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2579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docx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

农业环境学-知识简答

农业环境保护法的任务?

保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农业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农业环境保护法体系的基本构成?

①宪法中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农业环境保护法的根本依据和指导原则②环境保护基本法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

这是制定农业环境保护法的重要依据③农业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它是农业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农业环境保护单行法规⑤地方性农业环境保护法规⑥农业环境保护标准。

为了保证农业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农副产品质量⑦相关法中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

农业环境管理的工作范围?

①理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农业环境问题②管理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农业生态破坏问题③管理有特殊价值的农业自然资源

我国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的农业环境标准初步确定为四类两级为主的标准体系:

1、四类农业环境标准。

①农业环境质量标准②污染物标准标准③农业环保基础标准④农业环保方法标准2、两级农业环境标准:

国家级和地方级标准。

农村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①生态平衡原则②各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原则③极限性原则④整体性原则⑤预防为主的原则

农村环境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

⑴规划编制的组织程序:

从任务下达到上报审批。

①规划的准备阶段。

有组织、有领导的进行,包括规划人物下达、成立规划编制组、制定规划编制工作计划、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规划协调会等,并且为规划的编制筹集经费。

②规划的编制阶段。

最重要的阶段,是规划的核心。

应由具备规划技术或资格的单位承担,通过调查研究,确定规划目标,拟定规划方案,完成规划编制工作③规划的申报与审批阶段a规划初级申报和审批:

在组织各行业专家进行评审和论证的基础上进行b终极申报与审批。

⑵规划编制的编制程序:

是一个决策-反馈-再决策的过程,经过多次修改调整,进行方案优化。

农村环境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①环境特征调查:

主要对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环境特征进行调查②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四种③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是对环境优劣的定量描述④自然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⑵环境预测。

是整个规划工作的核心。

①社会经济发展预测②环境污染预测③生态环境预测④环境资源破坏和污染的经济损失预测⑤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

⑶环境区划。

⑷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

由总目标和分目标组成,分目标主要可分为环境质量目标、污染控制目标两大类。

⑸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

⑹自然生态保护规划的制定。

⑺乡镇工业发展结构与合理布局规划。

⑻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

农村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指标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环境保护指标,分为目标控制指标和策略控制指标;另一类是基础性指标。

①社会经济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②生态环境指标:

环境条件指标、自然资源指标、生态指标③环境状况指标:

主要可分为环境质量指标和污染源指标。

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控制指标:

水污染控制指标、大气污染控制指标、噪声治理指标、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治理指标。

⑤环境管理指标:

乡镇环境管理机构建设指标、乡镇环境投资指标、乡镇环境管理指标。

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危害?

①对土壤的污染:

侵占土地、污染土壤②对水体的污染③对空气的污染④影响环境卫生

 

城市垃圾堆肥化的原理、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⑴原理:

堆肥化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来源于生物的城市垃圾进行生物稳定作用的过程。

分为好气堆肥和厌气堆肥。

实际上是基质微生物的发酵过程。

发酵过程分为中温(15-45℃)和高温(45-80℃)两个阶段活动微生物分别是嗜温性微生物和嗜热性微生物;发酵过程也可分为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

⑵城市垃圾堆肥化方法有间歇堆积法(露天堆积法)、连续堆制法(采用连续进料和连续出料的方式发酵)。

⑶影响堆肥的因素:

有机物含量(最适宜为20-80)、含水率(50-60)、温度(35-55)、通风和耗氧速率(14-17)、C/N比(4-30)、C/P比(75-150)、pH值(5-8)。

堆肥的农业效用?

⑴堆肥的改土作用。

①增加土壤有机质②改善土壤结构和功能③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和伸长。

⑵堆肥的增产作用⑶堆肥农用地不利因素。

①产品肥效不高,很少有达到3%的。

②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垃圾处理不当导致。

③对土壤及作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厌氧发酵的生物学机理?

