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4188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

黑子最多的一年为太阳活动峰年;

黑子数最少的一年为太阳活动谷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

②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

③影响地球的气候。

④影响地球的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3.太阳系

(1)太阳系的构成 

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

太阳是中心天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

(2)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小行星带的位置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用肉眼看不到这些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状小行星带。

(4)九大行星公转的方向

九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轨道跟圆都很接近。

(5)①流星现象 

太阳系中的一一些固体小块闯人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

②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些流星体叫陨星。

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

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学研究的极好素材。

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测定,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

著名的陨石有中国吉林陨石等。

③流星雨 

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

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就形成流星雨。

4.彗星

(1)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

(3)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

5.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

(1)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6.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1.宇宙

(1)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间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2)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

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

(3)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1光年约94605亿千米),太阳系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2.宇宙的构成

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

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

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叫总星系,它有约距地球150亿光年的时空范围。

在这一范围内,由若干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如下所示:

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②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③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宇宙大爆炸论

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

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地延续下去。

4.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

时间 

人物 

主要学说理论

2世纪 

希腊科学家托勒密 

创立“地心说”。

该学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绕地球转动

16世纪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

18世纪 

康德一拉普拉斯 

“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5.恒星的演化

(1)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叫恒星。

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的时间)。

(2)特殊的恒星

①超新星:

亮度突增到原来的1000万倍以上的新星。

它是恒星最激烈的爆发现象。

②爆发结果是恒星完全瓦解成为星云,或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来的部分物质收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终结阶段。

③在银河系里,已发现四颗超新星,其中,以1054年所发现的超新星最为著名,最近发现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

(3)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

(4)恒星的演变过程

6.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1)地球的演化过程

(2)生命的诞生过程

原始大气中甲烷、氨气、水、氢气、二氧化碳等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酸、单糖等有机物,这些物质汇集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蛋白质、核苷酸等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一层膜,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宇宙空间2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①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及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等。

2.地球仪和地图

①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就是经线。

②纬线: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纬线。

③赤道: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④本初子午线:

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⑤经纬网:

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称为经纬网。

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

①一个经纬度只能确定地球表面的一个点的位置,地球表面的一个点也只有一个经纬度。

②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

,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通常用“E”表示(如34。

E);

以西的180。

属于西经,通常用“w”表示(如340W)。

③赤道为0。

纬线,由赤道到南北两极各分为90。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越往北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越往南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通常以300和600纬线把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

3.平面示意图

(1)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

(2)方向 

地平面上的基本方向有八个。

在地图上常用三种方向表达。

①用经纬网表达方向:

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用方向指示标表达方向:

在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标的箭头所指方向为北。

③在没有经纬线和方向标的地图上,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

(3)图例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地壳运动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

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的,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

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黏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

4.火山地震分布及地震灾害预防活动

(1)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

(2)地震灾害预防活动

①工程性防御措施:

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

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

5.地形

(1)主要的地形特征

①平原:

地面广阔平坦,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

②山地:

山高坡陡,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

③高原:

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起伏不大。

④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地势较为平坦。

⑤丘陵: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小。

(2)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

①山顶:

等高线封闭,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②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由山顶至鞍部,海拔降低。

③峭壁:

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叠合并处。

④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

⑤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

第三节土壤

1.土壤的结构

(1)土壤的成分

①土壤是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等构成的。

②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土壤的类型

 

土壤颗粒 

质地 

性状 

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 

颗粒较粗 

疏松,不易黏结 

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

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少,粉砂多 

颗粒较细 

黏性,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 

质地较均匀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

(3)植物对土壤的作用

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在母质中不断积累。

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植物根系有选择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随着生物循环的进行,养分元素在土壤表层不断富集。

2.土壤污染及保护

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现状 

危害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广,流失量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耕地退化、沙化,洪涝加剧,生态恶化 

植树种草,综合治理

土壤荒漠化 

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最为严重 

耕地减少,沙尘暴频发 

植树种草,合理开发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仍在不断恶化 

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监测和综合治理

第四节地球上的水体

1.水体的分类

地球上的水中96.53%是海水,只有2.53%是淡水。

淡水又可分为冰川水、地下淡水和其他水体。

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只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

