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5475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docx

独一无二的双头鹰凯塞林元帅

凯塞林(AlbertKesselring)在二战德军的高级将领当中,其经历之丰富极为罕见:

他的军事生涯中成功地指挥过空军和陆军两个军种作战,当过统帅也当过参谋长,还管过后勤,管过财政,管过基建,处理过外交和国际法问题。

凯塞林是南德的巴伐利亚人,1885年出生,并非军人世家,世代是教书和务农的。

他的父亲当过拜罗伊特Bayreuth市的中学校长和督学专员,也算一个中等人家,但是那个时代的中等人家,生活显然还是艰难的:

凯塞林兄弟姐妹6个,有两个夭折,一个在学生时代自杀,长大成人的,除了他本人,还有一个妹妹,另一个兄弟后来当了医生(根据凯塞林的回忆录记载)。

凯塞林本人在一次大战之前的1904年入伍,加入巴伐利亚第2炮兵团受初级军官训练,1906年获得中尉军衔。

他这个炮兵团在战争爆发前,是驻扎法德边境堡垒城市梅斯(Metz)的要塞炮兵。

当时凯塞林已经学会了飞行,不过不是飞机,而是炮兵观测校射用的气球。

1914年大战爆发,第2巴伐利亚炮兵团先在梅斯驻守一段时间,而后加入巴伐利亚王太子的第5集团军,作为重炮支援部队,进攻法国边境的堡垒线。

与在同一集团军中服役的另一个巴伐利亚炮兵约瑟夫。

迪特里希不同(后来的党卫军上将迪特里希),凯塞林在一战的4年中,在前线的时间并不长,更多是作为炮兵联络副官,情报军官,作战参谋,供职于军和集团军的参谋部。

由於凯塞林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他在没有进普鲁士战争学院深造的情况下,就赢得了总参谋部军官的任命提名,并于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正式成为总参谋部军官,并留在战后的十万人国防军中。

按照德军总参谋部军官的任命制度,未经战争学院培训而直接提名的情况非常罕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上级对他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战后二十年代,中级参谋部军官凯塞林,一直在德军事实上的总参谋长冯。

西克特中将的直接指导下,任职于武装部队办公室(凡尔塞和约禁止德国拥有总参谋部,所谓武装部队办公室,就是事实上的参谋部)。

当时总参只有60名左右的军官。

这一段时间,对凯塞林日后的军事生涯影响很大。

西克特将军是一战以后的德国国防军之父,他亲手设计了这支军队,作为一个精兵主义的信奉者,西克特要求自己手下所有的干部,必须成为多面手,以便将来一旦有事,大规模扩军的时候,能够作为骨干顶到任何高级岗位上。

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凯塞林(和其它留在总参谋部的军官一样)不停地调换各种不同岗位,练成全才。

1922年到1929年这7年时间,凯塞林在陆军军需部,从军队训练,组织,装备发展,技术创新都管过,甚至有一段时间专门管陆军的行政和财会,还曾经被赋予研究国际法的任务。

在凯塞林自己的回忆录中,对这段日子在西克特手下的锻炼,觉得受益匪浅。

同时西克特本人也很看重凯塞林,把凯塞林当成明日之星来期许。

1925年凯塞林晋升少校,1930年晋升中校,没多久就成了上校,外放德累斯顿的第4炮兵团任团长。

这种升迁速度,在当时这支十万人的小型陆军中,真的不算慢了。

 

在这个时期,还有一件事对凯塞林日后的军事生涯影响很大:

他结婚了,妻子娘家姓凯斯勒(Keyssler),有个很有钱的守寡母亲,这桩婚事是凯塞林的父亲和丈母娘双方亲家订下的,婚后因为缺钱的关系,凯塞林夫妇和丈母娘住在一起。

而老凯斯勒太太是一位很不好相处的丈母娘,一天到晚挑拨他们夫妻关系。

因此凯塞林夫妻之间的家庭关系始终紧张,他和妻子Paoline一生都没有孩子(凯塞林有一个儿子,是后来领养的,并非亲生)。

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使凯塞林越来越倾向在无休止的工作中去寻求逃避,也就越来越变成一个工作狂。

