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7039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5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docx

食品营养与健康授课教案奥分子山轻工

授课内容概要

绪论

食品营养学发展、食品营养学研究内容、食品加工对营养的影响。

食品的消化吸收

消化系统的概况、食品的消化、食品的吸收。

营养与能量平衡

能量与能量单位、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能量的供应及来源。

目的要求

了解食品营养学的发展状况和学习的主要内容

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了解消化吸收的主要过程

了解热能的作用,熟悉影响人体热能需要的主要因素,了解能量的主要供应标准及主要来源。

重点

食品营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吸收的过程

3.影响人体热能需要的主要因素

难点

人体对各种营养素消化吸收的过程

作业布置

1.查找有关资料,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为基准,说明其每日能量的需要和能量来源的选择。

本章(节)参考书

《食品营养与卫生》人民卫生出版社

《食品营养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食品营养学》科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

讲授

主要教具

多媒体教学

备注

授课过程及内容

备注

绪论

一、营养学发展概况

我国三千年前就有食医

现代营养学奠基于十八世纪中叶

整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为发现和研究各种营养素的鼎盛时期

二十世纪末期植物化学物的研究热点

二十一世纪分子营养学为又一研究热点

二、食品营养学研究方向

1.食品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特性及需要量

2.人体对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

3.各种食品的营养及检测

4.膳食与营养素的相互关系

5.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三、几个重要的概念:

1.食品——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的本质要素

第一功能—保护和修补肌体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营养素补给和维持机体必要运动的能量补给,为食品的营养功能;

第二功能—满足人们对色、香、味、形和质构的享受,从而引起食欲的满足,为食品的感官功能;

第三功能—强调具有增强肌体免疫力、调节肌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促进康复或阻抗衰老等功能,为食品的补充功能或调节功能。

2.营养——是人类从外界摄取食物以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过程。

3.营养素——是人体用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和健康生活所必须的物质。

4.营养价值——食品的营养价值通常是指在特定食品中的营养素及其质和量的关系。

5.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明确规定:

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

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WHO对健康的标志作了最具代表性的规定:

躯体健康“五快”

吃得快、走得快、说得快、睡得快、便得快

心理健康“三良好”

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处世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

影响健康的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健康与长寿取决于下列因素:

自我保健占60%

社会因素占10%

遗传因素占15%

医疗因素占8%

气候因素占7%

四、合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营养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先决条件,是保证身心健康对物质基础,也是人体康复的重要条件。

1.促进生长发育;

2.防治疾病;

3.增进智力;

4.促进优生;

5.增强肌体免疫功能;

6.促进健康长寿。

五、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膳食

这是健康的第一大基石。

2.适量运动

3.戒烟限酒

4.心态平衡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系统概况

消化——食品在消化道内分解(由结构复杂的大分子变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食品经消化后,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

(二)、消化道活动的特点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富有伸展性;

3.有一定的紧张性;

4.进行有节律的运动;

5.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

二、消化的过程

1.物理性消化(机械行消化)

2.化学性消化消化酶和消化液的作用

食品的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

特点:

主要是机械性消化,化学性少(唾液中的淀粉酶)时间短。

二、胃内消化

胃内的三种主要成分:

1.胃酸(盐酸)

杀死进入的微生物

激活胃蛋白酶

胃酸进入小肠克刺

激胰液、胆汁及小肠液的分泌

酸性环境有助于Fe、Ca的吸收

2.胃蛋白酶—使蛋白质部分分解

3.粘液—对胃的保护作用

三、小肠内消化

小肠是食品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途径

1.机械性消化

两种方式

节律性的分节运动

小肠蠕动

2.化学性消化

主要依靠胰液、胆汁和小肠的分泌液

胰液主要成分:

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小肠液淀粉酶、各种双糖酶、脂肪酶、双肽酶、肠激酶等

胆汁主要成分:

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卵磷脂及多种无机盐。

胆汁作用

增加胰脂肪酶的活性

与脂肪酸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吸收

胆盐、胆固醇及卵磷脂的乳化作用

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第三节营养素在人体的吸收

一、糖的吸收

主要在小肠上部,粘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后经静脉入肝。

去向有三个方面

进入血液被氧化产生能量,供给机体

以糖原的方式贮存于肝脏或肌肉中

转化为脂肪,做长时间的贮存

四、几种营养素消化的过程

主要是在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2.脂类的消化

3.蛋白质的消化

4.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消化

第三节营养素在人体的吸收

一、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去向有三个方面

1.进入血液被氧化产生能量,供给机体

2.以糖原的方式贮存于肝脏或肌肉中

3.转化为脂肪,做长时间的贮存

二、蛋白质的吸收

被吸收的氨基酸去向

1.合成人体组织需要的蛋白质,供人体修补组织与生长发育的需要,

2.转变成激素、酶、抗体等含N化合物,

3.转化成糖、脂肪等,贮存能量,

4.经氧化,生成CO2和H2O,释放能量

二、脂类的吸收

大部分贮存于脂肪组织中作为热能贮备

小部分作为新细胞的贮存成分存于脑、肾、心脾等重要部位

三、蛋白质的吸收

胃内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后被完全消化吸收

被吸收的氨基酸去向:

①合成人体组织需要的蛋白质,供人体修补组织与生长发育的需要,

②转变成激素、酶、抗体等含N化合物,

③转化成糖、脂肪等,贮存能量,

④经氧化,生成CO2和H2O,释放能量。

四、矿物元素的吸收

无机盐的吸收、代谢、需要量与其化学性质、肠内环境等有关。

五、维生素的吸收

消化吸收与溶解度有关:

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章人体热能需要及供能营养素

能量与能量单位

一、能量的作用与意义

1.热量是维持体温的恒定并不断向环境散发

2.能量可维持各种生理和体力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能量单位

营养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

一、基础代谢

二、对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三、体力活动

基础代谢(basalmetabolism,BM)是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一般18~25℃),禁食12小时后,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的能量消耗。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dynamicaction,SDA):

指人体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能量。

第三节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三大功能营养素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

三者占总热量的适宜比例为:

10~15%、20~25%、60~70%。

教案2

授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第节

年月日星期第节

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内容概要

第二讲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蛋白质

第二节脂类

第三节碳水化合物

目的要求

1.了解蛋白质、脂类及碳水化合物的性质,功能和分类,

2.掌握蛋白质、脂类及碳水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食物来源等。

重点

蛋白质、脂类及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对蛋白质、脂类及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

难点

蛋白质、脂类及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本章(节)参考书

《食品营养与健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食品营养与卫生》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方法

讲授

主要教具

多媒体教学

备注

授课过程及内容

备注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Nutrients)种类六大营养素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元素和水。

第一节蛋白质

一、体内蛋白质功能

1.组织构成成分

2.构成各种重要生理物质

3.供能

二、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aminoacid)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

氨基酸模式(aminoacidpattern):

是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l,分别计算出其它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氨基酸模式。

限制氨基酸(1imitingaminoacid):

是指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action):

为了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而达到以多补少的目的,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食品营养学根据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进行分类

1.完全蛋白质

这类蛋白质中含有人体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且氨基酸比例接近人体需要,当这类蛋白作为唯一蛋白质来源时,能促进机体健康生长。

动物来源的蛋白质大多为完全蛋白质,如乳中的酪蛋白、乳白蛋白、肉中的肌肉蛋白和大豆中的大豆蛋白

2.不完全蛋白

这类蛋白质缺少一种或几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当仅用这种蛋白质作为的唯一蛋白质来源时,它不能促进肌体生长,甚至不能维持生命。

如玉米胶蛋白、动物结缔组织等。

3.半完全蛋白质

介于上述两种蛋白质之间,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但氨基酸比例不平衡,作为唯一蛋白质来源时,能维持肌体生命,但不能促进肌体生长发育。

如小麦、大麦中的麦胶蛋白

三、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

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PEM)

Kwashiorker氏征:

指能量摄入基本满足而蛋白质严重不足的儿童营养性疾病。

Marasmus氏征:

指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均严重不足的儿童营养性疾病。

成人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引起体力下降、浮肿、抗病力减弱等。

2.蛋白质摄入过多

摄入较多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

加重了肾脏的负荷

造成含硫氨基酸摄入过多,可加速骨骼中钙质的丢失,易产生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五、蛋白质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成人每天摄入约30g蛋白质就可满足零氮平衡,按0.8g/(kg·d)摄入蛋白质为宜,我国推荐摄入量为1.16g/(kg·d)。

成人摄入占膳食总能量的10%~12%,儿童青少年为12%~14%。

反映蛋白质营养水平的指标

血清白蛋白(正常值为35~50g/L),

血清运铁蛋白(正常值为2.2~4.0g/L)

注意蛋白质互补

大力提倡我国各类人群增加牛奶和大豆及其制品的消费。

授课过程及内容

备注

第二节脂类

一、脂类(lipids)的种类

1.脂肪(甘油三酯)

(1)功能

体内贮存和提供能量

维持体温正常

保护作用

内分泌作用

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节约蛋白质作用

机体重要的构成成分

(2)甘油三酯在营养学上的功能①增加饱腹感②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

③提供脂溶性维生素

(3)脂肪酸

脂肪酸(fattyacid)按其碳链长短分类

长链脂肪酸(14碳以上)