有机物厌氧发酵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酸性消化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第二阶段叫碱性消化阶段或碱性发酵阶段。

两个消化阶段又大体包括三个过程,即水解、酸的形成和沼气的形成。

①水解过程是固体有机物受微生物孢外酶的体外酶解作用,使多糖类水解成单糖,蛋白质转变成肽和氨基酸,脂肪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

②产酸阶段中,产酸细菌将水解过程的水解产物降解成低级挥发性脂肪酸、醇、酮、醛、二氧化碳及氢气等。

③产沼气过程中,产甲烷细菌将产酸阶段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降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同时利用产酸过程产生的氢将二氧化碳还原成甲烷。

粉煤灰的农业利用?

⑴粉煤灰的产生、组成和性质。

煤灰是煤粉进入1300-1500℃的炉膛,在悬浮燃烧后产生的三种固体废物:

飘灰、粉煤灰(飞灰,烟灰)、炉底灰。

燃烧1t煤约产生250-300kg粉煤灰。

粉煤灰是一种复杂的分散性细固体物质,大多数是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及少量镁、钾、钛、磷、硫等化合物组成。

⑵粉煤灰的农业利用。

①改良土壤结构②提高低温,增强抗旱抗冻能力,促进作物早发早熟③作肥料,主要有硅钾肥、硅钙钾肥、粉煤灰磁化肥、粉煤灰磷肥等。

④作农药和蚕药的载体⑤贮灰场种植作物⑥作填充料。

⑶粉煤灰农业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高的pH值。

改变土壤中的化学平衡,会引起作物缺素受害。

②高的可溶性含量。

对作物产生盐害。

③过量的水溶性硼和其它过量元素。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主要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⑴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①采用无废或少废技术②采用精料③提高产品质量④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⑵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①回收有用的物质②回收能源③作农用肥料④用于建筑材料⑶固体废弃物的最终处置①海洋处置②陆地处置。

氮肥在土壤的流失去向及对环境的影响?

⑴氮肥淋失与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氮素易损失,暴雨冲刷、地表径流是肥料流失的一个重要途径,冲走了大量肥沃的耕作层土壤。

化肥氮的淋溶损失,不仅与气温高低、雨量大小与灌溉状况有关,也还与氮肥的种类、施肥方法以及土壤条件密切相关。

⑵氨挥发、反硝化脱氮与大气污染。

①氨的挥发。

通常在pH>7的石灰性土壤中,氨的挥发损失要比非石灰性土壤多。

一般氨挥发率大小为:

碳铵>硫铵>硝酸铵>氯化铵>尿素。

其次,施肥方法也影响氨的挥发率。

②反硝化脱氮。

是陆地上氮素重新回到大气中的主要途径。

硝态氮在嫌弃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形成氧化亚氮、一氧化氮和氮气。

土壤的表层是氧化层,有利于铵态氮的硝化作用。

而下层土壤多为还原层,使淋溶而下的硝态氮发生反硝化脱氮反应。

水田土壤中反硝化脱氮损失要比旱地土壤多。

氮肥施用与蔬菜硝酸盐积累?

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硝酸盐,大量的硝酸盐累积于叶、茎和根中。

⑴硝酸盐对人畜的危害。

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它可使中毒缺氧,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亚硝酸盐可与次级胺结合为致癌物质亚硝铵,从而导致消化道系统癌变。

⑵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特点。

①种类不同的差异。

不同种不同的食用部位的硝酸盐含量差异大。

食用菌中含量最少。

②蔬菜不同器官部位的差异。

根部和颈部较高,叶部次之,花或瓜果组织最低。

③同类蔬菜不同品种间也有很大的差异④不同生长期的差异。

通常随着生长而逐渐上升,至开花期达到最高,以后随着成熟而减少。

⑤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新鲜的含量低,腌制的含量较高。

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宜采取的措施?

①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和复合肥,注意NPK的平衡使用。

②控制施肥时间。

③蔬菜叶面喷施钼、锰等微肥。

④施用氮抑制剂如双氰胺。

⑤减少蔬菜贮存时间,提倡吃新鲜蔬菜。

磷肥对环境的影响?

