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281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doc

也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清明。

(言之有理即可)

(3)举例说明当时是怎样“选贤与能“的?

相传,尧年纪大时,主动提出了后继人的问题。

部落首领们推举了贤能的舜。

尧对舜进行了长期的考察,舜的表现十分突出。

尧死了以后,舜便接替尧的位置,担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4)“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答:

既具有高尚的品德,又具有卓越的才能。

2、.阅读下列材料:

每年清明节的祭祀轩辕黄帝陵,为我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

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对轩辕黄帝的祭祀,始于部落时代。

自春秋时期开始成为了一种由官方组织的公祭活动。

千百年来,不论是皇亲贵族,朝廷重臣,还是江湖游客,草泽布衣;

不论显达富贵,抑或困顿寒微,无论海内裔子,还是城外侨胞,民不论汉满回蒙等各族,都无一例外地登临祭祀。

右图为公祭黄帝陵的盛况。

请回答:

(1)从古到今,中华儿女祭祀黄帝的活动为什么绵延不绝?

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充分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人文初祖的崇敬与怀念。

因为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相传,他聪明能干,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

他还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

传说铜器、车船也是他发明的。

(2)我们如何才能不愧对我们的祖先?

答:

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3)为什么炎帝和黄帝被称为华夏族祖先?

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4)黄帝陵在陕西、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说明了什么问题?

体现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35、阅读下列材料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

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登用,帝舜时被放逐。

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

·

(1)禹生活在什么时期?

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

(2)通过材料的介绍,请你说一说他是用什么办法治水成功的?

他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水;

用疏导的办法治服了洪水。

(3)通过材料你总结一下他取得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他与群众同甘共苦,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还有创新的思想等。

(4)通过他治水成功,给你哪些启示?

(可从治水成功的原因,及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两个角度去思考。

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有创新思想,不能墨守陈规,要有坚强的毅力等。

也证明了,人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

(5)直至今天水旱灾害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作为青少年,应如何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

我们要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同。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1)两则材料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

分封制。

(2)根据材料一判断这种制度封什么人为诸侯?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可以被封为诸侯。

及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

目的是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巩固统治。

(3)结合材料二概括出国君或诸侯享受哪些权利和义务?

权利:

根据周王的授予,国君有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义务:

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

不承担义务的,将受到惩罚。

(4)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阅读下列材料: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

军吏曰:

“以君避臣,辱也。

且楚师老矣,何故退?

”子犯曰:

“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

无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

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

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并下命:

“有敢谏者,死无赦!

”大夫伍参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

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

”庄王答:

“三年不飞,飞将冲天;

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1)两则材料反映了春秋时哪两位霸主的争霸情况?

答:

晋文公和楚庄王。

(2)请你指出两则材料中所包含的成语典故。

并试着解释出成语的含义来。

退避三舍和一鸣惊人。

退避三舍,意思是后退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不敢与争。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3)这两位霸主的争霸战争都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战役,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战役的地点来。

答:

城濮和邲。

(4)有关这两位霸主,试着通过网络或相关资料再写出一些成语典故。

(至少两个)

老马识途和问鼎中原。

5、《史记》记载:

在春秋时期的争霸中,越国曾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扣留在吴国多年,后来才返回越国。

他忍辱负重,总结教训,下决心要让越国振兴起来。

勾践亲自到田里耕作,吃简单的饭食,穿粗麻布衣服。

相传,他还在座位前悬挂一只苦胆,经常尝尝胆的苦味,并问自己:

“勾践,你忘记战败的耻辱了吗?

”他动员全国百姓加紧生产,重新组织和训练军队,任用贤才协助他治理国家。

经过十年多的磨砺之后,他抓住一个好的时机,大举进攻吴国的都城。

越国终于灭掉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1)此材料及图片,介绍了哪一个成语典故?

卧薪尝胆。

(2)根据材料总结出越王勾践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

动员全国百姓加紧生产,重新组织和训练军队,任用贤才协助他治理国家。

(3)他抓住一个好的时机指的是什么?

吴王夫差在中原会盟诸侯内部空虚的时机,袭击吴国。

(4)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要成为霸主就必须改革内政,发展军事,增强国力;

统治者必须勤于政事,与民休息,赢得民心。

失败了不能气馁,要坚持不懈,注重方法和策略。

6、阅读材料: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

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宋·

晁补之《鸡肋集·

北渚亭赋》:

“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材料三:

见右图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哪两项策略?

请你解释一下这两项策略。

合纵和连横。

战国中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

齐、楚、燕、韩、赵、魏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为此进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几国出兵联合进攻秦国。

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秦国要想向东发展,就必须破坏东方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事一强以攻众弱”。

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连横”。

(2)材料二是哪一个成语的由来?

朝秦暮楚。

(3)图三是秦国的一位说客在向楚国游说,请你猜一猜他正在说什么?

张仪。

他正在代表秦王向楚怀王庄重“承诺”,若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则赠给楚国方圆600里的一大块土地。

(4)这一时期与图中的说客意见相反的是谁?

苏秦,主张合纵。

(5)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连横。

7、阅读下列材料: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一变法的内容吗?

商鞅变法。

内容有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第二方面,重农抑商。

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禁止弃农经商。

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

第三方面,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

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第四方面,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第五方面,严明法令。

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

(2)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

当时的国君是谁?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3)如何评价这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8、阅读材料:

商鞅进行变法前夕曾与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代表奴隶主旧势力的贵族们说:

“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

”商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

“商汤王、周武王,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

夏桀、商纣,墨守祖宗的陈规,结果都使国家灭亡。

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

”右图即是他们辩论的情景。

(1)你认为商鞅说的是否有道理?

答:

有道理。

(2)这场辩论体现了商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体现了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坚决要求变法的决心和精神。

(3)后来商鞅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

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商鞅虽死,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所以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4)通过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也感想?

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商鞅变法受到了守旧的贵族的阻碍,说明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挫折,我们要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坚持不懈,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

(1)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什么?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什么?

夏朝;

秦朝

(2)这两个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什么?

(2分)你从这两个王朝的灭亡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都因暴政而亡;

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统治者应注意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等意思相同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