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708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docx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

《基于人文关怀的初中教学管理实践研究》

徐汇区位育初级中学

一、研究的背景

(一)基于一个认识——公办初中的教学管理普遍存在忽视人文关怀的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部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教育内部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重点初高中分离办学和“要择校找民校”政策的出台,使得公办初中面临着优质民办教育资源的挑战。

初中学生处于学习过程明显分化期,身心发展的巨变期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些特点决定了初中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同时,初中作为义务教育的出口和高中教育的入口,其教育质量影响着整个基础教育以及高中教育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初中教育,尤其是公办初中能否高标准、高质量地均衡发展也就成了关系到基础教育现代化目标能够实现的重要内容。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办人民满意的公办初中,可以说是摆在每所公办初中面前的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公办初中强化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了学校的课程结构体系等;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体现在作为学校核心工作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如第一,教学管理目的的功利化,过分追求教学结果的功利,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意蕴,漠视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第二,教学管理机制的管僚化,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的绝对权威使缺乏人文关怀的管理工作日益显现出它的缺陷;第三,教学管理方法策略上的简单化,特别是量化手段的过度使用,使学校教学管理出现单一化、机械化的倾向与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及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

这些问题的本质是忽视对人的关怀,是人文精神的缺乏。

缺乏人文精神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也不可能完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基于一点感悟——位育初中近10年的发展表明学校教育离不开人文关怀

“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人文关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

在公办初中教育中,“人文关怀”指向学校教育中两大群体:

教师和学生。

在公办初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要义就是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让教师能够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充分享有专业自主,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得学生能够有选择地、自主地和谐成长,进而为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上世纪末以前,位育初中作为上海市著名的重点公办初中,享有选拔招生等诸多有利条件,在重点初高中分离办学后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中,学校全体师生艰苦奋斗、锐意探索、与时俱进,推进了以注重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学校近10年的面对困境、推进改革与不断发展中,我们愈加感受到在公办初中弘扬人文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

教学管理是公办初中的中心工作,也是弘扬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同时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初中学习重点发生了转移,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作为老百姓心目中“名牌”公办初中的位育初中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就需要不断推进教学管理创新,加强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一切从人的角度出发,注重人文关怀,尊重教学管理中个体的精神尊严、生活尊严(自由愿望、自由个性),在封闭的教学中扩展人性的基本的生存空间,让人的精神张扬起来,情感充沛起来,实事求是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来推动公办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并促进教师、学校同步发展,使学校教育从“完成型”向“发展型”转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创新程度体现在:

结合二期课改的背景,选取公办初中的教学管理为研究对象,以位育初中为个案学校,注重从教学管理方法与策略、教学管理环境、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组织、教学管理制度五个方面来探索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这既是对课改理念的实践探索,其经验同时也具有较广泛意义的推广应用价值,对相同层次的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教学与管理改革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研究力图体现的创新之处也正是本研究试图突破的关键之处,我们要从整体上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就需要结合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对教学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环境、队伍、组织、制度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和充分研究。

三、研究方案及实施过程

(一)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1)探索一套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方法;

(2)创设一个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环境;

(3)建设一支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管理队伍;

(4)设计一系列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组织形式;

(5)形成一系列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制度。

2、研究内容:

(1)当前初中教学管理中缺失人文关怀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希望藉此调查获得较为丰富翔实的当前初中教学管理中缺失人文关怀的现状资料,同时系统总结、梳理位育初中教学管理中注重人文关怀的一些经验及存在的不足,进而为课题研究内容有针对性地深入展开提供科学的事实依据。

(2)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方法与策略研究。

主要探索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方法和基于人文关怀的有效教学管理策略。

(3)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环境建设研究。

主要探索建立基于人文关怀的物质教学环境(绿化、教室、图书馆、运动场所、实验室、办公楼、食堂等硬件设施布置以及使用管理)和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教学环境(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

(4)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包括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干部岗位职责制定、教学管理队伍培训、教学管理队伍动态管理与结构优化等。

(5)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研究。

建立扁平化的教学管理网络;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组织形式;教室空间布局、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根据学生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设计分层的、可选择的、弹性化、多样化和多功能的,融班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为一体的教学组织。

(6)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包括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机制;注重细节的教学常规管理(如教学作息时间制度、课程课表安排、教学计划进度、听课说课制度、备课制度、教案撰写等);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柔性考评制度;建立关注学生发展的充满弹性的教学评价制度(基于人文关怀的作业、测试和考试的方式)等等。

