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6220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世本》:

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

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

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

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

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

(5)裴松之:

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

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

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6)《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

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述、焉、璋、备、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

卷9记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

卷12为本书的序言。

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7)《伽蓝记》:

作者(阳)衒之,北魏北平人。

该书共5卷,以记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城外55所寺庙的情况、容涉及到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

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作者写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8)“五代史志”:

唐贞观年间,梁、、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

“五代史志”共包括:

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

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

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

(9)“史才三长论”:

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

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10)“三通”:

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

《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

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

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

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

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

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容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11)三省:

三省是宋末元初著名的《通鉴》学专家,宁海人,南宋理宗时与文天祥等一同中进士,做过县尉、县令、府学教授等职。

在任寿春府学教授期间,开始为《资治通鉴》作注。

元军攻下临安时,因战乱他以多年心血撰写的《通鉴注》全部散失。

南宋灭亡后,他隐居不仕,全力投入《通鉴》注释,先后耗时30年才完成《通鉴音注》的撰写。

《通鉴音注》在注重字音、字意、名物、典故、地理等方面注释的同时,还注意订正前人注释的错误,考证史书记载的错误,同时对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在评论中抒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12)编年体:

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13)纪传体:

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14)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15)袁枢:

袁枢字机仲,建安(闽建瓯)人。

南宋著名史学家。

孝宗隆兴元年(1163)登进士,历官、严州教授、国史院编修官、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

袁枢在读《通鉴》的过程中,决定对这部历史巨著进行改编。

他把《通鉴》全书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综括1362年史事,分为239条目,另有附录66事,总计大小305件重要事情,始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每事一篇,自为起讫,故名“纪事本末”。

(16)《通典》:

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的变革)历代的典章制度。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

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

(17)樵:

字渔仲,号夹漈。

南宋兴化军人。

16岁时,其父病逝。

从此谢绝人事,在夹漈山中住了三十年,专心读书。

对各种学问做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

他的代表作是《通志》,该书是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部分无甚史料价值,惟“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

(18)《文献通考》:

作者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

《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

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容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19)《明实录》:

是明朝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

明朝共修成太祖至熹宗十三朝实录,记载十五帝(建文附太祖,景泰附英宗),其中《崇祯实录》为后人所补辑。

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自然灾祥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等。

史料价值颇高。

(20)谈迁:

原名以训,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枣林人。

他耗时三十余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撰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国榷》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所依据的是历朝实录、邸报和私人著述。

谈迁本着实事的精神,对《明实录》的曲笔讳饰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其中对万历以后及后金史实的记载,多为他书所无。

(21)《弇山堂别集》:

明代王世贞所著,它不是一部文集,而是一部历史著作。

全书100卷,是其编撰纪传体史书的素材,分“述”、“考”、“表”三大类。

“述”记载明朝有关重大事件;“考”主要记载明代典章制度;“表”大约相当于纪传史中的“表”。

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集。

(22)《日知录》:

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

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

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容非常广泛。

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23)《明儒学案》:

清黄宗羲撰。

是我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

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朝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料进行分类排比,将200多个学者分成19个学案。

每介绍一个流派,先叙述它的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后列举该派的代表人物,各立小传,略叙一生经历,摘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而加以评论。

是研究明朝学术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史著。

(24)《读通鉴论》:

明末清初王夫之所著,三十卷。

这是一部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

作此书之目的是从史书中寻找“经世之大略”。

他所选择的评论、批判的历史实例,大都是针对明末清初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

比如鉴于明末党争误国,因此书中涉及前代党争,都反复予以贬斥。

(25)《廿二史考异》:

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钱大昕所著。

主要容包括:

①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

②厘正史书所载史实之失误。

③考辨后人妄改与伪托。

④补阙及训释。

⑤阐发史家作史之旨意等。

(26)《十七史商榷》:

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王鸣盛所著。

十七史,包括《史记》以下十三种史著,加上《南史》《北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实共19部。

主要容包括:

(1)文字校勘。

(2)典制考证:

考证以地理、官制居多。

(3)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

(4)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27)《廿二史札记》:

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翼所著。

名为廿二史,实考论24史,只是当时《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被清官方批准为正史。

容包括:

(1)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

(2)指出各史材料的来源。

(3)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

他评论的重点是“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治乱兴衰之故者”。

他的评论往往能针对某一时期主要政治问题而发。

(28)章学诚:

字实斋,人。

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

乾隆七年中进士,任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

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

一生穷困潦倒。

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的观点。

主史家要有“史德”,要求史家“善恶褒贬,务求公正”。

提倡编写通史,主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

主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的主和意见。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史学史主要的研究容:

(a)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b)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c)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d)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e)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2)古史传说与神话在本质上有何差异?

