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7672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4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docx

市政公用行业研究报告

 

XX市市政公用产业集团

“十二五”发展规划咨询项目

行业研究报告

 

2010年7月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市政公用事业整体分析

1.1对市政公用事业的基本认识

1.1.1市政公用事业的内涵

市政公用事业是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普遍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供气、集中供热、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以及园林绿化等。

市政公用事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2市政公用事业的基本特征

尽管市政公用事业的范围非常广阔,但与其他的行业相比,市政公用事业存在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1、基础性

市政公用事业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市政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城市经济生产部门进行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基础性条件,市政公用事业不但为制造业、加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各产业的生产活动提供必要的供水、供气、城市道路等基础条件,也为城市提供必要的生活基础。

二是市政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构成了其他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其性能和价格的变化,必然对其他部门产生连锁反应。

同时,市政公用事业的基础性,意味着市政公用事业具有先导性,要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文化、生活水平,就要求优先发展城市市政公用事业。

2、自然垄断性

市政公用事业具有投资额大、投资回报期长、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显著等特点。

在特定的业务范围内,由一家企业经营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经营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具有自然垄断性。

市政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要求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维持垄断的市场结构,以保证较低的生产成本。

自然垄断性使得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程度低,价格机制不灵活。

3、公益性

市政公用事业所提供的许多产品和服务,是那些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

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是针对所有城市居民的,为整个社会或某一区域的所有成员共同使用,并且在消费过程中一般不能独占或排他性消费,具有明显的公用性。

更为重要的是,市政公用事业与城市生活的普遍性、安全性、连续性、便捷性直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市政公用事业的公益性要求政府采取低价微利政策,保证公众能以安全稳定的方式从企业获得优良质量和充足数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全社会的总体经济效率提高以及公共福利的增加。

4、地域性

市政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如自来水、管道煤气、污水处理只能在管网的覆盖范围内,产品和服务不能在不同地区内自由流动。

另外,在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方面,由于各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居民消费水平和市政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各地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状况具有较显著的地域性差异。

1.2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历程与发展趋势

1.2.1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历程

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92年,以实行承包经营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为主的经营方式变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如何改革企业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效益上。

一方面,以实行企业经理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内容的改革全面展开。

市政公用事业行业的企业在内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以内部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方式全面展开,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初步形成。

另一方面,国家开始实行了对企业投融资体制的“拨改贷”改革,并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引导和鼓励企业、集体个人和外商投资建设市政公用设施。

例如,1990年5月国务院发布《外商投资开发土地管理办法》,指出要吸引外商投资从事开发经营成片土地,以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此时外商投资市政设施建设是作为开发土地的配套设施而被允许的。

企业的融资渠道在逐步拓宽,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增长迅速。

第二阶段:

1992~2001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引入外资和民间资本

1993年,《公司法》出台后,一批公用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初步实现了改组和改制,成立了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这一阶段,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价格改革的逐步到位,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到市政公用事业的经营和管理中来。

1998年9月,原国家计委、建设部下发《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供水的成本、利润率和价格的组成。

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的不断完善也吸引了国外投资者和国内民营资本的关注。

另外,这一阶段后期,为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寻求更多的城市发展资金,各地开始推行“以城聚财、以城兴城、滚动发展、良性互动”经营城市的理念,在这期间,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是以盘活存量资产为主要特点。

不仅大量外资进入,而且地方政府以“靓女先嫁”为宗旨,大量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的资产包装上市,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转型进入。

从总体上看,在这一阶段,虽然市政公用企业在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总体上管理体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企业产权关系仍然不够清晰,政企未能完全分开,机制没有完全创新,距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有较大的差距。

第三阶段:

2001年至今,中央政府推动下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

2001年底原国家计委颁布的《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放宽投资领域”。

意见指出:

“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多种方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2002年12月,原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提出要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形成多元投资结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实行政体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有效监管。

2004年2月,原建设部颁布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要在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从而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规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

2005年的“非公36条”(《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市政公用企业、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改革。

2010年5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其中再次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

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极大地刺激了非公有资本投资市政公用事业的积极性。

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市政公用设施规模逐步扩大,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及运营体系,市政公用企业的运营效率、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1.2.2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政公用行业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力度进行投入,增加设施总量;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提高设施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

总体来看,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三方面的趋势:

1、政策机遇将推动市政公用设施业快速发展

2004年,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写入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方针。

在市政公用设施领域,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各种政策规章,引入多种资本形式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在“消除体制性障碍”、“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享受同等待遇”、“改进服务和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将会有力地推进市政公用设施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这都为非公经济和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为各种资本进入城市交通、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创造了历史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

