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939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

单元主题:

生活中的启示

单元内容:

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落花生》

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

口语交际与习作四、回顾与拓展四

单元教学目标:

1.生字:

会写21个生字,会认29个生字。

2.朗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默读、背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

让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做人的道理。

4.学习:

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的写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5.拓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不仅读懂,还要延伸到生活之中。

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

6.扩展:

在教学内容上统筹安排,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来。

单元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按照整组教学思路进行综合设计,用综合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把课文学习和积累运用的教学有机的安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教学过程成为一次容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于一体、语文学习与各科学习为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以此调动学生对整体感知单元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整体进行探究的欲望。

课时安排:

11课时

 

1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生活中的启示

授课课题: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第二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从而受到“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部分有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重点,但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读有关诚信的文章。

收集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2、回忆或收集生活中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教学时间: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

生活是一本书,时时给我们启示,钓鱼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

读课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板书:

“钓鱼”、“放鱼”)

【设计理念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文中情景,为学习下面的内容作好铺垫。

二.初读启示,找句子。

1.师:

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终生难忘的启示,哪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

(第10段)

2.读第10自然段,找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

请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用“   ”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指名)

句子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设计理念从启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我”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探讨课文的内涵。

第二课时

一、自读全文.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理解句子1

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课件出示)(先浏览课文,再指名)

师:

同学们太利害了,把老师找的句子也说出来了。

我们先看第1个句子,为什么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请快速浏览课文3-9自然段后,同桌讨论回答问题。

(1)“是与非”是指什么意思?

(生:

对与错!

(2)就作者钓鲈鱼的事来看,怎样做才是对的,哪样做是错?

(3)为什么说带走鲈鱼是错的?

请根据所查的资料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后,师用投影出示以下资料,让学学生默读。

(资料:

因为有一段时间是适合鲈鱼繁殖和生长的季节,在开放日之前不应该捕捞正在产卵和生长中的鲈鱼。

这是每一个渔民都应该遵守的规则。

【设计理念首先让学生明白“是与非”是指什么意思,怎样做才是对的,哪样做是错的,然后带出问题“为什么说带走鲈鱼是错的?

”学生根据所收集到地资料了解到原因。

这样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养成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

(4)“实践起来却很难”在文中是指(作者放鲈鱼很难)。

(板书:

难)

【设计理念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

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继续往下学习的欲望。

使课文的故事情节层层推进。

2.师:

什么原因让作者感到放掉鲈鱼很难呢?

请快速默读课文3?

9自然段,找出原因,并用“   ”画出有关语句。

(指名汇报)(估计学生会这样回答,并找出以下句子作理由。

①鱼很大,很美。

(我从来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②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大鲈鱼。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拉上岸来。

③这时离捕捞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④当时四周没有其他人。

(我抬头看了……影子)

【设计理念读课文,划出放掉鲈鱼很难的四个原因,在动口、动脑、动手中,了解放鱼“难”的根本原因,以此作为导线,突破教学难点。

3.师:

是啊,面对这么诱惑人的鱼,“我”选择了什么呢?

这要经历多么艰难的心理斗争啊?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3~9自然段,找出“我”心情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实践起来的艰难。

(生自由,指名汇报)

①学生汇报(先说句子,再说体会到什么)

随学生汇报投影出示以下句子:

句子1: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

“得意”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板书:

得意)

句子2:

“爸爸!

为什么?

”我急切地问道。

师:

请用“急切”的语气读。

(板书:

急切)

句子3: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了”。

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板书:

委屈)

师:

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4: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

此时此刻的“我”和爸爸可能会说些什么话呢?

(“我”可能会说:

爸爸反正没人发现,我们就留下这条大鲈鱼吧,好吗?

爸爸,我求求你了!

爸爸可能会说:

孩子,我们必须从小时候开始,处处接受严格教育,事事严格要求,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啊。

爸爸希望你从小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明白爸爸的用心良苦吗?

