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2052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巨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巨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巨野.docx

《巨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巨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巨野.docx

巨野

巨野

巨野,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是春秋“西狩获麟”之地,秦末彭越起兵之所,近代著名的“巨野教案”亦发生于此。

西汉建县,唐武德四年置麟州,故巨野又称麟州。

  

巨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秦末汉初大将彭越、三国曹魏大将李典、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苏门学士晁补之,清末武状元田在田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境内现存古昌邑城遗址、《皇览》所载的蚩尤墓、春秋时期的麒麟台、战国时期的齐鲁会盟台、有鬼斧神工之誉的金山秦王避暑洞、芳龄千载的永丰塔、世称“文绝、书绝、碑绝”的屏盗碑及明代建造的大成殿等众多名胜古迹。

  

巨野,近圣人之居,沐玄歌之化,是一片丰厚的文化沃土,留下了众多的珍贵文物。

1977年发掘的红土山西汉昌邑王刘髆墓出土玉璧、青圭、玉具剑,代表了我国制玉的最高水平。

巨野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碑文出现了4个简体字,是迄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简化字,从而把我国出现简化字的历史推溯至南北朝时期。

  

巨野,民间艺术十分繁荣,是全国著名的“戏曲之乡”、“农民绘画之乡”和“武术之乡”。

流行在巨野的剧种较多,主要有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枣梆、大平调、四平调、柳子戏、两夹弦等,民间的“大姚班”、“田家班”等均系当地古老戏班,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巨野的书画艺术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现有国家级美协会员1人,省级会员20多人,市级会员900多人,专业从事绘画艺术人才1500多人,形成了“家家溢墨香,户户绘新村”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巨野武术文化源源流长,自宋代始就已成为广泛的群众性活动,多数村庄都有一两处习武场,习武强身已成为广大群众农闲时的娱乐选择

巨野,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总面积1308平方公里。

全县现辖16个镇、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92万人,耕地面积114.9万亩,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武术之乡”和“戏曲之乡”。

巨野,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是春秋“西狩获麟”之地,秦末彭越起兵之所,近代著名的“巨野教案”亦发生于此。

西汉建县,唐武德四年置麟州。

悠悠岁月为这块古老的土地创造了灿烂文化,留下了众多人文景观。

境内现存古昌邑城遗址、《皇览》所载的蚩尤墓、春秋时期的麒麟台、战国时期的齐鲁会盟台、鬼斧神工之誉的秦王避暑洞、芳龄千载的永丰塔、世称“三绝”的屏盗碑及明代建造的大成殿等30多处名胜古迹和历史景观。

  

巨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现盛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等,曾先后被确定为“总理基金麦棉两熟高产开发试验”基地、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饲养繁育基地,同时还是全国平原绿化达标示范县之一。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等,尤以煤的储量最为丰富。

巨野煤田总地质储量55.7亿吨,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后一块特大型整装煤田。

正在开发建设的龙固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6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立井煤矿,将于2007年正式建成投产。

  

巨野,交通便利,设施完善。

东依津沪铁路,西邻京九铁路,新石铁路穿境而过,327国道、日东高速横穿东西,德商公路纵贯南北,县乡公路纵横交错。

距县城20公里的济宁机场,通航京、津、沪、穗、闽等大中城市。

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宽带互联网通达世界各地,对外联络方便快捷。

供电设施配套,电力供应充足。

金融、商贸、餐饮、医疗、教育、娱乐等服务设施齐全,投资环境优良。

  

巨野,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突破菏泽”战略的实施,巨野经济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建设,愿竭诚为所有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巨野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鲁西南大地,成为21世新兴的能源生态城市!