据说他整个二战期间,除了有一次短时间探亲以外,6年多时间就没有回家休假,尽管他家就在柏林。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加紧建设空军,戈林和米尔希向陆军借调干部,时任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将军也是毫不藏私,大笔一挥,把一大批当时已经在总参谋部声誉鹊起的精英军官拨给空军,包括威弗尔上校,凯塞林上校,都在其中。

凯塞林当时在炮兵团长任上正当得高兴,作为一名军官,还是希望领兵,不愿意去做文案工作的,尤其不愿意换军种。

但是军令如山,也没得选择。

威弗尔进入空军当了第一任事实上的空军总参谋长(详见拙作“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凯塞林就任空军行政办公室主任,用现在的官职来套,实际上就是空军后勤部长,从机场营房基建,补给油料,被服军需,财政预算,什么都管,就是不管作战。

德国空军从一开始到二战结束,实际内部可以分为两个权力派系。

一派通常称为“老鹰”(oldeagles),指那些一战时的老资格飞行员们,象米尔希,乌德特,里希特霍芬都是,另一派就是从陆军抽调的军官,象威弗尔,凯塞林,施通普夫等。

后一派没有航空经验,但是懂得管理,懂得军队正规化建设。

这两派有时候互相瞧不起:

老鹰们认为陆军出身的军官不懂技术,不适合空军这个技术军种,而陆军派认为老鹰们只懂飞行,不懂军队管理和建设。

戈林虽然也是老资格飞行王牌,但是作为总司令,他玩派系平衡,目的是保住自己的权力。

米尔希的地位则有点特殊:

作为老飞行员,米尔希同时是个极为难得的管理天才,他懂得飞行技术无法替代管理才能,但是另一方面,陆军派军官多在空军参谋部任职,而他们正试图争取空军参谋部从航空部国务秘书(常务副部长)米尔希的控制下独立出来,取得和米尔希平等的地位。

这又是米尔希无法容忍的。

所以历任德国空军总参谋长,都跟空军总监米尔希处不好关系。

米尔希

1936年,威弗尔将军自驾飞机失事身亡,凯塞林成为继任空军总参谋长的当然人选。

新任总参谋长凯塞林中将个性强悍,尤其不买米尔希的帐。

在凯塞林看来,米尔希不是真正的军人出身,只是等因奉此的文员而已,应该管好自己那一摊行政工作,不要干涉军队事务。

凯塞林一年多的任期中,跟米尔希公开的冲突就有两次:

1936年,米尔希因为空军第3训练大队辖下训练事故太高,准备军法审判大队长耶舒恩内克少校(后来的第4任空军总参谋长),被凯塞林一口拒绝。

凯塞林甚至敢当面教训米尔希“管你自己的民航去”。

后来英国高级军事代表团访德,凯塞林指责米尔希有叛国言行,理由是米尔希告诉英国人的东西太多了。

事实上,不过是米尔希在执行向英国虚张声势的既定策略而已。

"

但是,作为在军队中枢机构已经工作了半辈子的凯塞林,经验早已教会他怎么去运用间接的手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仅仅是当面吵架出气。

在凯塞林时期,德国空军总参谋部真正赢得了平行于米尔希的独立地位,全权负责作战和训练编制事宜,直接向戈林汇报。

凯塞林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其实早先凯塞林当空军后勤部长的时候,已经开始和威弗尔一起,以微妙的方式,暗示戈林,米尔希正在试图架空戈林的地位,一旦戈林开始动摇了对米尔希的绝对信任,分散米尔希的权力就是顺理成章的行动,而要分米尔希的权,有什么比提升总参谋部地位更自然的事情呢?

