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4453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由2000年的32.3万人,提高到2005年的71.1万人。

普通高校高考录取率一直稳定在85%以上,居全国前列。

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47个,博士后流动站47个,在校研究生由2000年的1.5万人,提高到2005年的5.2万人;

年招生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2、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突破。

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

  ——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果。

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逐步建立,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

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全省共有民办幼儿园4382所,民办小学41所,民办中学157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03所,民办高等学校10所,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4040所。

校企合作建成9所软件学院,吸引社会资金建成23所独立学院,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建成4所国际商学院、23所各层次各类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施生命教育工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扶助工程、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与管理工程、扶残助学工程等四个“未来工程”。

坚持德育为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丰富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

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高校辅导员制度。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

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深化教育科研组织创新,搭建学科平台,培养“宽基础、重能力、广适应”的新型人才。

实施“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名师工程”,实现精品课程教案上网,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形成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

  ——不断深化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制定了新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首次实施了全省高考自主命题。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市场,初步形成以校园市场为主体、省级市场为龙头,与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完善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

2005年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92.44%。

  3、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十五”期间,总计投入18.58亿元,改造危房284万平方米;

投入9.46亿元,新建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253所;

撤并布局不合理中小学5601所;

利用国家贷款7亿元,新建和改建农村高中38所。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五”期间,完成了2074所学校(占全省农村中心校的80%以上)的宽带网接入工作,使农村学校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全省44个农村县(市)中小学共有教学用计算机8.1万台,每百人平均拥有计算机2.66台,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达309所。

筹资1.5亿元,完成了6316所农村中小学终端站点的设备配置工作。

  ——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五”期间,全省投入3.7亿元,新建标准化职教中心46所;

争取国债资金7000万元,重点支持了34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增加投入4500万元,重点建设了18个高、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高校基本建设累计投资163.5亿元,其中,完成资产置换和吸引社会资金93.5亿元;

累计扩大高校占地面积4.23万亩,新建校舍面积达888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建37所万人大学。

到2005年,全省高等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078万平方米,高校校园占地面积达到7.78万亩,分别是2000年的1.75倍和2.2倍。

  4、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博士点和硕士点大幅增长。

“十五”期间,我省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59个,新增30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320个,新增139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95个,全部为新增设;

二级学科硕士点1291个,新增690个。

  ——学科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我省每年投入700万元,实施“315”人才工程,促进了高校学科的发展。

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由9个增加到2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由5个增加到6个。

在以学科拔尖人才为核心的学术团队中,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

省部级自然科学奖3项,科学进步奖11项,其它奖项17项。

获得发明专利18项,在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中有26项被推广应用。

  ——高校科研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十五”期间,高校承担的国家863项目207项,占全省70%以上;

承担国家973项目79项,占全省70%以上;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9项,占全省77%;

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1项,占全省84%。

获国家发明奖5项,占全省50%;

国家科技进步奖27项,占全省39%。

“十五”期间,全省高校科技经费达到7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00%;

转让成果1700项,增长100%;

获得专利882项,增长170%。

国家大学科技园由空白增加到2个;

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由3个增加到6个;

国家文科研究基地由空白增加到3个;

国家技术转让中心由空白增加到1个,国家级科技团队由空白增加到3个。

  ——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4%,生师比24∶1;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1%,生师比16.3∶1;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6%,生师比14.8∶1;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7%,生师比19.5∶1;

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43.8%,位居全国第五位,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44.1%。

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正在实施,教师待遇明显提高。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

全省50多所高校与国外100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民间团体建立并保持了交流合作关系。

27所高校近40个专业与国外39所高校以“2+2”、“3+1”等方式联合培养学生。

国家公派留学规模稳步扩大,来我省留学的外国学生由2000年的2600人,增加到2005年的6000多人。

引智工作发展较快,平均每年到辽宁工作的文教类专家1000人次,其中60%在高校。

  5、扶贫助学机制不断完善

  ——对困难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

从2003年秋季起,对全省困难家庭学生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课本费,即“两免”政策。

全省每年投入“两免”补助资金9236万元,每年有41.8万名学生享受到“两免”资助。

2005年,在“两免”基础上,农村贫困家庭住宿生实行了每年补助300元生活费制度,即“一补”政策。

  ——在示范高中或重点高中举办“宏志班”。

2005年,全省共有1.39万名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

  ——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在全省高校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主要用于改善特困学生在校期间的伙食,每年资助特困学生3万多人。

高校每年还从学费中提取10%,作为资助贫困学生专项基金。

2005年,发放助学奖学金6345万元,有6万余人获得资助,占普通高校在校特困生90%以上。

47所高校发放助学贷款1.9亿元,获得资助的学生近3万人。

  

(二)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基础教育方面:

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仍不均衡,教育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局面未彻底改变,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义务教育投入保障和均衡配置机制尚不健全。

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2、职业教育方面:

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产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民间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高。

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企业职业教育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3、高等教育方面:

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教育质量提高与规模发展不协调,强校及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与辽宁的经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

  4、民办教育方面:

体制和机制性障碍有待进一步消除,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5、教育投入方面:

教育投入不足,渠道过窄,整体社会资源发掘不够,难以有力支撑教育培养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和谐辽宁,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新时期、新任务将对全省劳动者的素质和人才结构的需求产生重大变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适应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必须加速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努力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引领辽宁经济发展。

  二是适应建设和谐辽宁的需要,必须加速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内在统一。

  三是适应“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必须加速完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四是适应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必须努力构建“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充分发挥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主体作用,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二、“十一五”时期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代新人;

