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0279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7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中考物理试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

2.如图所示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钢勺在水面处“折断”

山峦在水中的“倒影”

河水看上去“较浅”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应用题。

题中各情景都与光学现象有关,涉及光的反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逐一分析各现象的成因,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水中的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弯了,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不是光的直线传播形象形成的,故B错误.

B、不透明的手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屏幕上形成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C、山峦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山在“平面镜”中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河水看上去“较浅”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不是光的直线传播形象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了:

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注意区分,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非常多,我们应该学会辨别.

3.关于能量和能源的利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核电站是利用化学能来发电的

水能、风能和化石能源均是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的装置

电能可以使电灯发光,同时产生内能,而这些内能无法自动地转化为电能

能源革命。

化石能源、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等都是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对照选项中的描述可做出正确的判断.

A、核能即是利用核裂变时释放的能量进行发电的,故错误;

B、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C、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错误;

D、由于能量的转化具有方向性,故电能可以使电灯发光,同时产生内能,而这些内能无法自动地转化为电能,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能量和能源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性强,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知识的积累.

4.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正立、缩小的虚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①阳光聚焦的方法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确定成像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将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透镜10cm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

(2)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15cm处,此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

5.如图所示,教室内两盏日光灯有一个开关控制,以下电路中能反映它们正确连接的是(  )

家庭电路的连接。

应用题;

图析法。

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工作时互不影响,用电器的开关应该连接在火线上.

一只开关同时控制2盏日光灯,若摘掉其中任意一盏灯管,由另外一盏灯仍正常发光可知,这二盏日光灯是互不影响的,所以它们之间一定是并联的;

火线接用电器之前,应先接开关,

本题考查的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判断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

6.如图所示,在做“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时,选用质量较小的卡片,目的是忽略小卡片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这种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以下四个实例中所用研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

选用质量相同的物体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选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

选用轻绳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选用2Ω和8Ω两个电阻串联代替10Ω的电阻

物理学方法。

实验题。

要解答本题想掌握:

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方法.

在做“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时,小卡片的重力很小,可以忽略对实验的影响,所以目的是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

①“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

②物理学中多个因素对物体有影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③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A、选用质量相同的物体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是控制变量法.故A错误.

B、选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是控制变量法.故B错误.

C、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的实验中,由于绳的重力对该实验有影响,所以可选用轻绳,以便忽略其影响,故C正确.

D、选用2Ω和8Ω两个电阻串联代替10Ω的电阻,是等效替代法,故D错误.

故选C.

熟悉常见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并在实际中加以识别和应用,掌握该实验的器材选择、进行实验、实验结论等.

对每个选项依次分析,明确每个实例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就能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7.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体内能增大,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内能减少时,温度可能不变

锯条锯木板时,锯条的内能增加,木板的内能减少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顺推法。

A、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是等效的.

B、汽油机四个冲程中做功冲程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压缩冲程压缩气体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换为内能.

C、晶体液态在凝固时,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但温度不变;

D、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A、物体的内能增大,可能是对物体做功,也可能是吸收热量,故A错;

B、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B错;

C、水凝固时,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

D、锯条锯木板时,克服摩擦做功,使锯条和木头的内能都增加、温度升高,故D错.

本题考查了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关系,要特别注意: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是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

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热.

8.如图所示为寒冬出现的四个现象,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口中呼出的“白气”

冰冻的衣服晾干

玻璃上的“冰花”

河面上的冰块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A、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

故A错误;

B、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固态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故B正确;

C、玻璃窗上有的“冰花”,是固体的小冰晶,是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C错误;

D、河面上的冰块,是河水凝固形成的;

故D错误;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R1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由b端移到a端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都变大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都变小

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电压表的示数变小,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欧姆定律的应用;

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电阻的串联。

动态预测题;

①首先分析电路图:

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电流表测量的是整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测量的是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②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b端移到a端的过程中,分析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的变化,再利用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判断出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结合欧姆定律I=确定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③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不变,可利用公式U=IR判断出定值电阻R1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即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电流表测量的是整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的是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b端移到a端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

由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可知,则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

∴由欧姆定律I═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不变,而电路中的电流变大,由公式U=IR可知,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本题考查欧姆定律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判断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过程中电路电阻的变化,要知道串联电路电流和电阻的规律.

