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879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考题答案

6页学习思考: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8页学习思考:

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

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移民间,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发表论说,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最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8页自我测评:

《诗》、《书》、《礼》、《乐》、《易》、《春秋》。

8页阅读与思考:

1、他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古,“不循其礼”。

反驳了“法古天下,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大胆破除传统的禁锢,从而促使秦孝公确定变法图强的决心。

2、商鞅在论辩中所列举的古人的事迹,都是古人不因循先人的典型事迹,可以反证他“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理论。

他要效法的是这些古人的做事原则而非具体做法。

另一方面,商鞅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即使改革家也难以彻底摆脱这种影响。

而论辩中用古人事迹说明问题,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一种有利的策略。

9页学习思考: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10页学习思考:

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11页学习思考:

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11页学习思考:

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

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12页自我测评:

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12页阅读与思考:

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

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13页学习思考:

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学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属于中原文化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

14页学习思考:

理学家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的境界。

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应当就是所谓“孔颜之乐”。

而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这体现在传统儒学家的言行中。

15页学习思考:

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一致,所以被诬为“伪学”;而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16页学习思考:

他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

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

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

17页阅读与思考:

“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

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即是天理”(《与马子莘》,《明儒学案》卷一○),又是对孟子的发挥。

他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体者也。

”“良知”就在人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

他还强调“良知”就是基本的“是非之心”,“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所谓“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王守仁“致良知”的命题,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然而更加明白简易,因此也容易获得更多的信徒。

19页学习思考:

李贽在这里强调的是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主张承认个性的意见,也是有意义的。

李贽所说“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

21页学习思考:

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2页阅读与思考:

结合明清启蒙思想家对专制帝制的批判,予以说明。

28页学习思考: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虽然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但是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却阻碍了科技推广和进一步的发展,使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于先进国家。

28页学习思考:

国家的统一;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个人对科技的探究等。

30页自我测评:

以纸的发明为例,从现有资料看,纸的发明和普及是在汉代。

应当启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重视纸向世界其他地区普及的历史过程。

有关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应当提示学生注意相关发明对世界航海技术进步的意义。

关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有关论述。

对于印刷术的发明,应启发学生通过相关课外资料说明问题。

30页阅读与思考:

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31页学习思考:

“天雨粟,鬼夜哭”,说明文字的巨大威力。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经验得以流传,使得人类的智慧得以发挥。

人类将摆脱以往的愚昧和黑暗。

有关“仓颉作书”而导致异象的传说,说明了文字出现在文明史上震撼性的冲击,也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

31页学习思考:

有。

中国传统书法不仅有传递知识文化的功能,还有修身养性的价值。

有助于提高人们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有助于潜移默化增加自身修养,提高品德的功效。

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舍弃的民族文化遗产。

36页学习思考:

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灵活,形式多样。

表演方式继承了音乐、舞蹈以及传统百戏的诸多手段,因而受到民众的喜爱。

市民经济的发展,也为戏曲的完善和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统治者因个人喜好为基点的提倡,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36页学习思考:

中国的戏曲表演从艺术渊源来说,与舞蹈有紧密的文化联系。

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戏曲产生和成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6页阅读与思考:

同意。

艺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形式,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存在有所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说法是成立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师可举例说明。

例如:

周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礼”和“乐”相结合,成为政治规范的象征。

“乐”,也是政治文化构成的一部分。

38页学习思考:

屈原所说的香草和众芳,象征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有益社会的贤才。

这段文字,姜亮夫的译文是:

“我既种了九块地的兰蕊,又种了百亩的芳蕙。

也种了五十亩的留夷与揭车,连马蹄香与白芷我也为你收集。

”“我希望的是枝枝叶叶长得茂盛而美丽!

等到了成熟之时我将量材采取。

虽把我自己弄病倒了,又有甚么关系呢?

我最哀痛的是这些众芳枯萎污秽!

”(姜亮夫:

《屈原赋今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至第10页)袁梅的译文是:

“我已栽种了春兰九畹,又种植了香蕙百亩。

我一畦畦地栽种那留夷、揭车,又杂植那杜蘅与芳芷无数。

”“希望它们枝叶繁茂,长得高大,待其长成之时,我将收获而归。

虽则枯萎零落又有何妨,哀伤的是众芳竟然荒芜杂秽。

”(袁梅:

《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5页至第6页)

39页学习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这样两个思路考虑:

1.应当怎样看待逆境;2.应当怎样看待声名。

40页学习思考:

人欲成就大事业,必然经过彷徨、执著、成功的三部曲。

必须先有所思考确立方向,再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在不经意间取得成功。

前二者是成功的基础。

所引的三句诗分别出自于: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凤栖梧》(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8页学习思考:

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但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50页学习思考:

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

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

52页自我测评:

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正确的。

康有为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仅仅在于武器和—些民用工业,而是政治制度。

所以,清政府购买和制造武器,设邮使、开矿务,都没能找到落后的真正原因。

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就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