秦王洞

秦王洞位于山东巨野金山,巨野之胜在金山,金山之胜在“秦王洞”。

金山南麓有一人工开凿的大洞,传说李世民曾在此避暑,又称“秦王避暑洞”。

近年来,经考古工作者多方考证,此洞为汉朝昌邑王刘贺营建未用的废冢。

巨野八景中的“金册春晓,秦洞云霞”均出自汉代昌邑王刘贺的废崖墓,后称之为秦王避暑洞。

   此洞由明道(墓道)、侧室、道、耳室及主室组成,总长89.8米,最宽处28米(含东、西侧室)。

明道长63.3米,有东西二侧室:

东侧室长13.9米,宽3.2米,高2.6米;西侧室长9.3米,宽3.1米,高2.6米。

明道尽头凿为洞,是为墓。

道长15.9米,宽2.4米,高1.85米。

主室长10.6米,宽6.7米,高2.35米。

洞内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一脉清泉自石中渗出,悬流不断。

“云开山上地,雨滴洞中天。

径窄藤萝没,崖高日月悬”。

“三月赏景看日出,六月纳凉在洞中”,乃是“秦洞云霞”、“金山春晓”的真实写照。

此洞开凿工整,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历代文人学者在此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44块,较著名的有宋朝崇宁元年(1102年)邓御夫的《清凉洞记》、金朝大定四年(1164年)《移五十三佛记》、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右副都御史宋沧的《游秦王避暑洞》等。

宋、金、元时期,此洞为佛寺,洞口上方镌有“敕赐大明褙禅院”六个大字,为金大定三年所刻。

洞内现存石佛像一尊,大元泰定四年立。

禹梁山汉墓

巨野历史悠久,古墓甚多。

特别是禹梁山汉墓,经过一些专家和学者的发掘研究考证,一致认为这个墓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

  禹梁山汉墓位于巨野县城东南四十五华里处,地处金山以南,金山店子村东,由于墓的封土是红褐色,群众又称它为红土山汉墓。

由于出土铜器上的铭刻,墓室上的题记,都未见纪年,再加上墓室主人的玉印章和朱书字已脱落不辨,因此,给此墓主人的鉴别和考证带来了一定困难。

该墓工程浩大,整体结构严密,有封土层、乱石层、防盗层、墓道堵石、墓门堵石、墓门墙、前室、后室等。

随葬的器物十分丰富,其中铜器526件、铁器405件、陶器29件、玉器43件,加上漆器和其他器物共1051件。

这次出土的兵器之多,在古墓发拙中是比较罕见的,而铜礼器的大量随葬和成药、制药器械的新发现,也给考古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禹梁山汉墓是一座大型崖墓,其构筑方法与河北满城汉墓、曲阜九龙山崖墓、江苏铜山小龟山崖洞墓基本相同;出土的器物与太原东太堡云梦大坟头“一”号墓、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同类器物更为相似。

与铜雀山“1”、“2”号汉墓器物也大都相似。

特别是临沂铜雀山“1”、“2”号汉墓发现有《元光元年历谱》竹简,“元光”是汉武帝刘彻即位第二个年号,时间可以确定在西汉中期。

禹梁山墓葬的年代,很可能在汉武帝元光年以后的后元末年和汉昭帝始元元年之间。

  这个墓位于禹梁山半山腰处,是用人工穿凿山岩建造而成的。

墓东西长70米,南北宽4.7至7.1米,深6至11.9米,封土10.2米, 南北直径50米,东西直径55米,土方工程约计一万五千立方米。

建墓用的封门墙石、墓门墙石、墓室顶盖石、防盗窃案石,大小约计五百余块。

建造如此宏伟的巨陵,需要众多的人力、物力,如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很高的政治地位,是难以办到的;同时随葬器物如此之多,并有七鼎和真车真马,如果不是王侯富贵之家,是没有这种气派的;而器物之精工,纹饰之繁缛,更非一般小官吏、豪绅地主所能为之。

墓的整体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富丽堂皇的地下王宫,充分显示了昌邑一带手工业工人的创造才能和聪明智慧,也反映出西汉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糜烂透顶的腐朽本质。

  禹梁山汉墓离昌邑古城二十六华里。

西汉中期,在昌邑城周围曾先后出现过许多郡、国。

汉墓的主人究竟是谁?

