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855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docx

秋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理解大气受热原理,并能借助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知识清单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比较

反射和散射的区别

特点

具体表现

反射

作用

没有选

择性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照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散射

作用

有选

择性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能将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弥散。

太阳辐射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故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吸收

作用

有选

择性

平流层的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2.影响削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

知识清单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受热过程

具体内容

热量来源

太阳暖

大地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增温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大地暖

大气

绝大部分地面辐射(长波辐射)被对流层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还

大地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中的大部分向下射到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注入相同厚度的水。

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

1.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为什么不太高?

提示 因为云层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交通信号“红灯停,绿灯行”的科学依据:

红色光线波长较长,不易被散射,以红灯作为停止信号灯更为醒目。

3.为什么同一纬度的地方“高处不胜寒”?

提示 气温的高低取决于空气获得热量的多少,而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来自地面辐射,海拔越高,受地面的影响就越小,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

提示 一是秋冬季节气温较低,二是晴天晚上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当温度低到0℃以下时,就会出现霜冻。

任务清单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原理的应用

情境探究

[情境]下图为我国太阳辐射年总辐射量的空间分布图,由图可看出,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少的区域。

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蜀犬吠日”出处于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屈子赋曰:

‘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意思是说屈原曾经作赋说: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我过去所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

[探究]四川盆地成为我国太阳辐射低值中心的原因。

提示 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的原因: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有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素养凝练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1)纬度因素:

决定太阳高度,低纬太阳高度大,辐射强;高纬太阳高度小,辐射弱。

(2)天气状况:

晴天太阳辐射强,阴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

(3)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差,辐射强。

(4)日照长短:

高纬夏季白天长,辐射强;冬季夜晚长,辐射弱。

素养应用

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反射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D.④—地面吸收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

A.①增加B.②减弱

C.③增强D.④减弱

解析 第1题,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反射,③是大气的吸收,④是大气散射。

第2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更多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所以③将增强。

答案 1.B 2.C

任务清单二 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情境探究

[情境]在月球上,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温差可能超过350摄氏度。

所以,月球上山峰的向阳面比火焰山还要热,而山的背阳面却比冰窖还要冷得多。

当月球被地球遮住时,温度会更低。

[探究]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远大于地球呢?

提示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白天没有大气层的削弱作用,温度很高;夜晚也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降得很低,所以昼夜温差很大。

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晚上大气能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昼夜温差相对较小。

素养凝练

1.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角度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

(2)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素养应用

3.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

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解析 第

(1)题,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容易吸收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导致近地面大气增温;同时,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气浓度增大,也会增强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2)题,由于大棚技术对太阳辐射这一短波辐射几乎是无阻碍的,但对地面辐射却起到了阻隔的作用。

致使冬季大棚内光照条件优越,太阳光得以充分利用,还可以提升大棚内的气温,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等,较好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大气削弱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的特点及表现。

2.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学业达标

下图示意地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  )

A.①B.②

C.③D.④

2.全球一致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使(  )

A.①增强B.②减弱

C.③增强D.④减弱

解析 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

第1题,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应选C项。

第2题,二氧化碳的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减弱。

故应选D项。

答案 1.C 2.D

读下图,回答3~4题。

3.表示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的是(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B.箭头b表示的辐射

C.箭头c表示的辐射D.箭头d表示的辐射

4.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e可能增强 ②箭头d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第3题,大气逆辐射朝向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第4题,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夜晚大气逆辐射(c)增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e)也增强。

答案 3.C 4.B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

(1)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________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照菜农的经验,每天下午都要在棚内洒水,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3)A、B两位置的蔬菜,长势较好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口感较好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温室大棚根据大气保温效应原理建造而成,能够改善冬季农作物热量不足的问题。

(2)题,水汽可以吸收地面与大气长波辐射,储存更多热量。

第(3)题,A、B两地位置不同,导致热量、温差都存在差异。

B处热量较充沛,蔬菜长势较好,A处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营养物质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少,集聚在蔬菜内的营养物质多,口感好。