(7)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整体优化研究。

主要探索富有位育特色的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模式整体优化问题。

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

4、研究步骤:

本课题推进的主要步骤为:

文献查阅——调查研究——理论思考——实践反思——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探索、概括基于人文关怀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

(二)研究工作的实施过程

1、制定了分子课题合力攻关的实施方案

课题立项一年多来,在市教育学会、区教育局教科室等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怀和推动下,学校高度重视研究工作的开展,由校长、副校长、各部门中层干部、部分骨干教师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纪明泽教授、王健博士等成立了七个子课题组进行课题的攻关研究。

这七个子课题分别是

(1)当前初中教学管理中缺失人文关怀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方法与策略研究;(3)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环境建设研究;(4)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5)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研究;(6)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制度研究;(7)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整体优化研究。

目前各子课题的研究均在顺利进展中,部分子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如龙世明校长和一些参与研究的教师撰写了一些论文,被收录在《春华秋实》论文集中。

2、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前期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我们课题组在全面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之处便开展了较为细致的前期文献研究,形成了供全体课题研究成员学习的文献研究报告,作为校本研修的讲义,让参与研究的教师能够清晰明确本课题方向的理论基础、重要成果,从而为博采众长,创新本课题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见附录)

3、开展了全校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主题调研

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养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弘扬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同关注的重要命题。

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将人文精神的弘扬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就具有了较强的现实意义。

明确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前提,由此,我们课题组由焦爽副校长牵头对本校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获得第一手的实践支撑资料。

(参见附录)

4、依托课题研究开展了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我们依托课题的研究开展了系列校本研修活动,举行了5次课题研究沙龙,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就教育管理改革专题组织了2场专题报告会。

主要是:

时间

地点

参与人员

主题

2007.5.

位育初中

全体课题研究人员

华东师范大学纪明泽教授主讲《人文关怀与学校教育》,进行前期培训

2007.6.

位育初中

全体课题研究人员

华东师范大学王健博士进行前期文献研究的汇报交流

2007.9.

位育初中

全体中层

新学期注重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讨

2007.11.

位育初中

全体课题研究人员

我校学生人文精神现状调研研讨沙龙

2008.3.

位育初中

全体课题研究人员

注重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半年来的实效性研讨

2008.5.

位育初中

子课题组长

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研讨沙龙

2008.10.

位育初中

全体课题研究人员

课题中期研究汇报交流

5、学校初步建立起注重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注重以课题研究推动学校各项改革工作,尤其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一年多来我们修订了多项配套政策推进学校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实施。

我们在文本上进行修订的注重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制度有五项,即《校本教研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评优评先制度》,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真实性等特点。

6、投入了较为充足的研究经费

课题研究一年多来,学校投入了近2万元的研究经费,用于添置图书资料200多册,组织问卷调研、组织研讨沙龙和学术报告等。

四、基于人文关怀的初中教学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探析

“人文”一词源远流长,涵义丰富,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各有所指。

在我国,“人文”一词始于《易·贪》: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从过程讲,文明所向、所止之处便是“人文”;从功能看,“化成天下”谓之“人文”;从内容说,“人文”指关于人心、促成人性的文化。

总之,“人文”与“天文”相对。

在西方,“人文”表示人性、人情、万物之灵等意思。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是与“神文”相对的,用它来表达一种教育理想,就是“文化教育”、“文明教化”,以使人获得更圆满、完整的人性。

然而,现在我们重提“人文”或“人文精神”,既有别于古人,也不像西方那样是因为“神文”的压抑,而是“人文”还未站稳脚跟,就被突飞猛进的“科学”挤入历史发展的后台,以至很长时期使“人文”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生命因此出现了失血后的苍白和浮躁。

具体到当下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人文”的含义应该是可指的、具体的,因此,对教学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及其相关的概念“人文精神”必须给出明确的界定。

1、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对于人文精神基本内涵的界说,可谓众说纷纭,人们有多种不同的认识。

我们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它以关注人的存在为基本前提,承认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以及人的自由等。

(2)人性是人文精神的基本概念,它认可人性的善、人性的优美和人性的丰富多彩,人文精神就是人性——人类对真善美永恒追求的展现。

(3)人文精神在强调对个人自身关注的同时,也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人文精神本身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简言之,可概括为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