以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重点,实现辽宁教育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辽宁现代化教育体系,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创造人民群众享有公平教育的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到“五个坚持”,促进辽宁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思想,走人才强教的道路。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科学地把握发展节奏与速率,使辽宁教育发展建立在“先导性和持续性”有机结合的基础上。

  ——坚持“以结构优化为主线”,着力构建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城市与农村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有机协调的辽宁教育结构和终身教育体系。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教育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的综合实力。

  ——坚持“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努力走出一条以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加速辽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

  2、以教育现代化为牵引,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促进全省各地教育在现有水平上的跨越式提升

  具体分为三个梯次推进:

  ——以沈阳、大连为第一梯队,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发挥两市对全省各城市教育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以辽东、辽中地区城市为第二梯队,争取在未来10年内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发挥对辽西北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辽西北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为第三梯队,通过第一、二梯队的带动作用和大力实施《辽宁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争取在未来15年内相继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战略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为重点,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1、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我省教育战线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使命。

  ——以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革评价制度等四项工作为着力点,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结合各地区和各校实际,生动活泼地开创我省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进一步完善加强素质教育的制度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加速实现素质教育制度化、法制化。

  2、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辽宁省全面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以建立健全“公共财力均衡化投入保障机制”、“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从“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手,带动“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化”目标。

  ——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逐步实现农村与城市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根据农村人口变化趋势,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以“推进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为牵引,推进农村中小学相对集中办学进程,促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以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为导向,以大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推动高、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培养振兴老工业基地和解决“三农”问题急需的大量高级、中级实用技能型人才。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4、以质量建设为中心,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以高等学校强校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特色学科、新兴学科为主干,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大力提升高等学校整体实力,使高等学校在科研贡献和社会服务中,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高等教育体系。

  ——创新产学研结合体制,以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为提升辽宁核心竞争力提供新动力。

  5、建立更加完善的扶困助学体系,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建立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援助机制。

以公共财政为主,多方筹措资金,分级设立扶贫助学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建立和完善资助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

全面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建立政府、学校和商业银行共同承担风险的助学贷款新机制;

设立政府奖学金制度;

广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以多种措施和形式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四)总体目标

  1、逐步实现辽宁教育现代化

  ——教育思想现代化。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

  ——发展水平现代化。

高水平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较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建设教育强省。

  ——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布局合理,横向沟通,纵向衔接,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

教学内容体现现代科学文化最新成果,教学方式方法开放、灵活,考试评价制度科学。

  ——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

创新人才组织模式,构建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

教育投入适应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现代化水平。

  ——管理水平现代化。

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辽宁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

  ——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到2007年达到75%,到2010年达到85%。

  ——小学阶段净入学率和保留率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100%和99.97%;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和保留率逐年增长,到2010年分别达到106.5%和99.00%。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到2010年提高到90%;

高中阶段的在校生规模到2010年稳定在124万人左右,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55万人。

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大体相当。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07年达到35%,到2010年达到38%左右。

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到2007年达到113万人,2010年稳定在110万人。

其中,研究生教育在校生规模2007年达到7万人,2010年达到10万人;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2007年达到25万人,2010年达到30万人。

  ——高校第二批“国家重点学科”达到28个,占全国的2.9%,争取到第三批时占全国的份额有所增加;

高校重点实验室到2007年争取增加到80个,2010年争取增加到90个。

  三、“十一五”时期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基础教育

  1、学前教育

  “十一五”期间,发展学前教育,一方面要快速提升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率,另一方面要重视3岁前婴幼儿早期教育,逐步建立0—6岁学前教育一体化的格局。

城市要合理布局,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以社区灵活多样的早期教育形式为补充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满足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

农村要建立以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体,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学前教育网络,鼓励兴办民办学前教育。

  到2007年,全省入园幼儿达到70.2万人;

到2010年,入园幼儿达到80.3万人。

  ——民办学前教育

  发展民办学前教育是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政府办园为示范,以社会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格局的重要途径。

要鼓励在农村兴办民办幼儿园,鼓励举办0-6岁托幼一体化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建设示范性民办幼儿园,提升民办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

  到2007年,全省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将达到32.9万人,占全省在园幼儿总数的46.9%。

到2010年,全省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将达到45.2万人,占全省在园幼儿总数的56.3%。

  2、九年义务教育

  “十一五”期间,要实施新一轮“普九”“两类新三片”规划,推进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

同时,力争在全省农村提前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目标。

到2007年,全省8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或超过“普九”“提高水平”标准;

到2010年,全省5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或接近“普九”“双高水平”标准。

  

(1)小学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省小学阶段适龄人口处于减少阶段,相应地小学在校生将由2005年的266.6万人逐步递减,到2007年为243.1万人,到2010年为221.4万人。

为此,城市要适时推进小班化教学,农村要因地制宜,继续推进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2)初中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省初中在校生人数将随着适龄人口的递减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2005年初中在校生为157万人,到2007年为146万人,到2010年为127万人。

为此,有条件的初中要适时开展小班化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

  发展少量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城市主要是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择校需求,在农村主要是为了弥补公办教育质量不高的缺陷。

“十一五”期间,要以补充优质教育资源和发展特色教育为目标,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适度发展民办小学和初中,形成质量高、特色鲜明、能够基本满足群众选择性教育需求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发展格局。

  到2007年,民办小学在校生总数达到2.3万人,占全省普通小学在校生总数的0.9%;

到2010年,民办小学在校生总数达到2.8万人,占全省普通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3%。

  到2007年,民办初中在校生总数达到4.0万人,占全省初中在校生总数的2.7%;

到2010年,民办初中在校生总数保持在4.0万人,占全省初中在校生总数的3.2%。

  3、普通高中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将由209万逐步下降至137万,生源趋紧。

普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