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文档格式.docx
《怎样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过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育家加里指出: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父子和母女,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教学效果就愈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
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诚然建立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进活动,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第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教师要既做先生,又做学生,只要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此时教育教学才有可能走向自由。
例如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有困难,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切不可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一定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第二要热爱学生。
我们都知道,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热爱是教育的保证,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
没有教师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思想、情感、知识的综合载体。
第三要了解学生,因为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我们的教育就难免是偶然的教育目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乐学也就只能是缘木求鱼,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知道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跳一跳,够一够,达到在原有的起点,切合自己的实际来有所提高,否则,标准低了,学生学起来注意力不易集中,觉得不够解渴,造成兴趣提不起来;
标准高了,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老师在给学生设计提问时,一是要因人而异,恰到好处地去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学,才能掌握好更多的知识。
其次,要想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创设好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美好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出思维的极大活力,为学生乐学创造了条件,第一,教师要在讲授课文时,巧妙构思,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学习《挑山工》一课时,老师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从文题入手,设计这样的问题:
挑山工是干什么的?
你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什么?
带着学生默读,想课文先写什么?
接着什么?
最后又写了什么?
学生知道了挑山工的职业,及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问题。
同时理清文章的写作程序,也就是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作者是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受到激励的思路表达中心的,把段落大意连起,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环节是要求学生逐段去读,品味含义,深入体会其中的意思,教师可以用挂图,告诉学生挑山工的工作环境,看看挑山工的样子,用幻灯告诉学生挑山工是怎样走折尺形的路,用活动教具,使学生认识挑山工走的路比游人长的道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似早就与挑山工同呼吸,共命运,自然就理解并总结出挑山工说的话的真正含义,总之,问题设计的好坏既表现教师对教材驾驭和了解的程度,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教师一是做好学生的帮手,帮助他们扫除障碍,克服困难。
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
当教师像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教学中要“学会”到“会学”转化,指导学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文章本身结构相似的特点,采用教、扶、放的方法,最后一段是在前两段老师讲授的基础上去自学,使学生获得自学的快乐,达到乐学爱学,形成能力。
第三,转变学生怕学到爱学的过程,很多学生最怕写作文,提笔便感到无话可说,简直是厌烦透了写作文。
此时,教师要使学生去深入地体验生活,例如:
带领学生郊游,寻找春天的脚步,这样学生就不会无景可写,无情可抒了,有了直观的感受自然就有的可说,有的可写了。
例如:
要写游戏,老师可先带学生共同玩游戏;
要写一件事,老师可与学生一起表演小品。
另外,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习气氛,变死学为活学,无论识字、造句还是说话、作文都要避免死教、死学,老师一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课堂提问板书、练习等教学活动都要注意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智能。
第二,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习是一切正常人的基本需要,学生的学习既是自身的任务,又是自身的需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
当然,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潜能和学习水平不同,其学习需要也不同,教学中就要不同对待。
有的需要点泼,有的需要辅导,有的需要鼓励,有的需要补课,尤其是对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查缺补漏,下到功夫。
第三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个性特长,语言学科注意发展个性特长,既要学扎实,又应学得轻松,然而机械地死记硬背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如:
几十遍地抄词,千篇一律地归纳段意,严重地忽视了教学理论与记忆规律。
改变这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教学弊病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
因为它对于学生不只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对学习发展和学习情绪的摧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孩子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孩子,使学生和你心心相印、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策略论文
[关键词]课堂举手激励有效方法
一、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变“被动”举手为“主动”举手
对于课堂而言,教师最需要关注的自然是学生是否积极思维、有效进行思考。
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认真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在很大程度上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关注所学的课堂知识。
根据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先是一反原来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的做法,在一个问题提出之后,让认为自己不会回答的学生举手示意,让会的学生则无需举手,教师会在没有举手的学生中叫人回答。
这样做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问题一旦提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得认真思考,确定自己会与不会,不会出现以往那样由于侥幸而懒于思考、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至少不会太普遍。
