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4351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2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教案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体知识——回忆录

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回忆录有“公撰”“私撰”两种。

回忆录具有以下特点:

(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

(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来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佃农(dià

n)祖籍(jí

)溺死(nì

妯娌(zhó

uli)和睦(mù

)私塾(shú

衙门(yá

)劳碌(lù

)差役(chāiyì

横蛮(hè

ngmá

n)不辍劳作(chuò

(2)词语释义

好劳动:

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

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

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

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语出《孟子·

滕文公上》)。

不仁,不仁慈。

节衣缩食:

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

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

指从各处设法凑集。

聊叙:

姑且谈谈。

聊,略微。

不辍劳作:

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辍,停。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通过朗读可以细细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1.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答案示例: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

其中,“爱”是基本感情,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2.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1):

作者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

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8段):

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第9-13段):

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儿子投身革命。

第三层(第14、15段):

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及其深刻的影响。

第三部分(16、17):

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3.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

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叙事方法:

倒叙、顺叙。

作用:

使文章的脉络清晰,内容安排极其自然。

4.请试着在第2-8段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用笔先标注出来。

第2段:

我家是佃农。

 第3段: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第4段:

母亲是个好劳动。

第5段: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第6段: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第7段: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8段: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5.作者回忆母亲,为什么选材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又是怎样将众多的日常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贯穿母亲一生的优秀品质是什么?

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

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贯穿一生的品质“勤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跳读、浏览等方式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通过那些日常琐事,对母亲忠厚、质朴、勤劳的形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文,深层次的感受母亲的伟大。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

(2)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3)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用横线画出第1段中点明主旨和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任劳任怨 

(2)为富不仁 (3)不辍劳作 2.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

 3.倒叙、顺叙。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及优秀品质,掌握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和文章的感情基调。

这节课,我们一起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回忆录这种体裁的特点,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水平。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

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具有哪些品格?

根据时间顺序完成下面的表格。

(出示表格,让学生回答)

时间

母亲所做(或:

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个性品质

作者小时候

1885~1900年前后

1905年

1908年

1919年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抗战以后1944年

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86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勤劳

3.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写:

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激之情。

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教师点拨:

反复,就是根据表达需要,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修辞方法。

反复的作用就是:

强调,以增强语气或语势;

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

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文章的结尾两个自然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

痛悼母亲的离去;

第二层意思:

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第三层意思:

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5.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主要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请找出来。

看看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并说说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

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

特点:

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6.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朱德是革命家,他的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

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

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再通过一个设问句“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发人深思,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

“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

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并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

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如何理解“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几句话?

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

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

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

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啊!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3.“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一句突出了母亲怎样的形象?

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

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

在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4.说说“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中“竟”字的含义。

“竟”字含义非常深刻,它既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格。

5.“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一句中的两个“永远”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个“永远”表达了母亲对献身革命事业的儿子的思念;

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我”对于年迈母亲的牵挂与惦念。

朴素的语言里流露出了母子情深。

6.如何理解“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两句?

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凸显母亲最大的特点——一生不曾脱离劳动。

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7.理解“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一句。

以可感的形象“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

在虚实结合的写法与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8.如何理解“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这句话?

在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

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9.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

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

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

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

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说说本文的中心思想。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2.学习了本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巧妙布局的?

作者深爱他的母亲。

对母亲的一生,值得回忆记叙的事情有很多。

本文主要精选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这一点作为重点来叙写母亲的一生。

文章选材精当,布局巧妙,重点突出,层次清晰。

课文开头先概括出母亲一生的特点“勤劳”,总领全文,后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回忆记叙。

中间,集中、具体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

写母亲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例如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线、挑水、挑粪;

写母亲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在大家庭里与长幼、伯叔、妯娌和睦相处。

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同时,还写到母亲同情、周济贫苦农民、憎恨为富不仁者;

教给作者“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高尚的思想品质。

2.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个自然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给予作者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文如其人。

朱德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

因此,有的同学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

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本文的内容是为了表达母亲逝世后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而母亲又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所以在写法上语言质朴,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也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更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感情。

如果运用华丽的语言,反而不得体。

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把自己心头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抒发出来,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自然成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无心于语言的考究,真情实感更加动人,质朴自然。

2.说说《藤野先生》与本在选材方面有何共同点?

