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87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

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

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

“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

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

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

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

燕双人独。

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

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

“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

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新课标卷II)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

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

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

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

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

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

(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

季氏》)

子曰:

“孰谓微生高直?

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公冶长》)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

(1分)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

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4分)

【注】①微生高:

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

醋。

21.答案:

猿声

解析:

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2.答案:

?

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

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23.答案:

择友

这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

24答案:

第一问:

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

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析为主。

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

(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

黄莺儿

赠燕[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

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

【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

“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

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

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

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

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

“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

“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

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

【1】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

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

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

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

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

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

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①答案:

C

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

BE

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③答案:

要点一:

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

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

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

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

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

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

茅屋。

②山溜响:

山间泉流叮咚作响。

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分)答: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

请简分析。

6【答案】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

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

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

扫地发出声响);

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

(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

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

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

(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

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

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

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能力层级D。

鉴赏材料选自我国清代著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怨·

送别》。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

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

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

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

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

《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

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

《望江怨·

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

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

抓关键意象。

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

“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

怪者,埋怨、责备也。

概括词义:

(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际。

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

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解答问题:

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分三步走:

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总体概括:

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

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

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

“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

形成答案:

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

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

审读题干,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

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

“怪”什么?

“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

答案:

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

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离愁;

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

“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

出嫁。

②蕡(fé

n):

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

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这是一首贺婚诗。

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试题分析: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

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

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江苏卷)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

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评点】关于情感变化的题型,江苏已经命制几次了,最为典型的是2009年命制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一题: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如此题型,应给予学生好好地训练。

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

家住深山;

与渔樵为伍;

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

“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

(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

“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

“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评点】此题亦是好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信息的捕捉能力,如果连这点能力尚且缺乏,那就无甚言语了。

⑶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

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评点】此题亦好,不刁钻,应适合考生的口味。

【总评】两首小诗,比较出题,各有特点,既开拓考生视野,又检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当不错。

(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答案】《论语》

【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本题实际上考的是生对课本的熟悉。

识记文常识.层级为识记A。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补充:

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

  

  ②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