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大卫。

欧文(隆美尔的传记作者)写的米尔希传记里,甚至记载了这么件事:

凯塞林暗中下令,让米尔希手下的行政主任偷偷销毁了一封戈林给米尔希的信,信中戈林把指挥空军和航空部的全部权力,都委托给米尔希。

我觉得欧文所记载的这件事,很可能是战后采访米尔希时所采纳的一面之词,孤证未必可信,从常理推断,戈林当时虽然对米尔希无比信任,但是不会到拱手交出权力的地步。

况且,从德军严格的管理制度上来看,如果存在这么一封信,凯塞林私下指使销毁档案,他吃罪不起。

在凯塞林的一年总参谋长任期内,除了这件组织上的变更,德国空军还有三件大事。

他上任三个星期,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空军组建兀鹰军团开赴西班牙,在战争当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另一个成就,是在凯塞林任期内空军创建伞兵部队,后来成为战争中的精锐。

其他空军地面部队,象高炮,探照灯部队也急速发展。

凯塞林作为空军参谋长办的第三件大事影响深远,他停止了威弗尔任期内上马的容克89,道尼尔19两项四引擎远程战略轰炸机项目。

也许是凯塞林一开始在空军主管预算和后勤的背景关系,他对所谓“乌拉尔轰炸机工程”所需要耗费的巨额原料,燃料,和人力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上任伊始就强烈主张Ju89和Do19两个项目下马。

这次,米尔希与凯塞林难得地观点一致,一拍即和,从此直至二战初期,德国空军再也没有认真发展过战略轰炸机。

可以说,德国空军向单纯战术空军转变的进程,由凯塞林始。

这个决策,战后凯塞林在纽伦堡作证的时候,承认是他的一个失策。

但是站在后来者评价历史的角度,我认为,这不仅不是失误,恰恰是当时唯一合理的选择。

我对此事具体的看法,可以参见拙作“德国空军元帅里希特霍芬”一文,结尾有专门的评论。

 

航空队司令

1937年,凯塞林辞去总参谋长职务,同时向戈林打报告申请退役,结果被戈林任命为驻德累斯顿的空军第3军区司令,负责西里西亚,萨克森,波兰方向。

1938年4月,改称第1航空队司令,驻柏林。

第1航空队成立的时候,下辖两个航空师,仍然负责德国东部从易北河到图林根森林一线,包括东普鲁士和对东欧作战。

这样,做了多年的参谋军官之后,凯塞林第一次担任高级指挥职务,开始了自己的统帅生涯。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波兰战役中,凯塞林的第1航空队支援冯。

博克上将的北方集团军群,首先切断并占领但泽走廊,然后南下向华沙总方向进攻。

按照当时的指挥系统,各航空队并不直接隶属于集团军群,换句话说,凯塞林的直接上司是德国空军统帅部,而非北方集团军群。

但是陆军出身的凯塞林早就是“飞行炮兵”学说的热心支持者,开战伊始就把航空队司令部和博克的集团军群司令部建在一起,并主动把自己置于博克的指挥之下。

这样做的结果,地面部队和空中支援的配合无比紧密,陆军遇到顽强的地面抵抗时,俯冲轰炸机很快就会飞来提供空中支援。

一般的二战通史会提到,德国空军在刚开战的几天之内已经击毁了波兰空军主力,取得压倒性的制空权。

事实并非那么简单:

开战那天,波兰北部覆盖低云,德军并没有有效地将波兰空军摧毁于地面。

之后的十天左右时间,德国飞机在波兰上空并未遭遇顽强抵抗,但是波兰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主力也没有遭遇致命打击。

凯塞林是在没有摧毁敌空军的情况下,提前将作战重点转向对地支援的,应该说,稍微有一点冒险。

在凯的回忆录中,认为波兰空军战斗机的数量和质量都还不错,弱点是轰炸机部队太弱。

直到9月14日,德军才抓住机会,给予波兰空军轰炸机部队毁灭性的打击。

而波兰战斗机的抵抗极为微弱,主要是因为陆军在地面推进速度过快,占领了大批波兰机场,后退的波兰空军转场之间喘息都来不及,更遑论出击呢?