然后,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评价让学生感觉无论自己回答得怎样,只要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是“安全的”,都可以很体面地坐下去。
让学生理解回答得对、错都是正常的。
二、控制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激励学生积极举手
学生上课不举手,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问题设计的质量不佳。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巧妙地设计教学兴奋点。
首先,要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
问题设计难度过大,指向性不强,会让学生不敢作答;
设计得过于简单,没有什么思维价值,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又会觉得不屑于回答。
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人人能回答,同时又能够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不同水平的回答,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思考的层次可以不一样。
其次,要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思考与合作学习。
中学教学内容多,教师设计的问题太多,必然会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过程。
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细致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率就会很高。
时间一长,挫伤了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在探究式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公务员之家
三、改进举手方式,唤发学生举手的积极性
丰富的举手形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有效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举手的姿势不应该只是整齐划一的“五指并拢着举”,也可以是“高高地举起手”,这样一种肢体状态传递的是自信、有把握,而“低低地举起手”则代表的是一种犹豫、不确定。
“低低地举起手”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孩子“想举手”的愿望,同时也激励他们进步。
教师应特别关注那些“第一次”举起手的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优异表现,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由衷的颌首,都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鼓舞,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信心,这样,从“低低地举起手”慢慢发展成“高高地举起手”是可以预见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在举手的时候“激动而不躁动”。
当然举手方式的变化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譬如,形式要简单,并且变化不宜过多等。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相关介绍
课堂上总有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胆小而不敢发言、羞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尤其是一上讲台面向大众,就不知所措、心跳加快、小脸通红、说话打结。
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对当众讲话产生恐惧心理,习惯于在课堂上蜷曲一隅,做忠实的听众,有什么想法总是“闷”在心里,往往很容易被边缘化,甚至诱发心理疾病。
有人说:
“讲话能力也是生产力。
”老师更应对这些怯于表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呵护与激励。
一、敢于表达——学生在融洽的课堂环境中放松心态
学生怯于当众讲话主要来自其胆小、心理素质差。
并非是不能“为”,而是不敢“为”,害怕自己受大家目光的关注。
这就需要老师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尊重、理解、鼓励,心灵间建立起信任感,依恋感。
老师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出土之初的幼苗来细心呵护,学生把老师当作他们的知心朋友,同学间心无罅隙共成长,从而消除彼此的心理、情感隔膜。
教师要克服焦躁情绪,用宽容的心态、等待花开的心结、温和的态度、亲切的口吻、幽默的话语、慈爱的笑靥创设出人性化的课堂气氛。
对于那些腼腆的学生,老师经常走近他(她)们,拉拉手,拍拍肩、摸摸头,这种近距离交往,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让学生放松身心,甩掉思想包袱,从而敢于表达。
二、勇于表达——学生在充满激励的氛围中自我超越
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很少主动举手,老师“邀请”到了,也总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声音亦是细若蚊蝇。
这时,老师的激励、引导往往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开启学生尘封的心扉,催其奋进、自我超越。
老师一个鼓励的目光,一声亲切的“你来试试好吗?
”一句恳切的“不要放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
”“一个具有当众讲话才能的人才能成大器。
”……都能够鼓动学生跃跃欲试,尝试探索自己的未涉足领域。
同时教师要把学生表达能力作为评定学生学习优劣的重要标准,这样的氛围可以“逼”学生自加压力,挑战自我。
万事开头难。
一位哲人说过:
“只要向前跨出一步,就有了起点,尽管离终点还很遥远……”
三、勤于表达——学生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表达历练
首先,要持之以恒。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老师要摈弃一蹴而就的浮躁,坚持不懈地嘱意关注那些性格内向学生的成长,长期为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针对他们当众交流中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个性化的悉心指导和激励。
其次,要循序渐进。
老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宽容学生目前的拘谨,以发展的眼光相信学生一定会在不断的表达历练中一步步蹒跚前行、战胜自我。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中要精心创设梯度,比如:
课堂交流可以由读课文过渡到读自己创作的文字;
由说一句话过渡到说一段话;
由表述自己的想法过渡到自由辩论;
由诵读文本过渡到表演文本,从而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逐步提升的过程。
四、善于表达——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参与交流
性格内向的学生思维往往比性格活跃的学生“慢半拍”,因而老师不能过于奢求他们演绎“即兴演讲”的精彩。
要有意识地提前布置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有所准备,避免学生一时大脑中难为“无米之炊”而发懵、茫然不知所措,导致其泯灭当众表达的信心。
比如就“怎样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暑假”话题,老师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孩子们分头准备,学生在做了细致缜密的思考和书面准备的基础上再到课堂上演讲自然另有一番风景。
同时要让学生多做“准备活动”。
即使学生在课前已经做好了准备,上课伊始,老师也不要急于让学生“崭露头角”,可以先让学生在座位上对自己将表述的内容进行静思默想,疏理思路,同桌间进行一番演习,热热身,找一找感觉,也练一练胆量,并且请同桌帮助其指点一二,找出不足,加以完善。
这样,学生在充分酝酿和交流的基础上就能水到渠成地上讲台侃侃而谈,从容、自信、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随着学生交流质量的提升,学生交流的意愿和信心也在逐步增强。
-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乐于举手发言
课堂是学生习得知识、锻炼能力、启迪智慧的主阵地,学生的发展主要依靠课堂。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乐于举手发言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检测。
那么,课堂中,教师应该关注哪几个方面呢?