中链脂肪酸(含8~12碳)

短链脂肪酸(6碳以下)

按其饱和程度分类

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

按其空间结构不同分类

顺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

(4)必需脂肪酸(essentialfattyacid,EFA)

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n-6系列中的亚油酸和n-3系列中的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两种脂肪酸。

①必需脂肪酸功能

是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

与精子形成有关

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

有利于组织修复

与胆固醇的代谢有关

②必需脂肪酸缺乏

生长迟缓,生殖障碍,皮肤损伤(出现皮疹等)以及肾脏、肝脏、神经和视觉方面的多种疾病。

此外对心血管疾病、炎症、肿瘤等多方面也有影响。

③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

使体内有害的氧化物、过氧化物等增加,产生多种慢性危害。

二、脂类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膳食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的脂肪组织和肉类以及植物的种子。

亚油酸普遍存在于植物油中

亚麻酸存在于豆油、紫苏籽油中

EPA、DHA主要存在于鱼贝类食物中

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

胆固醇丰富的食物是动物脑、肝、肾等内脏和蛋类,肉类和奶类。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脂肪摄入量控制在20%~30%的总能量摄入范围之内。

一般认为必需脂肪酸的摄入量应不少于总能量的3%。

建议n-3与n-6脂肪酸摄入比为1:

4~6较适宜。

第三节碳水化合物

一、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分类

单糖(monosaccharide)

双糖(disaccharide)

寡糖(oligosaccharide)

多糖(polysaccharide)

二、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1.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①贮存和提供能量

②是机体的构成成分

③节约蛋白质作用(sparingproteinaction)

当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时,可以防止体内和膳食中的蛋白质转变为葡萄糖,这就是所谓的节约蛋白质作用。

④抗生酮作用(antiketogenesis)

⑤保护肝脏的作用

2.食物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主要的能量营养素

改变食物的色、香、味、型

提供膳食纤维

增强肠道功能、有利粪便排出

控制体重和减肥

可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

预防结肠癌的作用

三、碳水化合物的供给

总能量包括碳水化物的摄入不能过多。

防止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摄入的比例较低、脂肪占总能量比例较高。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居民的碳水化物的膳食供给量占总能量的55%~65%较为适宜,其中精制糖占总能量10%以下。

美国FDA提倡每人每天摄入纤维25g,或每天按11.5g/Kcal摄入较为合适。

教案3

授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第节

年月日星期第节

年月日星期第节

授课内容概要

第四节矿物元素

第五节维生素

目的要求

1.熟悉人体需要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种类,作用,

2.掌握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缺乏对人体的危害,

3.了解矿物元素的需要量和食物来源

重点

1.矿物元素的缺乏对人体的危害

2.维生素的缺乏对人体的危害

难点

矿物元素及维生素在人体的作用

作业布置

本章(节)参考书

《食品营养与健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食品营养与卫生》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方法

讲授

主要教具

多媒体教学

备注

授课过程及内容

备注

第四节矿物质

一、概述

常量元素:

钙、磷、钠、钾、氯、镁、硫等。

微量元素:

必需微量元素

铜、钴、铬、铁、氟、碘、锰、钼、硒、锌

可能必需微量元素

硅、镍、硼、钒

有潜在毒性,但低剂量可能有功能作用的微量元素

铅、镉、汞、砷、铝、锡、锂

1.矿物质的特点

矿物质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和饮水中摄取

矿物质在体内分布极不均匀

矿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

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虽需要量很少,但因其生理剂量与中毒剂量范围较窄,摄入过多易产生毒性作用。

2.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

维持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组成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多种酶类的成分

3.矿物质缺乏的主要因素

地球环境中各种元素的分布不平衡

食物中含有天然存在的矿物质拮抗物

食物加工过程中造成矿物质的损失

摄入量不足或不良饮食习惯

生理上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

二、钙

1.钙(calcium)的生理功能

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

促进体内酶的活动

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活动

其他功能参与血液凝固激素分泌维持体液体酸碱平衡

调节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授课过程及内容

备注

2.钙的吸收与代谢

钙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端

主动转运吸收为主

3.影响肠内钙吸收的主要因素

草酸、植酸、磷酸、膳食纤维、脂肪酸、碱性药物

4.促进肠内钙吸收的因素

维生素D、某些氨基酸、乳糖、一些抗生素

5.钙的排进与储存

6.钙的供给量

成人适宜摄入量(adequateintake,AI)为1000mg/d,无明显损害水平(non-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NOAEL)为1500mg/d。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leupperintakelevel,UL)为2000mg/d。