从波兰战役开始,德国空军还有一个创举,就是把全军的近一万门各种口径高射炮整编成师军级大单位,集中使用,无论是遂行防空任务还是突击地面目标,都能发挥巨大威力。

德军合围华沙之后,胜局已定,大批陆军和空军部队开始撤出战场转用于西线,波兰的德国空军重新编组,第1航空队主力退出战场,但航空队司令凯塞林留下来全权负责东线德国空军,因此华沙大轰炸的直接指挥者,虽然是里希特霍芬少将(属於南方的第4航空队),但作为里希特霍芬的直接上司,凯塞林也是有责任的。

凯在回忆录中辩解说德军仍然力图精确轰炸,只是由於地面的硝烟和尘埃,才造成失误导致大量平民伤亡。

但是事实上,德军当时曾使用容克52运输机装满燃烧弹,由两个人在敞开的机身门里用铁锹向下推燃烧弹,这样的轰炸,有何“精确”可言?

(华沙轰炸的情况,可以参见拙作“德国空军元帅里希特霍芬”的有关部分)。

在波兰战役后期的德国国防军高级指挥官中,凯塞林可能是唯一没有公开抗议过后方对待波兰平民暴行的。

陆军留守波兰的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Blaskowitz)不但对纳粹的暴行提出抗议,而且命令逮捕党卫军“希特勒警卫”旗队队长迪特里希(后来的党卫军上将,详见拙作),并且派一位空军上校参谋去柏林,向希特勒汇报迫害平民的资料,结果派去汇报的军官被米尔希拦了下来,迪特里希也放了。

从此布拉斯科维茨将军失宠于希特勒,他是波兰战役时期集团军司令里面,唯一没有晋升元帅军衔的,庆幸的是,他后来在西线一直担任集团军群司令,也没有受到什么人身迫害。

不过凯塞林的回忆录还记载了另一个希特勒厌恶布拉斯科维茨的原因:

华沙战役期间,希特勒视察前线,事先打招呼不要搞任何接待仪式,吃饭就在士兵食堂。

但是布拉斯科维茨觉得太简陋,就在希特勒到达的机场摆个桌子,进餐时铺上桌布和塑料鲜花,结果希特勒看见以后勃然大怒,头也不回就离开了饭桌。

波兰战局之后,凯塞林留守东线,本来轮不到在西线施展身手。

但是因为德国空军的两名少校误降比利时,导致法国战役计划泄密,希特勒大发雷霆,撤了西线第2航空队司令Felmy将军的职,凯塞林调任第2航空队司令,仍然和博克上将的B集团军群配合,穿越比利时荷兰,进攻法国北部。

第2航空队的作战序列包括:

Grauert将军的第1航空军,Keller的第4航空军,Koeler的第9航空师(直辖),里希特霍芬第8航空军则在开战之初隶属于凯塞林,开战后3天改隶施佩勒的第3航空队。

另外,凯塞林手下还有Dessloch的第2高射炮兵军,和空降军。

说句题外话,德国伞兵奇袭比利时和荷兰的创举,尽管发生在凯塞林的战区,但却是由德军最高统帅部OKW直接计划和指挥的,凯塞林本人只有协调之责,在其中并无直接的功劳。

直接遂行空降行动的陆军(机降)22步兵师和空军第7伞兵师,作战上都直属于OKW。

第7师师长施图登特Student(兼空降军军长)是德国伞兵部队的创始人,等我有空打算以后再专门写篇关于此人的文章。

第22步兵师的师长,少将斯波内克伯爵(Sponeck),后来在东线1941年底的苏军刻赤半岛大反攻时,是曼施泰因的第11集团军42步兵军军长,他用一个46步兵师,顶住了两个苏军集团军的进攻(51集团军和44集团军),却因为后退而被解职并受到军法审判,关押两年多以后于1944年7月被枪决。