  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类在跨入文明门槛以前的最早的历史记忆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往往是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象征性反映。

同时它们又有本质上的差异:

神话所叙述的,是神或半神的人及其所行之事;传说所叙述的是人(这些人往往具有奇才异能,或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大智大勇),是古代先祖或古代英雄所行之事。

神话往往反映出远古时期的人类在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灾害过程中产生的美好愿望,含有虚构的成分。

传说则包含着人类历史意识的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出远古时期的某些历史状况。

(3)中国古代史学产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

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史书,对于某件事情,如果没有文字记载,单凭记忆,不可能长久。

有了历史记载的材料,才能编纂成史书和产生史学。

(2)历法的产生。

因为史学史以时间为基础的,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

一部史书如果没有确定的时间,即使史料载丰富也是毫无简直的。

(2)历史意识的产生。

统治阶级的需要以史为鉴,作为施政的依据;同时作为教育后代的教科书等。

(4)简述孔子在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是私家修史的开创者,孔子作《春秋》,开了私家修史的先河;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要素结合起来记述历史。

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纂方法,如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表明自己的是非标准;按年月日的顺序依次编排历史事实。

在记载历史的过程中,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孔子是中国奴隶社会史学的结束者,又是中国封建史学的开创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5)所谓的《春秋》笔法主要指什么?

《春秋》在记载史实的同时,往往赋予一些含有特殊意义的字来寓于褒贬。

如同样是战争,却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伐”、“侵”、“入”等不同的字来表明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用心。

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

孔子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往往不是从史实出发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史书任情褒贬的先例。

(6)为什么说《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

它记事简单,有纲而无目,措辞隐晦,往往使人读其文而不知其微言大义是什么。

《左传》记事则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而且能吸收其它史体的长处。

在《春秋》记事的基础上,扩大了记事的围,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使编年体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

(7)《国语》又称为“左氏外传”,它与《左传》在体例和容上有何差异?

  《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

它与《左传》的区别在于:

《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详载事件的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

《左传》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国语》则反映春秋时期片断史实。

(8)司马迁撰写《史记》主要的史料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A、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

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

据金建德《司马迁所见书考》云,当有80余种。

  B、皇帝收藏的文献档案。

司马迁所云:

“紬石室金匮之书”,其中包括秦残留的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的策命盟誓等。

  C、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

钱穆先生把这些材料称作是“无字天书”。

他说:

“有字人书的的价值远不能超过了无字天书,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早就悟到于此,所以他在写《史记》以前,便从事于游历,遍到各地亲眼观察,读通了这一部无字天书,才下笔来写他的有字人书。

”(《中国历史研究法》)

(9)《后汉书》创立了哪些新传?

有何意义?

  根据东汉时期独特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特色,晔在《后汉书》中首创《列女传》,“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

因此他把“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蔡文姬收入该传,而蔡文姬曾先后嫁给卫仲道、匈奴左贤王、董祀。

此例一开,后史多沿用,从而使妇女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后史多将《列女传》改为《烈女传》。

此外还建立了《文苑列传》,把文学从经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而与儒林并列,反映了当时重视文学的社会风气。

创立了《党锢》、《宦者》、《独行》、《逸民》等传,反映了东汉政治上一个突出现象:

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互相斗争,皇帝随立随废。

而对于那些“逸民”,东汉统治者礼遇甚厚。

书揭露了统治者通过那些戏剧性的征、聘、召、赐,以达到“举逸民天下归心”的目的。

(10)南北朝时期有三大名注,具体指哪三部书?

各自有何特点?

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具体指: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峻的《世说新语注》。

裴注重点不在名物训诂,而在于史料的补充,它引用的书籍多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泛。

它主要补充了《三国志》记载的缺漏、纠正了《三国志》记载的错误、对《三国志》所载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兼蓄并存的方法。

《水经注》鉴于《水经》记载的河流水道太少(仅137条),于是作《水经注》40卷,记载大小河流水道1252条,对中国现在各省的主要河流都有详尽的记载,是考察古代水道演变的重要资料。

同时该书还以山川自然条件为联系,扼要地叙述各地的史迹遗存、风土民情、方言传说等。

所引书籍375种,所录碑石302块。

是研究历史地理、北朝史的重要史料。

《世说新语注》广证博引,不仅对原书的错误多所纠正,而且所引诸书今多亡佚,因此注得以保存许多汉、晋间有用的资料。

(11)简介隋朝几位史学家及其代表作:

  魏澹等重修《魏书》:

魏澹历任北齐殿中待御史,北周纳言中士,入隋任太子舍人,后升为著作郎。

开皇中,文帝认为魏收《魏书》“褒贬失实”,“诏澹别成《魏史》”,澹书以西魏为正统,东魏为僣伪,共92卷,12纪、78传。

王劭作《隋书》、《齐志》:

王劭,历仕北齐、北周、隋,入隋为著作佐郎。

因母忧居丧在家,私撰《齐书》,被人所奏。

文帝览其书而悦之,任命其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

后迁著作郎。

在著作曹近二十年,专修国史,撰成《隋书》八十卷,编年体《齐志》二十卷等。

牛弘修《周史》:

牛弘在隋任秘书监、吏部尚书。

著有《隋朝仪礼》百卷,《周史》十八卷(未最后成书)等。

  此外尚有德林《齐史》、杜台卿《齐纪》、许善心《梁史》、察《梁书》等,这些史书为以后唐修诸史提供了基础。

(12)唐初确立的史馆修史制度具有怎样的意义?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决定把史馆移到皇帝直接控制下的门下省,修史工作,统由宰相任监修。

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而宰相监修国史也就成为以后历朝修史的定制。

史馆修史可以集合众人之力,充分发挥各个史家的特长,同时能够得到政府财力物力的支持,因此能用较少的时间修出较多的史书,如贞观年间一共修出8部正史。

但是史馆修史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人多而缺乏主见,嘴杂而不敢直笔,监修官任意干预,十羊九牧,其令难行。

(13)唐修“八史”具体指哪八部史书?

