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386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四地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港泉一中,龙海二中”六校联考

2012—2013学年下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2013.3.27

一.课文名句默写(10分)

1.名句默写。

(10分,每题1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3),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蜀道难》)

(5),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6),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7),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9)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10),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3分)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所守或匪亲,化为豺与狼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虽有槁暴

3.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字词的一项()(3分)

A.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剑阁峥嵘而崔嵬Ks5u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词性活用分类正确一项()(3分)

①非能水也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⑤其曲中规⑥填然鼓之

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⑧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⑩谨庠序之教

A.①⑥⑨/②⑤/③⑦/④⑧/⑩B.①⑨/⑥⑩/②⑤/③⑦/④⑧

C.①⑥/②⑤/③⑦/④⑧/⑨⑩D.①⑥⑨/②⑤⑩/③⑦/④⑧

5.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三、诗歌鉴赏:

(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3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3分)

四.文化经典阅读:

(6分)

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选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

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

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

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2)这两则文字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

(3分)

答:

五、文学名著阅读:

(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秦可卿托梦给风姐说: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建议:

“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将家塾亦设于此。

”还说,不久就有一件美事发生,只是不可忘“盛筵必散”的俗语,后又赠言: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B.宁国府贾珍的儿媳妇秦可卿病亡,悲痛欲绝的贾珍决心要为儿媳操办一场隆重体面的葬礼,然而妻子尤氏这时却偏偏卧病在床,不能料理家事,于是贾珍想到要请精明强干的王熙凤过来帮忙。

C.宁府为秦可卿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宏大,北静王也来了,贾珍同贾赦、贾政三人连忙以国礼迎见。

北静王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并对贾政说,想见衔玉而诞的宝玉,宝玉很不情愿。

D.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受托来到宁国府理事,她早就盘算清楚了宁国府管理不善的五大病症,因此来到宁国府便因人治事,因事治人,对症下药。

荣、宁二府的各种事物应酬虽然繁多,却被凤姐打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上下的一致赞誉。

E.袭人决定让家里人给她赎身,于是便借赎身一事好好地规劝宝玉。

他要求宝玉:

不管你真喜欢读书还是假喜欢读书,我都希望你至少在老爷和别人跟前摆出个喜欢读书的模样来……宝玉很想留住袭人,表示听从袭人的规劝。

9.宝玉听说笑道:

“这有何难,我荐一个人与你权理这一个月的事,管必妥当。

”贾珍忙问:

“是谁?

”宝玉走至贾珍耳边说了两句。

贾珍听了喜不自禁,连忙起身笑道:

“果然安帖,如今就去。

宝玉推荐的人是谁?

请简述事情的经过。

六.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9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

“你不认得他。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

“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

“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

“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0.“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这段文字中王熙凤的肖像描写的作用是()(3分)

A.表现王熙凤的姿容俏丽。

B.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C.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D.表现王熙凤服饰的高雅华贵。

11.选出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和对贾母的第一段语言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黛玉对王熙凤的放诞无礼不满,贾母此语是为了缓和这种气氛。

B.黛玉对贾府的规矩产生怀疑,贾母此语则充满了对王熙凤的喜爱。

C.黛玉推测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贾母此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喜爱。

D.黛玉意识到贾母对熙凤的喜爱,贾母此语则是掩盖这种喜爱之情。

12.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王熙凤放诞无礼、先声夺人的出场是一种“宣告”:

各位听着,我凤姐来了;也是一种道歉:

老祖宗,我迟到了。

B.“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圆滑之至。

C.“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王熙凤一心都在贾母身上,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D.“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体现出凤姐对黛玉无微不至的真诚关怀,也显示了凤姐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威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

(15分)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

“林姑娘来了。

”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

“哎哟!

我来的不巧了!

”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笑道:

“这是怎么说?

”黛玉道:

“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宝钗道:

“这是什么意思?

”黛玉道:

“什么意思呢:

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

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便问:

“下雪了么?

”地下老婆们说:

“下了这半日。

”宝玉道:

“取了我的斗篷来。

”黛玉便笑道:

“是不是?

我来了他就该走了!

”宝玉道:

“我何曾说要去?

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命人灌了上等酒来。

李嬷嬷便出来道:

“姨太太,酒倒罢了。

”宝玉笑央道:

“好妈妈,我只喝一盅。

”李妈道:

“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喝一坛呢!

不是那日我眼错不见,不知那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喜欢,给了你一口酒喝,葬送的我挨了两天骂!

……”薛姨妈笑道:

“老货!

只管放心喝你的去罢!

我也不许他喝多了。

就是老太太问,有我呢。

”……那李妈听如此说,只得且和众人吃酒去。

这里宝玉又说:

“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

”薛姨妈道:

“这可使不得:

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

”宝钗笑道:

“宝兄弟,亏你每日在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烈,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从此还不改了呢。

快别吃那冷的了。

”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

可巧黛玉的小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

①“谁叫你送来的?

