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4389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而不仅是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推广过程),既然是革命,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这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作指导,并非因为建构主义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

除此以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所以这种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情有独钟”,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试图探索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网络环境与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与终身学习能力及教师角色的相关性。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方法及注意事项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

①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

②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

③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

④信息技术与生物整合

⑤信息技术与政治整合

⑥信息技术与历史整合

⑦信息技术与地理整合

⑧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

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确定了教学的实施方案

  本课题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综合性的整体实验,要求从实施教育方针的广度、深度、层次三个纬度上考虑问题,建立立体型、多元化的学校教育结构。

其研究的具体内容是:

  1、教师的配备与培训,探索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应具有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

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课后学生活动的指导方式以及班级的管理等。

  2、实施“三化”教育基本条件的配备,包括班级的设置,网络化、智能化教室的配备等。

  3、“三化”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之间的辩证关系。

  4、关于实施“三化”教育课程的设置,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现在尚无现成的模式,因此,我们拟定在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学生探究性活动课和实践性活动课,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在时间设置上,保证基础课具有弹性。

设长短课、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等,一定时期的辩论课和探究性报告课。

  5、关于实施“三化”教育教材内容的选择问题,上海、苏州等发达地区已经有这方面的简单探索,但尚无经教育部颁布的统一教材,因此,我们拟定教材的选定仍以现行教育部统一颁布的新教材为主,以基于网络教学的电子教材为辅,通过现代化手段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利用,使学生完成新教材和新大纲规定的内容的同时,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和电子教材的应用,达到既巩固旧知识,又探究新知识,形成新能力的目的。

  6、课堂教学建立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课内外结合开放式的教学结构。

  a、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和教师的引导启发性,以及网络教学的现代性和高效性。

以教师的艺术性启发或问题情景的创设,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跃跃欲试的心理和师生共同参与且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快速网上巩固练习和自我创造性学习,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通过课后探究性练习或实验,从而达到深化技能,提高素质的目的。

  b、优化学习策略,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善于学习。

  c、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课内延伸,课外拓展,打通学科,加强相邻学科之间学习的研究。

  d、强调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愉悦。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现代活动课教学体系,丰富学生生活内容,如模拟网上商务、网上辩论、电子考场、电子阅览等

  8、建立激励进取的评价机制

  a、在学习方面,实行作业网上自我评价法,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设置作业题的评价规范,然后由学生自我评价,电脑的公正性会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功都给予表扬和鼓励。

同时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设置自我评价量表,对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作详细的记录,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针对学生的不足加以指导,同时,又给学生留足了面子。

  b、在学生品德评定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广泛开展教师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即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又能让其充分了解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当然同学之间以找优点为主。

  c、在活动方面,依据不同类型的活动,可以网上运用成绩展览、个人成果发布等形式展示,当然,不能在网上展示者,更可以采用其它各种形式展示学生才华,让每一个学生因努力而获得的进步都能迅速发布或展示于众人面前。

从而树立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三)研究的方法

  在学校大力推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其实验内容、措施等,必须加以控制。

(一)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调查法。

对实验班、对照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本人和家庭、亲属等情况进行调查,对实验班某种情况进行调查等,以使实验者了解学生发展来龙去脉。

2、对比法。

对实验班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等运用适当的测试,与对照班进行对比研究。

3、建立数据库。

运用监测法进行统计分析:

(1)上述1—2实验方法作用于学生结果,必须及时监测并做好数字统计。

(2)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情况,运用自定的发展水平量表,在每学期进行全面或专项监测,学期初进行起始性监测,学期末进行终结性监测。

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4、建立学生电子个人档案,以观察法为主,记录每个学生的发展轨迹。

(四)实验的步骤

2002年12月收到全国课题组的批件,同意我校子课题的研究。

课题研究

的成员召开学校课题组会议,学习有关文件,布置学习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为下一步研究课题实施的方案,落实实施计划打下基础。

2003年4月课题研究的成员召开学校课题组会议研究课题实施的方案,

落实实施计划。

2003年5月新建网络教室两个,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

为课题研究提供

更好条件。

4、2003年6月前期调查,按照方案进行招生,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组成,在学生、家长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随机选择抽样组成实验班。

经韦氏智商表测定,实验班智商总体水平与对照班基本持平,实验班教师由学校统筹分配,实验班定于2003年新学期一开始,初一年级两个班(各32人)。

2003年7月对实验教师和学生培训。

对教师主要培训了Authorware课件

制作、Flash动画课件设计、网页制作、Excl电子表格制作、WORD及微机的硬件一般操作等。

同时对学生进行强化性训练,主要是如何应用操作。

6、2003年9月实验正式开始。

7、2003年11月,实验全体教师开展“公开课”,并进行经验交流。

8、2003年12月,实验全体教师开展“开放课”,根据两次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完善课题实施的方案,调整实施计划。

9、2004年1—2月,学期课题组成员个人小结,课题组总结课题实施情况,整理有关资料,为下一学期为下一步课题实施提供经验教训。

10、2004年4月,实验班开展“家长开放周”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听课,检验课题研究的成果,并进行家长调查,征求家长的意见。

并进行课题中期评估工作。

11、2004年5月,参加一级课题会议。

12、2004年6月,传达会议精神,并根据一年的实验,布置新学年的招生。

13、2004年7月,课题实验工作第一段工作总结。

14、2004年7月,建网络教室一个,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

为新学年课题研究提供更好条件。

15、2004年8月,按照原方案的基础上调整进行招生,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组成,在学生、家长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随机选择抽样组成实验班。

经韦氏智商表测定,实验班智商总体水平与对照班基本持平,实验班教师由学校统筹分配,实验班定于2004年新学期一开始,初一年级两个班(各38人)

