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4223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

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

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

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

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

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

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

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

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

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

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

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立方米。

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

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

——能源节约效果显著。

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

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

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中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

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

中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

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

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中国能源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以“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

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

在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

正负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

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

2006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近100%,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基本相当,单位电量烟尘排放减少了90%。

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

中国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

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

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

石油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

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

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

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

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

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

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

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

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

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

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二、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

中国能源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能源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地实现能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发展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国内能源的稳定增长,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促进世界能源的共同发展。

中国能源的发展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将给国际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为世界能源安全与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优先。

中国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节能技术研发,普及节能产品,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不断提高能源效率。

——立足国内。

中国主要依靠国内增加能源供给,通过稳步提高国内安全供给能力,不断满足能源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多元发展。

中国将通过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鼓励开发煤层气,大力发展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科学发展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多能互补,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

——依靠科技。

中国充分依靠能源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突破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提高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制造水平,开创能源开发利用新途径,增强发展后劲。

——保护环境。

中国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互利合作。

中国能源发展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坚持以平等互惠和互利双赢的原则,以坦诚务实的态度,与国际能源组织和世界各国加强能源合作,积极完善合作机制,深化合作领域,维护国际能源安全与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能源发展“十一五”(2006—2010年)目标是:

到“十一五”末期,能源供应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能源节约取得明显成效,能源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取得实质进步,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源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法律法规、预警应急体系和机制得到逐步完善,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全面推进能源节约

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节约资源的道路。

中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节能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到上世纪末实现了经济增长翻两番、能源消费增长翻一番的目标。

为继续深入推进能源节约,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中国政府始终将节约能源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的突破口和抓手。

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做到“六个依靠”:

依靠结构调整,这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

依靠科技进步,这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

依靠加强管理,这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

依靠强化法制,这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保障;

依靠深化改革,这是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

依靠全民参与,这是节能减排的社会基础。

制定并实施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期间能耗降低目标,并将节能任务具体落实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重点企业。

中国正在完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指标体系,将能源消耗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实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实施节能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节约能源,是中国缓解资源约束的现实选择。

推进能源节约,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中国坚持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全面推进能源节约。

中国坚持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构建能源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建立节能型的产业体系,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

完善节能技术推广机制,鼓励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对节能的推动作用。

中国全面落实能源节约的措施是:

——推进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

中国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作为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加强工业节能。

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重点领域。

中国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整体水平。

重点加强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

中国实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重点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节能管理。

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支持一批节能降耗的重大及示范项目,带动工业提高能效水平。

进一步完善工业行业能效标准和规范,强制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品,完善能效市场准入制度。

——实施节能工程。

中国正在实施节约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支持节能重点及示范项目建设,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

中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广泛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科学发展替代燃料。

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限制高油耗汽车,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

加快燃煤工业锅(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和余热余压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电机节能和能源系统优化,提高电机运行和能源系统效率。

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加快推广高效电器应用。

加快推广农村省柴节煤炉灶、节能房屋技术,淘汰高耗能老旧农机、渔船,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

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发挥政府对社会节能的带动作用。

加快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节能监测,创新服务平台。

——加强管理节能。

中国政府建立了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积极推进优先采购节能(包括节水)产品,选择部分节能效果显著、性能比较成熟的产品予以强制采购。

积极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带动社会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

研究制定鼓励节能的财税政策,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的节能融资机制。

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形成有利于节能的价格形成机制。

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制度,严把能耗增长的源头。

建立企业节能新机制,实施能效标识管理,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自愿协议。

建立健全节能法律法规,依法强化节能管理。

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倡导社会节能。

中国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倡导能源节约文化,努力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

把节约能源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利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和普及节能知识。

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努力建立全社会节能的长效机制。

四、提高能源供给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主要依靠本国能源资源发展经济,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远远高于多数发达国家。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具备了较强的能源生产供应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将首先立足于国内能源资源,着重优化能源结构,努力提高供应能力。

中国能源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

煤炭已发现的资源量仅占资源蕴藏量的13%,可采储量占已发现资源量的40%。

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为20%。

石油资源探明程度为33%,开始进入勘探中期,仍有较大潜力。

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为14%,处于勘探早期,资源前景广阔。

非常规能源资源尚处于开发利用初期,开发潜力较大。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很大。

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好的前景。

中国提高能源供应能力的措施是:

——有序发展煤炭。

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增加供给能力、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煤矿安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支持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普查和地质详查,规范商业性勘探,提高资源保障程度,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通过企业兼并和重组,形成若干产能亿吨级的大型企业集团。

继续推进煤炭资源开发整合,调整改造中小煤矿,依法关闭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小煤矿,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促进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鼓励实行煤电联营或煤电运一体化经营,延伸煤炭产业链。

提高煤矿机械化水平和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推进煤炭的清洁生产和利用,鼓励洁净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替代液体燃料研究和示范。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发展。

加强煤炭运输体系建设,稳步提高运输能力。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煤矿安全改造和瓦斯防治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积极发展电力。

电力是高效清洁的能源,建立经济、高效、稳定的电力供应体系,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国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电源结构。

在综合考虑资源、技术、环保和市场等因素的基础上,优化发展煤电,建设大型煤电基地,鼓励发展坑口电站,重点发展大型高效环保机组。

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

在保护生态、妥善解决移民问题的条件下,大力发展水电。

积极推进核电建设。

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

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电。

加强区域和输配电网络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

实行电力统一规划和调度,建立健全电力安全应急体系,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实行节能调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发展油气。

中国继续实行油气并举的方针,稳定增加原油产量,努力提高天然气产量。

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重点加强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等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积极探索陆地新区、新领域、新层系和重点海域勘查,切实增加可采储量。

深入挖掘主要产油区的发展潜力,加强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延缓老油田产量递减。

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积极开发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能源。

继续加快石油和天然气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国油气管网。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优先发展的领域。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已经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上网、全额收购、价格优惠及社会公摊的政策。

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资源调查、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的发展目标。

中国将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加快大型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推广太阳能热利用、沼气等成熟技术,提高市场占有率。

积极推进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发电等利用技术,将建设若干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

积极落实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扶持和配套政策,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和市场及服务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中国有7.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受经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仍有多数农村地区依靠传统方式利用生物质能源。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的一个特殊问题。

中国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中国通过实施“光明工程”、“农网改造”、“水电农村电气化”和“送电到乡”,同时充分利用小水电、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条件,解决了3000多万农村无电人口及偏远无电地区的用电问题,基本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中国将继续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生物质能利用、太阳能热利用等,为农村地区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

继续推广应用省柴节能灶炕、小风电、微水电等农村小型能源设施。

继续增加农村优质化石能源的供应,提高农村商品能源的消费比重。

继续加强农村电网建设,积极扩大电网覆盖范围。

积极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五、加快推进能源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能源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高度重视能源科技的发展,能源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有效地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全面发展。

2005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能源技术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推进能源技术进步,努力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和特点,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为能源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逐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组织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加强能源科技人才培养,注重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为能源技术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

中国把节能技术作为能源技术发展的优先主题,重点攻克高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和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实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引导社会投资节能技术应用。

重点研究开发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设备,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节能建材等应用技术。

加强能源计量、控制、监督与管理,积极培育节能技术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