难为他费心。

那里就冷死我了呢!

”雪雁道:

“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

”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

“也亏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②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

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理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了。

李嬷嬷又上来拦阻。

宝玉正在个心甜意洽之时,又兼姐妹们说说笑笑,那里肯不吃?

只得屈意央告:

“好妈妈,我再吃两杯就不吃了。

”李嬷嬷道:

“你可仔细,今儿老爷在家,提防着问你的书!

宝玉听了此话,便心中大不悦,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

黛玉忙说道:

“别扫大家兴!

舅舅若叫,只说姨妈这里留住你。

——这妈妈,他又该拿我们来醒脾(开心)了!

”一面悄悄的推宝玉,叫他赌赌气;一面咕哝说:

“别理那老货!

咱们只管乐咱们的!

”那李妈也素知黛玉的为人,说道:

“林姐儿,你别助着他了!

你要劝他,只怕他还听些。

”黛玉冷笑道:

“我为什么助着他!

——我也不犯着劝他。

你这妈妈太小心了!

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了一口,想来也不妨事。

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吃,也未可知。

”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

“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

”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

“真真的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也不是。

薛姨妈一面笑着,又说:

“别怕,别怕,我的儿!

来到这里,没好的给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吓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

只管放心吃,有我呢!

……”因命“再烫些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

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13.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之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由此可见,三人劝宝玉的动机也是不同的,他们的动机各是什么呢?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6分)Ks5u

(1)薛姨妈的理由:

动机:

(2)薛宝钗的理由:

动机:

(3)李嬷嬷的理由:

动机:

14.结合上文来看,①“谁叫你送来的?

难为他费心。

那里就冷我了呢!

”②“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等句中加点词实际指代的意义是什么?

(6分)

①句:

“他”表面是指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_;“我”表面是指__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___。

②句:

“你”表面是指___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______

15“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一句中,“此”指代什么?

林黛玉奚落他什么?

(3分)

七.语言文字应用(9分)

16.找出下列字形或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3分)

A.敕造(chì)朱拓(tuò)敛声屏气不经之谈

B.牲醴(lǐ)银镯子(zhuó)放诞无礼娇生贯养

C.嫡亲(dí)猿猱(róu)俊眼修眉怯弱不胜

D.饿莩(piǎo)间或一轮(jiàn)沸反盈天孽根祸胎

1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古埃及文字和巴比伦楔形文字虽然比汉字来源可能更远,但早在纪元前就已经不再通行,而汉字延续至今仍然是正式通行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B.奥地利科学家是在阿尔卑斯山山脚下对云层中的降雨进行冷冻、收集、分析和提炼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C.她从《羊城晚报》上看到了南方医院采用新技术,为小儿麻痹后遗症、两腿长度不一的患者施行肌骨一次延长手术。

D.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3分)

相传金圣叹之子自幼聪慧,善长对对子。

一次他去参加童子试,途中采得鲜花一朵,边走边闻,不知不觉到了考场。

老宗师(主考官)坐在堂上,他赶紧将鲜花藏入袖中。

谁知主考官早已看到,随口①(xìxuè)道:

“小童子暗藏春色。

”他一听,知道事情已无法隐瞒,于是就对道:

老宗师②。

”老宗师听了,大笑了起来。

(1)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1分)

(2)根据拼音在①处写出汉字。

_(1分)

(3)请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使之与“小童子暗藏春色。

”形成一个对子。

(1分)

八.写作(70分)

19.材料一.有网友调侃我们的“黄金周小长假”出游,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走一趟而已”,国人老是抱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材料二.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其实,只要您善于观察,热爱生活,你会发现“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请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或“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

(1)写记叙文的同学只能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或“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为题目;写议论文的同学可以另起题目,但不得脱离材料。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港泉一中,龙海二中”六校联考

2012—2013学年下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答题卷2013.3.27

一、课文名句默写(10分,每个空格1分)

1.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每小题3分)

2.3.4.

5.

(1)   

(2)   

三、诗歌鉴赏题(6分,每题3分)

6.

(1) 

 

 

(2)  

 

 

四、文化经典阅读(6分,每题3分)

7.

(1)()

(2)

 

五、文学名著阅读(10分,每题5分)

8.()()

 

9.简答题

六、现代文阅读(24分)

(一)(9分)10.11.12.

(二)(15分)

13.(6分)

(1)薛姨妈的理由:

动机:

(2)薛宝钗的理由:

动机:

(3)李嬷嬷的理由:

动机:

14.(6分)①句:

“他”表面是指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_;

“我”表面是指__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___。

②句:

“你”表面是指___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______

15.(3分)

七.语言文字应用(9分)

16.()(3分)17.()(3分)

18.

(1)文中的错别字改为(1分)

(2)①处的汉字_(1分)

(3)②处的成语(1分)

八、作文(70分)

 

200

4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