

做试一试:

数长方形,如果不算正方形,共有16个长方形。

三、练一练:

第3题:

由一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就是中间的1个;由两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3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2个;由4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6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9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1个;共有16个。

第4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从有序的数,到找出规律。

四、数学游戏:

有2个圆盘移动3次;有3个圆盘移动7次;有4个圆盘移动15次;有5个圆盘移动31次。

 

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了解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3、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法,能利用小数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了解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

9课时(机动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的意义(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方法:

观察、读书、小组合作、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钱?

”展开讨论。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试一试:

1、买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

先让学生解答1千克、2千克苹果多少元,再类推到1.5千克多少元。

2、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其他问题。

四、练一练:

第2题:

通过涂一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指导学生练习时,先帮助学生说说每个乘法算式及每个图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得出得数。

想一想:

由0.01×10=0.1;0.01×100=1推想出0.01×1000=10

第3题:

学生可以由6个2.5连加得出得数;也可以这样想:

6×2=12,6×0.5=3,12+3=15。

[板书设计]

小数的乘法

教学挂图:

计算方法: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点搬家

(一)(第40-41页)

教学目标:

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教学重、难点:

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教学方法:

观察、读书、小组合作、练习。

教学目标分析:

1、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学生经历探究关系的过程,渗透观察、比较和观察的能力。

3、初步沟通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分析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呈现三种商品的单价,通过比较三个小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就不同。

从而展开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的研究。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2、汇报: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

把三个小数都转化为以分为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8”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结论。

3、迁移推理。

根据前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由学生来推测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

应用发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2、算一算:

应用发现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除数是10,100,1000的小数除法。

四、练一练:

第1题:

综合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有关的小数乘除法。

第2题:

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有趣的小数点

(一)

教学挂图:

总结规律: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街心广场(第42-43页)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方法:

观察、读书、小组合作、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师:

这是美丽的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从图中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引导探索

  继续演示课件:

  生1:

我发现街心广场、花坛、地砖都是长方形的。

  生2:

我还知道了它们的长和宽.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花坛长3米、宽2米;地砖长0.3米、宽0.2米.

  师:

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

  (3)地砖的面积?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师:

请同学们快速计算一下:

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

汇报: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1)街心广场的面积为:

30×20=600(米2)

  

(2)花坛的面积为:

3×2=6(米2)

  师:

地板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想一想怎样计算0.3×0.2,然后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想法。

  生1:

我们小组是把0.3米变成3分米,0.2米变成2分米,3×2=6(分米2)=0.06米2师:

请你们小组说一说为什么把0.3米、0.2米要变成3分米,2分米呢?

  生1:

因为0.3、0.2是小数,我们不会计算,变成3和2就可以计算了。

  师: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纷纷摇头)

  师: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面积:

30×20=600(米2)

  花坛的面积:

3×2=6(米2)

  师:

看一看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生1:

我们小组发现:

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关系,从30→3,缩小到原来的1/10。

  生2:

我们小组发现宽从20→2,宽缩小到原来的1/100。

  师:

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

(1)和

(2)两式的面积,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板书:

30×20=600

  3×2=6

  生:

面积从600→6,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100。

  师:

同学们的发现非常正确,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一下0.3×0.2=0.06和3×2=6,看一看它们的面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

长.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1/10,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所以0.3×0.2=0.06

  师:

从刚才的比较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发现了乘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0.3×0.2”的积都是0.06。

  (三)感知规律

  1.试一试.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做一做下面两组题,做完之后相邻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1)4×3=

(2)13×2=

  4×0.3=0.13×2=

  0.4×0.3=0.13×0.2=

  师:

“0.4×0.3”的积是多少?

怎样得到的?

  生:

第一组中最下面一个算式与最上面一个算是比较,4和3分数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12”也应缩小原来的1/100,所以等于0.4×0.3=0.12。

  师:

“0.13乘0.2”的积是多少?

  生:

0.13×0.2与比13×2比较,从13到0.13缩小到原来的1/100,从2到0.2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应缩小到原来的1/1000,0.13×0.2的积是0.026。

  2.课本44页填一填.完成之后独立思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

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

说一说填的结果。

  生:

报结果。

  师: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我们发现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

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

如“0.13×0.2”第一个乘数是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三位小数。

  师:

你们与他们的发现相同的吗?

  生:

相同

  (四)归纳小结

  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然后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

  如“0.3×0.2”可以用竖式计算。

(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0.3

  ×0.2

  计算时可以先算3×2=6,再看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0.3×0.2=0.06。

  师:

下面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

  1.完成P43练一练一题,完成后与同伴互相交流。

  2.利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淘气解决一个问题呢!

完成P44第2题。

  (全班反馈)重点讨论错误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