它既是属于形而上的、对人的终极关怀,但它在具有超验性的同时,又具有实践性。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体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问题中。

学校教育中养育现代人文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能用实事求是的、反思的眼光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能正确地理解什么是人类美好的生活,能对人类的生存有一种发展性的审视、评价能力,能对人类的命运作出思考并为之努力奋斗。

2、人文关怀的含义

“关怀”,一般指一方对另一方所表现出的态度、行为。

据此,人文关怀关系到关怀对象和关怀者双方,但最终目的在关怀对象一边。

对关怀者,即学习的指导——教师而言,指尊重学习个体的精神尊严,生活尊严(自由愿望、自由个性),在封闭的教学中扩展人性的基本的生存空间,让人的精神张扬起来,情感充沛起来;对关怀对象,即学习者个体来说,指个体在学习言的过程中,通过内在的语一言活动(即思考)和外在的语言活动(即表述),既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又建构、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就是指师生共建学习环境,使学习者通过在主动学习和训练,不仅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而且还体验到人类各种深刻的思想、情感,唤起自身的主体意识,心灵与语言一起丰富、成长,成就学习和发展的素质。

人文关怀侧重于关怀对象与关怀者之间的总体关系,表明教学不仅目标、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特质,而且其过程、方法,直至教师的言谈举止同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具有教化作用。

(二)在学校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分析

在学校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进行人文精神的养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1、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视人文精神,是众多思想家们反思人类历史进程的经验教训后的重要收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人的根本问题的认同与理性思考。

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确带来了物质生产的高速增长,促进了技术结构、生产结构、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但是,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高速发展,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人文精神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我们时代的精神处境充满着严重的危机和可能,如果我们对这种处境应付不当,整个人类将会面临失败的命运。

”人文精神的淡化,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使人们对于自然为所欲为,受眼前利益的影响,忽视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长远价值,对自然造成了极度的破坏并产生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

“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即使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也会招致人类的毁灭。

”事实上,近几年的酸雨,臭氧空洞,厄尔尼诺现象不断困扰着人类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生态和环境的危机的实质是精神和人性的危机,环境是人创造的,人是受精神支配的,所以,人文精神的淡化,人文关怀的缺乏正是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就要求关注人性,关注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境况与地位,建构人的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念。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必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巨大影响。

比如,政治方面,加速民主化的进程,为世纪公民身份铺路;在经济方面,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在生态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空前的重视;在法律方面,国际法规的作用日益强化;在教育方面,对知识的追求、情操的提高、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观念方面,更加重视人的价值与创新精神,全球意识、共享意识、回报意识、合作意识等将更加强化;在生活方式方面,家庭生活网络化,人们更加坦诚相处。

面对这种超常规型、超经验型的发展,不但需要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需要更高的价值和信仰,道德与情感,更加需要科学技术与道德情感的高度平衡,一个缺乏现代人文精神的人将很难适应这瞬息万变的趋势。

2、文化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世界各国的剧烈竞争,将不仅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更体现在国民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精神文明水准的较量上。

历史上,西方列强总是通过文化侵略的手段达到经济扩张的目的。

为此,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在努力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不能忽视国外腐朽文化对我们国民精神,特别是未来公民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所以,江总书记多次指出:

在向外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时“决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能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只有这样,我们未来的公民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冲撞和科技、经济、意识形态的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权益,从而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健康协调发展。

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原有学科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的同时,学科的交叉渗透,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两者的相互渗透,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手段被人文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的概念、范畴被人文社会科学吸收,出现了大量新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

同时,也使科学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人文化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对人类命运前途负责的精神与责任感。

因为,任何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都带有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问题,而不可避免地牵涉到道德、情感的评价。

确实,当今人类社会遇到的重大问题的解决也涉及到广阔的学科领域,例如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就与生态学、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医学、工程学等自然科学及社会学、法学、人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有关。

三峡工程的规划及其实施,涉及到百万移民和生态、文物保护的问题,即使是库区设计,也与人文环境有关。

近年来,沸沸扬扬的“克隆技术”向人类自身的推广,遇到了伦理学的问题。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现代世界理科与文科的裂缝必须用科技人文科学来粘合”。

另一方面,方法论上的相互补充,也越加必要。

建立在实验、仪器和技术语言符号之上的科学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间接的技术性方法,它以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间接关系的假定为前提,以经验证实和逻辑推理视作两大法宝,以可重复、可验证、可规范作为其特征。