⑴常用磷肥的品种为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利用率很低为10-20%左右。

⑵磷在土壤中的去向及对环境的影响。

①在土壤中的吸附、固定。

磷肥施入土壤后,只有极小部分在土壤溶液中呈离子态的磷酸盐才能被作物吸收,另外,磷还会与土壤中有机质结合成有机结合态磷。

南方酸性土壤中以羟基磷酸铝为主。

北方碱性中性土中以磷酸钙为主。

②水土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

③磷肥与重金属污染。

磷灰石矿物伴生重金属。

控制化肥对环境污染的措施?

①适时、适量使用化肥②做好NPK平衡施肥③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走生态农业道路④广泛、深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⑤改进、革新施肥机具,推广深施、条施、穴施方法,并建立良好耕作制度⑥开发化肥新品种,改进化肥的制造方法⑦加强管理,防止水土流失。

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⑴农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⑵对昆虫的影响。

农药对昆虫的第一影响是引起防治对象的再次猖獗和导致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农药对昆虫的另一个严重影响是使防治对象产生抗药性。

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主要是对鱼虾的鱼虾。

污染特点是①淡水鱼中有机氯农药的蓄积比海水鱼类为高②内脏中积累比肌肉多,鱼卵中有机氯的积累要比肌肉高③农药污染促使鱼体形成种种畸态④鱼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可能形成抗性。

⑷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

残留量因农药品种和性质、施药量、作物种类及施药部位、栽培方法、施药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农药污染的控制对策?

①现有农药的安全使用。

订制各种农药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最大允许残留量=ADI*人体标准体重/食品系数。

②加强农药管理③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④研究、推广生物防治法。

土壤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①基本的土壤环境容量。

Q=(A-B)*2250。

Q为基本的土壤环境容量(g/hm2);A为土壤环境标准值(mg/kg);B为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常数是表示每公顷农田土壤的数量取值。

②根据污染物的残留率计算土壤环境容量。

污染物有输入和输出的两过程。

年输入量Q大于年输出量Q’时,系统内则有Q-Q’的残留量,残留量与输出量之比,称为累积率K。

AT=看(B+Q)。

AT指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年积累量;K是土壤污染物年残留率;B是污染物的区域土壤背景值;Q土壤污染物的年输入量。

污染物土壤环境行为的制约因素?

⑴土壤有机组分的缔合。

土壤有机物分腐殖物质和非腐殖物质两类,各占一半。

非腐殖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等,易被微生物分解。

腐殖物质胡敏酸、富啡酸,是吸附缔合的主要有机组分。

缔合机制为:

①静电吸附反应。

腐植酸通常带负电荷,可吸附大量正离子。

是土壤改良的措施。

②含氧功能团的络合-螯合反应。

羧基和酚羟基是主要含氧功能团,羧基以离子键、酚羟基以共价键与金属离子缔合。

⑵土壤矿质胶体的吸附、解吸。

①层状铝硅酸盐和铁、铝氧化物胶体的表面性质。

土壤矿质胶体的表面类型有:

硅氧烷型粘粒矿物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

它们有很强的化学活性。

②离子交换吸附反应。

离子交换吸附反应一般在胶体表面双电层的外层(即扩散层)中进行,吸附作用是可逆的,缔合比较松弛,吸附强弱离子半径有关。

③离子专性选择吸附反应。

这种吸附远比离子交换吸附牢固,且专性吸附发生在胶体表面双电层的内层(或称紧密层)中。

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污染物行为。

农田土壤由于受气候(降雨、蒸发)、土地利用方式(水、旱田)、人为活动(灌溉、排水)等因素的影响。

⑷土壤酸碱与污染物环境行为。

①重金属污染元素的溶解-沉淀规律。

大多数金属元素在酸性条件下以游离态或水化离子态存在,有利于植物摄取,也易于随水迁移。

而在中、碱性条件下易生成氢氧化物而转入固相,活性有所降低。

②土壤酸碱度与氧化物胶体专性吸附行为的关系。

低浓度时吸附率随溶液pH升高而增加。

⑸重金属污染与土壤微生物效应。

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①重金属元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使体内带巯基的酶失活。

毒性汞>镉>铅>铜>锌。

②重金属元素烷基化反应与土壤微生物。

⑹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行为特征。

①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残留。

大部分残留在表层土壤中(耕作层),收到土壤有机、无机组分的强烈吸附和固定。

②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

受到土壤pH、Eh、有机质、质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③重金属在植物中的迁移分布。

重金属在作物体内积累的分布情况是根>茎>叶>果实。

④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

有可溶态、可交换态、不溶或难溶态。

氧化物胶体对重金属离子专性吸附的环境意义?

