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6016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

解析版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9月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

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侯争霸,胜者为王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侯D.大国诸侯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

周礼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稳定。

九鼎是天子的礼制,而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即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故本题选B。

诸侯争霸出现在战国时期,故不选A、D;C说法为现象,故不选。

2.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

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

题干中该大臣就维护中央集权问题认为商(殷)周之所以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而“子弟为匹夫”“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即认为不实行分封制没法巩固统治和自救,所以是主张实行分封制的。

故本题选A。

3.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是

A.孔子说: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B.《说文解字》载:

“宗,尊祖庙也。

C.《左传》载: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载: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依据材料信息“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及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在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项是周朝对商朝的礼制有所继承和发展,体现不出血缘关系,故排除;“宗,尊祖庙也”强调的是尊重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与材料意思符合,故选B项;C项表述的是分封制的情况,D项表述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情况,都与血缘关系的主旨不符,均排除。

 4.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

“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贵族政体”是指

A.秦朝皇帝制B.西周分封制C.明代内阁制D.元朝行省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贵族政体”强调的是贵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的主体作用。

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主体是同姓贵族,并且官吏是世袭的,国家的权力掌握在贵族手里,并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些与“贵族政体”的特征相吻合,故选B项;秦朝开创的皇帝制度标志着中国由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A项错误;明代内阁制和元朝行省制都是官僚政治体制下的产物,与“贵族政体”的特征不符,故排除C、D两项。

 

5.《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

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

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

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

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

这一记载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A.最高权力机关B.最高司法机关C.最高行政机关D.最高立法机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由材料信息“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等并结合古希腊的政治体制可知,陪审法庭在当时应属于最高司法机关,故选B项;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行政机关,故排除A、C、D三项。

 

6.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C.专制制度受到强烈冲击D.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由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故选D项。

B项表述错误,A、C两项不能体现“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均排除。

 

7.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

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王权的自我神化

C.迷信活动盛行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题目中未涉及商代天干地支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以及商代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故排除A、D两项;C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天干地支是……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体现了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

 

8.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取决一省,犹曰有雍,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之,随即实行的措施是

A.设置三省B.废中书省C.设中书省D.设行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题目中的信息“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取决一省,犹曰有雍,况三省乎”大意为由于疆域空前辽阔导致各项事务繁多,集权于一个机构尚不能把事情及时办完,何况分权于三个机构。

为解决此弊端,元世祖设置中书省以总揽全国行政大权,故本题排除A、B两项,选择C项。

D项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与题目中的信息无关,故排除。

 

9.从秦到清,君主专制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但偶有特殊情况。

下列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

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内朝)执掌决策权

B.隋唐实行三省制,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

C.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相权

D.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其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这与题目中的信息“君主专制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但偶有特殊情况”相符,故本题应选D项。

 

10.南宋宝佑四年的科举考试录取名单中记录,当时共录取进士601人。

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祖上连续三代没有当官)417人。

由此可见

①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②世家子弟可以依靠门第录取③孝和廉为录取主要标准④官员文化素质得到一定保证

A.①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②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当时共录取进士601人。

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祖上连续三代没有当官)417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相对公平公正,①④符合题意;②是九品中正制,③是察举制,均排除。

故选C项。

 

1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

“凡欲建立民主政治者,都可仿效克里斯提尼在雅典的做法:

摧毁旧团体,建立一种能使各阶级达到最大联合的团体。

”克里斯提尼改革中可仿效的是

A.设立“五百人会议”B.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C.建立雅典最高法院D.划分十个行政选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根据材料信息“都可仿效克里斯提尼在雅典的做法”“摧毁旧团体,建立一种能使各阶级达到最大联合的团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造原有部落的地盘,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十个行政选区,并以抽签方式从十个选区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以部落为基础的“四百人会议”,故D项正确。

A项错误,不符合“摧毁旧团体”,故排除;B、C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12.著名思想家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写道:

“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以后第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拔除立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

”下列哪项政策也是该执政官所为

A.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B.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

