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983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

《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docx

贵州大学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

贵州大学2011年教育教改革研究项目选题指南

本指南紧密围绕构建与“有中国区域特色、国际影响和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体系整合为突破口,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通过项目带动,着重强化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重点、难点问题,整体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和创新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重点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习、实践、研究、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具有实质性的引领、示范、激励、辐射作用。

一、项目研究内容

A.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贵州大学长期以来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以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为平台,按照必修与选修设置课程模块”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为进一步在宽口径人才培养方案、大类学科课程平台、通识课程平台构建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本次在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与研究,重点支持以下项目:

项目1贵州大学大类招生培养及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研究内容该类项目根据“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的要求,以修改培养方案为切入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科的系统性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按照“整合优化、减少理论、增加实践、降低必修、加大选修”的原则,勇于打破原有课程界限和框架,构建不受学科体系限制,满足社会发展未来需求,吸收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成果,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切实可行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

本项目面向各院系和单位申请,鼓励院系联合申报。

项目2贵州大学跨学科、跨专业的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研究内容该类项目应按照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交叉和专业交叉入手,探索文理、文理工或文理农渗透、基础学科综合交叉、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以此构建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和计划。

进行该类项目研究,应注意:

1.文理、文理工或文理农渗透,不是原有文科、理科、或工科、农科专业的移植,也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拼凑和删减,而是要求突出其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合成和综合联接,以达到整体上和深层上实现文理或文理工或文理农的真正渗透。

2.实行基础学科综合交叉培养。

其目的在于打通文、史、哲和数、理、化的专业界线,使这些学科在综合化的基础上,获得视野更开阔、内涵更丰富、学术更宽厚的发展,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通晓文、史、哲或数、理、化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更大潜力的综合型人才。

为此,在课程设置上,以综合化为主,正确处理好综合化和专业化、公共基础教育和划分培养方向之间的关系。

3.实行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培养。

其目的是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建设,培养既有深厚人文或理工、理农学科功底,又善于做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为此,必须选择有内在联系的相关专业,在学科基础上确定结合面,制定系统的、结构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在素质、知识、能力方面较之于单科专业联合培养,或者采取综合性专业有所突破的新型人才。

这一培养方案不同于选课式培养,它是选取有内在联系的相关专业联合培养,或者采取第一学士学位和第二学士学位连续培养,或者采取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主辅修的培养。

本项目面向各院系申请,鼓励院系联合申报。

项目3贵州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内容该类项目应在认真分析比较以美国为代表的“专业教育通识化,通识教育专业化”、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针对我校当今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中存在问题,理清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交集”,以课程体系、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设计与建构为主线,提出着力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方法上真正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本项目面向各院系申请,鼓励院系联合申报。

项目4贵州大学主辅修及双学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内容主辅修、双学位教育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在我国一部分高校之中已经开始实行,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项目应以当前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要求为背景,研究并借鉴国外交叉学科发展态势和改革的成功经验,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借助学科互补特性,从培养计划设计、课程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探索切实可行主辅修及双学位培养模式。

本项目面向各院系申请,鼓励院系联合申报。

项目5贵州大学国际化及国内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内容本项目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以及实现优质办学资源共享为目标,从制定联合培养教学计划、师资培训和交流方式、教材课件共享机制、联合培养中的学分互认和学籍学位问题等方面入手,提出富有特色、可具操作性的国内校际合作、国内外联合办学的模式与途径。

本项目面向各院系申请,鼓励院系联合申报。

项目6贵州大学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内容本项目应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其他学科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研究与实践,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省内外产学研合作基地;寻求合作教育项目;创建能适应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课内外一体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和科研单位、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项目7贵州大学“16+2”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周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研究内容本项目应针对贵州大学实施“16+2”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充分利用“16+2”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周为核心,精心设计该时段的教学内容与考核指标,从而推动“16+2”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制度、人事分配与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实保证能够因材施教,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有用人才。

B.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在教学模式上,我校推行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应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导,通过独特而丰富多样的课型设计和活动载体,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研究活动之间建立有效通道,使课内学习很好地向课外研究延伸和拓展,构建学生自主、教师主导下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包括考核模式)。

本次在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与研究,重点支持以下项目:

项目8减少课程学时下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研究内容本项目应针对当前①课堂教学多局限于“传递—接受”的传统模式,“满堂灌”、“填鸭式”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甚至还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②本科生中应试性的被动的学习定势仍十分明显,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着课本和考试转,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③各种课外学习活动的覆盖面、参与面尚不广泛,培养手段创新不足,学习活动仍主要局限在课堂,其个性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有限等问题,围绕“怎么传授知识、怎么培养能力、怎么提高素质”等“怎么做”的问题,对课内和课外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设计与实践。

该类课题研究与实践,可选择以下方式及其组合:

1.学导式:

①学生自习(包括课前预习、课上自学);②学生解释(学生自行查阅参考资料、学生间讨论、教师个别辅导等);③教师精讲(教师讲透学生难以弄懂的要点);④学生演练(学生记要点和心得,完成精选的作业,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把知识概括化、系统化)。

2.启发式:

其程序为:

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评价、验证—得出结论。

即教师给出一些事例和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有关教材和参考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出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讨论、听讲、思考等途径去独立探究;在充分讨论和验证假设的基础上,自行发现、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对问题做出结论。

在发现教学中,教师是资料提供者、激励者、兴趣刺激者、支持者和顾问;学生是分析者、探究者、假设提出者、结论发现者。

3.讨论式:

创设情境—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讲授—学生小结作业等。

讨论课应由主讲教师主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发言次数比例应大于5∶1;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讲,而不要仅对着教师讲。

教师要多听、多看、多感受而少说话,否则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迎合教师的观点,影响到教学气氛和效果。

学生在讨论课上的表现应成为成绩记载的重要组成部分。

 4.研讨式:

围绕能够激励学生、开阔学生视野的学术问题,高水平教师开设研讨课(特别是由教授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使教授有机会用自身进行科研探索和智力成长的经历去鼓励和启迪新生,让新生尽快掌握研学方法、养成研学习惯、学会发现问题。

采用什么模式,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地确定课型。

自然科学知识逻辑性、系统性、理论性强,可采用“背景—思想—阅读—实验—指导”模式,“实验—原理—问题—结构—应用”模式,“观察—实验—问题—讨论”模式,“原理—结构—方法—能力”模式,“直觉—联结—构造—美的系统”等模式,来保持学生持久的注意、活跃的分析和思考状态。

人文学科知识比较宽泛,重在领悟,可采用“对话模式”(对话—辩论—思考—结论),“研讨模型”(问题—调查—讨论—参与),“辩论模式”(阅读—撰稿—演讲—辩论),“讲课模式”(确定讲题—准备讲稿—进行讲授—授后总结)等。

工程科学与技术知识重在经验积累和原理运用,可采用“经验积累模式”(直观—记忆—理解—练习—积累)、“猜测证伪模式”(问题—猜测—推演—证伪—新问题)、“解决问题模式”(问题—概念—困难—争论—问题)、“设计试验模式”(需求—分析—设计—测试—检验—修正)等。

总之,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型促使课程教学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实现的高效化。

项目9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内容本项目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合作教育的师生观,切实开展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研究性和创造性的研究型教学。

结合课程内容与特征,根据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按照“精练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课外自学(自主研学)”的原则,从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互动、教学策略、考试与评价6个方面,科学设计课型、教学过程、考核过程以及编写教材,构建“教师注重对学生开放指导、过程教学和合作参与,学生具有自主性、可选性和复合性”的集学习、研究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项目10实践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研究内容本项目应在广泛调研和中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开放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提出既符合教学规律,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校、学生与社会均受益、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的实践教学模式。

着重探索在实验室开放(实践开放、项目开放、指导开放、学习开放)环境下,开设基于学科综合的实验研讨课程,并逐步使其过度到专题性实验,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

项目11课程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内容本项目按照“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遵循“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论,以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发挥老师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切入点,探索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实现教师指导的异步化,实现教学活动的过程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发展过程,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统一,主导与主体的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的统一,操作程序与策略的统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项目12课程考试的改革

研究内容本项目从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激发创新思维出发,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探索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模式客观评价学生成绩,以突破单纯一纸终结笔试的局限性,以考试方式改革推动教学改革,以考试方式的科学化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以考试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项目13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研究内容本项目应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变革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问题为切入点,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以创新精神培养促进创业能力提升。