总体上看,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步伐在继续加快,正在形成以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多渠道、多元化地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随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改革的继续深化,规范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公用事业市场一定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2、市政公用事业监管体制将逐步完善

目前各地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热情很高,但由于公用事业多是自然垄断行业或准公共物品,市场化不是简单地放开市场或将资产出售,而是要在进入程序上,在产品和服务的定价上以及进入后的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管。

过去在政府投资经营的体制下,政府既是投资和经营者,也是管理者,监管问题并不突出。

而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市政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后,政企分开、政资分离,监管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各地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回报过高、价格上涨过快、合同失败、消费者利益受损等问题已引起了相关部门对监管问题的高度重视。

今后,要在继续放开市场的同时加强监管工作,“开放与监管”并重,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履行监管职能,提高监管效率需要法律先行。

例如,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草案),将对推进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进程,规范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活动,维护投资者、特许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起到积极作用。

2010年5月,国务院在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重申,要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改革。

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招标制度,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

改进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规范的政府监管和财政补贴机制,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产品价格和收费制度改革,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民营企业将在发展商机上领先一筹

在外资投资继续保持发展的同时,目前民营企业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与经营领域已经十分活跃。

公用事业一般具有收入稳定、现金流充沛等特点,是可持续发展、收益稳定的产业。

随着价格改革的逐步到位,公用事业所蕴含的无限商机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对资本市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资本的自由流动性一方面有助于打破公用事业在地域上的分割和垄断;另一方面,政策壁垒的瓦解以及市场需求容量的不断扩大,催生了公用事业企业自身的迅速成长。

  2005年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提出,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实行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

2010年5月国务院又出台“新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其中再次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

随着配套政策的出台,民营经济将得到更令人满意的外部环境。

可以预见,中国的民营企业将成为我国市政公用设施业快速增长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第三章天燃气行业分析

3.1我国天然气行业产业链分析

天然气产业链的基本结构为:

上游是天然气勘探与开采、中游是骨干管网建设运输(还包括LNG接收站、主干网的建设运输)、下游是城市管网建设运输、销售及天然气应用领域。

上游和中游因国家的准入政策及高资金技术壁垒,只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家经营,所以呈垄断的竞争格局(不包括LNG船舶运输);对下游国家是允许多投资方介入的,并鼓励民营、外资投资,所以竞争相对充分些。

石油和天然气最明显的不同表现在投资方面。

石油生产的投资可逐步进行,而天然气生产的投资只有在潜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达成长期供销合同后才能进行。

图10天然气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3.1.1我国天然气行业上游产业的特点

在天然气产业链中,上游的勘探开发是收益最高的环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几乎独享了该收益。

天然气业务已成为这些公司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9年中石油的天然气与管道板块实现经营利润约125亿元,同比增长39%。

天然气的上游领域主要包括国内天然气气源的开采,进口LNG,煤制气,非常规油气资源中的煤层气、页岩气,以及天然气长输管网等业务。

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能源物资,国家控制对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只有国有的三大石油公司具有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权。

虽然延长石油获得了石油采矿证,重庆鼎发获得了天然气采矿证,但开展的项目规模不大,缺少影响力。

在进口LNG方面,海外进口天然气需要商务部批准天然气进出口许可证,目前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燃气、新奥燃气等极少数企业拥有进出口许可证。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方面的政策较为宽松。

首先,国家鼓励对煤资源进行多方位、高科技的开发,煤制天然气、煤层气等对煤的综合利用项目得到国家的支持。

其次,对油页岩、油砂等开发技术含量高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国家并没有对开发利用进行严格的限制。

1、上游壁垒非常高,已成垄断格局

国内天然气上游开采及中游远距离管线输送为三大巨头所垄断——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

截止到2008年底,中石油占有国内天然气总储量的76%,生产国内天然气总产量的79%,拥有和运营的长输天然气管道里程占全国的80%以上,占有绝对优势;中石化储量和产量占比分别为10%和11%;中海油分别约为14%和10%。

这导致天然气的上游勘探生产形成了绝对的行政壁垒。

同时,由于天然气田的开发对资金的要求非常高,形成了资金壁垒。

目前,上游垄断巨头有意整合上下游业务,中石油更是频繁动作,其整合旗下燃气公司、最终实现垄断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意图开始显现。

