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3251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真正推阐、论证“西学中源”之说,传之系统化、定型化,并对当时及其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康熙时期的梅文鼎。

梅文鼎精研中算西算,会通中学西学,他在肯定西学长处的同时,接受王锡阐“西说原本中学”的说法,认为西方的天文、数学等知识,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与此相应,传教士出于其自身的目的,在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授手段之时,也有意迎合中国知识界“西学中源”的说法,把西方代数学的译名“阿尔巴尔”直接解释为“东来法”,也称之为“中国法”。

考察“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及其流传,可以看到,其着眼点在于接受西学,吸纳西学,它反映了当时的学人士子对以西学为代表的外域文明一种接纳的心态,一种开放的意识,一种融合的观念。

事实上,作为理解和论述中西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西学中源”说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相当的积极作用。

可以说,“西学中源”说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西学传播的障碍,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及其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西学中源”说的出现及其流行,还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知识界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重视。

明末李之藻、徐光启等学者在学习、接受西学,翻译西方书籍之时,已对中国古代天文、历算等传统科学的长期式微乃至漂没不传深感痛惜,试图对传统学术“斟酌去取,用所译西术骈附”。

清初学者在倡导“西学中源”的同时,大多重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掘和推阐,并在此基础上会通中西,取长补短。

其后,伴随学术潮流的变化,惠栋、戴震、钱大昕、焦循等汉学家继之而起,纷纷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和研究,由经而史,由天文算学而诸子百家,不仅使一大批珍贵的古代文献典籍得以重见天日,而且发掘出其中蕴含的学术文化价值,从而为中西文化的进一步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借鉴的思想资源。

再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西学中源”说是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稳定环境下的中国学人士子,首次面对汹涌而来的异质文化之时,对中西文化关系及相关问题所做的初步解答。

由于当时的学人士子昧于世界,不了解西方文明,对欧洲的历史知之甚少,尚未形成全球观念,但又希望学习西方科学,愿意接受西学,尤其是要排除来自守旧人士的阻力,因此只能将西学这一新事物与中国传统的文明相比较、比附,从自己所熟悉的知识中寻找认识、接受新事物的根据,“西学中源”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应该说,它是时代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并且与晚清时期出现的“中体西用”说先后相继,相辅相成,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有识之士面对外来文化的独特思考,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包容吸纳西方文明的独特路径。

(节选自黄爱平《明清之际“西学中源”》,有改动)

6、关于“西学中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初年,一些学者由中学西学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

B、康熙时期的梅文鼎,推阐、论证“西学中源”之说,使之系统化、定型化,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C、为了帮助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之时,有意迎合中国知识界“西学中源”的说法。

D、“西学中源”说反映了当时的学人士予对以西方为代表的外域文明一种接纳的心态,一种开放的意识,一种融合的观念。

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学中源”说是理解和论述中西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它从根本上扫除了西学传播的障碍,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B、“西学中源”说除了在科技传播方面的作用外,它的出现及其流行,还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知识界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重视。

C、明末的一些学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历算等传统科学的长期式微乃至洒没不传深感痛惜,诬蔑科用西方学术挽救传统学术。

D、清初学者在倡导“西学中源”的同时,大多重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掘和推阐,并在此基础上会通中西,以长补短。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批汉学家致力古代典籍的整理和研究,研究领域广泛,成就斐然,为中西文化的进一步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借鉴的思想资源。

B、首次面对汹涌而来的异质文化,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稳定环境下的中国学人士子,思考中西文化关系及相关问题,产生了“西学中源”说。

C、明清之时的学人士不了解世界,但又愿意接受西学,并受到保守人士的干扰,因此就从自己所熟悉的知识中寻找认识、接受新事物的根据。

D、“西学中源”说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有识之士面对外来文化的独特思考,体现出中体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优于西方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2019-2020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含答案

公讳锡,字昌龄。

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授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

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馀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七年,为开封府推官,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

当时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待讲禁中,方召,而公以谪法。

久之,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邢部。

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

成教钤辖司奏请不以南郊①赦除其罪,从之,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

有诣阙诉者,邢部详覆官以为特敕②遇赦③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

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

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④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

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

于是贵成女使有奏谳⑤,上薄其罪,付公监决,曰:

“此人平恕,可任也。

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⑥,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

清贶坐杖,配沙门岛,行两日死。

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故杖清指,故杖清贶,杀之灭口,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

未几,仁宗即寤,罢者皆复,而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

南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

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颖、蔡流人。

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

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

以熙宁元年正月二十日卒,年七十八。

(有删改)[注]①南郊:

帝王王祭天的大礼。

②敕(chi):

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③赦:

赦免。

④编敕:

法典。

⑤谳(yan):

将审理案件的情况向朝廷上报。

⑥赇(qiu):

贿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取凶恶籍:

登记

B、虽数赦犹论如法论:

讨论

C、上薄其罪,付公监决薄:

减轻

D、御史又劾府然宰相指希:

迎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方召,而公以谪去公于议法多如此

A、B、

蟹六跪而二螯亦将有感于斯文

乃悉罢知府、推判官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

C、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11、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孙公“仁恕”的一组是

①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馀一以仁恕②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洒务③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④上簿其罪,付公监决⑤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⑥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胡的一项是

A、孙锡有治理能力,执法宽容。

他在仁和县任职时,软硬兼施,人们对他又爱又畏;

他对两次大赦都没有免罪的人予以赦免。

B、孙锡深得皇帝信任。

他认为开封府的一些做法不好,皇帝表示赞同;

皇帝把一些案件交给他处理,认为他可以任用。

C、本文撷取了孙锡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他为官的几件事,表现了一位古代官员高尚的人格,同时含蓄地批评了他的一些缺点。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拿邢部官员与孙锡对比,用提点刑狱与孙锡对比,突出了孙锡的形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1)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

(4分)

(2)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

(3分)

(3)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颖、蔡流人。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

拟古(其二)

陶渊明

仲春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驴,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别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②石,君情定何如?

[注]①遘(gou):

遇。

②匪:

非。

(1)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的妙处。

(2)简要分析诗的后面六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子曰:

“▲,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政》)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2)既见复关,▲。

(《诗经·

氓》)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3)是日也,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4)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五、(12分)

16、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字。

《文汇报》讯上海泓盛2012秋拍会最近征集到1867年伦敦原版初印硬皮精装《大清国地理全图》。

该全图尺寸为17.3×

11.1cm,保存较好,内收录的大清国地图,清楚地标注出钓鱼岛(TiaYuSu/闽南语发音标注)属于中国领土所辖范围。

该全图系第三国(英国)出版,由此可知钓鱼岛属于中国,当时便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共识。

该本全图源自北美重要私人收藏家之手,其身世颇为传奇。

据世界最大联机书目数据库——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以后检索数据及相关资料可知,这本为目前已知世界上仅存的四本之一,亦或许是唯一一本流传于私人之手的《大清国地理全图》。

另外存世的3本分别在英国伦敦图书馆、美国加利福尼亚国家图书馆和英国受丁堡大学图书馆。

17、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为这幅画拟写一个标题(不得以“无题”为题)。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

 

(1)画面内容:

▲(不超过60个字)(2分)

(2)标题:

▲(不超过8个字)(2分)

18、为传承中华文化,学校决定举办“唐宋名篇音乐朗诵晚会”。

请你为节目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含标点符号)。

(5分)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本次列车的终点

王安忆

陈信从新疆回到上海后,过惯了独自一人省心的日子,可如今感到真烦心。

第二天是厂礼拜,他天不亮早饭没吃便出了门。

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

在空阔的北方过惯了,在上海总感到气闷。

他顺着江岸向前走去,前边是外滩公园。

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

记得很久以前,水不是这么直接落在水面上的,水珠子落在一把伞上。

伞下是一个妈妈,搂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挤在一起躲雨。

他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座雕像时,是多么惊讶,多么喜欢。

现在想起来,雕像在冥冥中引导起了共鸣。

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

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带着他们三个,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什么苦都吃过了。

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

有一次刮龙卷风,四口人全挤在大床上,紧紧抱成一团。

闪电,霹雳,呼啸的狂风,引得大家又害怕却又兴奋。

弟弟夸张地尖叫着,妈妈笑着诅咒老天,陈信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

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

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

水,落在空荡荡的水面上,激起一个个单调而又空洞的水圈。

一滴水珠落在他撑在池边的手背上,他忽然意识到,这水珠是从自己脸颊上滚落的。

今天……他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

商店开门了。

他走到一个橱窗跟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脚。

他感到心里忽视什么被唤回了,是的,被唤加了。

他离开上海时,心中留下的一片金色的记忆。

这记忆在十年中被误认为是上海了。

于是,他便拼命地争取回来。

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然是失去了。

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下了人行道。

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的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

新疆那个地方支孙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是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

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

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新切和温暖。

看来,大有大的难处,小,却有小的好处。

他身不由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走向哪里。

他很茫然,十年里那点渗透他心灵的、苦苦的而又是甜甜的罹,消失了。

十年里那种充实感也随即消失了。

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

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

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

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

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鸟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

虽然是朦胧隐约的,他确实是光。

“阿信!

”他转脸一看,见马路上,一辆公共汽车窗户里,伸出大歌的半个身子,向他伸着手,他背后还有大嫂。

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掉转身子追着汽车跑去。

大哥一把抓住他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看着他。

他心里一酸。

大嫂也伸手抓住他:

“阿信,你可别想不开!

“你们想到哪儿去了!

”阿信笑了,眼泪也滚了出来。

“回家吧!

”哥哥说。

“好的,回家。

”他忽然感到差愧,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做王牌随时甩出去而感到羞愧。

妈妈、哥哥、弟弟、嫂嫂,都有十年的艰辛。

当然,人生中,还不仅是这些。

还有很多很多的欢乐。

比如,林荫道、小树林、甜水井,天真无雅的学生、月牙儿般的眼睛……可全被他忽略了。

好在,还有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

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

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

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是一个十年,是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

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

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怕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

(节选自王安忆《本次列车到终点》,有删改)

19、小说第2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

有什么作用?