句子5: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板书:

依依不舍)

师:

“依依不舍”还可换成什么?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②齐读这5个句子

师:

说得太好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句子读好吧!

【设计理念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循序渐进,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理解句子2

句子2: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

看,把鱼放回湖中,“我”经历了一个多么困难的心理历程啊!

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出示课件)就这句话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来考考大家呢?

(指名:

学生质疑,学生回答)

估计学生可能提:

那“鱼”为什么加上双引号?

(答:

因为不是指真正的“鱼”。

“鱼”指的是什么?

(答:

这句子中的“鱼”指的是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诱惑”。

)“我”可能遇到哪些“鱼”呢?

(答:

可能遇到过的“鱼”可能是:

我当设计师可能会有人出高价钱钱收买我,让我把我设计的东西挖过去……)“我”遇到了“鱼”后会怎样做呢?

(答:

我是不会为这些“诱惑”而动心的。

)为什么能这样做?

(因为父亲当年对的教导我永远铭记于心,并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2.师小结,齐品读第10自然段!

师:

是啊!

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与力量。

让我们一起再读第10自然段吧!

 (板书:

严格教育、勇气力量)

【设计理念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内化语言,发展语感。

放飞想象力,加强口语训练。

品词,教会学生通过重点词语去理解课文。

通过辩论,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三、拓展(同桌说,后指名)

师: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也曾遇到过怎样的“鱼”呢?

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请说出来与你的同桌分享分享!

【设计理念在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对生活进行反思,从而把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学习和生活中。

六、齐读道德名言

师: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

让我们来看看名人又是怎样说的,请齐读名人名言!

1.“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法)

2.“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希腊)。

3.“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莎士比亚(英)

【设计理念齐读道德名言,对课文揭示的道理进行内化,从而使本文主旨得到了升华。

四、小结:

(指着板书)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3.钓鱼的启示,知道了“我”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时心情非常的得意,但当爸爸说要把它放回湖里去时,我变得急切了,我恳求爸爸留下大鲈鱼,但爸爸却坚决要我放鱼,这时我委屈极了,只好依依不舍的把鱼放回湖里了。

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我终于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设计理念指着板书小结课文内容,帮助学生重温课文内容,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消化。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难             

      得意~急切~委屈~依依不舍 

钓鱼

放鱼

      获  得严格教育~勇气力量

【设计理念通过简洁、形象、生动而又突出重点的板书,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整体理解课文。

教学反思: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生活中的启示

授课课题: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

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

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

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

从读音上看:

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

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星罗棋布:

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

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

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

望:

希望。

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

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货轮:

运输货物的轮船。

挑拨:

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布样:

裁好的、准备制做衣服的布料。

络绎不绝:

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

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问题一: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设计意图:

提出要求,明确自学方向。

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四、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交流自读疑难

问题二: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设计意图:

学会寻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活也是这样。

交流体会:

(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

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

试讨论讨论。

又有什么收获?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

“幸福的云”指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

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

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作者为什么而懊恼?

用心读读作者的心情。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

”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

“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读读这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河流”一词蕴含着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

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

事实证明:

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

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五、拓展实践

(1)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2025年,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30岁左右。

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建树者,有的也许还深处逆境。

当20年后同学聚会上,成功人士将怎样对失败的同学劝慰勉励呢?

(2)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新打算呢?

六、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

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

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七、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

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演读课文。

 

板书设计 :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自信勇气努力……

走另一条路试试               成功

教学反思:

 

15、落花生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生活中的启示

授课课题:

15、落花生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6个生字。

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二课时: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

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问题一:

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

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抓住重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

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

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设计意图: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

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问题二: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设计意图:

尝试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情感。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

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

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

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

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教师:

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

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

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

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

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

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

什么叫“只讲体面”?

什么是“有用的人”?

“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

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要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思考?

练习2)

     种花生→()→()→()

   2.思考: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

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设计意图: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

“先生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学有法,贵在授法。

教者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

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教学反思:

 

16、珍珠鸟 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