上游产业目前存在事实上的地域性垄断。

随着中国石油西气东输二线等管道工程和沿海LNG工程的建设,三大公司的天然气市场格局已基本定型。

中国石油以其资源和管网优势控制了内地大部分市场并向沿海发展;中国海油较早实施了走出去战略,依托进口LNG发展沿海市场。

中国石化市场扩张有一定难度。

从目前中国石化天然气生产的资源条件看,勘探开发难度较大,生产成本高,对未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形成制约。

2、中国天然气储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近5万亿立方米,其中可采储量2.46亿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气可采储量的1.3%,位于全球第15位;我国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900立方米,低于全球平均的2.8万立方米;而以当前产量与储量看,我国目前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可供开采32.3年,低于全球平均的60.4年。

3、产地主要位于西部

我国天然气的主要生产地以新疆、陕西、四川三省为主,这三省的天然气产量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73%。

我国探明储量在3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天然气田共32个,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松辽盆地、东海、莺琼和珠江口。

储量排名前五的陆上天然气田有四个处于西部。

其中鄂尔多斯盆地(横跨内蒙、陕西、山西三省)的探明储量最大,为1.6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探明储量的32%。

4、天然气探明储量快速增长

“十五”以来,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已经驶入快车道,先后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莺-琼、东海、松辽等盆地获得天然气大发现,基本形成了川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海上等一批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0年~2007年,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3.6万亿立方米,年均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5199亿立方米。

2007年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达6545亿立方米,比2006年增长14%。

5、海外天然气资源开发进展良好

近10多年来,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油公司为主体的中国油公司海外业务已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07年底,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已有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4300亿立方米,海外天然气作业产量和权益产量已分别达到80亿立方米和60亿立方米。

3.1.2我国天然气行业中游产业的特点

1、天然气输送系统成本高,灵活性较差

天然气不同于其他能源,与石油和煤炭不同,天然气不能低成本地大量储存。

为了把天然气送到终端用户,需要有复杂而昂贵的基础设施。

天然气的输送也与石油不同,输送成本非常高。

一般来说,天然气输送费用要占最终用户价格的50%,而石油的运输费用仅占5-10%。

由于涉及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天然气运输和输送系统的灵活性较差。

2、中游产业投资巨大,具有比较强的自然垄断性

中游产业为全国和区域性的管道和储存行业,管输是天然气陆上运输的最经济选择,具有比较强的自然垄断性;LNG是跨洋运输的唯一方式。

中游的天然气运输分为管道运输和液态天然气运输,大陆地区一般采用管道运输,海上运输则利用专用船舶运输液态天然气。

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运输,投资都非常巨大,例如,高压天然气管网造价在100-200万元/公里,700-800公里的长输管网总投资需14-16亿元,因此具有很强的资金壁垒。

陆上骨干网及LNG接收站等的建设和运输仍是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垄断的。

海上LNG船舶运输的参与者也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如中国远洋、招商局集团等。

管道公司只要签订了气源和下游用户的几十年合约,输气管网的边际成本非常低,具有自然垄断性,因此收益非常稳定。

3、管道输送是长距离输送最经济的方式

由于我国天然气主产区集中于新疆、内蒙古、四川等西部地区,而对天然气需求量最大的地区则集中于中部和东部城市,鉴于天然气自身特点,管道输送是长距离输送最经济的方式。

除了管输外,天然气还可以处理成液化天然气(LNG)、压缩天然气(CNG)等,以公路方式运输。

但由于液化和压缩在处理和运输过程中也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此一般应用于用气量较小的地区或管道无法到达的地区,以及用气紧张的大城市。

不过,长距离管道运输也造成国内天然气门市价格构成比例与国外有很大区别,因为管输费用大约占到终端价格的50%。

4、长输管道中石油份额最大

在长输管道行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若干省域天然气企业共存。

目前,陆上的天然气管道大部分由中国石油拥有并经营,而所有的海上天然气管道则由中海油及其合资伙伴拥有并经营。

中石油占据管网中大部分份额,西气东输一线、陕京线、忠武线、涩宁兰线等已经投入运营,西气东输二线2011年全线通气;中石化有“川气东送”;中海油也计划建沿海天然气网。

除了三大公司外,陕天然气(002267)和许多民营资本也在做区域性管网建设。

3.1.3我国天然气行业下游产业的特点

天然气下游产业包括城市燃气配送、销售及天然气应用等。

天然气产业的特点是“下游带动上游”,下游需求局面打开,促使上游勘探开发和管道建设不断发展。

1、天然气行业下游产业的特点

(1)基于资源和服务的竞争

从城市燃气企业的竞争点来看,主要在两处,一个是基于资源的竞争,一个是基于服务的竞争。

城市燃气企业拥有了某个城市的燃气经营权,或者上游气源和管线的资源,就意味着不易被取代的,长期稳定的收益,也就是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

