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298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共149篇)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

“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

”嗟乎,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

(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

(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

 

  

(1)[诵]背诵。

(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3)[讠宣]xāun,遗忘。

(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选文]

 

  顷岁

(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

(2)以文字问之。

云:

“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

(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3)[工]精,妙。

(4)[患]毛病、弊端(在于)。

(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术()过()疵()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3)多作自能见之()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阅读提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

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

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四)墨池之上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

“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又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

“苦于无日。

”董遇言:

“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3分)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

 

  

(1)a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

b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2)a或问“三余”之意意: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选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媪]ǎo,年老的妇女。

(2)[卒]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去()方()欲()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

“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六)《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

“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

 

  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通假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B.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

 

  C.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D.臣是以无请也(“无”通“亡”)

 

  2.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疾在腠理(君王)B.扁鹊复见(又,再)

 

  C.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D.司命之所属(类)

 

  3.下面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的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君之病在肌肤

 

  C.司命之所属D.君子之学必好问

 

  4.省略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B.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

 

  C.(疾)无奈何也D.(使者)已逃秦矣

 

  5.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是非君子之道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七)不食嗟来之食

 

  齐(齐国)大饥(饥荒)。

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

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

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

“嗟(喂)来食!

”(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

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

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2分)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4分)[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

“今天我帮助苗长了!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

公孙丑》)。

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

答题不超出100字。

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参考答案:

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

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

“喂!

来吃。

”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

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

檀弓》)。

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

(4分。

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八)锡饧不辨

 

  [阅读提示]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已成了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代表人物。

其实历史上这种人已不足为奇,由于他们的浅薄无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明1名医戴原礼尝2至京,闻一医家术3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

见其迎4求5溢6户,酬应不暇。

偶一求药者既7去,追而告之曰:

“临8煎加锡一块。

”原礼心异之,叩9其故。

曰:

“此古方尔10.”殊不知古方乃11饧12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

嗟乎13!

今之庸14医妄谓15熟谙16古方,大抵17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

1明:

明朝。

2尝:

曾。

3术:

技术。

4迎:

迎接他出诊的人。

5求:

上门求诊的人。

6溢:

满。

7既:

已。

8临:

等到。

9叩:

问。

10尔:

同“耳”。

11乃:

是。

12饧:

táng同糖。

13嗟jiē乎:

唉,叹词。

14庸:

平庸,此指无技术。

15妄谓:

胡说。

16熟谙ān:

熟悉。

17大抵:

大都。

 

  [训练]

 

  一、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见其迎求溢户

 

  2.原礼心异之

 

  二、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叩其故()

 

  叩石垦壤()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

 

  殊不沾污()

 

  临煎加锡一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三、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九)邹与鲁哄

 

  [阅读提示]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反之,推行暴政,造成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其统治地位一定不会牢固。

这就是选文中的百姓“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的原因。

 

  邹与鲁哄1,穆公2问曰:

“吾有司3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4也。

诛之,则不可用诛;不诛,则疾视5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6则可也?

”孟子对7曰:

“凶8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9乎沟壑,壮者散而之10四方者,几11千人矣;而君之仓廪12实13,府库充,有司莫以告14,是上慢15而残下16也。

曾子17曰:

”戒之戒之!

出乎尔18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19也。

君无万焉20.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21矣。

 

  注释:

1哄:

斗,交战。

2穆公:

邹国国君。

3有司:

官吏。

4莫之死:

即莫死之。

5疾视:

恶狠狠地看着。

6如之何;怎么办。

7对:

回答。

8凶:

荒。

9转:

抛弃。

10之:

往。

11几:

几乎。

12仓廪lìǖ:

粮仓。

13实:

充实。

14莫以告:

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

15上慢:

在上位的人怠慢。

16下:

下面的百姓。

17曾子:

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18尔:

你。

19反之:

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

20不尤焉:

不要怪罪百姓。

21死其长:

为他们的长官而死。

 

  [训练]

 

  一、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孟子是怎样解答的?

从中可看出孟子怎样的主张?

 

  二、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

 

  三、解释下列词组。

 

  1.莫之死()

 

  2.如之何()

 

  3.凶年饥岁()

 

  4.莫以告()

 

  四、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诛之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A.B.

 

  反之而民莫之死也

 

  出乎尔者君行仁政

 

  C.D.

 

  此古方尔人之才行

 

  (十)卖柴翁殴宦者

 

  [阅读提示]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著名的《卖炭翁》,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但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面寻宫使的掠夺,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选文中的卖柴翁却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怒殴宦者。

 

  尝有农夫以驴负1柴。

宦者称宫市2取之,与3绢数尺,又就索4“门户”5,仍邀6驴送柴至内7.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不肯受,曰:

“须得尔8驴。

”农夫曰: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此柴与汝,不取直9而归,汝尚10不肯,我有11死而已!

”遂殴宦者。

 

  注释:

1负:

驮。

2宫市;王宫中所设的市肆。

3与:

给。

4就索:

向他索取。

5门户:

指门户税。

6邀:

强要。

7内:

宫内。

8尔:

你。

9直:

同“值”。

10尚:

还。

11有:

只有。

 

  [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3.今以柴与汝()()

 

  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5.我有父母妻子()()

 

  6.我有死而已()()

 

  二、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

 

  三、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

 

  (十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选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1),衡乃穿壁

(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

“原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

 

  

(1)[逮]及。

(2)[穿壁]在墙上找洞。

(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4)[资]借。

(5)[大学]大学问家。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大姓()偿()怪()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

 

  (十二)挂牛头卖马肉

 

  [阅读提示]

 

  挂羊头卖狗肉,常被用来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然而文中的“挂牛头卖马肉”,却被晏子用来比喻灵公表里不一,内外有别的做法,从而告诫灵公宫内宫外要一视同仁,统一执法。

 

  灵公1好妇人而丈夫饰2者。

国人尽服之3.公使吏禁之曰:

“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4而不止。

晏子见5,公问曰:

“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

“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6也。

”公曰:

“善。

”使内勿服,不逾7月,而国人莫之服8.

 

  注释:

1灵公:

指卫灵公。

2丈夫饰:

穿男子服装。

3尽服之:

都跟着穿戴男子服饰。

4相望:

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5见:

求见。

6为:

做,这里指穿。

7逾:

超过。

8莫之服:

没有人穿。

 

  [训练]

 

  一、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

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翻译晏子的两句话,分析“悬牛首于门”和“卖马肉于内”各喻指什么。

 

  三、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C.臣本布衣。

 

  D.刘备,天下枭雄。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公使吏禁之曰()

 

  2.使内勿服()

 

  3.女子而男子饰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