10.下列关于“力与运动”的认识正确的是(  )

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浮力变大

匀速上升的气球不受重力的作用

用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课桌,没有推动,推力与阻力大小相等

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与运动的关系;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重力;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A、利用漂浮特点分析,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轮船在海里和在河里都是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轮船自身重力.

B、利用重力概念分析.重力是指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C、利用平衡力的特点分析.课桌在推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静止的课桌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推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平衡力的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D、利用平衡力的特点分析.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是因为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A、船不管是在海水里还是河水里都要漂浮在水面上,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而船重不变,所以无论在海里还是在河里船受到的浮力不变.故A错.

B、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所以匀速上升的气球受重力的作用.故B错.

C、用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课桌,没有推动,课桌仍保持静止状态,所以静止的课桌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推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故C正确.

D、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是因为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灯的重力与线对它向上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

(1)本题考查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

要知道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重力一定与浮力相等.分析浮力时应抓住这一要点.

(2)地球附近的物体都有受到重力,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很多题目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首先就要考虑重力的存在.

(3)静止的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分析问题时常应用二力平衡的特点.

11.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能说明电动机工作原理的是(  )

直流电动机的原理。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正确分析四个选项各是研究的什么问题,再做回答.

A、是奥斯特实验,小磁针发针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不符合题意;

B、电路中有电流,通电导体或线圈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发生运动,符合题意;

C、是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不符合题意;

D、在外力作用下使导体左右移动,切割磁感应线,则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此时有感应电流产生,这是电磁感应现象,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涉及的内容有电流的磁效应、电动机的原理和发电机的原理.注意电磁感应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装置的不同,前者外部没有电源,后者外部有电源.

12.将两个定值电阻R1、R2并联在电压为U的电源两端,R1消耗的功率为P1,R2消耗的功率为3P1,当把它们串联在电压为4U的电源两端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R1两端的电压为U

R2消耗的功率变小

通过R2的电流变小

两个电阻消耗的总功率为12P1

电功率的计算;

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欧姆定律的应用。

计算题;

动态预测题。

(1)两电阻并联时,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P=结合两电阻消耗的电功率求出电阻关系;

(2)当把它们串联在电压为4U的电源两端时,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此时R1两端的电压,根据P=I2R求出R2消耗的功率,根据P=UI求出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当R1、R2并联在电压为U的电源两端时,两电阻两端的电压为U,

根据P=可知:

===3,即R1=3R2;

当把它们串联在电压为4U的电源两端时,

电路中的电流I===,故通过R2的电流不变,故C不正确;

R1两端的电压U1=IR1=×

3R2=3U,故A不正确;

R2消耗的功率P2=I2R2=()2R2==3P1,R2消耗的功率不变,故B不正确;

两个电阻消耗的总功率P=U′I=4U×

=4×

3P1=12P1,故D正确.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根据题意得出两电阻之间的关系,解题过程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8分)

13.噪声是由发声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 声源处 (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最近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 声 能转化为 电 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声音的产生;

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与能量。

(1)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是噪声;

(3)减弱噪声的方法有: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4)噪声也是一种能源,利用能量的转化可以将声能转化为电能.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是噪声.所以说噪声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2)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禁止噪声传播.

(3)噪声也是一种能源,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声能转化为电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故答案为:

振动;

生源处;

声;

电.

此题主要考查噪声的定义及减弱方法,以及能量的转化,都属于基础知识.

14.2012年2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如图所示.

(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每个座位都有安全带,这是为了防止汽车紧急刹车时,学生由于具有 惯性 而造成的伤害.