三、磷

1.磷的生理功能

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参与能量代谢

构成生命物质成分

酶的重要成分

调节酸碱平衡

2.磷的供给量

3.磷的食物来源

瘦肉、禽、蛋、鱼、坚果、海带、紫菜、油料种子、豆类等

四、铁

1.铁的生理功能

参与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呼吸过程

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

参与其他重要功能

2.铁的缺乏

铁减少期(irondeficiencystore,ID)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deficiencyerythropoiesis,IDE)

缺铁性贫血期(irondeficiencyanemia,IDA)

五、碘

1.碘的生理功能(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

①促进生物氧化,参与磷酸化过程,调节能量转换

②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神经系统发育,这对胚胎发育期和出生后早期生长发育,特别是智力发育尤为重要

③促进糖和脂肪代谢

④激活体内许多重要的酶

⑤调节组织中的水盐代谢

⑤促进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2.碘的食物来源

海带、紫菜、蛤干、蚶干、干贝、淡菜、海参、海蜇等。

六、锌

1.锌的生理功能

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

促进生长发育

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维持细胞膜结构

合成味觉素

对皮肤和视力有保护作用

七、硒

1.硒的生理功能

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的组成成分

保护心血管和心肌的健康

有毒重金属的解毒作用

其他

促进生长

保护视觉

抗肿瘤等

第六节维生素

一、维生素概述

(一)特点

1.以其本体或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2.多数Vit不能在体内合成,除脂溶性Vit外,也不能在组织中大量储存,需由食物提供;

3.不提供能量,且每日需要量较少(仅以mg或µg计);

4.一些Vit具有几种结构相近,但生物活性相同的化合物;

如VitA1、VitA2,VitD2和VitD3,吡多醇、吡多醛、吡多胺等。

(二)命名

(三)分类

二、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vitaminA)

1.性质及特点

维生素A(vitaminA)类是指含有视黄醇(retinal)结构,并具有其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

2.生理功能

维持正常视觉

维持上皮的正常生长和分化

促进生长发育

抑癌作用

维持正常免疫功能

3.维生素A缺乏的危害

暗适应能力差

干眼病

过量的危害

大剂量VitA摄入可引起急性、慢性和致畸毒性

大量摄入类胡萝卜素可出现高胡萝卜素血症,易出现类似黄疸的皮肤,但停止使用类胡萝卜素,症状会逐渐消失,未发现其它毒性

4.维生素A的供给

5.食物来源

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

植物性食物:

深绿色或红黄色的蔬菜和水果

维生素A补充剂

(二)维生素D

维生素D类是指含环戊氢烯菲环结构、并具有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以维生素D2(ergocalciferol,麦角钙化醇)及维生素D3(cholecalciferol,胆钙化醇)最为常见。

维生素D2是由酵母菌或麦角中的麦角固醇(ergosterol)经日光或紫外光照射后的产物,并且能被人体吸收。

维生素D3是由储存于皮下的胆固醇的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变而成的。

1.生理功能

促进小肠钙吸收

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

调节基因转录作用

通过VitD内分泌系统调节血钙平衡

2.VD缺乏症

佝偻病(rickets)

骨质软化症(osteomalacia)

骨质疏松症(osteoprosis)

手足痉挛症

3.过多症

中毒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腹泻等。

血清钙磷升高,发展成动脉、心肌、肺、肾、气管等软组织转移性钙化和肾结石。

严重的维生素D中毒可导致死亡。

4.VD机体营养状况评定

5.供给量

6.食物来源

晒太阳、紫外线灯预防性照射。

海水鱼(如沙丁鱼)、肝、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

(三)维生素E

1.VE的生理功能

抗氧化作用;

预防衰老;

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

调节血小板的粘附力和聚集作用;

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2.缺乏与过多

缺乏症

VitE在食物分布甚广,且体内可较多储存,缺乏症较少发生;

长期缺乏者可出现红细胞受损,红细胞寿命缩短,出现溶血性贫血;

正常偏低的VitE营养状况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白内障以及其它退行性疾病的危险。

过多症

VitE的毒性较小,

每日摄入600mg可能出现中毒症状,如视觉模糊、头痛和极度疲乏等。

动物可出现生长抑制等。

3.食物来源和供给量

含量丰富的有植物油、麦胚、硬果、种子类、豆类及其它谷类,

蛋类、鸡(鸭)肫、绿叶蔬菜中含有一定量,

肉类、鱼类、水果及其它蔬菜中含量很少。

三、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B1

1.理化性质

略带酵母气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酸性条件下稳定,碱性环境尤其在加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