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1322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docx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

第5单元往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

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

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

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

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

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

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

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

伯父问的时候。

“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

“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

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

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

“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

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

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

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

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

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

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

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

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

“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

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

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花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买花脸到演花脸又因花脸而闯祸的心理变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议、品为主,欣赏作者平实朴素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童真童趣,家庭的温馨与快乐,以及作者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买花脸到演花脸又因花脸而闯祸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着的童真童趣,家庭的温馨与快乐,以及作者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准备

歌曲《说唱脸谱》、课文插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说唱脸谱》。

    ……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1)听了这韵味十足的歌曲,结合你课前的预习,谈谈你对花脸的了解。

   

(2)教师概括:

花脸——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角。

花脸是俗称。

净角以面部化装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志,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

课文中是指类似净角脸谱的面具。

    2.揭示课题:

花脸

    我们一起来学习班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他是怎么将自己对心爱之物——“花脸”的浓浓情感,传递给我们,并让我们产生共鸣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课文情况,相机面向全体同学指导

3.默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再次仔细默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受

1.本文是以什么时候样的结构为我们叙述的?

“总——分——总”的结构

2.本文共分为几部分?

3.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①“关老爷”花脸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我”最喜欢那个被称为“关老爷”的花脸

③“我”喜欢“关老爷”花脸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2)学生交流讨论,代表汇报

四、归纳总结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获,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花脸》,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收获吧。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花脸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导入:

每个人的童年都经历着一件又一件的往事,作家冯骥才也是一样,但是——为什么在多年后,已经成为作家的冯骥才还会对花脸这件童年往事念念不忘呢?

大家想探索其中的奥秘吗?

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品读语言,感受品质

1.学习戴花脸和演花脸部分:

(1)我们先来学习戴花脸和演花脸部分,也就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谁来朗读5-9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一边听,一边想:

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的孩子?

你们能这么准确而又迅速地捕捉到孩子的形象特点——是怎么捕捉到的?

(2)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语句。

①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好在哪里?

作者是怎么写的?

②画出句中的动词。

③看图片学习横刀立马的动作,感受关公的威武。

④有感情朗读。

⑤做批注。

(3)出示:

“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你读懂了什么?

你怎么理解的?

(4)出示对比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细节描写的好处。

学生积累表示喜爱的词语。

(5)写我的视角。

(6)自己选读喜欢的语句。

(7)引导学生总结作者对花脸念念不忘的第一个原因。

板书:

快乐自由

2.学习闯祸受罚部分:

(1)请同学自读课文的10-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

当我闯祸后,客厅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2)刚才同学们都是用词语概括的场面,现在我们来提高点难度,你能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吗?

引导学生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或连词来描述。

师:

同样的场面我们选取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关联词语表达了不同的感受,这都源自作者精彩的语言描述。

(3)找到你喜欢的场面,选择精彩的语句,读出语言的魅力。

(4)学习冬冬的视角。

(5)出示:

“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学到这里,你有新的理解了吗?

(6)找到描写客人的语句,将客人的表现进行补白练习,小组讨论,动笔写下来,学生汇报。

(7)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冯骥才对往事念念不忘的原因。

师板书:

家庭温情,悟出经验

(8)学习“我”悟出的经验:

让学生自己谈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三、走进作者,拓展延伸

1.作者对花脸的童年往事念念不忘不仅是因为一个孩子在过年时可以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他感受到了家庭中浓浓的亲情。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你们知道吗?

2.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冯骥才。

3.找出代表作的共同点。

4.朗读冯骥才的一段话,感悟作者的心声。

5.体会作家写下这篇文章是源于对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回归心灵,升华文本

1.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家冯骥才的脚步回到了他的童年往事之中。

感谢作家冯骥才,是他的《花脸》唤起了我们最纯真的童心,让我们更珍视家庭的温馨,激励我们去追寻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不仅读懂了作者“写什么”,揭开了作者“怎么写”的秘密,并当堂课学以致用。

课下,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用心记录下你们五彩斑斓的童年往事吧!

