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4215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农村建设学习材料Word格式.docx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

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

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

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

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

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比如,苏南地区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农业现代化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大省河南的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党的全会《建议》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

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

《建议》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

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

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

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

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

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

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

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

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事关全局,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作为制定一系列重农补农政策的核心和主题,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今后五年将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概括起来说,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新的内涵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思路;

二是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要求;

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把农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

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发展进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实稳步地进行。

各级党政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分类指导,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

同时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为建设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有一个好的开局,这对于鼓舞士气、鼓足干劲,十分重要。

要深入领会和切实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

当前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

要科学编制好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建设。

在建设中,应区分发展阶段和地域不同情况,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推进,切忌搞“一刀切”。

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

坚持以中心村为单位,以改善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完善各类基础设施。

要按照不同区域特点,形成地域特色。

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二、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起步很早,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早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市广大农民在农村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就胜利地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目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我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

几十年来,在历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而且成功地进了史无前例的体制改革和经济调整,继续保持了农村发展与建设在全国领先的骄人业绩,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中心,以推进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经济集约化、经营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生态优良化,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一,推进三个集中进程,农村发展的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切实加大农村“三个集中”的推进力度,显著促进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合理配置了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等方面的结构布局,全面提升了农村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农村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农村新型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建设规划体系。

根据统计汇总,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比例由去年底的36%提升到40%;

新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企业1299家,搬迁入园的企业498家,工业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产出占全市乡镇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底的54.6%提高到67.7%;

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的自然村488个;

新建农民安置小区89个,安置房面积292万平方米;

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7%。

  第二,推进保障帮扶进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得到进一步探索。

以实施“富民工程”为主线,精心组织“就业、保障、帮扶”三大工程,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10元,比上年增加895元,增长12.6%,达到了省定的小康标准。

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3884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2370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980元,同比增加739元,增长14.1%。

农村各类企业本地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87万;

全市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的农民37.54万人,覆盖面扩大到80%;

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参保农民41.1万人,参保率超过6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

“百村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实施,今年脱贫转化村将新增30个左右,累计超过50%。

“万户农民扶贫帮困工程”进展迅速,全市农村低收入农户的信息资料库已经建成,各项帮扶政策正在得到全面落实。

  第三,推进功能转换进程,都市农业的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提升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都市农业建设,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全市新建农业产业园、都市农业观光园5个,累计达到18个。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

农业外向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资”投入农业明显增速,全年工商、民间资本投入8亿元,外资投入5000万美元;

全市农产品出口企业50家,出口基地20个,年出口农产品8613万美元。

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0.1万亩,森林面积增加到12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3%,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指标。

大力推进绿色通道景观和河道防护林建设。

全市72.1%的县乡道路两侧已建成高标准景观通道,30%以上河道两侧、湖泊沿岸已建成防护林,45%的乡村道路已建成林荫道,超过20%的乡镇已建成环境优美乡镇。

新建成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32.4万亩,累计达到107.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173个,有机食品14个。

全年粮食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45亿元,同比增长5.3%。

第四,推进集约发展进程,乡镇工业的竞争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提升竞争能力”的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全市乡镇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

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5200亿元、1085亿元和3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2%、24.0%和23.3%。

规模经济进一步增长。

到10月底,全市41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329.87亿元、工业增加值652.25亿元、利税总额197.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2%、26.12%、21.84%,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总量的70%以上。

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2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最高的华西村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

外贸出口显著增长。

至10月底,出口产品交货值441.7亿元,同比增长36.8%。

园区经济加速增长,一批重量级工业园区脱颖而出。

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园区有50个,超100亿元的园区有9个,其中,华士、周庄两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超280亿元和260亿元。

民营企业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

到10月底,全市农村新增私营企业1750家,总数达到27230家,私营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182亿元、667亿元和201/乙元,同比分别增长35.7%、29.2%和31.5%,占全市乡镇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4%、74%和72%。

  第五,推进三大合作进程,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创新。

以“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

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进。

全年新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06家,累计达到236家,符合改革条件、年可支配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

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做大做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全市新组建浮动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119家,新增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的农民37.2万人,累计参加各类土地流转取得收益的农民比例达到44%。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健康发展。

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7家,累计160家,共有会员4.1人,带动农户14万户。

  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但制约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发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资性、转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双重制约;

通过扩大就业、充分就业而增力口工资性收入,依然面临市场竞争和自身能力的双重阻力,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等新途径。

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近年来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受产业层次和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没有明显缩小,农村环境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旧体制转换,村级经济发展的空间日益受到挤压、难度越来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径,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积极发挥村级经济替政府分忧、为农民谋利、保社会稳定的功能作用.

  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

  为认真贯彻党的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市委决定,从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以充分发挥其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到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一,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主要动因。

党的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力求农村面貌有明显的变化。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学习全会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体会到,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决策英明,意义深远。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切实加快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前一阶段,市委组织市委农工办等专门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听取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认真研究如何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在调研座谈中,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举措,使全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评估,在全省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

但是,对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目前的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社会事业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还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成了时代赋予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的神圣职责。

回顾历史,审视现状,对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市发展中有三个方面的规律非常明显。

一是要实现全市的和谐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所说那样,目前我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阶段,必须全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来只限于在城市发展中的政策体系、环境条件延伸和覆盖到全市农村,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差别,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要实现全市的率先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农村是难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教育程度等许多指标缺在农村。

必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

客观地说,目前我市的“三农”问题,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有条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可以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阶段。

总之,“三农”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时候了。

三是要实现全市的创新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无锡农村曾经创造过令人振奋的辉煌。

在新的历史阶段,无锡要实现创新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潜力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还是在农村。

农村作为全市的重要板块,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农村的各项创新创造,无锡农村的发展就能继续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也就能以农村发展的创新突破来破解全市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推动全市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可以预见,繁荣繁华看城市,实力水平在农村,这将是无锡全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市委研究决定把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总纲,也把其作为全市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设想从明年起,在全市农村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

通过以点带面,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大力推进全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确保到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为了组织开展这项争创活动,市委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同时,还专门邀请了北京和省里的“三农”问题专家,召开了无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高层专家审议会议,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征求省里有关部门的意见,最后形成了《无锡市委、无锡市政府关于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意见》。

  第二,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基本思路。

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在全市农村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充分发挥示范镇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贯彻全会精神,加快“两个率先”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本村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之策,坚持把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把乡村文明、素质提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坚持把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制度规范、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开拓创新,扎实苦干,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之路,创造了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动员和组织全市农村学习华西精神和华西经验,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和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全面实施农村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化、居住集中化、农民知识化、保障社会化、民主法制化、环境生态化步伐,全面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努力把全市农村率先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在总体上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指导原则:

  一是全面贯彻的原则。

就是围绕全会《建议》提出的5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