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2507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专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

第三节人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二、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人类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三节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二、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三、机体生物学因素

四、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第二章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第一节环境污染的概念

一、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由于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损害和影响。

公害:

严重的环境污染。

公害病:

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区性疾病。

世界十大公害事件

名称原因主要污染物

伦敦烟雾事件采暖煤烟粉尘和浓雾二氧化硫、烟尘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含硫矿石冶炼厂、炼焦厂二氧化硫

光化学烟雾事件汽车排放的废气光化学烟雾

痛痛病事件锌冶炼厂的含镉废水镉

水俣病事件石油化工的含汞废水汞

米糠油事件食用油厂炼油时被污染多氯联苯

四日市哮喘石油化工企业废气工业废气

森永奶粉中毒事件奶粉被三氧化二砷污染三氧化二砷

博帕尔氰酸甲酯事件化工厂异氰酸甲酯泄漏异氰酸甲酯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放射性物质污染放射性物质

二、环境污染的原因

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三、环境污染物的产生

污染物:

进入环境并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

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其物理、化学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进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四、环境污染物的变迁和归宿

(一)、自净:

物理作用:

稀释、扩散、溶解、沉降等。

化学作用:

氧化、还原、中和反应等。

生物作用:

(二)、生物富集:

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转移,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提高的过程。

(三)生物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发生形态改变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五、环境污染的特点

1、广泛性

2、长期性

3、多样性

4、复杂性

第二节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

一、影响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因素

1、环境污染物的化学结构

2、剂量

3、接触方式

4、机体状况

5、环境因素:

联合作用

二、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一)特异性损害

1、急性中毒:

急性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其他急性危害事件

2、慢性中毒:

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增高、三大危险金属引起的慢性中毒

3、远期危害:

致突、致畸、致癌

(二)非特异性危害

三、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1、公害病

2、职业病

3、食物中毒

4、传染病

第三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空气

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大气层。

一、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卫生学意义

(一)、空气的化学组成

(二)、空气的物理性状:

太阳辐射、空气离子化、各种气象条件

1、太阳辐射:

红外线、可视线、紫外线

(1)、紫外线:

A段(长波紫外线)波长320—420纳米

B段(中波紫外线)波长275—320纳米

C段(短波紫外线)波长200—275纳米

适宜紫外线作用:

(1)抗佝偻病作用:

B段

(2)红斑作用:

(3)色素沉着作用:

A段

(4)杀菌作用:

C段

 (5)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感染抵抗力

过度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眼、皮肤损伤。

(2)红外线:

波长760nm—1mm,其中760nm—1400nm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效应。

适宜红外线作用:

(1)消炎镇痛作用:

          

(2)加强紫外线杀菌作用:

  过强红外线可引起烧伤、日射病、热射病、眼损伤。

(3)可视线:

波长400—760nm,适宜的照度预防眼疲劳和近视,提高情绪和劳动效率;

微光易使眼疲劳。

2、空气离子化:

 负离子作用:

(1)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功能,缩短感觉时值和运动时值。

      

(2)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异常血液成分趋于正常。

      (3)降低血压

      (4)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促进纤毛颤动。

(5)促进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还原过程。

(6)改善睡眠、振奋精神、提高工作能力,同时还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

3、气象条件:

气温、气湿、气流、气压

二、大气污染与疾病

(一)、大气污染与及其来源

1、大气污染:

大气中混入各种污染物,致使大气原有的正常组成比例发生改变,污染物的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2、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

(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2)慢性中毒:

(3)致癌作用:

(4)变态反应:

(5)非特异性疾病多发:

2、间接危害:

(1)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2)形成酸雨:

(3)产生温室效应:

(4)破坏臭氧层:

(三)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1、二氧化硫:

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二氧化硫和烟尘同时存在时有协同作用。

2、颗粒物:

具有颗粒状态物质的总称,包括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沉降性颗粒物:

直径大于100微米

悬浮性颗粒物:

直径小于等于100微米

可吸入性颗粒物:

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

3、光化学烟雾:

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具有刺激性的浅兰色烟雾。

主要成分为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醛类。

第二节水

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约占地球表面积70%,其中淡水只占2.7%,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0.2%。

我国人均水量为世界的四分之一,且在时空上分布不均。

一、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和评价

(一)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1、流行病学安全

2、化学组成对人体有益无害

3、感官性状良好

4、水量充足,使用方便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2、毒理学指标

3、细菌学指标:

(1)细菌总数:

1ml水样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小时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2)总大肠菌群:

(3)游离性余氯:

4、放射性指标

二、水源的选择与防护

(一)水源的种类及卫生学特征

种类溶解氧矿物质细菌含量水量污染防护

降水多少多少易难

地面水多少多多易难

地下水少多少少不易易

(二)水源水卫生质量评价指标

1、溶解氧(DO):

指溶解于水中的氧量,是评价水体自净能力的指标,它与空气中的氧分压、大气压和温度有关。

4mg/L

2、化学需氧量(COD):

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

它是反映水体污染程度的间接指标。

3、生化需氧量(BOD):

指水中有机物在需氧菌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分解时所消耗的氧量,它是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主要指标之一。

BOD5:

测定水样在20℃培养五日后1升水中溶解氧减少的量。

2mg/L

4、氯化物:

不同地区水中氯化物含量不同,在同一地区若氯化物含量突然增高,表明水体受到人畜粪便或含氯化合物的工业废水污染。

5、氮:

(1)总氮:

水中各种状态的有机氮和无机氮的总称。

(2)三氮:

三氮的含量和彼此间的比例可反应污染和自净过程。

三氮在水中出现的卫生学意义

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卫生学意义

+--水受到新鲜污染

++-水受到新鲜污染,分解在进行中

+++一边污染,一边自净

-++污染物分解趋向自净

--+分解已完成(或来自硝酸盐土层)

+-+过去污染已基本自净,目前又有新污染

-+-水中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清洁水或污染水已自净

(三)水源选择原则

1、水量充足

2、水质良好

3、便于防护

4、经济合理

一般优先考虑地下水,其次为地面水。

(四)水源的防护

1、执行环境保护法

2、设立饮用水源防护地带

3、做好水源水质的监测管理

三、水体污染与疾病

(一)水体污染: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二)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生物性污染:

病原微生物

2、化学性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死亡现象。

3、物理性污染:

高温废水

(三)水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介水传染病:

由于饮水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介水传染病流行特点:

1、水体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大量爆发性流行,绝大多数病人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但水源经常受污染,病例可终年不断。

2、病例分布的范围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

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四)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

汞可引起水俣病,镉可引起痛痛病。

四、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

(一)水的净化

1、混凝沉淀

(1)常用的混凝剂:

金属盐类

高分子混凝剂

(2)原理:

电荷中和作用

吸附架桥作用

(3)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

水中微粒性质、粒度和含量;

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和离子成分和含量;

水温;

水的pH值和碱度;

混凝剂种类和用量。

2、过滤

原理:

筛除作用;

接触凝聚作用;

沉淀作用。

(二)水的消毒

1、氯化消毒

(1)氯化消毒剂:

液态氯、漂白粉、漂白粉精片

氯化消毒剂在水中水解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分子小,不荷电,可穿透细菌的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容物如蛋白质、DNA、RNA漏出,并干扰多种酶氧化系统如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巯基氧化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3)常用的氯化消毒方法

①常量氯消毒法:

②过量加氯消毒法:

③持续氯消毒法:

(4)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水的pH值;

水的混浊度;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其他消毒方法

①煮沸消毒:

3-5分钟

②紫外线消毒:

③臭氧消毒:

④碘消毒:

饮食与健康

第一节合理营养

食物:

提供给生物体热能和营养物质的重要载体。

营养素:

食物中对人体有营养功能的有效成分。

营养素通常分为六大类即蛋白质、脂类、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营养:

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营养素的整个过程。

合理营养:

全面而平衡的营养。

一、营养素的需要量和供给量

1、需要量:

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营养素的量。

最低需要量:

仅能维持生理平衡或不致发生缺乏病的量。

适宜需要量:

能维持健康,促进生长,保证最高劳动能力,使机体协调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营养素的量。

2、供给量:

在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了人群的安全率,饮食习惯,食物生产,社会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制定的适宜数值。

二、合理营养的基本卫生要求

1、摄取的食物应供给足量的热能和营养素,以适应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机体需要。

2、食物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储存,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提高消化吸收率,并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引起食欲。

3、食物应对人体无毒害,不应有微生物污染和腐败变质,无农药或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加入的食品添加剂应符合卫生标准。

4、膳食制度合理,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且热能分配比例适宜。

第二节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一、蛋白质

1、生理功能:

①构成组织细胞的重量成分。

②是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物质的原料。

③供给热能。

④维持血管胶体渗透压。

⑤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参与许多重要物质的转运。

2、缺乏症:

生长发育迟缓、易疲劳、贫血、易感染、病后恢复缓慢、营养不良性水肿。

3、①必需氨基酸:

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成年人有亮、异亮、苏、缬、蛋、苯丙、色、赖氨酸。

婴幼儿还包括组氨酸。

其中胱氨酸可由蛋氨酸转化,酪氨酸可由苯丙氨酸转化。

②氨基酸模式:

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相互比例。

③限制氨基酸:

在各种膳食蛋白质中,按照人体需要及其比例,相对不足的氨基酸。

④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将不同种类食物搭配食用,必需氨基酸得到相互补充,使其更接近人体的需要,从而提高食物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的作用。

4、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

①蛋白质的含量:

②氮平衡:

氮平衡=摄入氮-(尿氮+粪氮+经皮肤排出氮)

正氮平衡:

摄入氮大于排出氮。

负氮平衡:

摄入氮小于排出氮。

③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消化率=吸收氮量/摄入氮量×

100%

④蛋白质生物学价值:

BV=储留氮量/吸收氮量×

100

⑤蛋白质净利用率:

蛋白质净利用率=储留氮量/摄入氮量×

5、蛋白质食物来源及供给量标准

食物来源:

①动物性食物:

鱼、肉、蛋、奶及其制品

②植物性食物:

豆类、谷类

供给量标准:

成人10%-12%,儿童青少年12%-15%。

二、脂类

脂类中性脂肪:

甘油三酯

类脂质:

磷脂、糖脂、卵磷脂、类固醇

(一)、脂类的生理功能:

1、构成组织细胞成分。

2、向机体提供多不饱和脂肪酸及。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4、提供能量。

5、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促进食欲,具有饱腹感。

(二)、必需脂肪酸:

1、必需脂肪酸:

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而生理活动又不可缺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如亚油酸。

2、必需脂肪酸功能:

①构成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尤其对线粒体膜非常重要。

②促进胆固醇的运转和代谢。

③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降低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接作用。

④防护X线对皮肤的损伤作用。

⑤对精子形成有影响。

(三)脂类营养价值评价指标

1、脂肪消化率:

2、必需脂肪酸含量:

3、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

(四)脂类食物来源及供给量标准

油脂类。

17%-30%。

三、碳水化合物

单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糖二糖:

麦芽糖、蔗糖、乳糖

多糖:

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

(一)糖的生理功能

1、供给热能。

2、构成组织细胞成分。

3、解毒作用。

4、节约蛋白质作用。

5、防止酸中毒。

(二)膳食纤维功能

1、防便秘。

2、防癌。

3、降低血胆固醇。

4、防止餐后血糖升高过快。

5、能吸附某些食品添加剂、农药、洗涤剂等化学物质,健康有利。

15-20g/日

(三)糖食物来源及供给量标准

1、食物来源:

谷类、薯类、蔬菜和水果、食用糖。

2、供给量标准:

60%-70%

四、热能

(一)基础代谢

(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三)体力活动

(四)生长发育

五、维生素

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本体或可被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膳食中,在体内以辅酶或辅酶前体的形式参与代谢。

维生素的特点:

1、在体内以辅酶功辅酶前体的形式参与代谢。

2、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由食物供给。

3、只需少量即可满足需要。

4、不参与机体组织,也不提供热能。

维生素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D、E、K。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C、PP、叶酸、泛酸。

(一)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1、理化性质:

对热、酸、碱均稳定;

易氧化;

紫外线照射可被破坏;

在油脂中稳定;

脂肪酸败可能性大量破坏维生素A。

2、功能:

①参与视紫质的合成和再生。

②保护上皮细胞完整和健康。

③促进生长发育。

④增强机体抵抗力,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3、维生素A中毒:

厌食、恶心呕吐、毛发稀少、肝脾肿大、肢体活动受限、皮肤瘙痒、长骨未端疼痛等。

4、食物来源及供给量标准:

动物性食物:

肝、蛋黄、鱼肝油、鱼卵、奶等。

植物性食物:

有色蔬菜和水果。

800微克RE/日

5、缺乏病:

夜盲症、干眼病、角膜软化、角膜溃疡、毛囊角化过度症等。

(二)维生素D

对热、碱稳定,在酸性环境中逐渐被破坏,脂肪酸败可大量破坏维生素D。

①促进钙磷吸收。

②调节钙磷代谢。

③促进骨骼和牙齿钙化。

3、维生素D中毒:

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嗜睡、渴饮、高钙血症、软组织钙化等。

4、食物来源及供给量标准:

食物来源:

主要为动物性食物如:

肝、鱼肝油、鱼卵、蛋黄等。

供给量标准:

成人5微克/日

5、缺乏病:

佝偻病、骨质疏松、骨质软化。

(三)维生素K

1、功能:

维持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功能。

2、食物来源及供给量标准:

绿叶蔬菜

2微克/㎏.d

3、缺乏病:

易出血。

(四)维生素E

①维持心肌和骨骼肌健康。

②延缓衰老。

③与生育妊娠有关。

植物油、杏仁、花生、葵花子、麦芽、全麦等。

10mg/日

红细胞被破坏,从而发生贫血。

(五)维生素B1

维生素B1耐热,不易氧化,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易破坏,在酸性环境中稳定,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可破坏维生素B1。

①构成脱羧酶辅酶,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②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维持神经、肌肉、消化、循环的正常功能。

3、食物来源及供给量标准:

动物内脏、瘦肉等。

豆类、谷类、绿叶蔬菜、干果等。

0.5mg/1000kcal。

4、缺乏病:

脚气病。

维生素B2

(六)维生素B2

维生素B2耐热,在酸性环境中稳定,碱性环境中易破坏,食物中维生素B2可分为结合型和游离型,其中游离型遇光易分解。

①是各种黄素酶的辅酶。

②参与组织呼吸和氧化还原过程。

③与视网膜感光和生长发育有关。

内脏、蛋黄等。

绿叶蔬菜、豆类等。

4、缺乏病:

口角炎、唇炎、舌炎、脂溢性皮炎、角膜炎、阴囊炎等。

(七)维生素C

维生素C不耐热,易氧化,在酸性环境中稳定,碱性环境中被破坏,在有铜离子存在时可促进氧化。

①参与体内羟化反应,促进胶原合成,维持牙齿、骨骼和血管正常功能。

②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促进伤口愈合。

③促进铁吸收。

④抗癌、防癌。

⑤与铅、汞、苯、砷等络合,减少其毒性作用。

新鲜蔬菜和水果。

60mg/日

坏血病。

六、无机盐与微量元素

宏量元素:

碳、氢、氧、氮、钠、钾、钙、镁、氯、磷、硫。

元素:

微量元素:

必需微量元素:

铜、铁、碘、锌、锰、钴、钼、硒、氟、钡、铬、镍等。

(一)钙

钙在成人体内含量约为体重的1.5%-2.0%,约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中,1%存在于体液和软组织中以维持钙的正常生理功能。

①维持所有细胞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

②参与血凝过程。

③对某些酶有激活作用。

④调节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⑤参与维持酸碱平衡。

2、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促进钙吸收因素:

维生素D、乳糖、氨基酸、机体需要量增加。

抑制钙吸收因素:

草酸、植酸、脂肪酸、膳食纤维。

奶及奶制品、小鱼小虾、硬果类、豆类及豆制品、海带等。

800mg/日

(二)、铁

成人体内含铁3g-5g,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酶,其余以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在于肝、脾、骨髓。

参与血红蛋白合成、氧的运输及组织呼吸过程。

2、影响铁吸收因素:

促进铁吸收因素:

维生素C、动物细胞蛋白质、半胱氨酸、充足钙、机体需要量增加。

抑制铁吸收因素:

草酸盐、植酸盐、碳酸盐、磷酸盐、膳食纤维、长期服用抗酸性药物、胃酸缺乏。

全血、动物肝、瘦肉、鱼、海带、紫菜、黄豆、绿叶蔬菜等。

男12mg/日,女15mg/日。

缺铁性贫血。

(三)锌

人体内含锌2-3g,参与多种金属酶的组成。

1、生理功能:

①锌是许多酶的组成部分或激活剂,在组织呼吸、蛋白质合成、核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②促进生长发育,组织再生。

③促进性器官和性功能的正常发育。

④促进维生素A的正常代谢和生理过程,保护皮肤健康并参与免疫过程。

2、影响锌吸收因素:

促进锌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