2.布置作业。

荷塘旧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感悟自然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思想感情。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体会比喻句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对小伙伴性格的理解。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作品:

《荷塘旧事》。

2.生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中,你知道文章是写什么的?

(写事)

3.结合课题猜测一下,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内容呢?

(根据学生的猜测,师整理一下)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荷塘在哪里?

是什么样的?

作者为什么要写荷塘旧事?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考查学生认读情况:

点缀   淳朴  攫住   留恋   憨直  月牙泡   恰似

似的   撩水   月朗风清    浮光跃金   繁星闪烁 

恬静气喘吁吁   不可名状   骇得

在生读的过程中,联系时候实际,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小组意见。

3.指名小组代表说一说,评议补充。

(师板书:

荷塘美景  旧事)

4.找中心句:

师:

课文是围绕一句来写的,这句话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同学们找一找。

(板书:

大自然和谐的美  人类淳朴的爱)

5.浏览课文,分别找出描写大自然美和小伙伴的内容。

(课文2—5自然段写了荷塘美景,6—17自然段写了我和小伙伴的旧事。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描写荷塘美景的句子。

2.多读几遍画出的句子,在脑海中想象荷塘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对大自然的赞美。

3.轻声地读课文6—17自然段,联系自己平时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小伙伴间亲密无间的友情,淳朴善良的爱,作者对儿时往事的怀念。

五、课堂小结: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在本节课中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荷塘旧事》这篇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课件(荷塘美景的图片)

2.师范读课文2—5自然段,学生边看图片,边认真听。

3.讨论交流:

荷塘的美景作者是用怎样的语句表达出来的?

(恰当的比喻,描写颜色的词。

4.画出这一部分中的比喻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形象、具体,景物描写的一种方法)

5.师小结:

因为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这一部分景物描写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师:

既然作者笔下的荷塘是这样的美,那么就让我们读出这种美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师:

在这样美丽的地方,作者过了一个怎样的暑假?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1)默读课文6—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互相评议补充。

8.文中的小伙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用相应的句段说明。

(憨直、淳朴、勇敢、善良)

9.想象一下,当“我”在拼命挣扎时,小伙伴的反应。

(表情、动作、语言)

10.“我”吓得哇哇大哭,小伙伴却哈哈大笑,你是怎样理解的?

说明了什么?

(小伙伴之间亲密无间、他们都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

11.从课题来看,本文是写事的,但作者却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景,这一部分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不能去掉,大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是和谐的,相互映衬。

三、总结全文。

1.出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为什么多年以后,那荷塘却同天上的月牙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让作者永远难以忘怀。

四、拓展训练。

1.读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写法。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处景物。

五、作业:

抄写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荷     像…… 如…… 恰似…… 像……    自然美

塘     浮光跃金  黑绿  绿色   粉红

旧     哈哈大笑        亲密无间  人性美

事     哈哈大笑        淳朴善良

报纸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文学、真理等不懈追求的精神。

   2.学习心理描写,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有关孙犁的生平和《大公报》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名作家孙犁的一篇文章,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你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如何等)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清思路。

本单元我们重点进行了小标题的训练,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告诉大家课文讲了什么吗?

订报读报(板书)

二、质疑解疑,细读品悟

  1.朗读课文,画出优美词句。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学无术 不屑一顾 异想天开 责难之词 无微不至

  3.再读课文,写出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4.画找出文中几处心理描写的地方,读一读,体会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感悟心理描写的作用。

    (例:

最后一段,作者用一种愉悦的心情写出了自己的闲适与满足,实际上是作者苦中求乐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嘲。

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5.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简要回答:

  

(1)“我”为什么一定要订阅《大公报》?

  

(2)“我”怎样裱糊房屋?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用心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6.质疑问难,交流研讨。

7.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三、总结

1.“我”失业在家,且要订报看报,你如何评价这件事?

2.课文中心理活动描写得很细致,你最喜欢哪部分的心理描写?