就难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巨野县志》上说,此墓的主人是鲁恭;文化界、学术界和民间传说,有的说是梁孝王刘武,有的说是山阳国王刘定,多数人则认为是昌邑国国王刘、刘贺父子。

现在该铜漏(见图1)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从发掘报告中可知,该铜漏“作园筒形,下有三足,通高22.4厘米,壶身巨野铜漏1977年在山东省巨野县红土山西汉墓出土。

据研究该墓墓主可能是汉武帝子昌邑王刘死于公元前87年,故该铜漏至少应在

金山,“凿石得金而名”,位于巨野县城东南23公里处。

南枕禹梁山(红土山),东有高平山,

巨野金山

金山,“凿石得金而名”,位于巨野县城东南23公里处。

南枕禹梁山(红土山),东有高平山,北邻白马山,西为平原。

金山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公里,海拔高度133米。

  金山原有古建筑20余处,清康熙四十年又大兴土木,“悉仿岱制”,重修金山。

即仿照泰山建筑布局营建,计有小红门、中天门、小天街、南天门、王母阁、碧霞元君宫、三圣殿、文昌阁、神农祠、观稼亭、牛王庙以及土地庙、映阁、魁星楼、戏楼等建筑。

近年来又修建了玉兔洞、祈子洞、金牛洞等部分景观。

金山,名胜众多,风景秀丽,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观光。

是菏泽地区的一大旅游景点。

  素有天下之中第一山美誉的金山是一座颇富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属泰山余脉,相传与泰山、峄山并称为姊妹三山,在齐鲁“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上。

金山历史悠久,景色秀丽,春天百花怒放,夏日松涛宜人,金秋牡丹飘香,隆冬雪满枝头。

麒麟洞、龙虎洞、金牛洞、玉兔洞等多处天然溶洞与圣母泉、神水泉等多处泉水遥相呼映。

巨野八景中的“金册春晓,秦洞云霞”均出自汉代昌邑王刘贺的废崖墓,后称之为秦王避暑洞。

当年,刘邓大军在此洞指挥过著名的羊山战役。

金朝大定三年,皇帝赐封该洞为大明禅院。

历代文人墨客在峭壁上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墨宝,形成了齐鲁大地古朴、历史遗风的壮丽画卷。

始建于唐朝年间(公元592年)的道观,恢复在北山峰顶,形成了南佛北道的宗教格局,展示了金山灿烂的宗教文化。

金山是历代宗教人士精心修炼的理想圣地,也是历史上铁马金戈必争要地。

金山旅游区在恢复历史景观的前提下恢复了中华道观,金山寺等大型古建筑群。

金山水城、钓鱼池、放生池、日月泉、民族风情园、旅游池、瑶池、野生牡丹区、麒麟文化园等更使金山的旅游事业锦上添花,现已成为集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区。

 

冉祠

一、姓氏起源  

1、出自高阳氏,是帝喾之后,帝喾为炎帝部落首领,其下由八个部落组成,其中有冉姓,世代姓冉。

  

2、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

文王第十子季载,武王封之于聃(今河南新郑,一说为四川茂县),称聃季载,以有令名于天下而辅佐成王。

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名为姓,去耳旁为冉姓。

  

3、出自楚国叔山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形成两支,一支仍以祖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祖字为姓,称冉氏,形成冉姓一支。

  

二、郡望堂号  

【郡望】  

武陵郡:

汉高帝置,治所义陵,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南。

  

魏郡:

汉高帝置,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堂号】  

"南面堂":

孔子弟子冉雍,气量宽宏,沉默重厚,孔子夸他有人君风度,"可使南面"。

  

"迎圣堂":

孔子弟子冉求,性谦逊,多才多艺,知兵,任左统帅,大败齐师,将流亡在外14年的孔子迎回鲁国。

  

