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5976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 修辞方法.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仿用句式修辞方法

2011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

仿用句式修辞方法

一、仿用句式

内容解读:

仿用句式是根据题目要求,依照特定句子的句式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并与修辞结合起来考查。

能力层级为D级。

仿用句式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所给例句的内容与形式。

要求仿写的句子涉及内容、形式、修辞和字数四个方面,综合考查多方面的能力。

句式是近几年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句式变换和仿写更是屡有出现。

仿用句式主要是针对提供的新语境进行句式仿造,进行创造性发挥。

仿用句式要遵循两条原则:

一是形式的束缚性,就是说一定要符合题目要求,不可另起炉灶;二是内容上的创造性,内容上不要再去重复原来的内容,要尽量开拓境界。

能力解读:

仿写句子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

仿写句子不仅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因此,学生在高考仿写中要做到四个一致:

(1)结构一致。

仿写句子首先要做到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

结构一致不仅包括句式、语气的一致,还包括句子之间关系的一致。

(2)话题一致。

话题一致包括陈述对象一致和中心主

旨一致。

(3)修辞一致。

仿句必须严格遵守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

(4)格调一致。

仿写句子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掌握基本的语言运用技能,而且应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

立意一般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有一定的神韵趣味,仿句的格调应与试题例句保持一致。

二、修辞方法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手段。

修辞就其含义来说,就是对语言的加工调整,使它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修辞可以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类。

积极修辞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辞格”,也就是修辞方法。

《考试大

纲》中规定了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消极修辞包括修饰词语和修饰句子。

修饰词语指调配色彩、检查音序、押韵等;修饰句子主要指各种句式的选用、组织和变换。

近几年来,本考点常常与句式仿写、句式变换等结合在一起考查,根据要求恰当地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今后高考将会更加突出语言操作的实用性,扩充语言运用的考核题目,有关修辞的考查,将会更加突出这方面的特点。

近年全国卷和部分省市自主命题的试题,考查了写对联,就说明了这一点。

今后,有关修辞的测试手段会越来越成熟,样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层级为D级,属表达应用。

一、仿用句式

1.仿用句式突出了语言表达中的规范化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结合的特点,这是命题的热点。

如:

2009年宁夏·海南卷第17题。

掌握命题规律2.所选材料可能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应变的能力,如2009年安徽卷第20题。

估计命题形式每年都会有变化,如访谈、社区宣传语、大型活动宣传片解说词等将进入考查仿写的情景设置范围。

3.仿写句子大都围绕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格命题。

比喻、排比、比拟出现率极高,如2009年全国I卷第20题、全国Ⅱ卷第20题对“排比”的要求,2009年四川卷第20题对“比拟、比喻和排比”的要求。

4.2009年湖北卷第20题结合文学常识考查仿写,仿写的句子既要符合仿写的要求,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试题形式新颖,难度加大。

这种考查形式要引起重视。

二、修辞方法

从能力考查

的角度来分析,考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所给文段(诗或文)中所用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解读;二是根据要求并结合例句进行实际的

语言表达,在语言表达中恰当地使用修辞。

从题型设置的角度来看,对修辞的考查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客观题单独考查修辞,而主观题则结合其他要求一并考查修辞。

而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则具体题型丰富多彩;可以在诗歌鉴赏中考,可以在现代文阅读中考,可以在语言表达运用中考,当然也可能在作文中得到体现;而在语言运用中,仿句、扩写、变换句式、图文转换等题型中几乎必不可少地涉及对修辞的考查。

从取材来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

抒情方面的语段,而说明、议论性的语段一般没有。

从具体考查范围来看,所考修辞一般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九种常见的修辞范围内,而其中又尤以比喻、比拟(主要是拟人)、排比三种考得最为频繁。

总之,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修辞考查题的命题注重命题形式的多样化,注重修辞的实际应用,注重能力的具体体现,注重语言的主观表述,注重与其他考点的综合考查。

一、仿用句式

本考点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近几年的高考热点之一。

综观近年来句式的考

查,不难看出,高考语文试题“仿用句式”的命题,呈现出以下趋势:

掌握命题趋势1.仍将延续以往的命题思路,和修辞方法一起综合考查,但内容上会有创新。

2.题材会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贴近日常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注重激活考生的思维。

3.试题呈开放性,为考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不断放宽对考生思维和表达的限制,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大。

4.为了体现新课标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综合实用的新题型将进一步出现,且新题型往往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其他考点结合考查的可能将进一步增大。

二、修辞方法

1.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2010年高考出现的频率将依然较高,命题形式可能是:

判断某种或几种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是否正确。

在主观题中使用修辞方法,写一般话或仿写句子,如2009年江苏卷第4题,2009年辽宁卷第17题。

在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中指出某些修辞方法的作用,如2009年湖北卷第17题,2009年全国Ⅱ卷第17题,2009年重庆卷第12题