①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与净化。

土壤中铁、锰、铝等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通常以无定形胶膜形式被覆于层状铝硅酸矿物表面。

②维持还好随中有害金属元素的低浓度水平保持含氧生物生态平衡。

锰结核矿团。

土壤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对其环境行为的影响?

①锌离子、Cd、铜离子等在淹水还原条件下易与还原性S离子生成难溶性硫化物沉淀,不为作物吸收、富集,减轻了危害。

②砷、铬等变价元素的影响。

还原环境下生成的三价砷生物毒性和迁移能力远大于氧化环境中的五价砷;但六价铬的生物毒性却显著高于三价铬。

我国水资源及其特点?

①总量很大,人均很少②分布极不均衡。

一是地理上分布不均,我国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之势。

二是时间上分布不均。

我国降水集中在一年中的3-4个月。

三是耕地与淡水资源搭配不均。

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①围湖造田使水资源减少②淡水用量增长过快,用水浪费③水污染严重,使水体丧失使用价值。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

①引起水体中溶解氧的变化,早晨日出前几乎耗尽,白天上层上升,达过饱和状态,②水质碱化③水体产生有毒物质④感官恶化,不利于观光

NP在湖泊中的循化

N:

铵根、硝酸根(生物利用或自身组成部分)(硝化反硝化生成氮气一氧化二氮气体进入大气)藻类可生物固氮,将大气中氮气转化成铵根转化成硝酸根。

完全循环:

在气液固体之间循环

P:

矿物P,化石动物粪便等形态存在少量溶于水以液态存在,底质循环:

固液间循环

富营养化时,蒂尼中P有很大累积,未富营养化时,P以难溶P,P酸盐沉积在底泥中,一定条件下释放。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预防性:

①降低消除废水中NP含量②推广使用无P洗涤剂③防治水土流失④减低湖边农田化肥使用量;调节性:

改变水域水文特征——改变流动性进行水交换。

化学方法:

投放化学絮凝剂。

生物学方法:

湖泊浅水区种植高等水生植物,芦苇、荷花放养食藻类雨中底栖水生生物。

物理方法:

暴气、疏浚底泥。

大气自净作用:

①污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②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和降水的洗涤作用③大气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分解成无害物质④由于地面植物的吸收、吸附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1、风、湍流

2、温度层结与大气的稳定度

①气温垂直递减率(r):

世界温度每升高单位高度(100m)见底的温度

②干空气绝热垂直递减率(rd):

干的空气团绝热升降过程中每变化单位高度引起的空气团自身温度的变化

③大气稳定度的比较

r>rd不稳定晴天中午后r

3、下垫面因素

危害植物的天气污染物及其毒性分析

1、分类:

①氧化性污染物:

臭氧、氯气、氮氧化物、PAN

②还原性污染物:

二氧化硫、硫化氢、甲醛、乙醛

③酸性污染物:

氟化氢、氯化氢、硫酸、硝酸、硫化氢

④碱性污染物:

氨气、水泥粉尘

⑤有毒有机物:

乙烯、丙烯、丁烯、乙炔、甲醇

⑥固体颗粒物:

烟尘、粉尘、重金属

2、毒性:

ABC级(自强至弱)

3、剂量、阈值

大气污染物对植物产生危害的影响因素

1、浓度接触时间

2、植物:

同一浓度、同一剂量、同一时间不同植物受害情况不同;

同一植物不同品种差异明显;各生长阶段不同(开花期最易受伤)

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

敏感植物、抗性中等植物、抗性强的植物

3、污染物的作用时段

一般与气孔活动规律有关,白天污物易进入、夜晚不易、春夏易受危,秋冬不易

4、气象条件:

温度高、湿度大、光照强、气孔张开大、易污染

5、田间管理:

营养供应不平衡,N多抗性低K、Mg、Si多抗性高

大气中的硫的化学行为

1、硫化氢:

向二氧化硫转化,被氧气氧化二氧化硫、水

2、二氧化硫转化成三氧化硫

3、硫酸盐气溶胶的生成:

三氧化硫和水生成硫酸分子

植物受二氧化硫影响的症状

1、双子叶植物:

叶片叶脉间出现伤斑、失绿、棕褐色坏死

2、单子叶植物:

叶尖及附近、叶片点状/条状伤斑,组织脱水坏死

3、针叶树:

浅橘红色叶尖坏死,受害的叶尖和绿色部分有明显的分界线

二氧化硫在植物内的转化及危害机制

1、二氧化硫转化成亚硫酸在转化成硫酸盐(叶片储存)

2、机制:

内:

先从气孔附近的细胞开始到海面组织到栅栏组织再到绿胞内叶绿体破坏。

组织失水坏死

外:

褪色的半点,并在叶脉间发展

“α-羟基磺酸盐”学说:

进入气孔导气孔附近体液形成亚硫酸盐,亚硫酸盐与光合作用初级产物犬类物质生成α-羟基磺酸盐

对代谢活动产生毒害作用,一方面使光合产物脱离原代谢途径,另一方面是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产生的α-羟基磺酸盐量越多,危害越大

二氧化硫防治措施

1、二氧化硫的浓度控制:

减少接触时间,控制在临界剂量之下

2、农业措施:

增加K肥,提高抗性;增加Si肥,加强作物的细胞和机械组织,加强田间管理;调整种植计划选种抗性强的;

大气氟化物对农业生物的危害及防治

一、污染源:

Al生产厂、P肥、钢铁、玻璃、砖瓦、燃烧

二、症状:

1、双子叶:

叶片叶尖叶缘出现伤斑,棕红色到坏死斑由叶尖向叶基发展

2、禾本科:

新野的尖端边缘出现症状,由绿色变灰白色

3、针叶树:

近期生长的针叶顶端到向叶基延伸到组织失绿

由暗褐色变成黄棕色

4、果树:

桃:

合缝红斑、软化、易腐烂、爆裂、分离

氟对植物的影响机制

通过气孔进入到体内→在细胞液中形成F可穿过细胞间隙进入导管,通过蒸腾作用流向叶缘/叶尖,向Mg2+Ca2+这种难溶物质沉积在叶缘/叶尖

危害:

①抑制光合作用②抑制开花结果③导致生理活性Mg2+Ca2+营养元素的不足

氟对人类家禽动物的危害

①牙齿→龋齿成人20mg/天排泄通过肾脏

②骨骼的病变

③上呼吸道粘膜受害

④贫血

动物:

长牙病

②骨质硬化

③牛奶产量下降

大气氟化物对植物危害浓度:

10μg/m3急性暴露产量、品质生长受影响

0.5-1.0μg/m3长期接触一至三个月,敏感叶、果受伤害

0.3-0.5μg/m3饲料作物中浓度上升,对草食性动物有危害

一般在0.3μg/m3会免除伤害

氟化物预防措施

①在污染区种植、饲养对F抗性强的农作物,动物品种

②防治家蚕受毒害:

1%-3%的石灰水浸泡,喷淋桑叶,同时尽量采用未受污染桑叶;设立桑叶氟含量监测点

③Ca2+:

喷洒石灰水;保护植物组织免受氟危害。

④降水。

其他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HCO,NOx,O3,C2H4,Cl2,.