三、历史名人  

冉季载:

周文王第十子,周武王的弟弟。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弟季载于聃。

因他有驯行,周公就举他为周司空,辅佐周成王,有令名于天下。

  

冉耕:

孔子弟子,字伯牛,唐赠郓侯,宋封东平侯,加封郓公。

冉雍:

孔子弟子,字仲弓,唐赠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

冉求:

孔子弟子,字子有,即冉有,春秋时鲁国人,唐赠徐侯,宋封彭城翁,必封徐公。

因为冉求做了季孙氏的家臣,帮助季孙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所以孔子对他极其不满,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他的学生"鸣鼓而攻之"。

  

冉孺:

孔子弟子,字子鲁,唐赠纪伯,宋封临沂侯。

冉季:

孔子弟子,字子产,一字子达,鲁人。

唐赠东平伯,宋封诸城侯。

冉闵:

魏郡内黄(今属河南)人,字永曾,小字棘奴,晋朝将军。

以善战著名。

他父亲冉瞻就是当时有名的将军,勇猛善战,冲锋在前。

冉闵除继承父亲勇猛的武艺外,还善用计策,智勇双全,曾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

季龙败于昌黎,闵军独全。

及败梁犊后,威名弥振。

永和六年(350年)自立为王,改元永兴,国号魏,史称冉魏,公元350—352年在位。

在位两年多,为慕容恪所擒,诛死。

时有羯胡暴孽,残害汉民,先有驱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之举(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后有夺汉女四万入后宫肆意凌辱之行。

汉儿冉闵为羯主石虎之义子,忍辱偷生三十载,一朝得机,旦夕间尽灭羯胡二十余万,及至遭群胡围攻,其首战以一千汉骑破胡骑七万,再战以汉军八万破众胡联军十二万,三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三万,四战又有以步卒八千敌慕容鲜卑铁骑十万竟十战十捷之绩!

廉台决战,冉闵骑朱龙,持矛戟,冲入鲜卑重军,手刃三百余人,及至马倒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

”(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

)其后鲜卑王慕容俊斩闵首于遏陉山,慕容俊遣使祭祀,追谥闵为武悼天王。

  

冉觐祖:

字永光,清朝中牟人,康熙举人,是清初著名作家,尤对理学有深刻研究。

在主持嵩阳书院期间,讲解他自己所作的《为学大指》以及《天理主敬图》,学者云集。

后以进士授检讨,归主请见书院,卒年82岁。

著有《五经四书评说》、《诗文杂著》等20余种。

  

冉楠:

字行云,生卒年不详。

相传唐朝贞观年间人,是古代罕有的探险家,少年曾游历阿拉伯,高丽等国,中年后,组织一百多人驾船沿印度洋环游诸国。

据说曾达到今天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等地,曾著书《行云西游记》,后在日本海遭遇大风暴,无人知其所终!

 