(1)。

2.修辞放在“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考查,侧重对修辞的判断及对其表达效果的理解。

在这两大板块中修辞被考到的可能性很大,几乎不放空,尤其是在诗歌鉴赏中。

考生一定要结合对这两大板块的复习,解决好这一考点。

3.对语言表达中修辞

实际运用的考查则放在语言运用题中,这是修辞考查的另一个重点。

主要是把对修辞的考查放在仿句题、扩展题中,结合其他要求一并考查。

近几年,这一趋势非常明显,深为命题人所青睐,估计会延续下去,所以应该在备考中把它作为重中之重。

4.在作文命题当中也有可能涉及修辞,准确理解作文题目(或材料)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对于准确审题有很重要的作用,如2009年北京卷“隐形的翅膀”,希望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一、类举型仿写

类举型仿写主要是仿照已有句子的内容,另举一两个与之相类似的句子。

它考查学生求同发散思维的能力,即要根据原材料进行相似联想,联想到与材料相似的内容,然后根据要求进行仿写。

由于材料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同,具体又分为并列关系、矛盾关系、层进关系、因果关系等。

掌握仿写的类型【例1】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

(1)另举一个事例;

(2)句式与标有_________号的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如果没有司马迁实地考察,搜集史料,没有他坚持不懈的忍辱负重,发愤著述,哪里会有史家绝唱《史记》的流传!

这是一道并列关系的类举型仿写题,仿写的句式,必须符合:

如果没有谁……没有他……,哪里会有……。

内容是与上文构成并列关系,说明谁经过怎样的努力取得怎样的成绩。

【例2】 仿照已写出的两个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有人说天平最公平,有人却说,谁给天平多一点,天平就向谁那边倾斜。

有人说月亮的光最明媚,有人却说月亮靠太阳才能发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有人说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有人却说春天是病毒流行的季节。

这是一道矛盾关系的类举型仿写题。

虽然题目要求写的句子与上文中的句子构成并列关系,但从内容上看,所写句子内部是对同一事物不同评价,是矛盾关系。

二、修辞型仿写

此类仿写依据例句的修辞方式进行仿写,其中常见的有比喻、排比、拟人、回环等,它考查的是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例3】 在画线部分填上适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式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在前。

②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这是一道典型的修辞型仿写题。

它考查学生修辞知识运用能力,这两句从形式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内容上“悲观者”与“乐观者”的对比来看,二者是相反关系,在仿写句式中应找出与“地平线”“伙伴”构成相反意义的喻体,再找出与本体的相似点就可以了。

1.以仿写比喻句为主

【例4】 

(1)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为开头,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解析】 用“梯子”与“钥匙”作比,形象地阐述了书籍的巨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每句里“它”所领起的分句里仍有比喻,一用“殿堂”比“知识”,一用“窗”比“智慧”。

【答案】 时间如同公平的老人,它给予我们每一位的馈赠不多也不少;时间如同东流的水,它告诉我们流逝的光阴永远不再回头。

(2)自选话题,仿照横线上的比喻形式造句,字数可多可少,文中的比喻物不能再用,横线前的话可自拟。

只有一种死,永远也不代表毁灭,那就是:

自落的花,成熟的果,发芽的种,脱壳的笋,落地的叶。

【解析】 借助一连串的形象之物,深刻地揭示了死并不代表毁灭之哲理。

句式简短,皆为偏正式的,读起来铿锵有力。

【答案】 在人世间,只有精神是不死的,它如同:

巍巍的高山,滔滔的大海,灼灼的阳光,皎皎的明月,习习的春风。

(3)请仿照泰戈尔的诗句“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立意(喻义),另造一个比喻的说法的句子。

[来源:

学。

科。

网Z。

X。

X。

K]

【解析】 泰戈尔此诗句的含义是:

我们要尽力做事,不必追求什么结果。

【答案】 玫瑰的清香飘逝了,但我已尽力开放过。

(4)仿文造句。

注意带点字体现的修辞手法,要在仿造之句中体现,必须用上带点字。

不超过60字。

【解析】 上句既体现了反复,又体现了比喻;“有的人”领起的两句构成鲜明对比,为最后选择作了铺垫。

【答案】 有的人喜欢把千千万万的时光当做生命来珍惜,有的人喜欢把千千万万的时光当做美酒来挥霍,我对您说:

我喜欢前者。

2.以仿用排比句为主的

【例5】 

(1)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年诞辰。

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①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②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

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解析】 除了首句与尾句外,中间的三个分句与①处照应着,①处应填写的比喻句,要与前后的“五十年像……有……也有……”构成排比,并形成一个整体。

②处所填的应与前边所填的内容相呼应,且与“长河……”“画卷……”“史诗……”构成排比。

【答案】 ①五十年像一首歌 有低音也有高音 ②歌曲渐趋高潮

(2)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说出承诺并不难,有时只是轻轻一句话,①________,有时只是一次默默的握手。

