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27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7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docx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概要

苏州市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路径研究

目录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目的………………………………………………………………………………1

(三)研究意义…………………………………………………………………………2

二、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

(一)对纺织产业范围的界定………………………………………………………………2

(二)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的特点…………………………………………………………2

(三)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4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例不尽合理,协同效应不显著

第二,升级力度滞后于国内外纺织产业发展趋势

第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第四,纺织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尚待提高

第五,纺织产业渠道营销能力尚待提高

第六、节能降耗、环保约束与淘汰落后产能压力增大

第七,产业集聚效应衰退,企业规模优势尚需培育

第八,行业竞争愈趋激烈,企业盈利能力不强

三、纺织业高端化发展的定位、思路与重点内容„„„„„„„„„„„„12

(一)高端化发展的定位…………………………………………………………………12

(二)高端化发展的思路…………………………………………………………………12

(三)高端化发展的目的…………………………………………………………………12

(四)高端化发展的重点…………………………………………………………………13

四、纺织业高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15

(一)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技术驱动的产品创新能力…………………15

(二)鼓励纺织服装设计创新,引导纺织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对接融合……………15

(三)促进品牌资产和渠道网络建设,提高纺织企业市场营销能力…………………16

(四)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实现绿色织造和包容性增长…………………………17

(五)鼓励企业实施并购和联盟战略,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17

(六)提升银行业务能力,完善金融组织结构…………………………………………19

(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设公平竞争环境…………………………………………20

(八)加强对行业协会和公共服务平台的考核,实现建设和考核并重………………20

(九)多途径‚引智‛,实现‚有人‛到‚用人‛的理念转变…………………………21

附表:

见21——29页,按照报告初次出现的顺序排序,页码根据编辑方便略作调整表1苏州市‚十一五‛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比与变动比较;

表2苏州市‚十一五‛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占比与变动比较

表3纺织产业各行业‚十一五‛期间增速比产业总体增速之比

表42005—2010年苏州市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进出口情况

表52005年、2010年苏州市纺织产业及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情况

表62005—2010年全国200家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销售情况

表7常熟市‚十一五‛期间纺织制造业投资完成情况

表82006—2010年罗莱家纺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比较表9苏州市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问卷统计表(企业部分)表10苏州市大中型纺织企业科研实力与研发经费增长比较表11苏州市大中型纺织企业技术改造及引进、吸收占比表12苏州市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问卷统计表(银行部分)表132006—2010年波司登四大品牌销售情况

表14苏州市主要专业市场网页评级及同中国化工网比较表152005年与2010年苏州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能耗比较表16棉纺行业上市公司毛利率、净利润率比较

表17新民科技2010、2011年盈利能力比较

表182000—2010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与生产

苏州市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路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纺织工业产销总量持续增长,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冶金和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中,产值持续排名第三。

苏州纺织产业的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就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积累资金、繁荣市场、推动‘两个率先’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能源、用工、土地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纺织产业发展模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构成了苏州市纺织产业持续发展的挑战。

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已经开始凸显。

特别是产业协调效应不显著、商业模式落后、技术研发投入强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营销能力薄弱和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尤为突出。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苏州市纺织产业整体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阻碍了纺织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面对挑战,推动苏州市纺织产业升级,实现高端化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二)研究目的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江苏省传统产业升级计划》、《苏州市支柱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等多个文件都对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明确。

2009年,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七个部门专门制订了《纺织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纺织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

这些文件的密集出台,一方面提高了全社会对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为有关各方推进纺织产业高端化提供了政策依据。

但是,从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基础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文件并不是纺织产业高端化研究的最终结论,推进纺织产业高端化还需要进行更深入具体的政策理论基础研究和更加具体的策略方案研究。

从前瞻性角度看,近3年来,特别是2010年,受政策支持和行业处于超常繁荣阶段双重利好因素的影响,纺织业也经历了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政策指导期结束的临近和市场繁荣期产业产能的急剧扩张,政策文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新产生的问题,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关注研究。