 1973年开挖友谊河时发现。

元代毕显墓群系元代都镇抚毕显及其后裔的葬身之所。

东岳天齐庙

    位于陶庙镇陶庙村,因历代护庙人及重修者中多为陶姓,故又俗称陶家庙

    东岳天齐庙为道教祭祀泰山神的庙宇.古代皇帝多祭祀泰山,传说泰山神掌管人间生死.'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所宗者也.'(<<云笈七签.五岳真形图序>>).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元世祖时又尊泰山神为'东岳天齐大生仁后皇帝'.简称'东岳天齐大帝'或'东岳大帝'.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祭祀日.此庙始建年代无考,工人或传唐建,或曰宋时,众说纷纭.旧志中记载有元代至凶年间的重修碑记,至今尚存残铭,可证其始建年代上限为唐中期,下限为金代.明万历年间.善士陶敬聚社集资重修,现有碑为记.入清后,又于康熙,道光,光绪等年间不断增修扩建.规模日臻完善.主要建筑有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关帝殿,三教堂,玉皇阁,九女阁,真武庙,土地庙,华佗庙以及山门,戏楼等,占地面积10余亩,旧时庙内古木参天,碑石林立,香火旺盛,游人如织.解放后,天齐庙为供销社所用,其中部分古建筑陆续被拆聊,碑碣石廖亦多被子毁.'文革'中又遭余劫,唯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三教堂幸存,均面阔三间,青砖砌壁,灰瓦覆顶,古肃穆,犹显庄重典雅之风.天齐殿东西两壁分别嵌有明隆庆和清光绪年间的重修刻石,三皇殿内壁画尚存,尤为难得,更引人注目的是庙内的一株古槐.传为唐代所栽.树围5米余,然岁月荏苒,朽枯中空,仅存外皮10厘米许,却虬枝繁叶,充满生机,令人叹为观止. 

 

商朝首建甲父国,西周初武王封周公之子茅叔于此地,改为茅国。

秦时设昌邑县,隶属砀郡。

西汉初在昌邑设山阳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国王。

汉建元五年(前136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汉武帝开汉四年(前96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封其五子刘骨尊为昌邑王。

昌邑国管辖巨野、梁立(成武县东北)、东(金乡县东北)、胡陆(沛县)、元父(济宁)、南高平(邹城西南)、方屿(鱼台)、瑕丘(嘉祥)、防东(金乡县西南)、金乡、平陆(汶上)、乘丘(滋阳西南)、乘之(巨野西南)等23个县。

昌邑古城,位于巨野县城南27公里的大谢集镇政府所在地,始建于秦,成于西汉,是西汉时著名的大都会,素有“商王城”称号。

《山东通志》载:

此城“纵横皆六里”,“外城周长三十余里”。

昌邑古城处在一个盛产五谷的富庶地区的中心,因此就成了当时的经济都会。

北方的牛马牲畜,南方的丝茶竹器,东方的鱼盐海产,西方的皮革纹族,都可以在昌邑买到,商业贸易发达,全国各地的特产都齐聚此地,形成了贸易特资集聚地。

从1977年出土的1056件文物的禹梁山汉墓随葬物品中可以看出,当时昌邑不仅桑麻遍野,盛产五谷,而且有了比较先进的冶铁工厂。

据查证,古城内外,地上地下的丈物古迹极为丰富,除已在禹梁山发掘了汉昌邑王刘骨尊之墓外,还有梁王彭越墓、汉荆州刺史李刚墓、汉御史大夫卜式墓、西侯楼文化遗址、兖州刺史杨叔恭碑等。

东汉时,城内建有一佛塔,名昌邑塔,为全国少有的古塔之一。

由于以后几次大的黄河决口,这座雄伟的古城便长眠于地下了,但每遇阴雨烟雾天,人们仍然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这座古城的城门、城垛、垣墙、宫殿,这就是著名的巨野八景之一一“昌城烟雨”。

昌邑还是东汉名儒杨震

    辞金之所。

清代之人在昌邑立了杨震辞金碑,碑阳刻“杨震却金处”五个大字,碑阴刻有杨震的生平和政绩。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隋唐均在此建都设郡,一度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中心。

金山,“凿石得金而名”,位于巨野县城东南23公里处。

南枕禹梁山(红土山),东有高平山,北邻白马山,西为平原。

金山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公里,海拔高度133米。

  金山原有古建筑20余处,清康熙四十年又大兴土木,“悉仿岱制”,重修金山。

即仿照泰山建筑布局营建,计有小红门、中天门、小天街、南天门、王母阁、碧霞元君宫、三圣殿、文昌阁、神农祠、观稼亭、牛王庙以及土地庙、映阁、魁星楼、戏楼等建筑。

近年来又修建了玉兔洞、祈子洞、金牛洞等部分景观。

  巨野之胜在金山,金山之胜在“秦王洞”。

金山南麓有一人工开凿的大洞,传说李世民曾在此避暑,又称“秦王避暑洞”。

近年来,经考古工作者多方考证,此洞为汉昌邑王刘贺营建未用的废冢。

此洞由明道(墓道)、侧室、道、耳室及主室组成,总长89.8米,最宽处28米(含东、西侧室)。

  明道长63.3米,有东西二侧室:

东侧室长13.9米,宽3.2米,高2.6米;西侧室长9.3米,宽3.1米,高2.6米。

明道尽头凿为洞,是为墓。

道长15.9米,宽2.4米,高1.85米。

主室长10.6米,宽6.7米,高2.35米。

洞内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一脉清泉自石中渗出,悬流不断。

“云开山上地,雨滴洞中天。

径窄藤萝没,崖高日月悬”。

“三月赏景看日出,六月纳凉在洞中”,乃是“秦洞云霞”、“金山春晓”的真实写照。

此洞开凿工整,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历代文人学者在此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44块,较著名的有宋崇宁元年(1102年)邓御夫的《清凉洞记》、金大定四年(1164年)《移五十三佛记》、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右副都御史宋沧的《游秦王避暑洞》等。

宋、金、元时期,此洞为佛寺,洞口上方镌有“敕赐大明褙禅院”六个大字,为金大定三年所刻。

洞内现存石佛像一尊,大元泰定四年立。

  金山,名胜众多,风景秀丽,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观光。

是菏泽地区的一大旅游景点。

秦王避暑宫俗称秦王洞,本系西汉昌邑王刘贺的废崖墓,人工开凿,规模宏大。

后因秦王李世民在此避过暑,人们才称之为秦王避暑宫。

该洞构造奇特,气势恢宏,素有鬼斧神工之誉.相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率千部千里扬鞭,跃马东征,炎热季节,大军至巨野。

那时的李世民雄姿英发,威风凛然,无奈少年发福,难抵烈日蒸烤,亟须寻一避暑胜地。

侍者打听到金山有一大洞,凉风习习,最宜避暑。

秦王遂移居大洞中,果然冷气森森,须臾间热汗尽退,着衣犹寒。

李世民慨叹别有洞天,恍若置身仙境。

随行大将罗士信、程知节立在洞口左右。

昼夜护卫,坚硬的岩石上留下两个硕大的马蹄印。

虽历经风霜,至今仍清晰可见。

当时,大将秦叔宝率部驻防平官李村。

现该村秦叔宝栓马榆树上尤存。

千年古榆虽已部分朽倾,但仍枝叶繁茂,半边古干上生出螺旋状树疣,远望如龙鳞片片,瞧似铁甲点点,傲视苍穹。

每逢中秋佳节,古树便结满了密密的榆钱,似是追忆当年猛将的风采。

当时秦王的另一大将尉迟德率部驻防在陶庙村,将军栓马的古槐树尚存,至今当地还流传"敬德勒马望古槐"的美谈。

这棵古槐苍劲挺拔,树身须三个人环抱。

因千年风雨,古槐树心已枯。

老年人敬之若神,常有香火祭祀。

后不知何故引发火灾,古槐枯朽部分全部烧去,几截巨大的树枝断裂下来,其木炭掂之重如铁,敲之声如石。

今古槐唯外周皮(约四、五寸厚)尚生机盎然,树干圆如车削,扣之咚咚有古铜之声,引无数文人骚客为之研墨礼赞.