所以,城市燃气企业间的竞争主要集中于对资源的争夺。

基于服务的竞争是企业为了赢得客户,获得更多的收益,会努力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这同时拓展了燃气消费市场,提高了原有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2)进入壁垒比行业中上游要低很多

天然气城市管网的建设和运营壁垒相对骨干网要低很多。

管道建设技术上几乎没有什么壁垒可言,资金方面,管道长度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总投资从几千万到几个亿不等,而且是分阶段进行,所以对投资方的资金要求是很宽泛的。

(3)龙头企业的形成逐渐抬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

西气东输等骨干管道的建成解决了天然气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天然气终端运营商的“跑马圈地”也集中在这几年,逐渐地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龙头公司的形成无形地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目前在很多城市燃气项目招投标时,当地政府都会提出参与者的标准条件,例如“有跨区域运营经验”、“资产规模达到一定数额”、“资金实力雄厚”等等。

(4)天然气不会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问题

城市管道天然气作为一种新兴能源,在未来几年发展中基本上不会有替代品的竞争威胁。

由于国家的价格管控,与上游的供应商相比没有什么议价能力,同时对下游的消费者而言也基本上不存在议价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城市天然气不会象其他行业一样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问题,而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增强带来的各项费用的降低或者是由于服务的纵深化带来的价值增值。

行业内原有企业大多是各个地方性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比较僵化,长期划区而治,彼此之间的竞争威胁比较弱。

而最激烈的行业竞争来自潜在的进入者,而且有些已经成为现实的竞争者,包括:

新兴的民营资本的燃气集团,海外进入中国内地的燃气企业,上游石油化工巨头向下游延伸进入城市燃气行业等,它们或拥有资源优势,或拥有资本优势,给原来的城市燃气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会使一部分竞争实力较差的企业逐渐被收购。

(5)获得较高自然垄断利润

我国目前允许向用户收取一定的接驳费(入户费),只靠这部分,燃气公司大约7年就可以回收固定资产的投资。

燃气销售价格是燃气公司和当地政府谈判而定,价格较高,燃气公司内部报酬率高于12%。

城市燃气具有自然垄断的市场特征,目前,城市天然气管道专营权为30年左右,也就是说,当一家燃气公司进入一个城市之后,在长期内可保持稳定的现金流收入。

(6)有大股东背景的燃气公司更有优势

燃气运营公司在各城市的燃气分销业务采用专营模式,其利润水平主要取决于获取气源和城市燃气专营权的能力。

随着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燃气专营权和气源已成为稀缺资源。

目前具备接驳天然气条件的约360个城市中,已被取得专营权的城市达310个左右,大型燃气公司逐步开始通过横向兼并收购获取更多的城市燃气项目,大股东背景成为行业内竞争、尤其是在获取燃气资源方面竞争优势的保障。

(7)毛利率地区差异

城市燃气项目运营期间内利润率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各地区接驳费和燃气价格的差别,目前呈现燃气项目自西向东,越靠近沿海毛利率越高现象。

2、我国天然气下游产业竞争格局

(1)垄断格局被打破

我国城市燃气管理采取的是区域特许专营的模式,地方政府对燃气企业市场准入具有事实上的决定权。

我国城市燃气行业改革始于2002年。

2002年12月原建设部下发《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意见》,燃气行业在市政公用事业系统率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量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在燃气领域跑马圈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垄断格局被打破。

(2)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

当前我国城市燃气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地方国营燃气巨头、民营与合资燃气公司、大型央企平分秋色,没有绝对的领先者。

就销售量而言,北京燃气、上海燃气等地方国企占据了约三成的市场份额,新奥燃气、中国燃气、港华燃气三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达到10%,中石油、华润燃气两家央企市场份额加起来约为15%,其他小型国有燃气企业瓜分了剩余约45%的市场份额。

燃气行业目前已经形成投资主体和经营管理多元化格局。

截至2009年底,国内城市燃气行业形成跨区域经营管理的五大燃气集团,即有国企背景的华润燃气、昆仑燃气、中国燃气,代表民营资本的新奥燃气,代表境外资本的港华燃气。

(3)上游企业强势进入下游市场

我国天然气上游生产供应环节,无论是国内气源勘探生产,还是国际气源采购供应,均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巨头手中,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