首先,本报告将以官方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对企业、银行和行业协会(或商会)的问卷和访谈资料,对以上相关文件出台以来,苏州市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实现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具体建议。

其次,有关文件主要是针对‚纺织制造业‛而言,并没有涵盖‚纺织制造服务①苏州市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计划,苏府〔2009〕110号

业‛高端化发展方面的内容。

而‚纺织服务业‛是未来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纺织制造业‛升级的必要条件。

本报告将研究构造苏州市纺织产业‚纺织制造业‛和‚纺织服务业‛有机一体化的升级路径。

(三)研究意义

第一,通过对官方和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进行较系统梳理,和对部分企业和行业协会(或商会)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苏州市纺织产业高端化发展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为政策绩效评估、制定和进一步的后续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第二,在理论研究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纺织制造业‛和‚纺织制造服务业‛有机一体化高端发展路径的具体建议,对政策制定和企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有利于实现苏州纺织产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

第三,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苏州市其他支柱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对国内其他地区纺织业高端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二、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对纺织产业范围的界定

根据《苏州市支柱产业提升发展计划(2010—2012)》和《苏州市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纺织产业包括化纤、棉纺、毛纺、丝绸、服装、家纺和印染等七个行业,是纺织全行业的概念。

而根据现行统计制度,以上七个行业分别属于化学纤维制造业、人造纤维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与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和皮革等统计指标的范围。

可见,政府有关文件中所指的‚纺织工业‛比统计制度中的‚纺织业‛具有更加广泛的行业范围。

此外,在部分机构文件中所指的纺织产业还包括了‚纺织、纺织服装和皮革专用设备制造‛。

从完整的产业链角度看,纺织产业还应包括‚纺织制造服务业‛。

纺织制造服务业包括职业训练、项目规划咨询(例如渠道、品牌、物流、供应链等)、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机构、时尚杂志、专业媒体、纺织金融、纺织商业地产和进出口中介服务机构。

考虑课题研究目的需要,本课题所指的纺织产业是指‚纺织全行业‛和‚纺织制造服务业‛的全称。

但是,在分析发展现状分析时,考虑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和问题的主要方面,是指发展制造业的主要行业或产品。

(二)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的特点

根据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纺织生产大市。

纺织产业对苏州经济发展的意义更加突出。

第一,纺织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之一。

苏州市拥有化纤、纺纱、织造、印染、整理、成衣、家用、产业用纺织制造等企业,产业链体系比较完整。

在‚十一五‛期间,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计算机管理、市场营销、社会责任、进出口贸易都进一步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增强。

纺织产业的产能、品质都明显提高。

2010年,苏州市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以下简称‚纺织四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为32245670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上企业‛)工业产值的13.08%(见表1),在六大支柱产业中排名第三。

②而在吴江、常熟地区,纺织业的发展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其中,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吴江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

第二,纺织产业是居民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尽管,随着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的转变,纺织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市比重有所下降。

2010年,‚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平均从业人数合计为684364人,占全市规上企业的19.32%。

从资本结构看,‚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私人资本为6602382万元,占全部资本的近40%,大大高于国家资本、集体资本和外资资本,仅仅低于法人资本,是民间投资的重要投向之一。

‚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的产值也均以内资为主。

2010年内资工业企业产值占‚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的比重分别为76.8%、67.8%、75.6%和40.5%,均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7%。

从税收贡献来看,2010年‚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57017万元,占全市规上企业的19.12%(见表1)。

总体而言,‚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平均从业人数占比、私人资本投资比例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全市比重均高于行业工业总产值、资产合计和利润占比水平,可见纺织业对于苏州市就业、富民和财税的贡献强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如果考虑纺织企业以小企业为主的现实,纺织产业这一优势将更加突出。

第三,纺织产业发展质量有所提高,但产业内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总体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市增长率。