用生活片段写人是叙事类文章运用较多的一种表现方法。

它要求捕捉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或刹那间的片段,来展现人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

3.学习了本文以后,母亲这个形象深入人心。

请试着将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比较,看看不同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各有什么不同。

母亲形象:

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中的母亲有一定的文化和才干,有丰富的情感,但闭锁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

她时刻不忘子女,要让子女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

她以自己的情感来熏陶、教化子女;

她为子女的受责而感到揪心般的痛苦,却又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赞同封建式的教育,以督促子女上进;

她日夜劳碌,为子女无私奉献。

老舍《我的母亲》一文中的母亲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

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不怕吃亏;

处事有度,软中有硬;

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文章的写法:

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讲述童年往事,毫无成人姿态,亦无学者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老舍《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从母亲的身世谈起,追根溯源,使文章情节富有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语言风格:

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语言看似平实,却在叙述中对人物做了饱含深情的描写。

文中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对母亲的爱深沉而质朴,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真情。

这份宽广、持久的母爱,通过看似白描的勾勒,收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老舍《我的母亲》一文,语言风格是纯朴而清新的。

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深情之语。

结构任性而建,平实流畅。

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明白如话,却是意悲而远,感人肺腑。

本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

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

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比山高,比海深的伟大母爱。

六、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怀念 崇敬

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能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自我的“文化自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1课时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

你们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吗?

悠悠华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了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吧!

二、内容解读

什么是文化遗产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

(一)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1.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班长分或自由组合)

2.小组长协调组员,做好分工,避免重复。

3.组内自由推荐。

(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制作资料卡。

4.小组讨论。

(收集资料卡,选出推荐人数最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申遗”项目。

(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

1.实地考察申报项目。

a.考察前,了解背景;

准备笔记本、资料夹、相机、录音笔等工具;

了解路线。

b.考察中,详细记录观察所得、访问权威人士,深入了解其独特价值,注意保护环境。

c.考察后,整理资料,分类,汇总资料;

讨论分析与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2.或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索,访问老人等方式获取资料。

3.小组分工合作,撰写申请报告。

报告包括:

a.建筑概述。

b.人文、历史价值。

c.景点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d.拟采取保护措施。

4.要求:

图文并茂,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1.各小组推举一名“申遗代表”,负责介绍推荐的项目;

其他组员组成助威团,并参加答辩。

2.各小组推举一位评委,邀请语文老师或其他相关学科老师担任评委,组成评审委员会。

3.学习委员负责组织答辩会。

a.协调各小组确定时间及流程。

b.制定规则。

c.选定主持人。

d.撰写串联词。

(四)“我与文化遗产”作文

四、活动示例

我与文化遗产

说起文化遗产,首先想到的是举世闻名的中国万里长城。

书中讲到:

两千多年前,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飞起。

它跨崇山、穿草原、过沙漠、经绝壁,起伏盘旋、奔腾飞舞,纵横十万里,它就是长城。

就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工程宏伟,所以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列入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才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我从小出生在北方,到过长城,经常发现一些年轻人不讲文明,学着孙悟空的样子在墙上写着“XXX到此一游”之类的文字,而我却没有这样,只是把口香糖扔进一段路与另一段路中间的小窄沟里。

可当我抬头正要走的时候,外国朋友看见,连连摇头说:

NO,NO!

这时我惭愧得无地自容,也终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以前还以为是对的)。

这时刚才说“NO,NO”的外国朋友在看到古老、雄伟、美丽的长城时,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道:

Verybeautiful!

在回去的路上,我既高兴又感到惭愧,高兴的是为我们拥有这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长城而感到无比自豪。

惭愧的是古人和外国人都能做到珍惜和爱护我们的遗产,而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却不知道珍惜和爱护我们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相反,还去破坏它们,使祖先遗留下来的遗产越来越少了。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爱护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没有遭到破坏的世界文化遗产。

等到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召开,外国朋友再看到我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和连声称道。

这时,你的行为不仅是代表你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所以让现代的年轻人携起手来,做新社会的一名文明人。

无形的遗产——吆喝

回首上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