他还有一个表弟,也叫斯波内克伯爵中将,是隆美尔非洲军的90轻装甲师师长,北非战役结束时被俘,战后一直活到1982年。

大家不要把两个人弄混了。

虽然凯塞林没有直接指挥奇袭比利时马斯河要塞的战术行动,但是整个荷兰比利时的大规模空降,凯塞林仍然参与了计划的修改完善阶段,并且负责协调空降跟整个西线作战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误袭鹿特丹当然有他的责任。

虽说取消轰炸行动的信号弹没有被已经起飞的一半轰炸机部队看到,鹿特丹的命运可以算是一个悲剧,但是凯塞林对轰炸计划本身是负有责任的。

整个西线战役期间,凯塞林和博克再度紧密合作,陆空配合无间,本来担任助攻任务的B集团军群在北方的进攻势如破竹,其进展比起中央主攻的A集团军群居然毫不逊色。

在战役接近全胜的关键时刻,戈林说服希特勒,让空军来承担消灭敦刻尔克英国远征军的任务,凯塞林作为前线指挥官,和时任空军参谋长耶舒恩内克都是强烈反对的,理由是他的航空队作战损失已经太大,以现有实力无法单独完成任务。

敦刻尔克的结局,证实了凯塞林的看法。

法国战役和不列颠战役的间隙,1940年7月,希特勒大赏众将,一口气授予了一打元帅军衔。

凯塞林以卓越战功,越过四星上将阶级,从三星航空兵将军直接晋升元帅。

在接下来的不列颠战役中,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又担任主力,其战果,也比施佩勒的第3航空队更大,至於驻挪威的施通普夫第5航空队,本来就是配角。

在不列颠战役之前,凯塞林不止一次亲自起飞,驾机侦察海峡对岸英军实力。

1940年8月8日到9月6日,战役第一阶段,凯塞林用小编队轰炸机群引诱皇家空军战斗机出击,收到过很好的效果。

但是在登陆英国的整体战略上,凯塞林的看法跟德军统帅部和多数后世历史学家都不同。

凯塞林在回忆录里始终坚持,完全压制皇家空军不应该是发起登陆作战的必要条件。

如果希特勒真的想渡海侵英的话,那么只要德国空军能够在海峡上空取得一段时间制空权,就应该登陆,德国海军过於谨慎,而希特勒本人对攻英其实也是半心半意。

凯塞林一贯是乐观派,属於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主儿。

按照他的设想,根本没有必要要求空军打掉英国所有的海岸炮台,只要控制海峡上空一段时间,强渡海峡的时候,给渡船装上88毫米炮,就可以胜任保护登陆船队的任务。

这种做法,9年以后韩先楚攻打海南岛的时候,倒是实现了。

凯塞林疑问,如果侵英的计划当真,为什么没有安排同时用几个空降师登陆?

(盟军后来在西西里和诺曼底实现了),为什么OKW从来没有召开过一次三军协调会议?

实际上凯塞林相信,即使在海狮计划最紧要的关头,希特勒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始终在犹豫,他在等待德国空军取得全胜的消息才敢下作战决心。

从1940年9月6日到1941年6月东线开战之前,不列颠战役进入第2阶段,德军放弃海狮计划,改为轰炸英国,第2航空队又担任空袭伦敦的主力。

著名的11月14日考文垂大轰炸,也由凯塞林的航空队实施。

凯塞林本人驾机升空,亲临考文垂上空指挥。

凯塞林从1941年初参与制定东线空军作战方案,但是为了迷惑英国人和苏联人,他本人直到6月中旬,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两周,还在海峡指挥所。

东线作战,凯塞林和博克两元帅的黄金搭档仍然不离不弃,被放在战线中央主攻方向。

但开战第一天的进攻时间上,凯塞林和博克元帅少有地意见不一致:

博克坚持拂晓进攻,而这意味着德国空军必须黑夜起飞,没有多少飞行员能在夜暗条件下找到目标。

凯塞林起初不同意,但他不是个本位主义的人,始终还是把陆军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他想了个折衷办法:

选有经验的飞行骨干组成小编队夜袭苏军前线战斗机机场,先来个“外科手术”,打瘫他的自卫能力,其它机场留待白天大编队出动再收拾。

东线开战以后,德军出奇地顺利,凯塞林的航空队编有第2和第8两个航空军(Loerzer和里希特霍芬),第1高射炮兵军(Axthelm),总共1180架各型飞机(包括侦察机和运输机),占东线总实力(2840架)的百分之四十。

一周之内,连地面带空中,第2航空队上报击毁了2千5百架敌机,连戈林都拒绝相信,下令严格复核战果,复核出来,空军总部认为凯塞林还少算了200-300架敌机的战果。

(事实上,德军当时统计战果,虽然态度严肃,但不可避免地还是有水分,据得到战后苏方资料印证的“黑十字红星”,开战第一周,整个德国空军最终正式宣称的战果,是击落1千架以上,地面击毁1千7百架。

苏联资料证实的,是一周内被击落1699架,地面被击毁未提到,完全印证了德军总的数字。

其中西方方面军空军被击落500架。

那么单单第2航空队一周击落加击毁,肯定没有2500架那么高,比较客观的数字可能在1500左右)。

凯塞林一如既往是陆军最热心的支持者,7月初就把航空队司令部前推到明斯克以东的火车上,以便就近协调空地支援。

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建议,鉴于苏联空中抵抗微弱,德国空军应该打破集中兵力的常规,把小编队分散开来对地支援,以便覆盖更广阔的战场。

凯塞林以现实主义的态度采纳了建议,结果效果相当不错。

开战一周,德军的战场制空权已经优越到凯塞林本人可以放心地驾驶他的福克-沃尔夫189侦察机,亲临苏军前线侦察的程度了。

凯塞林本人也参与对地支援:

他驾机侦察发现霍特第3装甲集群向斯摩棱斯克突进的矛头身后,德军对苏军的包围圈出现缺口,苏军正在组织突围。

凯塞林立刻通知霍特和博克,但是陆军已经无兵可派,凯塞林命令空军尽力从空中遏制苏军突围,但空军本身没法占领阵地,无可奈何地看着大约10万苏军从包围圈的缺口逃生。

在战略方向上,凯塞林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意见相同,认为应该直接突击莫斯科,分兵向北向南都是错误。

因此,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南下之初,凯塞林并未全力支援。

他的支援重点是魏克斯第2集团军。

直到9月5日德军撤出叶尔尼亚突出部,才不太情愿地向南支援古德里安从北面包抄苏军西南方面军。

基辅合围战胜利结束,德军重新转向莫斯科方向。

10月1日台风行动开始,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集中了东线德国空军总兵力的将近一半,1320架作战飞机,其中720架轰炸机,400架ME109。

仅仅6天以后开始下雪,陆军开始遇到麻烦。

10月中下旬中央集团军群仍然努力着,还能在维亚济马包围圈歼灭了60万苏军,但已近强弩之末,到12月台风攻势最后的努力失败。

但是凯塞林本人并未看到莫斯科战役失败。

1941年11月底,莫斯科战役激烈进行的半中间,凯塞林和第2航空队司令部调离东线,被派往地中海战场。

按照德军单方面的统计,到11月30日为止,凯塞林的航空队一共击毁6670架苏军飞机(地面加上空中),1900辆坦克,1950门火炮。

法国战役

不列颠空战

巴巴罗萨战役的德国空军

南线总司令:

元帅衔的军需部长

凯塞林去地中海的时候,正是英军在新任中东总司令奥钦莱克指挥下,发动“十字军”反攻,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群(比集团军低半格)经过西迪拉杰格战役,正缓慢向西长途撤退。

凯塞林来地中海之前,德国空军在地中海地区已经部署了第10航空军。

直接支援隆美尔作战的,是弗洛里希Froehlich的非洲空军司令部,隶属于第10航空军(盖斯勒Geisler)。

隆美尔的部队,则(名义上)隶属于意大利的利比亚总督巴蒂斯柯元帅,巴蒂斯柯上头,是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尤其是意大利总参谋长卡瓦列罗。