其中有哪几部出自官修?

唐修“八史”具体指:

思廉的《梁书》、《书》,是在其父察撰写的《梁史》、《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百药《北齐书》,是在其父德林《齐书》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令狐德棻《周书》,是在隋朝牛弘《周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延寿《南史》、《北史》,是在其父大师启迪下撰写而成。

另外两部:

《隋书》、《晋书》出自史馆官修。

(14)为什么说《通志》的精华在“二十略”?

  该书的纪传部分全袭旧史,无所创新,无史料价值。

全书体例没有跳出司马迁所立的规。

而“二十略”相当于正史中的书、志。

其中“校雠略”、“金石略”、“六书略”、“七音略”、“都邑略”、“图谱略”、“昆虫草本略”是樵首创。

礼、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诸略,本于杜佑《通典》。

详细记载了历朝的典章制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5)简介《明夷待访录》的主要容。

  《明夷待访录》一书,是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

在该书中,黄氏从多方面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他指出,在封建君主制度下,“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只允许皇帝一人大私大利。

他根据古代公天下的传说,认为君主的设立,本是为天下兴利除弊的,可是后世的君主却把天下当成了自己的产业“传之子,受享无穷”。

给天下造成无尽的灾难。

因此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

他认为官吏的设置是为了与君主分工共同治理天下,而不是“私其一人一姓”,官吏的工作,不能以君主的好恶是非为依从。

并主要以“法治”来代替“人治”。

使学校具有“养士”和议政的作用。

这些已经带有近代民主政治的色彩。

三、问答题:

(1)《春秋》和《左传》是怎样的关系?

试加论述。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东汉时班固才使用《春秋左氏传》这一名称。

《史记》称它为《左氏春秋》。

原本是一本独立的著作。

在汉代尊经的情况下,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西汉歆“治《左氏》,引经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汉书•楚元王传》)可见《左传》原本不象《公羊传》、《谷梁传》那样“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晋书•王接传》),何况《左传》与《春秋》记事断限不同,《左传》所记的时间、容、围远远超过《春秋》。

今天的《左传》之所以与《春秋》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与歆的重新整理有关。

(2)《史记》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各自主要记述的容是什么?

  全书由: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

其中本纪:

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

表:

以时间为序,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年表、月表。

如《三代世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提纲挈领,使人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一览无余。

书:

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记述。

具有典章制度的性质。

如《礼书》、《乐书》、《历书》、《天官书》《河渠书》等。

世家:

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

如《涉世家》、《孔子世家》、《外戚世家》等。

列传:

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外各民族的事迹。

又专传、合传等。

如《伯夷列传》、《游侠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等。

(3)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具有怎样的意义?

试加论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鼓吹天有意志并享有绝对权威,司马迁认为自然界的发展,天体的运行都有自己一定的规律,而这种规律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他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之纲纪”。

(《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认为天道、人事各有自己的规律,不能由任何人的主观愿望去作随心所欲的安排,人的祸福与天毫无关系。

这显然是与董仲舒宣扬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相对立的。

  “通古今之变”,目的在于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的变化和相互联系中,找出一些因果关系作为当今的借鉴。

为了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他创立了前所未有的通史体裁,把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为止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活动过程全部贯串在一起,使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以及礼法制度的沿革损益,在历史长河中比较得一目了然。

(4)《史记》和《汉书》在体例、容等方面有哪些差异?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西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仅记载西汉一代历史。

在体例上,《汉书》对《史记》体例进行了改造,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同时创设了《惠帝纪》、《地理志》、《食货志》、《艺文志》等。

在一些人物的传记中,增入大量有用的文献,如《董仲舒传》全文收入了他的“天人三策”,《食货志》中收入董仲舒的“限民名田说”等。

《汉书》还详细记载了昭、宣、元、成、哀、平及新莽历朝的历史。

(5)《三国志》在记事上具有哪些特点?

试加论述。

  A、《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记蜀、吴二国事称传。

但对三国国君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

这是寿精心设计的。

身为晋臣的寿不能不以魏为正统。

但其中曲笔太多,回护太甚。

B、《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

裴注《三国志》中所引材料,寿在当时都能看到,但是他没有完全采用。

比如《魏略》、《九州春秋》均记诸葛亮先见备,备以其年少,以诸生礼待之。

然寿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