2010年,苏州市‚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单位数、平均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资产合计、固定资产、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利润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是2005年的1.91、1.18、2.06、2.17、1.93、1.56、3.78和1.55倍(见表1)。

可以看出:

①‚十一五‛期间,苏州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量和规模均得到快速发展;②固定资产增长速度明显大于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有所提高;③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大幅提高,以及营业利润率增速大于资产和固定资产增速,表明规上纺织企业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利好推动下,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

②根据《苏州市支柱产业提升发展计划(2010~2012)》,2009年苏州市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高达261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约12.86%。

尽管纺织产业企业整体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纺织四行业‛之间呈现不均衡发展趋势。

从表3可知,‚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化学纤维制造业快速发展,其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量、营业利润增速都大幅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也是‚纺织四行业‛平均水平的2.32倍。

其余三个行业资产增速和盈利水平则低于行业整体水平,化学纤维制造业已成为苏州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虽然‚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资产总量、工业产值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都实现了倍增,但是,增速相对慢于全市规上企业平均水平。

‚纺织四行业‛规上企业单位数、平均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资产合计占全市的比重均较2005年出现了明显回落(具体数值见表1)。

利润总额和盈利能力方面,受政策支持和市场景气双重有利因素影响,2010年纺织产业(特别是化纤制造业)大幅增长,所以,该年营业利润总额较2005年占全市的比重仅是小幅下降,而成本费用利润率较2005年却提升2.17%,高于同期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

第四,主要产品产量增减不一,产地集中度明显。

‚十一五‛期间,纱、绒线(毛线)、蚕丝及交织机织物产量均出现了一定程度下降,尤其是2010年蚕丝及交织机织物产量竟不及2005年的1%,出现了大幅下降。

而同期,布、毛机织物、生丝、服装、皮革鞋靴、化学纤维产量均出现了一定程度增长,尤其是化学纤维产量增长3.79倍(见表2)。

从产地看,纱主要集中在张家港和吴江;布主要集中在吴江、张家港和昆山;绒线主要集中在常熟和张家港;毛机织物主要集中在张家港;生丝主要集中在常熟和吴江;蚕丝及交织机织物高度集中于吴江;服装主要集中在昆山、市区、常熟和张家港;皮革鞋靴则主要集中在吴江。

至于化学纤维,除吴江市占全市产量的48.51%外,市区、太仓、张家港和常熟也均占有一定比重。

第五,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是苏州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

2005—2010年间,苏州市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累计增长90.57%,进出口额累计增长99.28%(见表4)。

虽然,同期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回落,但仍旧保持8.10%的水平。

波司登、梦兰、紫荆花和AB入选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全市共5个品牌入选)。

帝翼/HIGHWINGED、骏马、伊思贝得、波司登、紫荆花、梦兰、祥盛、桑罗、恒远、蚕花(CANHUA)、盛虹、雅鹿、A&B、艾蔻/A-CCO入选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全市共34个品牌入选)。

(三)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苏州市纺织产业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和大多数产品产量均实现了倍增,成本费用率也明显改善,但是,苏州市纺织产业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7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例不尽合理,协同效应不显著。

从形式上看,苏州市化纤、棉纺、毛纺、丝绸、服装、家纺和印染等七个行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产能,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但是,也存在产业链协同效应不显著、内在结构比例不尽合理等不足。

(1)行业发展不均衡,制约了产业内部协同效应的形成。

例如,‚十一五‛期间,全市化学纤维产量增长2.29倍(而吴江市更是增长4.93倍),是服装业增长最快的行业。

但是,从产业链后端看,同期染整产能并没有明显提高,纱和布的产量分别增长了-0.09倍和0.13倍(见表2),高附加值的终端配套生产能力不足。

从产业链前端看,化纤制造业的设备仍就主要依赖进口。

此外,苏州化纤生产原料自给率低,本地化纤产能的超速发展极有可能带动原料市场竞争加剧,上游产品价格的上升。

(2)产品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产业内部协同效应的形成。

服装业现有各行业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产品结构不合理,也导致了产业链协同效应并不显著。

