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407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师生通用

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

项:

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150分,作答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70分)

1、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

因此,“知音”有意

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

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

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

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

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

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

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

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

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

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

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

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

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

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

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

C.“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他们的文本辨识力也很敏锐,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二者的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金庸的“粉丝”有敏锐的辨识力,所以他们能去芜存菁,使那些用“金庸”之名仿作的小说全部被淘汰。

D.知音能够创作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

王开岭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的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

我们还有抒情的心灵基础吗?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

何以肯定此即魂牵梦萦、藏有童年的地方?

如果眼前的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没有一样东西提醒自己曾经与之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

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语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同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

而地点则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的内容。

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地点则用来生活。

其实,故乡的全部定义,都将落实在

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

简而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个空间。

当一位长辈说自己是北京人时,他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王致和臭豆腐等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

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是北京人时,他指的多半是户籍,联想到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空间的本能是变幻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

二者的遭遇折射在城市的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

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遭受垃圾一般的命运。

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

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

一方面,大城市的欲望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的部分,没人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参与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述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其名副其实的“老人”和“地主”。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

时时被更新,结构任意被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是暂时、偶然的,沉淀不下故事。

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信赖和深厚的感情。

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吹灯拔蜡式的扫荡、删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改弦更张。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不只是城市,中国的乡村也在沦陷,且以更惊人的速度,因为它更弱,更没有重心和屏障,更缺乏自持力和防护力。

我甚至怀疑:

中国还有真正的乡村和乡村精神吗?

央视“魅力小镇”的评选,不过是一台走秀,是在给“遗墟”颁奖。

那些古村名镇只是没来得及脱下旗袍、马褂,里头早已是现代内衣或空空荡荡。

在它们那里,我似乎没觉出小镇该有的灵魂、脚步和炊烟——那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

天下小镇,都在演出,都在伪装。

真正的乡村精神——那种骨子里的安详和宁静,是装不出来的。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再称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急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消散无踪。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作者看来,故乡所包蕴和传递的信息应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故乡负载着生活的记忆,为人们提供了抒情的基础。

B.作者阐释地址和地点的区别,旨在强调故乡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空间,而是一个负载着生活体系和价值观的鲜活生活空间。

C.故乡是永恒的精神家园,是每一个人始终无法忘却的所在。

尽管时空转换,人世沧桑,任何时候人们的故乡情结都不会消失。

D.城镇化进程的大幅发展,拆旧建新,千篇一律,让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丧失了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故乡”渐行渐远。

E.文章在写法上融情于议,作者愤怒地斥责了当前形同神似且缺乏稳定性的城市建设和乡

村建设的罪恶,抒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

5.在作者看来,“故乡”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请简要说明。

6.作者为什么认为故乡“因整容而毁容”?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7.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曲波和他的《林海雪原》

邓晓文

2014年12月24日,徐克版《智取威虎山》上映,周观影人次达到1800万,总票房6.88亿元。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对战争年代的好奇和对英雄的崇拜之情,仍然不减。

《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

曲波,1923年出生于山东黄县,15岁时就参加了八路军,1945年,年仅22岁的他随胶东军区海军支队从山东龙口登船进入东北,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带领一支小分队进入深山老林,参加了惊险的剿匪战斗。

这段生活成为他创作《林海雪原》的素材。

辽沈战役中,曲波身负重伤,左腿留下了残疾,只能离开心爱的部队。

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使他时时怀念起杨子荣等众多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决心用文字将战友们的事迹展现出来。

1955年春节过后,曲波便开始了《林海雪原》的创作。

然而,创作的过程是艰难的,只上过五年私塾的他,不懂文艺理论,只能想到啥写啥。

当写完前三章、十五万字时,他感到自己的文字远不能表达内心的感情,一气之下把原稿付之一炬。

但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却始终在他的脑海中萦绕不去……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创作,40万字的《林海雪原》终于完成。

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书中传奇的故事和真挚的战友情谊征服了无数读者,半个世纪中多次再版,后来曲波又完成了小说《桥隆飙》,但谁也没料到,这部作品给他带来的竟是无尽的磨难。

“文革”风暴初露端倪,曲波的日子就已经很艰难了。

人们以为,取材于《林海雪原》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被确定为“样板戏”,原作者绝不会受到冲击,但现实就是这么怪异,曲波被戴上“修正主义分子”“文艺黑线急先锋”的大帽子,成为首先被打倒的对象。

他的《桥隆飙》刚印好还没发行,就被当做“毒草”销毁。

他想不通,《桥隆飙》是自己战斗生活的再现,与《林海雪原》一样是倾情之作,“毒”在何处?