并对实验教师和学生培训。

16、2004年9月,部分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学习有关经验,并进行总结和上一堂“汇报课”。

17、2004年9月,初二年级课题组成员为初一年级课题组成员上一堂“示范课”,教师进行讨论。

18、2004年9月,参加山东省电教优质课,并有两人获得一等奖。

19、2004年11月,初二年级两个实验班学生与四个对照班进行期中考试,要求同一条件下,分析总结。

20、2004年12月,课题组成员会议,进行教学工作总结,根据两年的实验,收集课题组成员论文。

21、2005年3月,课题组成员会议,进行结题申请。

22、2005年4月,课题组成员会议,进行工作总结,整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五)实验的注意事项

1、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日常教学的基本要求相结合。

此方案是各科教师进行日常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不仅是我校主体性课堂教学质量检查的标准和尺度,而且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方向和目标。

2、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按照方案吸取了以往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合理成分,各项要求仍涉及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基本内容,但是以“模式主体化”这一核心来贯穿的,突出了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节好的课不应陷入追求所谓"

完美"

的面面俱到的框框之中去,而应是力求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这样,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大的“自由度”,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想象力,使教学充满活力。

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应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结论、创新观点、突破性进展)

  经过两年多实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即“情境—探究”模式、“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超前断后,引导自主学习”模式。

两年多探索与实践,老师们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根本的转变,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为老师们打开了一片教育教学的新天地,逐步形成了适合于各学科特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在实验中我们认识到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而且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

但是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又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否则将会事半功倍、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

所以认识并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做好整合前提条件。

我们认为至少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1、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而不仅是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推广过程),既然是革命,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这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作指导,并非因为建构主义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

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这需要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

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

改变的程度有多大?

哪些要素将会改变?

哪些还没有?

原因在哪里?

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换句话说,在一节课里,不见得你用了电脑,用了CAI,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至多也只能算是进行了浅层次的整合。

有的一节网络课,尽管这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的,有真正的互联网环境,但这一堂课教师上得还是很传统,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他并没有真正在进行课程整合。

因为首先是教师地位、作用没有改变,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由于教师地位没有改变,学生的地位、作用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尽管每个学生面前都有计算机,都有网络环境,但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45分钟时间大部分还是老师在讲,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

所以我们不能光从形式上看问题,不是说用了电脑就是整合了。

一堂课达到了整合的目标没有?

每个老师都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分——看看四个要素的地位作用改变了没有,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以及改变程度的大小等等。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

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

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

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

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

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

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社会上也有一些直接针对中小学的“网校”,如“101远程教育网”、“四中网校”等。

“校校通”工程实施以来,网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平等和普及,里面有很多丰富的资源,是一件好事,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有许多网校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局限于“同步练习”和“课后补习班”形式,在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上与传统教学相比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

从目前的内容来看,网校在结合学科做研究性学习、探索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

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在从国内外的网站上都可以获取到不少资源,但不是全都免费,有些是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可以通过购买得到;

有的则可通过上网浏览、查询、检索,经过筛选以后,将教学需要的资源直接下载到自己的服务器上。

所以,并不是要每个教师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开发课件。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一般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策略。

这是因为后者往往只是指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或策略,而前者(教学模式)则要涉及若干种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或取得某种教学效果,老师们往往将多种教学方法、策略结合在一起,加以综合运用,如果这种运用方式趋于相对稳定,这就变成一种模式。

换句话说,教学模式是指两种以上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稳定结合。

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而异。

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

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

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这里应当说明的是,本来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有区别的——“学习”泛指所有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在教师指导与帮助下的学习);

而“教学”则特指在教师指导与帮助下的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即“教学”可看作是“学习”的某种特殊情况。

这样一来,只要在该学习过程中有教师的参与,那么把学习模式当作教学模式来看待也就没有什么不妥了。

四、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和推广的范围

1、初步构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

两年多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比较鲜明,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质疑,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普遍提高。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我校均使用胜利油田教培处初一年级的统考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成绩优异。

各科平均都高于对比班,有的科目高达30分。

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得以发挥。

那一个个洋溢着生命个性的形象,正是尊重学生差异,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力,表现学生才能的真实写照。

2、初步构建了教师的科研主体。

两年多来,网络班的教师始终是推进课题的中心,他们全程参与科研的全过程,在科研中学习搞科研,培养了教师"

工作要有课题"

、"

教育要有思想"

的科研意识,锻炼了科研能力,锤炼了专业基本功,促进了教师个人教学思想的初步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我校教师研究群体的形成。

他们刻苦学习,勤于探索,他们都有自己的子课题。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功底。

每学期,学校对实验班进行全面听课,共听课40多节,均为优秀课。

“开放周接待课”共69节,在社区上研究课共4节,社区课堂教学评优获奖共8人次。

其中在2003年底在山东省电教优质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我校选送了2位教师张雷、姜丽参赛,全部获奖并均获一等奖。

有2位教师被评为胜利油田“教学能手”。

3、逐步凸现了学校的办学形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使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机勃勃,同时也带动了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进展,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带动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跳跃式发展,教学方法更加多样而灵活,教学成绩明显提高。

使我校主体教育的办学特色日益鲜明,周边学校的学生纷纷转入我校就学,要求进网络班学习的学生人满为患。

4、实验产生了广泛的辐射作用。

  两年多来,先后有多批油田、东营市及东营区的领导及教师来我校参观、考察,并有意要办同样的实验班,同时电视等均宣传介绍过我校的实验情况。

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胜利油田及东营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改革的浪潮中,进一步积极探索,从课时调整、学科设置、学科培养目标、转变学习方式、学生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调整,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会在胜利油田和东营市起着引领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