例如,苏州市具有一定的纱、布、毛机织物生产能力,但是,纤维改性、合成的研究与研究应用能力不足,无法满足高档服装、装饰面料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利用,多数国际品牌代工产品的面料和配饰本地自给率较低。

在未来,服装档次升级加快,苏州市服装业发展对外部原料市场的依赖性将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将继续衰退。

第二,升级力度滞后于国内外纺织产业发展趋势。

(1)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偏低。

全球纺织业经历了从棉——化纤——服装——服装、装饰、产业三元化的发展趋势。

其中,化纤工业阶段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化纤产品凭借其产品特性和价格优势对天然纤维替代程度快速提高,推动了纺织产业规模化生产的发展。

而20世纪末材料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产业用纺织品的快速发展。

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大,成为带动全球纺织产业不断升级的主要驱动力。

美国、日本、欧洲产业用纺织品产量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甚至已达40%以上。

2010年我国服装、装饰与产业用纤维消费比重为51:

29:

20。

而苏州市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化纤行业仍旧处于替代天然纤维的发展阶段。

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可获得的数据来看,吴江市2008年服装、装饰与产业用纤维的比例为85:

12:

3,计划到2012年这一比例调整为60:

25:

15(数据来源:

吴江市丝绸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

(2)服装行业发展能力尚需提升。

在三元化发展阶段,尽管买方势力进一步增强,但服装行业仍就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只是服装消费的价值诉求由耐用、美观转向品牌、设计、舒适和个性化。

企业之间由低成本竞争转向品牌、研发和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

当前,中国处于服装消费快速增长时期。

2005—2010年间,全国8

200家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量价齐升,零售额保持15%以上的增幅(见表6)。

其中,2010年,零售额同比增长21.58%,价格和数量分别增长10.38%和10.15%。

但是,苏州市在‚十一五‛期间服装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和产量均低于本市纺织业整体增速(见表1、表2),也低于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零售额和零售量的增速。

全市总体、常熟、昆山和吴江纺织鞋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010年均较2005年出现回落。

以常熟为例,2010年服装鞋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6.4亿元,较2005年的17.92亿元,降幅高达64.29%(见表7)。

而且,在服装业品牌市场影响力也呈现相对下降趋势(见下文)。

(3)纺织装饰行业发展缓慢。

装饰是纺织业现阶段发展的重要领域。

其中,国内家纺市场尚处于品牌化消费的初期,尚未形成有影响的全国性强势品牌,具有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行业集中度不高和竞争相对较弱的特点。

近年来,罗莱、富安娜和梦洁等品牌抓住机会,实现了持续高速成长。

例如,在2006—2010年间,罗莱家纺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和利润累计增长2.29倍和3.84倍(见表8)。

各年利润增长率均超过收入增长率,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同期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快速提升。

此外,国内杉杉、鄂尔多斯、淑女屋等品牌服装企业也尝试发挥品牌和渠道运作优势,积极进入家纺行业。

而苏州市纺织业对家纺却重视不够,中国名牌产品‚梦兰‛在江苏,甚至苏州市都没有形成较强的市场影响力。

也没有其他纺织行业进入家纺行业,成功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有影响的事例。

(4)纺织制造服务业发展落后。

在三元化发展阶段,纺织产业社会化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更加细化,‚纺织制造服务业‛已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但是,苏州市目前尚未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机构、时尚杂志和专业媒体。

也缺乏专业的渠道、品牌、物流、供应链规划咨询机构。

由于纺织制造服务业发展滞后,本地企业往往需要上海、北京、深圳、厦门等地的机构外协完成相关业务,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成本和风险,并制约了苏州本地市场形象和行业影响力的提升。

在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策的激励支持下,苏州市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准政府纺织制造服务机构体系。

例如大学、企业共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商会建立的公共检测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和技能培训平台等。