从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看,中国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的确也经历了—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先是学习制造武器,接着要改变政治制度,后来又要接受西方的文化。

所以,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53页学习思考: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复古尊孔,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56页学习思考: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两回事,而且彼此没有多少关联,因为在他们看来,五四运动并不是由新文化运动直接引发的。

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也不曾领导过五四运动。

在他们看来,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制造了一些便利的条件,而五四运动反过来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和扩展。

但也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二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也坚持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回事。

他们认为,新文化运动是独立存在的。

胡适是这种看法的代表,在他看来,五四运动是一种学生爱国运动,而新文化运动则是一场文化革新运动。

相比之下,文化运动要比这种运动和社会运动更为重要一些。

有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在他们看来,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个方面,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对学生们的启蒙,也就很难说会有五四运动。

冯友兰和周策纵是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

周策纵还在他的《五四运动史》一书中对此予以详细的论述。

他的理由如下:

第一,那些鼓励大众游行、示威、罢课、罢市、罢工和抵制日货的领导人物,有不少正是那些提倡新文学、新思想和社会改革的新兴分子。

而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反对者则是中国固有传统的代言人,或自称为固有传统的代言人。

其次,当时思想改革家的反军阀、反强权活动的根据,乃是早期一群知识分子所鼓吹普及的民主思想。

由此看来,五四示威活动实在是那早两三年前就开始的新思想运动顺理成章的结果。

第三,许多与示威运动有密切关系的学生领袖从一开始就觉得,五四的真精神并不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对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

他们活动的宗旨不只是要推翻军阀的统治;他们所关心的也不只限于外交问题。

在示威事件发生以后,他们对社会和思想改革,与对爱国运动一般,付出了同样多的心血。

结果自1919年到1920年间的运动给人最深刻而磨灭不了的印象,就是他们在思想界造成的革命和社会上引发的种种改革,这一切活动的中心思想则是对社会上、对思想上和政治的偶像破坏。

所以,五四运动应该包括新文化运动。

56页自我测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从历史上看,新文化运动虽然有它自身的缺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思想解放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现实看,中国传统思想的余毒仍然时时在社会中出现,传统并没有消亡。

56页阅读与思考:

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为辛亥革命补课,补思想启蒙的课。

57页学习思考:

(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4)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60页阅读与思考: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因为是胜利国而有所提高,充分说明北洋政府的腐败和软弱;作为协约国的成员国,中国曾派十五万华工前往法国挖战壕、当搬运工而参战,显示了中国劳工的力量(文中列举的官员、商人、议员等腐败的事件,说明这些人无法使中国强大。

列举的劳工,包括知识分子的爱国行为,说明他们是中国的希望。

)这给中国知识分子以启发。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洲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鼓舞,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同劳动人民的联系。

认识到劳工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67页自我测评:

2、孙中山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不仅表现在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是适应时代的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的,而且还表现在孙中山的思想理论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他对三民主义作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其基本精神是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建立民族独立的中国,完成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完成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

实现平均地权的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经过十几年奋斗,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即中华民国。

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夺。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工农民众决定性的表现,使孙中山毅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援助,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形成了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在民权主义中,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明确指出其含义:

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和个人的自由权利。

要建立一个最新式的“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共和国。

民权主义还强调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真正能够参加管理政权。

在民生主义中,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使新三民主义较之旧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进步。

孙中山和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为主体的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的发展。

67页阅读与思考: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它是孙中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因此又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

它作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73页自我测评:

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毅然举起了武装起义的大旗。

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并率领部队走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严重挫折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最卓越的贡献是:

他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创造了坚持并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最完整的经验,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了说明。

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强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革命道路,以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所探索出的这条道路,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

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使毛泽东有条件总结过去的革命斗争经验并进行了新的理论研究。

在陕北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大量文章,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前途、领导力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阶段。

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即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已经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在特殊条件下还联合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孤立并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73页学习思考: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重要文章。

毛泽东在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书籍,它对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本本主义”则是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一度盛行的教条主义倾向。

当时,中共临时中央不顾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的客观情况,片面照搬从巴黎公社到俄国十月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经验,主张“城市中心论”,这是一种教条主义,它使中国革命遭受到巨大损失。

78页自我测评:

1、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他指出:

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还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指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这篇讲话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它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拥护,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之后,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2、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进入关键时期。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在视察途中,邓小平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做了深刻的阐发。

他说: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挠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78页阅读与思考: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逐步发展到城市的经济体制;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到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

中国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这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伟大变革和革命。

它从实践上充分证明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83页学习思考:

内容上:

“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方针上: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式上: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第一次高峰。

84页学习思考:

“文革”期间,中国文艺事业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大批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遭到政治批判,甚至被迫害致死。

文艺作品遭到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原因是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86页自我测评:

1、两个高峰:

一个是指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一个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主要原因: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始,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

88页学习思考: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时期,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

91页阅读与思考: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因此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主要内容”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