着重通过对通识、大类学科、专业核心、跨学科选修课以及实践实验课等的相关环节中增强创新意识传授、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出适宜我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C、课程改革与实践

本类项目按照“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材、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的课程建设标准,引导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主要支持以下研究项目:

项目14精品课程与网络公开课的建设与研究

研究内容本项目应在认真分析中国精品课与美国网络公开课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精品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两类课程的优势,以“提高思想性,加强学生参与度,发挥教师讲课魅力”为指导,建设一批方便学生辅助学习、供同行分享、具有贵州大学特色的网络视频精品课程。

项目15各类特色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研究内容本项目主要支持双语课程、平台课程、通识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着重进行我校双语教学的“教—学—评”一体的评估体系建设、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通识课程类型以及数量和质量的突破。

项目16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及后续课程的建设

研究内容本项目应以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为指导,以提高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当前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调整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进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建立课堂学习、计算机网络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三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需求和教师知识结构,建设包含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大模块、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门用途选修课方面开展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项目17深度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研究内容当前我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体系搭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课程选配机制与个性化成长的相适应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与有效性等方面,同文化素质教育目标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本项目应从课程开设以及管理运作的基本形式建构,转向对质量与成效的重视与追求,在新的建设目标指引下,着力课程生成方式的改进、课程资源结构布局的优化、课程选修引导机制的建立和课堂运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渠道与途径,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项目18少学时下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研究内容本项目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针对当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按照“体现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的要求,从课程体系搭建上、训练项目设置上、实施教学方式上、考核评价上进行重组、优化和改革,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按平台、分层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与训练,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

项目19第二课堂课程设置与考核研究

研究内容当前我校在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依据之一。

然而,由于第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使得在项目设置、学生成绩评价、教师工作考核以及教务系统规范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

本项目应着力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模式、考核评价的思路与方案,促进第二课堂的教务系统管理

D、特殊项目与其它项目

此类项目主要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教改课题相匹配而设立(如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等),或者与人才培养有着密切联系而项目指南中尚未涉及,但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项目经评审也可立项。

二、研究项目引导

1.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1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培养过程整体优化改革探索与实践

1—2适应多学科渗透交叉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1—3大类(同属一个一级学科的多个专业的联合体,或同属相近一级学科的多个专业的联合体)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1—4中外合作培养、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1—5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1—6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研究

2—11专业评估或认证的标准、方法、程序及反馈机制研究

2—12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

2—13国内外知名大学通识课程教育比较研究

2—14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

2—15Seminar课程(研讨课)、学科概论课等新课型的研究与实践

2—16有效提升双语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2—17以学科发展带动教材内容更新,以教学改革促进教材体系完善研究与实践

2—18建立和完善教材选用机制的研究

2—19推进教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研究

3.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3—20探究式教学模式和作用的研究

3—21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和教师需具备的条件研究

3—22探究式教学中应用学习科学理论的研究

3—23探究式教学评价标准研究

3—24探究式教学中基于情绪能力的测评研究

3—25探究式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3—26国外探究式教学案例与比较研究

3—27探究式教学信息资源保障的研究

3—28探究式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实验与实践课程环节中①基于问题的教学②基于项目的教学③基于案例的教学④基于发现的教学⑤适时教学⑥开放式教学⑦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⑧角色扮演的教学⑨小组合作式教学⑩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实践教学研究

4—29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与实践(含数字化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4—30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4—31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与质量控制标准研究与实践

4—32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研究与实践

4—33校外实习基地可持续性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34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含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激励机制的研究、改革与创新)

4—35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建设及实施过程的条件建设与保障机制研究

4—36九龙湖校区周边产学研教学基地的建设及运行模式探索

5.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5—37青年教师师德和教学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研究与实践

5—38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及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研究

5—39教师发展与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5—40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的研究

5—41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能力素养的提升、工程背景强化的研究。

6.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

6—42教学条件保障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与实践

6—4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6—44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

6—45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性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7.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7—46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及方法研究

7—47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7—48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7—49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7—50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研究与探索

7—51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和模式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