C.设立了五百人议事会D.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可知这个执政官是梭伦,他当选为执政官后开始民主改革,按照财产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故B项正确。

梭伦改革前就存在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梭伦改革时由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故A项错误;C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D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均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

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

(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2)九品中正制。

弊端:

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影响:

弘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可得出“血缘”、“门第”、“等级”、“世袭”的结论;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德行高妙”、“学通行修”即可得出“注重品行、才学”的结论。

(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的信息“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即可得出“九品中正制”的结论;第二小问由材料三中的信息“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即可得出“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的结论;第三小问由材料四中的信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即可得出“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的结论,由材料四中的信息“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即可得出“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的结论,由材料四中的信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即可得出“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的结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列颠财产每日都处于危险状态之中:

我们的人每日都可受到侮辱;我们的君主已经在他所派的代表律劳卑身上受到侮辱;我们的产业可能被瘫痪;我们的税收可能每年遭受四百至五百万英磅的损失。

(因此,备忘录提呈人)以最迫切的心情呈请不列颠政府施展保护(英商的)威力,(我们认为)如果直接和中国最高政府接触,将会比通过广州那批低级官吏之迂回而又腐化的中介更有效得多。

材料二 史学家黄仁宇说:

在西方与中国针锋相对前夕,清朝已未战先衰。

史学家戴逸认为:

“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

材料三 《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目录

前言  后鸦片战争时代,别扭的姿态和梦中的自慰

第一章 大英与大清,不是冤家不碰头

维多利亚女王VS道光皇帝

英国对中国:

单相思很久了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仁宇和戴逸的观点有何共同点?

这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有何关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如何满足其“单相思”的。

【答案】

(1)①中英“贸易”方面的矛盾激化;②认为使英国受到侮辱和损失。

③英国资产阶级迫不及待地要求政府保护其商业利益,与清政府进行接触。

(每答对任意两点即得满分)

实质:

是英国出于其殖民利益,需要不断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因而不能容忍中国的“禁阻”。

(2)共同点:

都指出了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力衰弱。

关系:

落后的清王朝成为英国侵略扩张的“理想”对象。

(3)向中国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

(1)问,第一小问,可对材料信息“我们的人每日都可受到侮辱”“以最迫切的心情呈请不列颠政府施展保护(英商的)威力”“如果直接和中国最高政府接触”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从鸦片战争前中英双方的经济、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

(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在西方与中国针锋相对前夕,清朝已未战先衰”“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以得出黄仁宇和戴逸观点的共同点是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力衰弱;第二小问,结合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背景即可得出两国的关系。

第(3)问,关键点在于弄清楚“单相思”的喻意,结合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向中国输入商品的史实回答即可。

 

15.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

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

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答案】

(1)秦朝;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三省六部制。

减少决策失误。

(3)宋:

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明:

废丞相,皇权空前强化。

(4)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君权不断强化。

【解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确立丞相制度。

回答“丞相的主要职能”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2)问,“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可以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中书省”“门下”“尚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主要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信息“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概括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可以从材料信息“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分析出枢密使、参知政事分割相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有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第二小问“特征”,可根据材料信息“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第(4)问,根据上述唐朝、宋朝、明朝中央官僚制度的材料,说明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即相权的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专制主义皇权的不断加强。

 

16.制度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奂……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材料四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有何弊端?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答案】

(1)原因:

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礼崩乐坏;由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破解:

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郡国并行。

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3)原因: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认识: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变化。

(1)问,考查分封制的崩溃和秦朝的郡县制。

第一小问原因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概括。

根据材料中“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可概括出王室衰微;“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可概括出礼崩乐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奂”可概括出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可概括出由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第二小问由根据材料中“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信息“东莱郡”“胶东国”可知,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弊端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郡国并行制不仅没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第(3)问,根据材料四“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可以概括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概括出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行省拥有行政权但受到中央的节制和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两个角度来回答即可。

第(4)问,综合分析题干中的材料得出结论。

根据材料一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结合第三问我们可以分析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另外结合所学郡县制和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而郡国并行制度则导致国家分裂。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的认识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