但作出承诺的决定却是不易的,因为轻轻一句话,那是用信誉凝写成的铮铮誓言;②________,________;默默的一次握手,那是用人格定下的切切保证。

负起承诺,就负起了不变的真情,就负起了不悔的初衷。

【解析】 话题是“承诺”,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示“承诺”的品质魅力。

所填之处前后都有参照物:

①处应与“一句话”“一次默默的握手”行为相属,②处应承接着①处所填的来揭示行为的品质。

【答案】 ①有时只是微微一个点头 ②微微一个点头 那是用良心写成的堂堂契约三、推理型仿写

此类仿写题主要是根据例句提供的上下文语境,通过逻辑推理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仿写,它旨在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6】 阅读下面语句,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写出与画线句子相似的相关语句。

大自然的万物都在表现自己,假如春笋不表现自己,怎会有浓郁苍翠的竹林?

①________人们在社会中同样需要表现自己,②________ ③________因此,哪里有成功和胜利,哪里就有表现。

【答案】 ①假如溪流不表现自己,哪能汇成浩瀚的江海?

②陈景润不表现自己,哪能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③袁隆平不表现自己,哪能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此题从形式上看,似乎只要写三个“假如………怎会有……”的假设关系的反问句。

其实,具体写什么内容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讲究的。

这里①处据上文语境只能选择“大自然中的万物”之一“表现自己”的内容来填空,②③两处只能选“人们在社会中表现自己”的例子来加以证明,这样是做到了从形式与内容上考虑,但还不够,还要写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应显示出“表现自我与成功和胜利”的关联,这是根据下文“哪里有成功和胜利,哪里就有表现”推理得出来的。

因此,这道仿写题看起来简单,其实隐含条件比较多,只有根据上下文仔细推理,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四、供料型仿写

供料型仿写其实应该称之为限制型仿写,因为它仿写的要求比较明确,也用不着学生发挥想像,只要依据材料要求仿写适当的句子即可,它与以上三类仿写题既有交叉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例7】 阅读下面文字,请模拟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此句前面的横线处增写两个分句,要求:

①与上下文内容连贯,②一举空中动物,一举水中动物。

______________ 人爱美,不仅需要服饰居室之美,还需要心灵品德之美。

我们不能只看到美的表面现象,更应该注意美的内在本质。

【答案】 鸟儿爱美,不仅需要羽毛之美,还需要鸣声婉转之美;鱼儿爱美,不仅需要鳞甲之美,还需要浮沉活泼之美。

这道仿写题从形式看是属于类举型的,它要求学生另举两个事例与画线句构成排比,从而归纳出“我们不能只看到美的表面现象,更应该注意美的内在本质”的结论,然而它又不纯粹是类举,它还要求学生写的两个例子一是“空中的动物”,一是“水中的动物”,空中的动物只能是鸟了,水中的动物大多是鱼,这样就限制了仿写的内容,等于是命题人提供材料(当然是笼统的)让学生组织答案。

五、人文型仿写

所谓人文型仿写,即要求学生仿照句子设定的情境,写出带有美感、情感的句子,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人情味。

通过这样的仿写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这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向,宜引起广大学生的重视。

前面讲的几种题型重在考查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这种题型则重在考查学生的情感认知及审美修养。

1.《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重点是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

能力层级为D,属表达应用。

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及相关知识2.高考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1)结合仿用句式。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变换句式等,考查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和理解修辞方法的能力。

(2)结合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考查对修辞方法的判断

和表达效果的分析。

[来源:

学科网ZXXK]

(3)从题型来看,既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达题,而以主观题为主。

一、比喻

1.定义

又叫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

甲像乙。

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

甲是乙。

例如:

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

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

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

老王八你不要灌米汤。

③注释式暗喻:

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

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

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

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来源:

学科网]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像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做人,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形容),这种修辞方法叫比拟。

其形式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是把人以外的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

例如: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是把人当做物,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如:

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4.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

(1)比拟是依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喻体比方本体,重点是“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

①古老的神州是一只沉睡未醒的雄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比喻)

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比拟)三、借代

1.定义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事物。

例如: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具体代抽象。

例如:

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

例如: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

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专名代泛指。

例如: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5)结果代原因。

例如: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以作者、产地代本体。

例如: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来源:

学科网ZXXK]

引人联想,使表达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所借代的事物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已了解事物的背景。

5.借代和借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四、夸张[来源:

Zxxk.Com]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

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例如:

农民们都说:

“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

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

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五、对偶

1.定义

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

(《题蒲圻赤壁》)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

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①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②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③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衬”,就形式上说是对偶,就意义上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用现象。

六、排比

1.定义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的修辞方法叫排比。

2.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虚,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平列式与对称性。

排比是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对偶必须对称,字数相等。

(2)排比经常以

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句子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七、设问

1.定义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这种修辞方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

例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

例如: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八、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

就说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