建立在研究者、作品和作者相互沟通的基础上的人文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直接的解释方法,以体验和理解视作两大法宝,以直觉性、偶然性作为其特征。

在人文科学领域,除了人文方法之外,还需要以科学方法适当补充,同时,现代科学研究也已经超出了经验证实和逻辑推理的范围,而向人文方法寻求灵感,情感、想象、审美、直观成了理解和推进现代化科学的因素。

脑科学、心理学、认识论也分别从生理机制,心理过程、认识发展三个层次说明了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相统一的必然性。

3、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的改革非常强调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并探索二者协调发展的模式。

就人文教育而言,一是各国普遍重视年轻一代的道德素质培养,二是都重视对世界人类文明遗产特别是本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

对科技教育来说,则具备了以下新的特点:

(1)不仅强调科技教育对于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而且更为强调教育质量同人民生活水平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息息相关。

(2)科技教育的目标由强调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学习转向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的形成。

(3)把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广泛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STS),加强对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以及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从我国教育的发展轨迹来看,建国以后,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后,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些无疑突出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素质教育的提出,则强调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即注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强调人的不断完善。

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活动三个层面上,都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缺乏。

第一,在教育理念上,我们没有真正确立人文价值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的任务不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价值,完全自己的人格,而是把受教育者塑造成社会需要的具有优良性能的“工具人”。

由于过分强调了受教育者对社会的归属和对集体的服从,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人独特的生活价值,忽视了对学生个体权利、人性与生命价值的尊重,甚至有意无意地抑制了学生的自由、自主及选择的能力。

这种否定学生个人基本的权利、尊严与价值的教育,这种未能给学生个人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与尽可能多的机会的教育,这种时常通过种种方式限制学生自由与发展的教育,显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宗旨是相悖的。

第二,在教育体制上,我们的教育比较注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通过筛选、淘汰,通过等级化的学校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形成了学校教育中考试的“强权”。

这种精英主义教育制度显然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大多数人的自尊受到打击。

他们的价值受到贬损,他们的思想和想象的自由受到压制,他们的精神与心灵受到伤害。

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不平等的教育与素质教育努力倡导的“创造合适于儿童的教育”也是相悖的。

处在人生早期的教育,应该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并使他们体验到人的尊严。

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意识到不平等不公正的存在,意识到不断遭受歧视,他们的心灵就会遭受创伤,就可能以不平等、不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人、对待社会。

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保证儿童发展的权利,促进学生已有的天赋得以最充分的发挥。

第三,在教育活动上,我们的教育一直追求着统一性与“标准化”。

学生的发展按照着既定的统一目标与形象,使多样化的学生最终被训练成平均化,单面化的学生。

教育无视学生个体在发展中作为主体的精神与可能产生的自我创造。

学生沦为要怎样塑造就怎样塑造的“橡皮泥”,这样就自然消灭了个性,窒息了个体的人格精神,也就无所谓人文精神了。

再者,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间,教育也有向功利主义方向发展的倾向。

各类社会成员对教育的认识与要求,从功利的目的出发,总是希望时时处处与人的生活与职业挂钩,忽视了教育促进人的精神、人格发展的方面;各类学生对教育知识的要求也往往集中在实用价值上,而导致整个社会重视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使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视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与教育强调育人的功能格格不入。

如在中学教育中,高中阶段就进行文理分科,理科把语文、历史、政治等降低到最低要求,文科也主要偏重于语文、外语的教学,忽视了人文科学的教育作用。

并且,人们(包括众多的教师)往往把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作为“科学”知识来看待、学习、考核,在注重学生认知方面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蕴含于知识中的人文精神的养育。

难怪社会上曾有人批评某些高学历学生“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也有人说“小学阶段,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阶段,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阶段,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研究生阶段,进行文明礼仪,七不规范教育”;忽视了基本的文明素养的教育。

另一方面,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大多数,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成熟滞后于智力发展,对国情、历史了解甚少,思想理论与人生价值方面困惑较深,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猥琐,毫无责任意识,自尊而不自重,缺乏饮水思源的关怀,注重竞争而忽略合作,加上从小缺乏磨炼,心理素质较差,依赖性较大,耐挫力不强。

因此,人文精神养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

是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世纪学校教育如何以人文精神的养育为旨归,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出发来安排、落实具体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切从人的角度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