随着“文革”风暴在全国蔓延,曲波逐渐平静了,他经常对赴任刘波说:

“我们只能静观与思考。

1969年9月的一天,当时权势熏天的江青请曲波观看《智取威虎山》,演出期间,江青要求曲波按照《智取威虎山》修改《林海雪原》。

曲波说:

“我现在还在接受审查,思想水平、写作能力都没有提高,我需要先好好学习,待提高后再考虑改不改、怎么改的问题。

”这样“不识好歹”的拒绝让江青很恼火,她到处说:

曲波这个人很坏,不识抬举,这给曲波带来了新一轮的磨难。

漫长的“文革”终于结束了,曲波得以平反昭雪。

1979年,他的“毒草”《桥隆飙》和另外一部力作《山呼海啸》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当然对和平时期的人们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是畅销书,更是长销书,但曲波本人并没有从这本书中得到一分钱。

《林海雪原》刚出版时,他将稿酬全部捐了出去,此后,该书陆续被译成8国文字,在海外引起轰动,而自称“业余作者”的曲波却再也没有得到任何稿酬。

1983年曲波夫妇旅游时,发现很多出版社都出了《林海雪原》,可除了湖北省寄来过两册样书外,他一分钱稿费都没有得到。

有人劝他打官司,他却说:

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烈士的事迹,没有考虑到钱。

而他们夫妇却一直住在一机部宿舍的一套建于50年代的两居室中。

2002年6月27日,曲波病逝。

妻子刘波与家人举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随后将遗体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没有开追悼会。

相关链接1:

学者陈思和指出:

“《林海雪原》是沿着新武侠小说的路子孕育出来的,作者本人也深受《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

相关链接2: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疑问:

曲波是不是《林海雪原》的主人公少剑波?

曲波是这样回答的:

少剑波十几岁参加革命,和我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但是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我更是按照一个更完整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的形象来刻画他的。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林海雪原》深受当代读者喜爱的原因的一项是

A.和平年代读者对战争故事的好奇心和对于革命英雄的崇拜之情。

B.作品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昔日逝去的战友的浓烈而真挚的感情。

C.作者原

本就是一位军队指挥员,又有不畏权势、不图名利的高尚人格。

D.作品深受古典小说、民间故事等的影响,这种风格符合大众的阅读品味。

9.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票房上的巨大成功,说明像《林海雪原》这样的红色经典在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B.曲波15岁参军,久经战火考验,和《林海雪原》的主人公少剑波一样是“年轻的老革命”,所以很多人认为少剑波的原型就是曲波。

C.长期的战斗生活使曲波和战友们结下了深厚情谊,这种情感在他胸中激荡,不能自已,促使他一气呵成,完成了《林海雪原》等作品的创作。

D.《林海雪原》《桥隆飙》等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给曲波带来了掌声和荣誉,但也成为他在“文革”中饱受苦难的主要原因。

E.《林海雪原》虽然畅销并多次印刷,但作者曲波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在以奉献为荣的年代,这种情况并不难解释。

10.曲波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铭记的高贵品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陶渊明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

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

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

冲默①有远量②,弱冠,俦类咸敬之。

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

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

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

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

对曰:

“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

”亮以塵尾掩口而笑。

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

“孟嘉故是盛德人也。

”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

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旬有余日,更版为劝学从事。

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

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

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

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

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

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

廷尉太原孙盛为谘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

文成示温,温以着坐处。

君归,见嘲笑而

请笔作答,了不容思。

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

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③,诏使人扶入。

君在朝

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赞曰:

孔子称:

“进德修业,以及时也。

”君清蹈衡门④,则令问孔昭⑤;振缨公朝⑥,则德音⑦允集。

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

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选自《陶渊明集》,有删节)

【注】①冲默:

淡泊恬静。

②远量:

大量。

③不任拜起:

不能担任拜见的礼节。

④清蹈衡门:

指隐居在家之时。

⑤令问孔昭:

美好的名声很显著(即美名远扬)。

⑥振缨公朝:

指出仕为官。

⑦德音:

道德声誉。

1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名冠州里             冠:

位居第一

B.时亮崇修学校             崇:

重视

C.有风吹君帽堕落           堕落:

脱落

D.文成示温,温以着坐处     示:

告诉

12.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孟嘉“冲默”品性的一组是()①人无能间,乡闾称之

②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

③君既辞出外,自

除吏名,便步归家

④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

⑤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

⑥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

A.①④⑥B.③⑤⑥C.②③④D.①②⑤

1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嘉虽然少年丧父,但是对母亲非常孝顺,对兄弟友爱,得到了乡里人的称赞;他恬淡且有气量,令同辈人敬重。

B.孟嘉与同郡的郭逊及其堂弟郭立在当时的名声相当,但二人对孟嘉十分推重与佩服,都认为自己的才德不如孟嘉。

C.孟嘉曾任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谯国人桓温的参军。

孟嘉被桓温看重,是因为他为人和气而且正派。

D.孟嘉无论在朝做官还是隐居在家,道德声誉都很高;但由于早逝,没能成就一番大业,让人感到十分可惜。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在朝

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

②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③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

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二)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7)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

(白居易《琵琶行》

(8)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

【宋】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

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

②钲:

古代乐器,击之而鸣。

③耦耕:

指二人并耕。

17.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散材”“疲马”都是作者白况,“散材”指无用之

才,语出《庄子》,和下文“乱山”呼应;“疲马”与上文“委辔”相承,诗歌承转自如。

B.“搜林斧”,喻指深文周纳的党祸。

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

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C.“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

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诚。

D.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白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E.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1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第II卷(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日,一则消息被炒得沸反盈天:

著名品牌赛百味、星巴克出售的食物,含有名为“偶氮甲酰胺”的食品添加剂,这种添加剂也被用于制作瑜伽垫和鞋底。

②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

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③真挚的爱情是能经得起风雨的侵蚀和困境的磨砺的,张良斌和李梅芳的经历就是雄辩的例证,在走过十年艰难的路途后,他们终于得以成为刎颈之交。

④姜先生在“破案现场会”上领到丢失达半年之久的桑塔那轿车,面对完璧归赵的爱车他激动不已。

⑤部分高校提高学费的理由是“培养学生的成本上升”,看上去冠冕堂皇,可是,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建设投入过多才是经费紧张的最大原因。

⑥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尘埃落定,美国著名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获奖,文学院给他的颁奖词是“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诗意的表达方式”。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⑤⑥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3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

B.高密方面将围绕莫言旧居,打造一个莫言旧居乡村文化体验区,内容包括莫言小说中提到的红高粱酒坊、蛙码头、会唱歌的墙、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酒缸塔等。

C.按照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志愿精神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或收入的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活动。

D.节日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

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面对两条始点和终点相同的路,①   ,这条路便是捷径。

走捷径,路途短省力气,②   。

因为,所谓捷径,显而易见谁都能发现,大家都走,势必拥堵,因此用的时间反而多。

而若选择另一条稍远的路,人相对少,为避免落后,又加快速度,有时反能先到达目的地。

放弃捷径,③   ,但有时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22.“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

根据下图中提供的信息,请用一段文字概括说明“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注】图中三角形里的内容是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六个目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7月23日,延庆区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致1死1伤。

2017年春节,一在宁波打工者,领着家人新年逛动物园,他给孩子买了票,却自己逃票,不顾警示牌翻墙,被老虎咬死。

2017年3月19日,一名男子与多名儿童在北京野生动物园自驾区多次下车,其间,动物园工作人员对其多次提醒、劝阻,才未发生危险。

此事发生后,网络上的各种议论一直没有消停。

在这些议论中,有对不守规则的反思,有对野生动物园安全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