答案 

(1)热量 大气保温效应

(2)棚内洒水可以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

(3)B处 B处保温效果好,热量充沛,蔬菜生长状况好 A处 A处处在门口位置,温差较大,蔬菜储存营养物质多,口感好

课后质量评估

A级·过基础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

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①B.②

C.③D.④

2.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

A.①减弱B.②增强

C.③增强D.④减弱

解析 第1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

据图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D。

第2题,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故选C。

答案 1.D 2.C

下图为“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图”。

读图完成3~4题。

3.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  )

A.都是空气B.都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空气D.空气和二氧化碳

4.实验效果(  )

A.阴天比晴天好

B.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

C.早晚比中午好

D.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比高好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太阳光线照射后,气体平衡管中的品红溶液流向乙一侧,说明甲侧管内气体受到太阳光照射后,升温快,气体膨胀,导致品红溶液被挤压到乙侧。

因此,甲乙两个管内的气体受热升温程度不一样,说明两者注入不同气体,A、B选项错误;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比空气吸热更快,升温更快,因此甲管内为二氧化碳,乙内为空气,C对D错。

第4题,晴天太阳辐射更强,实验效果更好,A选项错误;砂石比热容小,升温快,管内温度高,效果更明显,B选项正确;中午太阳辐射强,效果比早晚好,C选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高,吸热、保温效果更好,实验对比更明显,D选项错误。

答案 3.C 4.B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5~7题。

5.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A.①吸收B.②吸收

C.④大气逆辐射D.③地面吸收

6.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图中的(  )

A.①吸收B.地面辐射

C.④大气逆辐射D.太阳辐射

7.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图中(  )

A.①吸收减弱B.③地面吸收增强

C.②吸收减弱D.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解析 第5题,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密切相关的是④大气逆辐射,减少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C对。

①吸收的是太阳辐射,对大气影响小,A错。

②吸收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是大气升温的主要直接能量来源,B错。

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D错。

第6题,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图中的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对。

①吸收的是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很少,A、D错。

④大气逆辐射是大气释放热量,C错。

第7题,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图中②吸收减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增温减慢,C对。

①吸收对大气温度影响小,A错。

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不受二氧化碳减少影响,B错。

④大气逆辐射减弱,D错。

答案 5.C 6.B 7.C

8.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解析 第

(1)题,本题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保温作用相关知识。

(2)题,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夜晚气温低。

晴朗夜晚温度低是因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

第(3)题,多云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量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结果。

第(4)题,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

答案 

(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2)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3)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4)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

B级·提能力

下图中①②③④⑤箭头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

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太阳辐射年总辐射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箭头有关(  )

A.①B.②

C.③D.④

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箭头有关(  )

A.①B.②

C.④D.⑤

解析 第1题,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太阳辐射年总辐射量比云贵高原大,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所以主要是与图中的①箭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

第2题,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多阴雨天气,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而青藏高原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较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所以气温较低;所以四川盆地年平均气温比青藏高原高,主要与图中的④箭头(大气逆辐射)有关,C项正确。

答案 1.A 2.C

下面的甲图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据此回答3~4题。

3.乙图中(  )

A.①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4.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12月~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解析 第3题,由乙图可判断出,①表示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②表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但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白天和夜晚都存在,只是在夜晚表示得更加明显;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是地球损失的热量。

第4题,7~8月,南昌市正值伏旱天气,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大棚内温度过高,农作物蒸腾作用强,水分损失多。

覆盖黑色尼龙网可以削弱一部分到达大棚内部的太阳辐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棚内温度,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答案 3.D 4.A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解析 第

(1)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使室内温度升高,起到保温作用;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减少了室内热量的散失,加强了保温效果。

(2)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主要通过大气中的CO2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开发利用新能源,人类活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那么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气温升高减缓;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所以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答案 

(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

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