小天街东头下侧有一大洞,名金牛洞。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秋天,人们起早贪黑,忙收又忙种,有时种下地的麦子连砘都来不及。

但是第二天一看,却不知让谁帮助砘好了。

起初人们都认为是邻居帮忙,但相互一问,都说没有此事。

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又听到吱吱的砘地声,大家到田里一看,只见明亮的月光下,一头肥壮的金牛拉着一个金砘子在刚种上麦的田地里来回奔忙,随着吱吱的声音,一行行刚下地的小麦被砘得又平又实。

人们一传十,十传百,一夜间都知道了金牛拉金砘子帮穷苦百姓砘地的事。

大家以为神仙相助,只是远远地站着看,从没有人惊动金牛。

金牛砘地到天亮,就拉着金砘子上了金山。

有人尾随其后,发现金牛进了一个山洞。

从此年年秋天种麦子时金牛都晚上出来帮穷人砘地。

人们把金牛敬若神明,经常到金牛洞口烧香叩头,以表崇敬,感谢之情。

多少年之后的一年初夏,从外地来了一个老道人,整天象幽灵一样在金山周围转来转去。

一天,老道在金山脚下一个瓜园里转悠了半天,快到天黑才神秘地对看瓜老头说:

“我相中了你园里一根良瓜,想买下来。

”看瓜老头爽快在说:

“相中了就摘走好了,一根瓜不值啥.老道说:

“瓜还没有长熟,现在不能摘。

”说着就把他看中的那根瓜指给老头看:

“这样吧,这根瓜我号下了,先交给你五两银子等到一百天头上我来摘瓜,再给你五两银子。

”说完扔下五两银子就走了。

刚走几步,又回过头眨了眨三角眼,再三嘱咐,一定要看着让瓜长足一百天,并不能让外人知道。

看瓜的老头看着白花花的银子,科不敢相信,一根瓜难道比这一园瓜还值钱。

从那以后,老瓜农天天观察这根良瓜,天天心里琢磨这件事。

只见这根瓜长得特别快,十几天功夫就比同时开花的其它瓜长出半尺多,但外表也没有任何特异之处。

“老道人花十两银子买一根瓜到底有什么用?

”转睛夏去秋来,老瓜家在怀疑中送走酷暑,迎来金秋,一直守着那根撤度过了九十九天。

说也奇怪,别的瓜早就瓜落秧了,唯独这棵仍枝表叶茂。

一种不祥的感袭各心头。

“我何不今晚就就摘掉瓜,让它长不足一百天?

老瓜农决心已定,弯腰把良瓜摘下放在了筐里。

老着一夜没睡,又清晰地听到金牛拉金砘子的亲切声音。

第二天,太阳刚升起一丈高,那老道人就准时来了。

他快步走进瓜园,一看只有瓜秧没有瓜,脸色突变,厉声质问老瓜农:

“我让你留的瓜呢?

银子我可是带来了。

”老瓜农见道人满面怒气现在都开始种麦子了,满地里就这一棵瓜,我怕一不注意让小孩子摘走了,所以今早就摘下来了。

”老道人拿起瓜看了看,直视着老瓜农的眼睛问:

“这瓜不象是今早摘的。

”老瓜农肯定地说:

“太阳露脸时我亲手摘下来的,还能有假。

”老道人看事已到此,丢下五两银子,把瓜用黄绸布包好就走了。

走了很远,老道人又回头望着老瓜农诡秘地干笑了两声,恶狠狠地一顿足,便扬长而去。

这更加激起了老瓜农的疑心,于是把银子装好,远远地跟上老道人,想看一看老道人用这根瓜到底干什么。

只见老道人天黑后绕道至金牛洞旁,鬼鬼崇崇地躲在一块巨石后边。

一弯明月从东山升起。

洞里忽然隐约传来金砘子的声音。

老道人闻声把良瓜取出,高高举起。

瓜农这时才明白老道人买良瓜是为了加害金牛,不住大喊一声:

“金牛快回去,有人害你。

”金牛一楞,老道人眼看金牛要转身进洞,忙跳起来用良往金牛头狠命一砸,只听一声巨响,一根金灿灿的牛角给他砸落在地,金牛大吼一声负痛钻进大洞。

据说,这良瓜如能长足一百天,可以一瓜砸死整个金牛,因为差了一天,金牛才幸免于难,只砸掉一根牛角。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金牛,就把金牛出入的山洞称为金牛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