(3)《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中的 最大速度 (选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4)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4分到达学校,设小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路程是 12 km.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速度与物体运动;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惯性。

(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即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4)知道此时的运动时间和运动的速度,据公式s=vt可计算出运动的路程.

(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是运动的;

(2)每个座位都有安全带,这是为了防止汽车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而飞出,造成二次伤害;

(4)此时所走的路程是:

S=vt=30km/h×

h=12km.

(1)运动;

(2)惯性;

(3)最大速度;

(4)12.

该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取、惯性应用的判断、最大速度的理解和速度的计算等知识点.

15.用手将一重为5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8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8 N,放手后物体将 上浮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 5 N,排开水的体积是 5×

10﹣4 m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阿基米德原理。

计算题。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重;

(2)比较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浮沉条件来进行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3)确定了放手后物体的浮沉,再进一步判断变化后的浮力,最后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排开水的体积.

(1)物体受到的浮力:

F浮=G排=8N;

(2)∵物体重G=5N,

∴F浮>G,

∴放手后物体将上浮;

(3)待物体静止时,漂浮在水面上,

F浮′=G=5N,

此时排开水的体积:

V排′===5×

10﹣4m3.

8;

上浮;

5;

10﹣4.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我们应该熟知的重要知识,根据它可以判断物体浮沉,也可以在已知浮沉的情况下判断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此类题目要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结合使用.

16.如图所示为国首台自主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质量为22t,2012年6月,“蛟龙号”挑战7000m深度,下潜过程中它受到海水的压强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它悬浮在深海某处时,受到的浮力约为 2.2×

105 N.(g取10N/kg)

阿基米德原理;

液体的压强的计算;

(1)潜水艇在下潜的过程中,所处深度变大,由液体压强公式分析所受压强变化情况;

(2)物体悬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1)潜水艇在下潜的过程中:

∵p=ρgh,所处深度h变大,

∴潜水器受到水的压强变大.

(2)悬浮时受到的浮力:

F浮=G物=mg=22×

103kg×

10N/kg=2.2×

105N.

变大;

2.2×

105.

本题考查液体的压强和物体的浮沉条件等知识点,分析物体受液体的压强的变化时,找出深度变化情况是关键,计算过程中注意单位的统一.

17.如图所示,在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插入一根吸管A,用另一根吸管B对准A的管口上方吹气,看到A的管口有水喷出,这是因为流体的流速越 大 ,压强越 小 .以下现象中不能用此原理解释的是 ② (填序号).

①平行于岸边航行的船不能靠岸太近;

②用吸管把饮料吸进嘴里;

③狂风会把一些不牢固的建筑物的屋顶掀翻.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吹气之前,吸管A和烧杯构成连通器,吸管内和烧杯内液面相平.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故当向B管吹气时,A管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增大,压强减小,A管下方压强不变,A管内的液体受到向上的压强大,液面上升.

往B管中吹气,吸管A上方空气的流速增大,压强减小,A管中液体受到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液面上升.

故上述情景中,是利用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而下面的三个说法的原理依次是:

①平行于岸边航行的船若靠岸太近,此时船与岸间水的流速大、压强小;

而另一侧水的流速小、压强大,故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船被压向岸,可能造成危险,故不符合题意;

②用吸管把饮料时,吸管内的空气变少,压强变小,管外的大气压大于管内的大气压,故饮料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嘴里,符合题意;

③狂风会把一些不牢固的建筑物的屋顶掀翻,其原因是屋顶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

而屋内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将屋顶掀翻,故不符合题意.

大;

小;

②.

对于流体压强问题,要明确被研究的物体,物体的哪两个侧面流体流速不同,判断两个侧面的压强情况,进而判断物体在压强差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18.某同学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测量原理是 ρ= .

(2)图甲为用天平测量小石块质量过程中的几个情境,合理的顺序是 acb (填字母).

(3)有图甲(b)可知,小石块的质量是 71.4 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