2.水循环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通过水体的相互转化和水分交换,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宇宙空间3

3.水资源

①全球有60%的地区水资源缺乏,供水困难。

②我国是世界“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供水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2)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充分利用。

②防治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

③修建水库,进行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天气与气候

(1)天气的概念

①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②天气现象:

晴、阴、雨、雪等。

③天气要素包括:

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

(2)气候的概念

①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平均状态通常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

②影响气候的因素有:

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

2.人工降雨

(1)冷云人工降雨

①用飞机或气球把冷冻剂_一干冰喷撒到云中,使云内的温度迅速下降,这样过冷水滴极易冻结,从而可形成大量冰晶。

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

②云内播撒碘化银,形成大量人工冰核,从而使云中形成很多冰晶。

(2)暖云人工降雨

用飞机(或高炮、火箭)向云层播撒氯化钙、氯化钠等吸湿性强的微粒,将这些微粒作为凝结核,在云中吸收小水滴,小水滴相互碰撞合并成为雨滴,降落为雨。

3.空气质量报告

(1)空气质量报告的概念

空气质量报告是通过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它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首要污染物”等指标。

(2)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数值形式,分组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4.人类与气候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产生影响,包括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

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

(2)城市“热岛”现象

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形成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云雾增多的特殊气候。

物质科学1

3.物质的密度

(1)公式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单位:

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米3=l000千克/米3。

(3)测定:

①主要仪器:

天平、量筒(或量杯)。

②固体密度的测定:

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m,用量筒(或量杯)测出物体的体积V(形状规则的物体,可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后计算出体积;

不规则的物体通常用排水法),然后运用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密度ρ

③液体密度的测定:

用天平称出空的烧杯的质量m1,用量筒量取适量待测液体的体积V,将液体倒人烧杯中,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则待测液体的密度为ρ=(m2一ml)/V。

(4)密度的应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并可用于计算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4.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1)具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的固体叫做晶体。

(2)特点:

晶体吸热达到熔点时,就开始熔化。

在晶体在B点开始熔化,B点对应的温度T即为熔点,在B-C的过程中,吸热不升温,且固态物质逐渐减少,液态物质逐渐增多,到C点全部熔化成液态;

CD段是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3)晶体熔化的图象

(4)熔化和凝固的关系: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5)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晶体的熔点保持不变,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5、沸腾

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汽化分为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 

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蒸发吸热,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2)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水沸腾时的现象:

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说明:

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

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并有气泡产生,这时的气泡中主要是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有响声出现且逐渐增大。

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汽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

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局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3)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譬如气体打火机以及液化石油气内的液体都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在常温下液体化的。

火箭的燃料液态氢和液态氧也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制得的。

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4)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

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

在冰箱内(即冷冻室)要吸热使温度降低,在冰箱外(散热器)要把吸收的热放出。

故在冰箱内冷冻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液体变成气体。

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并在散热器放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

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5)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它们基本上都是空气中水蒸汽形成的,形成的位置为:

云、雪、雨在高空,雾在低空,露、霜在地面。

云:

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

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

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

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

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

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物质科学2

5.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相关防治措施

①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是世界“贫水国”之一。

②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很不平衡:

夏季丰富,冬季短缺,南多北少。

(2)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剧增的同时,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引起的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3)水污染的相关防治措施:

①工业上,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②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③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4)水的净化方法:

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等。

2.大气压强

(1)大气会从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如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吸管吸饮料、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等。

(3)大气压的变化

①离地面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小,因此大气压强也就越小。

②一般情况下,晴朗天气的气压较阴雨天气的气压高。

(4)大气压的单位:

帕斯卡(简称帕)、毫米汞柱等。

海平面附近的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x105帕=760毫米汞柱。

(6)大气压的测量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气压计包括水银气压计与无液气压计。

7.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

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污染物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烟尘排放、土地沙漠化等。

(3)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

(4)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减少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及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量。

②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1.物体的运动

(1)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①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③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做参照物。

2.速度与平均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量。

②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它不随运动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路程的改变而改变,且速度是一个定值,公式为V=S/t,式中S是指在,t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③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3)平均速度:

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公式为V=S/t。

①时间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

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除了用钟表外,实验室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间隔。

②长度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

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