一、导语设计要巧妙
魏书生老师说: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
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
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
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
疑问是探索新知的导火索。
教师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追根问底的习惯。
当然设置的悬念要和授课的内容相互照应,结构浑然一体。
曾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的《燕子使楚》,就是用这样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开头的:
“春秋末期,齐国有个外交官,名叫晏子。
他个子很矮。
一天,齐王派他到势力强大的楚国去。
楚王想污辱他,叫人把城门关了在城门旁边挖了个洞,让晏子从洞中进去。
晏子一听,冷笑一声,说了几句话。
楚王听说以后,面红耳赤,只得开了城门。
晏子说的是什么话?
请翻到第18页……”寥寥几句,使学生的兴致高昂起来。
2、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这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通过复习、沟通、对比,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课文、新知识上来,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从而收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上课伊始,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随着歌曲的响起,师生一起回忆课文《赶海》,请学生说说自己对大海的感受。
接着我提出问题: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这样,让学生由了解海滩、海边,到了解海底世界,既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了学校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将有关描写大海的论文形成系列。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师可利用实物、标本、挂图、朗诵、歌唱等直观教具,以及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电化教材,把学生带入画面和课文意境中,通过音、形、色立体教学,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再加以适时因势导入新课,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如教学《荷花》,学生齐读课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看过荷花吗?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千姿百态……)学生答后,我趁势用课件播放出生机勃勃的一池白荷花。
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二、课堂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
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狼和鹿》一课时,找准关键处,可抓住“功臣、祸首”等词,层层设疑:
“功臣、祸首”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称狼是“功臣”,鹿是“祸首”?
从《狼和鹿》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这样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课文语言有了进一步的内化,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2、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
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题不应是随意而问,而应该经过精心设计研究。
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就不必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研究价值,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例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课文到最后,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发问:
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4、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
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一问时,在揭示课题后,教师可提问:
看到这个题目后,你有那些疑问?
请你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
教学方法灵活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保障。
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
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除了运用配乐朗诵外,我还搜集了不少的图片画面以及一些有关南沙的录像短片,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南沙丰富的物产、迷人的风光。
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个个学得兴趣盎然。
2、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中,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无疑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好处
3、重视拓展延伸,点燃求知的火花。
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这就是强调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所产生的学习的动力则是无穷的。
《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拉萨是陌生的、遥远的,拉萨的天空在头脑中的印象是模糊的,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查看中国版图,了解拉萨的地理位置,然后对拉萨的别名——“日光城”作了知识拓展,使学生对拉萨充满了憧憬,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为下一环节精读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
在教学结束之际,我又进一步拓展延伸:
“湛蓝的天空是拉萨这块圣地的窗帘。
课后,请同学们掀开这窗帘,走进西藏,走进拉萨,走进布达拉宫。
”此时的学生对拉萨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因为有了兴趣。
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搜集拉萨的图片和资料中去,使课堂学到的在课外不断得到补充与印证。
这些课外的作业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让语文的课堂内外同样充满活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举手回答问题。
1.明确举手发言的意义,让学生肯举手发言。
教师要表扬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时向学生阐明坐在座位上想好答案,与站起来说出答案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就要学会交流,要交流就要有勇气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光会想,不会说或不敢说,将不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
所以,现在就要抓住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让学生从自身的发展上,认识到举手发言回答问题的重要意义,从心理上认可举手,进而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
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平等、融洽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举手回答问题并不可怕,只是让教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想法。
同时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位学生所阐述的观点、看法,不论对与错,在情感上都要予以保护,使学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大胆举手发言。
3.强化表达训练。
首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多说。
可以利用课前3分钟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讲故事,播报新闻,即兴演讲等;
也可以充分利用分角色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