20、结合文意,简要赏析第7段。

21、小说中陈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22、小说的题目是“本次列车到终点”,有人说,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一段却写了“又一次列车即将”,这不合情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2题。

冯其庸:

不灭求学求真之心

李扬

冯其庸先生出生在江苏无锡北乡前洲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的小学、中学,读读停停,靠的是一边种地,一边刻苦自学。

其间,又经历了八年抗战,饱尝黍离之悲。

“那时我的读书环境,就是种地,放羊,躲日本鬼子。

”冯老回忆道。

小学5年级失学后,在战乱的苦难中,他醉心于读书、写字和画画,在种地之余,沉醉其中。

没钱买书,他东借西借,不论小说戏曲、唐诗宋词,或论、孟、左、史,只要能借到他就如饥似渴地读,“天天读到深夜,早晨下田地前也要读,从地里回来,泥腿没洗净就进屋看书”,冯先生忆道。

如此3年自学下来,他竟读了许多书,有的甚至能背诵。

冯老还回忆,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他被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所震憾、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

冯老的记忆力十分惊人。

提起儿时读过的书时,能立即出口成诵;

在谈及早年的良师益友时,更是记忆犹新。

他忆起20年那年在无锡工业专科学校时,拜识了山水画家诸健秋,诸先生特许他入画室观其作画,还说“看就是学”。

自此,冯其庸在诸先生画室观摩半年,由此略知山水画之门径。

他的两位国文老师,诗人顾钦伯和词人张潮象都赏识他的文才,当他们与诸健秋一起组织“湖山诗社”,便邀冯其庸作诗,于是他写下生平第一首诗:

“东林剩有草纵横,海内何人续旧盟。

今日湖山重结社,振兴绝学仗先生。

”张先生看后,批语“清快,有诗才”。

诸先生则以所画扇面赠之。

在无锡工专他仅读了一年,即因贫失学,但是这一年却是他在诗词和绘画上启蒙的一年。

1946年春,他考入无锡国专。

冯先生说,在无锡国专读书的三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得遇许多名师指点,为他奠定了走上学问道路的基础。

周谷城讲授中国通我,童书业讲授秦汉史,蔡尚思讲授中国思想史,朱东润讲《史记》、《杜诗》,刘诗荪讲《红楼梦》,冯振心讲授文字学等,使他眼界胸襟大开。

一次,学校请来钱穆先生讲座,钱先生讲到做学问要从大处着眼,“我见其大”,不要一开始就钻牛角尖。

“这时我影响很大,我以后治学就力图照着去做。

”冯先生道。

在上世纪50年代冯其庸已经认真研读《红楼梦》了。

冯先生研究《红楼梦》是从研究曹雪芹家世入手,他坚持文献研究与地面调查、地下发掘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曹雪芹的家世在这三方面都有丰富而可信的第一手史料,特别是他发现了《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对它进行了长时间调查和考证,找到了大批有关曹家的早期信史,从而对曹雪芹的祖籍得出了确凿无无的结论——辽宁的辽阳。

由《西游记》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而《大唐西域记》,玄奘西天取经的形象在他少年时代的求学历程中成为不灭的明灯,而他后来锲而不舍的奋斗经历,也无不打上了玄奘“诚重劳轻,求深愿达”的精神印记。

自1986年至2005年的二十年间,冯先生以古稀之年陆续完成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壮举,实地踏看了玄奘取经在中国境内西行和东归的全部路线,拍了近万幅照片。

他曾有诗云:

“看尽龟兹十万峰,始知五岳也平庸。

他年欲作徐霞客,走遍天西再向东。

”1998年8月,冯其庸先生第七次到新疆,再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找到了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东归后1355年来第一次被发现。

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存疑了一千多年的问题豁然开朗。

2005年8月15日,冯其庸先生以83岁高龄第三次上帕米尔高原,为玄奘立东归碑记。

这一年9月26日,他由米兰进入罗布泊,到达楼兰,又要龙城、白龙堆、三垄沙,入玉门关到敦煌,在大沙漠死亡之海里停留17天,终于确证了玄奘取经东归的最后路段。

冯先生曾说:

“予少读玄奘法师传达室,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

”这样的为学与为人理念,他一生坚持践行。

从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玄奘精神在今天的复兴。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9、从本文看,冯其庸在学术上有哪些突出成就?

请简要概括。

20、文章引用了冯其庸的两首诗和一些谈话,这些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1、冯其庸在学术研究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

22、一个人的童年和青年的经历对其一生有什么影响?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两只青蛙相邻而居。

一只住在远离大路的深水池塘里,另一只却住在大路上的小水坑中。

住在池塘里的青蛙友好地劝住水坑的邻居搬到他那里去,说那将会生活得更好、更安全。

可是邻居却说舍不得离开习惯了的地方,不想搬来搬去。

结果,住在小水坑里的青蛙被路过的囝子压死了。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电;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