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两章模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587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论语》两章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两章模板.docx

《《论语》两章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两章模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两章模板.docx

《论语》两章模板

《论语》两章_模板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

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

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

(2)对两篇对话体议https:

///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

(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

《季氏将伐颛臾》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教师补充: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

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  yú)  虎兕(sì)  柙 (xiá)  椟(dú)

“无乃……与”  “何以……为”

2.思考:

(1)文章中,孔子提出几个问题?

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全文)

2.讲读第1段

(1)指名学生口译第1自然段

(2)讲解重点字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这不是你的过错吗?

反问句。

“无乃……与”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是)……吧”。

“无”、“乃”,即“不”、“是”,“与”是疑问语气助词。

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

过,动词,归罪之意。

与,通“欤”。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何(以)……为”疑问句式。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第1段写什么内容?

第1段写孔子反对他的弟子讨伐颛臾。

分析:

第一句,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

第二句,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

把消息告知他们的老师。

孔子的谈话提出两点看法:

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的过错;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

②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求的过错?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第一问:

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

第二问:

孔子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一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颛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3.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试译第2段,教师订正。

(2)讲解字词难点:

“夫子欲之”的“之”,代词,指讨伐颛臾。

“持”,扶持;“颠”,倒下。

(3)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孔子第二次谈话中引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喻表明什么观点?

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分析:

孔子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文中用虎兕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龟玉是比喻颛臾将要遭灾。

4.讲读第3段

(1)讲解重点字词句:

①“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盖”表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语气。

无,没有(无所谓)。

倾,倾覆。

②“既来之,则安之”远方的人已经来归附了,就应当加以安抚,使其能安定居住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词。

③“萧墙”见注。

现有成语“祸起萧墙”。

(2)指名学生翻译第3段。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本段写什么内容?

写孔子进一步驳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张,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作答。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③请找出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一个语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小结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https:

///论文。

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

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

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

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为季氏辩解,孔子逐层反驳,谈话极有层次,并引用成语,运用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四、练习

1.解释下列加黑字: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虎兕出于柙

③龟玉毁于椟中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参考答案:

1.①对;②从;③在;④介词,引出对象,不译。

2.略)

五、板书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三、孔子驳斥冉有,提出观点

政治主张:

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荷蓧丈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今天我们来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的文章。

板书课题:

《荷蓧丈人》

二、指导预习

1.默读课文,细看注解,基本读懂课文。

2.在课本上补写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

3.课文共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试译第1段

(1)解难:

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

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

②“以杖荷蓧”以,介词,用;荷(hè),肩负;蓧(diào),除草的农具。

③“四体”,四肢。

④”食(sì)之”,请他吃饭。

食,“请……吃”。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

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

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

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子路对荷蓧丈人的态度如何?

子路见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

(“子路拱而立”)

③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

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

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④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蓧丈人?

孔子深知道家学者们的主张。

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

2.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

(2)讲解重点字词:

①“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

②“大伦”,指君臣之义。

(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

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是:

不仕无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歧义辨释:

第2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

另一说法:

“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这一段议论似乎应该是孔子的话。

此说是有道理的。

3.归结全文

课文分两部分,即两段。

第1段以叙为主,叙述子路遇到荷蓧丈人的情况。

第2段是子路对“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的一番议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

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

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

“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

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

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四、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在下列括号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明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

(2)(孔子)使子路反见之。

(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3.笔译第2段。

五、板书

荷蓧丈人

一、子路遇荷蓧丈人(叙述)

荷蓧丈人:

隐者  清静无为  隐居避世

子路:

恭恭敬敬(态度)

孔子:

欲告之君臣之义

二、子路的一番议论(君臣大义)

孔子的主张:

不仕无义  反对消极遁世  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

  

  

  

《论语》两章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作者的胜利豪情和体现出的对党和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领略文章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恢宏的气势。

  2.了解政论文的特点。

  3.领略文章语言准确、简明、概括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2.政论文的主要特点。

  3.简洁、准确的语言,条理分明的结构。

  4.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整体感知——研读——拓展阅读,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了解政论文的特点,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媒体设计

  1.播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盛况,及江总书记讲话的录像(可从网上下载)。

  2.演示课文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媒体显示: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盛况及江总书记讲话的情景)

  同学们在收听收看新闻时,一定会经常听到看到“三个代表”几个字眼。

你知道“三个代表”具体指什么内容,是由谁总结提出的吗?