这些中介服务机构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媒体关注。

但是,问卷调查结果却显示,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专院校及各类研发机构、行业协会(或地方商会)对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并没太大的帮助,其作用名列七个调查选项的倒数第三、二、一(见表9.8)。

第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1)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增长缓慢。

2010年苏州市‚纺织四行业‛大中型纺织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数、企业办科技机构数、研发人员、企业办科技机构人员、9

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政府资金、企业资金等指标较2005年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见表10)。

其中,特别是有R&D活动企业数占大中型纺织企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35.39%,下降到2010年的23.31%。

期间纺织业有R&D活动企业数的增速也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4%。

从细分行业来看,只有化纤制造企业多数指标保持了较高增速,而服装鞋帽行业多数指标出现了负增长。

从资金来源看,政府对纺织四行业R&D经费的投入均出现了负增长。

相对于苏州市整体发展状况,大中型纺织企业对技术引进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技改和消化吸收能力落后于全市水平。

2005—2010年间,苏州市技改支出占四项经费之比从60.05%提高到70.71%,消化吸收支出占比从1.05%提高到4.61%,引进支出的占比从35.06%下降到19.30%。

而同期纺织业技改支出占比却从66.22%下降到64.14%,消化吸收支出占比从3.68%下降到1.56%,而引进支出的占比却由11.73%提高到17.41%(见表11)。

(2)金融业支持纺织企业技改投入有限。

从对吴江市商业银行全面调查的数据来看,吴江市商业银行对纺织业的贷款主要用于弥补流动资金短缺和新建项目。

其中,有9家银行认为其贷款用于弥补流动资金短缺,占银行总数的69.23%。

有7家银行认为其贷款用于新建项目,占银行总数的53.85%。

其余依次为4家、3家和1家银行认为其贷款用作技术改造、发放工资、基本建设。

而认为技术改造是企业贷款主要用途之一的银行只占30.77%(见表12.1)。

第四,纺织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尚待提高。

近年来,苏州市一批龙头纺织企业品牌资产运作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共计14家企业的20个产品成为‚中国名牌产品‛,是苏州市最集中的产业。

而且,一批代工企业,在服务国际品牌的过程中,品牌运作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形成了创设自主品牌的发展远景,尝试从加工制造转型集产品研发、加工制造和品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企业。

例如,群鸿服饰有限公司在OEM的基础上,反向收购了境外品牌。

锦超服饰有限公司在代理博纳服饰系列品牌国内总经销多年后,在意大利注册了自有品牌澜维奥。

有品牌不等于有品牌资产。

品牌资产的核心是指其象征、内涵得到消费者的积极认同,由此产生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目前,除了羽绒服外,苏州市纺织产业品牌的总体缺乏市场影响力。

以对苏州久光百货、美罗商城、泰华商城三家知名商家网站的宣传调查为例,在70个男装品牌、109个女装品牌、21个女装品牌和24个家纺品牌中,苏州本地品牌只有金仓女装、仙合家纺和堂皇家纺三个品牌。

品牌内涵的培育需要积累、沉淀,但是,品牌也面临老化的挑战。

苏州市新品牌尚待培育,但是,原有品牌已初现老化迹象。

以波司登为例,经过不断创新,波司登羽绒服系列品牌持续保持了较强的市场影响力。

但是,2010年四大核心品牌羽10

绒服的市场占有率由上年的38.0%下滑到36.7%(注:

2009年以前一直为39%以上),品牌羽绒服的毛利率也由54.1%下降到50.4%。

其中,拳头品牌‚波司登‛的市场占有率也由24.9%下降到22.0%(注:

2010年以前为25%,甚至26%以上)。

2009年公司对雪中飞和冰洁重新定位,2010年销售额有所回升,但是,仍旧低于2006年的水平(见表13),其市场占有率并没有稳定增长,期间都经历过下滑的历程。

第五,纺织产业渠道营销能力尚待提高。

渠道营销能力对纺织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在纺织行业成长阶段的中后期,渠道对市场的影响力甚至会超过成本和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