Cl2:

叶脉间出现不规则的点,块状伤斑,与健康组织间无明显的界限。

双子叶:

叶脉间出现水渍状斑点,失绿→漂白→组织崩溃→全叶干枯脱落。

单子叶:

叶尖受害沿平行脉向下失绿→脉间条状失绿伤斑。

针叶树:

叶尖受害,失绿黄化→向下发展。

1.34—13.56mg/m3敏感,一小时后出现症状。

HCl:

叶片背面呈半透明状,随着HCl暴露的持续,叶缘和叶脉间产生不规则带状,块状坏死斑,呈黄棕、红棕甚至黑色。

长期间歇0.05mg/kg受危害,损失小,连续长期低HCl造成不利影响。

乙烯:

偏上生长,促进器官脱落,影响繁殖器官,促进叶片失绿变黄一小时阈值58—230ug/kg,24h,12—58.不良反应浓度从12ug/m3开始,1.25-12.5mg/kg影响达到最大程度,控制在10ug/kg以下,基本无影响。

NOX:

叶表脉间和近边缘处出现不规则形状水渍状。

禾本科:

叶的中心部位沿叶脉产生条斑,其它单子叶,针叶植物急性伤害症状在叶尖附近出现坏死斑。

弱光照:

4.7—5.6mg/m3,2-3h可能受害。

强光:

11.2mg/m3才发生危害。

某些大田作物受害阈值18.8—28.2mg/m3。

O3:

成熟叶片,色素斑,漂白,两面坏死。

0.1—0.2mg/m3产量显著降低,0.2mg/m3以上,大多数几天到几周,其生长和产量会下降。

复合污染物的作用类型及机理:

1.加合作用:

AB复合=A+B

2.协同作用:

AB复合>A+B

3.拮抗作用:

AB复合<A+B

作用机理:

反应位的竞争,反应能力对气孔的影响。

SO2,O3的复合影响

1.SO2浓度低于伤害阈值,O3处于伤害阈值;协同作用。

SO2,O3浓度都达到伤害阈值,协同作用最强。

2.SO2,O3浓度升高,协同作用下降。

3.SO2,O3浓度达到单一产生影响时,若复合,则会产生拮抗作用。

SO2,NOX的作用

1.达到单独存在不产生危害的浓度时,若混合则发生协同作用。

2。

SO2和NOx协同时与O3危害相似。

3.SO2,O3浓度高到足以使单一发生危害时,若混合,则或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SO2、HF

1.复合对紫苜蓿中的S,F的积累产生拮抗效应。

2.玉米:

SO2降低时,对F的吸收能增加HF的伤害程度。

3.水稻:

从叶【片的伤害症状看,协同,从对F,S累积看,是拮抗作用。

大气污染危害农业生物的调查方法

一、现场的调查研究

观察危害症状,分布特征。

注意:

大气污染引起危害的特征:

1.植物发生可见伤害的区域地理上存在某些分布特征。

2.观察植物受害基本状况。

3.观察植物伤害表现的典型特征。

二、污染源的调查

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排放强度规律及企业的近期生产状况。

三、基本资料的调查、收集

1.植物叶片的采集分析

2.大气的采样测定。

四、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危害症状的图谱

生态系统组成和基本特点

组成:

非生物、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基本特点:

①它由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种物质组成

②与特定空间相联系,反应一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空间结构特点

③有自身的发展的掩体规律

④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⑤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

生态平衡的标志

①通过生态系统边界的能量物质的输入、输出相对平衡

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应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

③生物的种类、数量保持相对的稳定

④生态环境的协调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农业的应用

①系统各种成分相互协调补充的整体原则

②物质循环不息的再生原则

③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原则

我国的生态农业及特点

生态农业(内涵):

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及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农业发展与生态多样性的关系

1古代农业来源于生物多样性

2现代农业对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影响

①过度开发减少野生生境

②农田系统生命支持功能退化

3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1就地保护

2迁地保护

3离体保护遗传种质资源

①作物品种及其亲缘中收集保护②家养动物品种的收集保护

4保护区外围地带的保护

我国的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①水土流失严重②土地沙漠化③农业资源的衰减(耕地面积减少,近海渔业资源衰竭,过度捕捞,草原退化,土壤肥力下降)④湖泊面积较少,储蓄能力锐减⑤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

2农业环境污染①受工业三废的影响②受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

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①二氧化碳的浓度与农作物:

二氧化碳升高,增大农作物生产力

②气候带与农业带的移动:

向两级方向移动

③夏季干旱的影响:

中纬度地区干旱下降10%-30%

④对热带地区农业的影响

⑤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主要作物总减产5%

2酸雨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