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31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教材问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是研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包括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学习的基本理论;各种类型的学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P3)

4.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只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

自1903年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

这一阶段主要是桑代克的理论占统治电话,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

随着各种学习理论,特别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出现,以及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影响,教育心理学发展进入到第二阶段。

(2)过度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体系越来越庞杂,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出现真正的突破,也没有取得特别重要的进展。

只是在内容方面有所扩大,丰富和积累了一些材料,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作了一些准备。

(3)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发展最为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们提出了各自有代表性的理论,开始形成了完整的现代教育心理学体系。

1.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是他的代表作,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早期的教育目标分类和后来的掌握学习理论是他主要的贡献。

2.布鲁纳。

《教育过程》是其代表作,他的认知学习发现理论对美国、世界乃至中国学校教育的影响巨大。

3.加涅。

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信奉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为有效的学习。

《学习的条件》是其代表作。

4.奥苏贝尔。

现代行为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与富斯特合著的《教育心理学:

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6.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

(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

(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7.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

(二)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三)教育经验总结法,不只是调查法那样利用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而是有目的地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四)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五)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

(六)临床个案法,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1.怎样从心里学角度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和课。

学校教育是指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从心里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时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2.举例说明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

(1)正式学生群体:

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

(2)非正式学生群体:

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如同伴小团体。

3.怎样使用社会测量法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

首先,填写调查表(问卷)。

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制作矩阵表。

最后,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

第一,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

第二,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

争取转化为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毒刺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5.怎样理解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6.试分析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

(1)对学生言行不当的要求不当。

教师可能对学生言行要求过高,缺乏弹性,导致管教过严。

教师也可能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低,导致管教过宽。

(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地学习。

为防止学生无事生非,有些教师设法让学生忙碌,以期望“管教”之名。

(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惩罚常在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后而得到教师的高度评价。

(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一般而言,关于管教与课堂纪律方面的师资训练,多以抽象的原则性理论教学为主。

所以教师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行为的技巧。

7.你认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有哪些?

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组织班集体、了解或研究学生以及进行家长工作的能力,

(2)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

a.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

b.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c.要有耐心和信心;

d.乐观、活泼的性格;

e.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的品质:

(1)理解学生

(2)与学生有效交际(3)理解自己

8.你认为教师角色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

(1)教员;

(2)学生模仿的榜样;(3)课堂的管理者;(4)办事员;(5)团队活动的领导者;(6)公共关系人员;(7)学者与学习者;(8)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9)父母;(10)权威人物。

9.你认为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

(1)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

(2)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

(3)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1.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

(1)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

(2)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

(3)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

(4)关心他人;(5)团结互助精神;(6)事业心;(7)创造性;

(8)尊重男女平等;(9)思想开放迎接变革;

(10)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2.简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主要支柱。

(1)首先要学会认知。

鉴于科学进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新形势所带来的迅速变革,必须把相当广泛的常识与就少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结合起来。

(2)其次学会做事。

除了继续学习从事一种职业外,从更广的意义上说,还必须获得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使其能够应付各种情况,其中包括某些预料不到的情况,能促进集体劳动,这是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中被过于忽略的一个方面。

(3)最后,尤其要学会生存。

3.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是文化赖以发展智力技能的一种特别重要工具。

所以教育应当把主要着重点放在学生处理事情、观察与想象客观事物和完成象征性操作的各种技能方面,特别是在这些技能和那些使它们在人类的即文化的表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种种技术发生关系的时候。

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学校应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

第二,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第四,应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第五,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4.试析未来学校的师生关系。

由于学生积极参加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信息,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此外也不应该忘记,并非全部教育都得在学校进行。

终身教育的实行必然会使学校的体制更加灵活。

5.试析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主要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他们不但应能胜任所担负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够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

第二,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作学生的典范,“为人师表”。

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除应继续加强教师培训和师德教育之外,还需在社会和教师自我教育两方面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

社会方面应进一步提出对教育的职业要求,并且通过师范教育、教师进修和日常提高等途径,对新、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其专业素养。

在教师自身方面,应向医生、工程师一样,将培养专业素养和态度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社会要形成尊重教师职业的风气,并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利于形成教师的自尊和自信。

提倡教师素养的人性化方向,其含义是,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提倡教师应该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者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更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