(学生口答,教师纠正)

  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中共中央举行大会隆重庆祝建党八十周年。

江泽民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

江总书记的讲话全文约2万2千字,历时近两个小时,多次激起全场热烈的掌声。

江总书记洪亮的声音,随着电波、通过荧屏传到千家万户,在辽阔的大地回荡。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重要讲话的第一部分。

  (解说:

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受建党八十周年庆祝大会的隆重、盛大、庄严的气氛,初步了解江泽民总书记讲话的主要内容。

  二、解题 

  这是一篇政治论文,这种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某一时期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

在建党八十周年这一重大历史性时刻,作者全面回顾总结了党的光辉业绩和基本经验,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统一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是指导实践的伟大纲领。

文章用了大量事实说明,语言严密,概括性强,体现了作为党的领导者继往开来的豪迈气概。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要求:

①边读边画出生字、词;②给自然段标上序号;③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思路。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词。

  (解说: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研读

  

(1)细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之间的关系。

  ②课文先谈奋斗业绩,后谈基本经验,这两部分有什么内在联系?

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

  ③作为一篇政论文,本文语言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试举例说明。

  (解说:

设计以上问题目的是使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2)学生研习、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讨论,可借助手头有关这篇讲话的资料,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教师巡回指导解疑释难。

  (解说:

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善于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学法指导。

  (3)师生共同反馈研读课文的情况(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①:

指名两位同学用投影仪出示课文提纲(若条件不允许,可板书),师生评论,集体补充,修改自己的提纲。

  一、回顾80年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

  二、基本经验:

三个“必须始终”

  三、总结80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论点:

“三个代表”

  小结:

文章首先回顾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的截然不同的两个80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的结论。

然后列举我国80年来取得的光辉业绩,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结论。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因此文章结尾很自然地归结论点,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充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问题②(点拨、提示):

这两部分内容前者是实践,后者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两者都是为了阐述观点服务的,即“总结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得出结论: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两个部分是通过19—22自然段缅怀革命先辈,赞扬人民群众,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等内容的过渡衔接在一起的。

  问题③(点拨、提示):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之一是简明、概括。

例如回顾中国经历的截然不同的两个80年以及列举我党80年来的光辉业绩两部分,内容容量大,而语言极为简练,概括性强。

  特点之二是准确、严密。

例如: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就”表示在某种情况下必然产生的结果,在句中强调了党的作用之重。

  “最基本最重要”起限制作用,说明“结论”普遍深入人心。

  B.“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是必须始终”三个词连用起强调作用,语气坚决肯定,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对全党的殷切期望,增强了语言的号召力。

  “先进”、“最广大”、“根本”几个词都起限制作用,“先进”表明了“生产力”、

  “文化”的性质,是进步较快、水平较高的,而不是其他的。

  “最广大”对“人民”起修饰限制作用,指绝大多数的人民而非部分或少数。

“根本”修饰限制“利益”,指最主要、重要的“利益”。

  (解说:

以上两个例句在分析语言特点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特点及思想内涵。

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掌握,对学生偏差和疏漏的重要内容进行提示。

本环节主要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逻辑严密,结构严谨,以简明、准确、概括的语言回顾了党的80年光辉业绩和基本经验。

  伟大的实践孕育着伟大的纲领,伟大的纲领指导着伟大的实践。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博大精深,

教学设想 

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到台前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

),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请同学说说韩麦尔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想象。

参考答案:

韩麦尔老师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

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4.再说说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参考答案:

小弗郎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

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他在小说中是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二、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识先导:

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

小说也有三要素:

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所以,阅读小说一般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1.《最后一课》的情节分析,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分段。

可从下表看出:

  开端  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