读一读,再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读的报纸,课后注意收集自己喜欢的报纸,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剪贴,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材料呢。

五、作业设计

组织一次读报活动,并展示学生的剪报集。

板书设计

报纸的故事

筹订报纸

喜读报纸

裱糊房屋

 

第一支笔

教学要求:

1.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与精炼。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提高思想认识。

3.领悟母子情深,感受生活的哲理。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简单小说的写作方法。

难点: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赞美母爱的诗句,说明了母爱的伟大。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演绎着这样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1.引导学生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2.教师补充

三、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字词

1.自由小声地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读通、读顺文本

2.同桌相互检查,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相互纠错,一起做好阅读批注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

2.谈谈你的感受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组合作,理清文章结构

五、小组合作探究,抓住重点句子,品悟文中情感

1.“我的第一支笔”的样子是怎样的?

用文中的话加以描述

2.文章第3自然段写这支笔已经破旧不能用了,为什么“我”还保存着,不扔掉呢?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它是母亲给我买的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这段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找出文中描写母亲拉手推车艰难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6.当拉车人认出“我”时,她的表情是怎样的?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7.为什么这支笔对“我”来说那么重要?

六、总结感想

1.假如母子俩没有相遇,之后事情会怎样发展?

2.围绕“穷与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板书设计

第一支笔

哭闹——出走——雨中拉车——第一支笔

 

母爱

语文天地六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鲁迅的名言。

2.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童年时光是美好的,理解“成长”的含义。

3.通过回忆、聆听,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

4.写出令人感动的事,做到语句通顺,中心突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理解“成长”的含义。

难点: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理解等各项能力。

教学准备:

生儿时的照片、玩具、儿时的音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日积月累

1.读一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苦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2.小组合作,理解名言警句。

(1)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全班汇报

二、金钥匙

1.回顾自己生活中所观察到的那些人、事、景、物,并思考这些人、事、景、物为什么能打动自己。

2.把自己喜欢的场景描绘出来,把思考的过程记叙下来。

3.要考虑一起写作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4.完稿后读一读,读错别字,改病句

三、单元小结

1.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回顾

2.学生做好自我评价

3.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4.学生写好反思、总结,找出不足,相互取长补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往事像一粒粒珍珠,串起了七彩的童年。

翻阅自己的影集、日记、成长手册,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回顾自己的经历,可以看清自己的成长的足迹。

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儿时的故事,大家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体会。

二、准备故事

小组为单位交流

学生把翻阅自己的出生记录、儿时录像、影集、日记、成长手册引发的回忆讲给组员听。

一人讲,其他人认真倾听。

听后评议。

三、召开故事会

1.布置黑板:

在黑板上写好主题,贴上儿时的照片。

2.四周摆上影集、玩具等等。

3.情景设置:

录音机播放儿时的歌曲

主持人在歌曲中宣布故事会开始。

4.每组的代表讲故事。

5.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后评价。

6.评选出故事大王。

四、总结:

往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三课时习作:

往事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让我们将自己最难忘的故事写下来,努力回忆那些曾经感动自己的细节。

二、习作要求:

记述以往的故事,可以整理自己讲的故事,也可以整理自己讲的他人的故事。

努力回忆那些曾经感动自己的细节,并写出往事给自己的启示。

三、小组讨论:

1.根据前两节课故事会的内容选定要写的内容。

2.说出往事带给自己的启示。

四、学生打草稿。

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草稿

指名读自己的作文,其余学生认真倾听。

听后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出同学们作文中的长处和不足。

六、学生们修改草稿。

誊写作文。

七、讲评作文。

1.找出两篇范文(一篇写得好的,一篇有明显的不足的),

2.学生们评议其优缺点。

重点讲评往事要写得有意义,注意细节描写,写出启示。

3.表扬细节描写好的学生。

4.鼓励学生写好作文。

板书设计:

往事

注意细节

写出启示

第6单元战争

古诗二首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