教师的人性化,要求教师爱护学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也对其日常生活、智力、个性和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关心,而且教师的关怀还应包括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现实甚至终极的关怀;教师应是向学生提供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

6.什么是教学目标,试述其功能。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社会根据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为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制定一般的教育目标。

学校根据总的教育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安排必要的实践活动。

各科教师的任务则是,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制定各门课程的总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并为实现课程目标设计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单元目标)。

学习目标是对单元目标的进一步分解,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一)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三)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

(四)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

7.简析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1)价值性标准:

这是指目标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低位目标对于高位目标的意义,价值分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

(2)可能性标准:

工作上有许多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无论从客观上或主观上都可以估量为有高度价值的,但是如果认为不可能达到、不可能实现的,则不会选择它们。

(3)低耗性标准:

目标选择中,人不仅考虑他的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实现它的耗费程度。

(4)丰富性标准:

指所选的目标能否同时给人以多种心理满足。

(5)就高性标准:

人对不同地位目标选择,一般趋向是,低位目标的价值估量,决定于高位目标的价值估量,手段(或中介目标)的价值估量决定于目标的价值估量,以低就高。

8.试述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

美国学者马杰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求要求;这些要素的实现应能达到可操作、无歧义、术语化的标准:

(一)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行为)

(二)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

(条件)

(三)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

(标准)

在教学设计实践中,有的教育学者认为有必要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

(一)应该明确教学对象。

(二)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

(三)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

(四)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9.怎样编写一个学习目标。

编写学习目标基本要求:

(一)应明确教学对象。

(二)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应能做什么,即行为。

(三)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

(四)应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具体编写方法:

(一)对象与行为的表述:

在学习目标的表述中,首先要明确对象,应避免使用诸如“知道”、“掌握”、“欣赏”等含义较广的动词来描述行为。

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

(二)条件的表述:

条件是指学习者表现为当时所处的环境因素。

换言之,它说明了再以后评定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评定。

包括:

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因素。

(三)标准的表述:

标准是指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

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整性如何”、“在多少时间内”、“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系。

10.试述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分类。

(一)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

(1)知识:

a.内容,包括特殊与一般知识、处理知识的方法与手段等。

b.说明,培养学生以回忆可再认法记忆概念或事实。

(2)理解:

a.内容:

包括翻译、解释与推论所提示的材料。

b.说明:

培养学生领会人际间彼此交流沟通讯息的能力。

(3)应用:

a.内容:

包括原理、法则、理论、概念与历程等的应用。

b.说明:

培养学生应用抽象概念、法则、原理、议论与方法等于不同情境的能力。

(4)分析:

a.内容:

包括要素、关系与组织原则的分析。

b.说明:

培养学生将整体分解成各种因素的能力。

(5)综合:

a.内容:

包括独特的讯息交通、操作计划与抽象并系的产生。

b.说明:

培养学生处理因素、部分与片断的能力,并知道如何将它们整合成一合理的或新颖的整体。

(6)评价:

a.内容:

包括依内在证据与外在标准而判断的知能。

b.说明:

培养学生对资料与方法以质与量下正确判断的能力。

(二)情感的教学目标分类:

(1)接受:

a.内容:

包括感觉、接受意愿,与控制或选择的注意。

b.说明:

培养学生感觉并愿意接受耳濡目染的能力。

(2)反应:

a.内容:

包括反应、默许、意愿与满足。

b.说明:

训练学生从单纯的感受到外界刺激到反应的满足能力。

(3)评价:

a.内容:

包括接纳与选择价值,从而自我约束。

b.说明:

培养学生对某事物赋予价值,进而爱好有价值之事,终于献身于有价值之事。

(4)组织:

a.内容:

包括价值的观念化与组织。

b.说明:

训练学生将各种价值予以整理归类,然后予以系统地组织,使价值间不相冲突,反而彼此隶属、相互作用。

(5)价值的性格化:

a.内容:

包括价值的类化与性格化。

b.说明:

(三)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

(1)整个身体的运功。

(2)协调细致的动作。

(3)非语言交流。

(4)言语行为。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1.解释下列概念:

发展:

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头——尾梯度:

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

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作头—尾梯度。

组织:

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他称之为组织。

适应:

调节环境的倾向。

平衡:

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同化:

是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

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更远控制的脚部。

发展是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进行的,这叫近末梢梯度。

儿童智力的发展顺序首先是从感觉运动的水平开始,向主观的直观“前概念水平”的运算发展;接着,就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更进一步,又发展到形式的、抽象水平上的逻辑运算。

3.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综合的分化;

(二)平衡化;(三)概念化;(四)社会化;(五)个性化。

4.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环境;

(2)成熟与学习;(3)社会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主观能动因素。

5.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乳儿期(0岁-1岁)——哺乳期。

(2)婴儿期(1岁-3岁)——婴儿期。

(3)学龄前期(3岁-6或7岁)——幼儿园时期。

(4)学龄初期(6或7岁-11岁或12岁)——小学时期。

(5)学龄中期(11岁或12岁-14岁或15岁)——初中时期。

(6)学龄晚期(14岁或15岁-17岁或18岁)——高中时期。

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若干不同而相继的阶段,各阶段都具有某些特点。

(一)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此阶段婴幼儿全神贯注于他们的感觉和运动的活动。

(二)思维准备阶段——2岁至7岁,此时期儿童开始以语言或符号代表他们将经验的食物。

其认知活动为身体运动与知觉经验。

(三)思维阶段——7岁至11岁,此时期儿童已能从具体的经验或从具体事物所获得的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

(四)抽象思维阶段——11岁至15岁,此时期的青少年于认知上开始进入成人的抽象思维期,此时期思维抽象地超越时、地、空间,偏重普遍性而非特殊性。

7.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8.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一岁。

(2)自主到羞怯、怀疑,从二岁到三岁。

(3)主动对内疚,从四岁到五岁。

(4)勤奋对自卑,从六岁到11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十二岁到十八岁。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

(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9.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艾里克森视人格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以解决危机的整个人生历程,因此社会与教育对个人人格的影响为终身之事。

早期培养信赖等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与其对不良人格防微杜渐,不如积极培养健全人格。

10.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柏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去关心他人的福利而进行的。

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每一阶段包含两个时期。

六个时期依序发展,层次不得紊乱或倒置。

(一)水平A:

前习俗阶段

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

第二期,操作与关系倾向。

(二)水平B:

习俗阶段

第三期,人际关系与补同阶段。

第四期,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的定向。

(三)水平C:

后习俗阶段

第五期,社会契约方法定向。

第六期,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

11.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有效地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

(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负责教养者不应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解释下列概念

学习(广义):

希尔加德等人定义为:

“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加涅则认为:

“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

这种变化压迫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

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学习(狭义):

特指人类的学习。

消退:

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称为消退。

恢复:

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被称之为恢复。

类化:

对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被称为刺激类化。

分化:

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不类化的现象。

强化:

是条件刺激与无关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正强化:

增加刺激,增强行为。

负强化:

减少刺激,增强行为。

惩罚I:

增加刺激,抑制行为。

惩罚II:

减少刺激,抑制行为。

次级强化:

是利用继起强化物或次级强化物进行的。

发现学习:

是指不提供现成的学习内容的答案,经过学习者自己发现而进行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

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过程,简而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接受学习:

是指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主要经过概念和命题同化形式来完成的学习。

心向:

是指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代表性学习:

是指学习每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概念学习:

既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

命题学习:

是学习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

下位学习:

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在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上位学习:

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既不存在上位关系,又不存在下位关系,只是和认知结构中的某些观念具有一般的吻合性时,新知识则可用原有知识进行类化成外推获得,并与原有认知结构产生一种并列的组合,可能产生联合意义。

这种学习称作并列结合学习。

同化:

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概念、命题)理解新知识。

2.学生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2)组织计划性。

(3)有效性。

(4)年龄差异性。

(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3.试分析日常对学习的片面理解。

(1)只有给予奖惩,学习才发生。

(2)学习就是获得和吸收事实材料,获得越多,学得越多。

(3)凡是认真教过和学过的东西能永久保持。

(4)掌握最好的就是练习最多的。

(5)教等于讲述,学等于接受讲述。

(6)学习活动必定是乏味的,是一件苦差事。

(7)一切学习都应该是有趣的。

4.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

(一)准备律;

(二)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三)效果律。

5.试分析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6.简述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进一步发展了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被模仿者(榜样)受到奖赏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

他的理论最突出的特点如下:

(一)强调观察式学习或替代强化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