问题在於,隆美尔蔑视意大利人,遇事要么自作主张,要么直接向德军最高统帅部请示。

同时,隆美尔与空军非洲司令部的弗洛里希也关系紧张。

凯塞林这次赴地中海,带着“南线总司令”的头衔,还带来了洛策尔(Loerzer)将军的第2航空军。

希特勒在柏林向凯塞林保证,墨索里尼已经同意,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将被置于凯塞林的指挥之下。

凯塞林的任务,就是保证北非战场供应,并通过意大利统帅部来指挥隆美尔作战。

当凯塞林到达罗马的时候,却发现情况完全不是那样,希特勒根本一厢情愿。

意大利最高统帅部拒绝听令于凯塞林,凯塞林也就无权干预隆美尔。

他能指挥得动的,只有第2航空队的德国空军而已。

凯塞林这次,要施展以前磨炼出来的全部外交手腕和行政技巧,跟意大利总参谋长卡瓦列罗合作,间接地对意大利统帅部施加影响。

而隆美尔,他根本无能为力。

凯塞林上任的第一把火,从自己能控制的空军烧起。

他用瓦尔道将军(Waldau)替换弗洛里希出掌非洲空军司令部,并从航空军独立出来,直接隶属于第2航空队。

在指挥关系上,凯塞林远比隆美尔有弹性。

他在罗马主动跟卡瓦列罗合作,跟意大利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保证自己在地中海战场至少有间接的影响力。

卡瓦列罗作出承诺,意大利统帅部所发出的一切命令,都一定要经凯塞林签署后才下发。

在战略问题上,凯塞林一到任,立即同意意大利人的看法,认清了马耳他岛实为整个战场成败的总关键。

他制定计划,并出面说服希特勒,占领马耳他刻不容缓。

隆美尔后撤缩短补给线以后,后勤状况有所好转,急于反攻,不情愿立即解决马耳他问题。

凯塞林对隆美尔的评价是:

隆美尔是战役战术的天才,但是他缺乏总参谋部的那种高级训练,往往只看片面,不能从全局高度考虑问题。

1941年12月31日,总算说服了德意最高统帅部,凯塞林签署命令,进攻马耳他。

但是1月21日,隆美尔不打招呼,抢先突然发动北非反攻。

隆美尔不打招呼,可能是因为担心意大利统帅部里有英国间谍,会走漏消息。

但这样一来,凯塞林的马耳他行动就整个给晾在那儿了。

凯塞林只好等待隆美尔的攻势差不多告一段落,战线稳定在贾扎拉防线的时候,3月份才开始对马耳他采取实质性攻势。

德国空军先持续地猛烈轰炸马耳他岛,到4月11日,凯塞林认为马耳他的英军力量已经被削弱到可以发动登陆的程度了,而隆美尔也总算同意,占领马耳他,应该排在非洲装甲集团军(1月份非洲装甲集群升格为集团军)突破贾扎拉防线,进攻托布鲁克之前。

5月初,登陆马耳他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凯塞林的好事多磨,这一次,形势比人强:

一方面,他的主力机群被抽调往东线增援。

另一方面,英军在贾扎拉防线聚集实力,显示出进攻的征兆,形势迫使隆美尔抢先进攻。

凯塞林倒不是固执己见的人,他跟隆美尔达成协议:

先打贾扎拉防线,以占领托布鲁克为目标。

然后隆美尔停下来,凯塞林打马耳他,最后隆美尔再向尼罗河进军。

5月26日,隆美尔向贾扎拉防线发动总攻,凯塞林亲自驾机飞上前线巡视侦察,当非洲军军长克鲁韦尔将军被俘,隆美尔又不在指挥位置的时候,经作战处长梅伦廷少校(战后“坦克战”一书的作者)建议,凯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