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656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Word下载.docx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

正是由于哲学被共同的社会现实所需要,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出发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

儒家思想表现为对混乱的社会秩序的改造,企图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

而道家思想则企图逃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指出文明是一切异化的真正根源,体现出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

另外,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时代需要等等。

典题示例1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

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墨家B.纵横家

C.法家D.农家

答案 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各国统治者需要富国强兵,故农家主张符合“富”国的愿望,“纵横家”主张可实现“强”兵的愿望,法家主张反映了天下大乱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称雄天下的愿望,而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等,显然是“逆势而动”。

二、中西政治制度演变路径及其转型的特点

——感悟文明多样性

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路径

(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起源和形成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即专制主义路径和共和制路径,前者具有任命制、终身制和集权制等特征,后者具有选举制、任期制和分权制等特征。

(2)古希腊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断血缘关系而冲破氏族藩篱的结果,而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则是血缘关系通过宗法制度得以延伸的结果。

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逐步发展为公民权,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本质上为血统性的“个人”行使。

前者演变为“主权在民”的路径,后者则演变为“主权在君”的路径。

(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

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反过来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

中国古人

西方古人

政府起源

认为政府起源于“受命于天”的君主,“君权神授”要求“君权独制”,对君权的制约主要依靠君主的修养,辅之以必要的外在约束

政府是人们为了摆脱混乱的“自然状态”而通过“相互约定”建立的,约定的前提是人人具有参政能力和人人都享有权力,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权力的制约必须以权力的相互制衡为主

君臣关系

认为君主是“天之子”,官吏只是为服务于君主的需要而设置,民众只是“君父”的子民

认为各级统治者只是选举出来的“执政官”,官吏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公职人员”,民众是有权参与城邦事务的公民

制度设计

制度的设计思维是把个体置于依附关系的网络中,并相信通过教育和引导,每个人都会在这个网络中找到恰当的位置,并遵守网络中的关系规则,规则的核心是家庭关系规则的放大

制度的设计思维是把个体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在制度中的地位是由个体的能力和财产决定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契约以及法律的形式来处理和约束,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

2.中西近代两种不同制度转型的特点

西方近代制度转型以英法革命为标志,但西方人争取制度转型的斗争是从中世纪就开始的。

西方近代制度转型是相对中世纪的专制制度而言的,相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整个演变历史来说,这种制度转型是恢复和发展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路径。

中国近现代的制度转型是对古代政治制度起源路径——专制主义路径的打破,改革者、革命家试图建立的新制度,不仅在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史上缺乏任何积淀和思想基础,而且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路径对制度转型过程中的创新理念、制度设计、革命方案等都具有强劲的约束力。

中国制度转型的结果是创造性地移植民主制度,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是古代民主制度的自然延续和发展。

中国制度性超越的难度远高于西欧各国。

典题示例2 某校高三

(1)班组织进行了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组探究主题是“古代的东西方政治文明”

图一秦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二公民大会碑刻

材料

政治体制

概括造成

两者差异

的主要因

(1)请你完成上面的研究表格。

(2)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作为历史材料,图一与图二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3)第二组同学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则历史短文,题目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为此,他们选用了以下四个关键词:

“民主政治”“希腊文明”“催化剂”“暴力机器”。

请你依据这些关键词,把这则历史短文写完整。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00字以内)

答案 

(1)政治体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奴隶制民主政体。

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形态。

(2)图一是经过后人整理的材料,属于文字类型的图示材料。

图二是实物型材料,历史信息更具形象性和客观性。

(3)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促成希腊文明臻于极盛,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

但是,雅典民主政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解析 第

(1)问由材料可以看出二者的政权结构一个是中央集权制,一个是民主制,解答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政治体制的差异。

(2)问常用的史料有:

第一类文字史料(史书,档案文书类,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纸杂志)。

第二类口述史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助于当事人的访问而获得对历史事件的直接了解。

第三类是非文字史料,如图像类、实物类、风俗类。

由此不难回答。

第(3)问注意表述要简洁明了,史论结合,不能与文学类作文混为一谈。

三、从多元史观看鸦片战争

1.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现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3.整体史观: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4.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

习俗。

典题示例3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军事的落后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答案 C

解析 考查全球史观。

把握全球史观这一关键信息可知,选择C项。

四、从多元史观看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典题示例4 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

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竟占于该业市场矣。

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这反映出(  )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我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改变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长沙最初经营各地土产;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洋货占据了长沙商品市场,店铺也改称洋货铺。

这说明中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列强的猛烈冲击。

B、C、D项材料中没有反映。

五、多元史观解读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1.近代化史观:

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整体史观:

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3.文明史观:

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4.革命史观:

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典题示例5 人教社历史教材曾经有这样的论述:

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

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  )

A.阶级斗争史观B.近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D.全球史观

解析 本题考查了各类史观,需要对各类史观有一定的了解。

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材料是从阶级斗争史观来分析、看待洋务运动和洋务企业的。

阶级斗争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史观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把阶级矛盾看做社会的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

六、不同史观下的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演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

(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

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典题示例6 (2013·

全国卷Ⅰ高考)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 B

解析 注意关键词:

现代化。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故选B项。

戊戌政变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A项错误;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逐步加深,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项错误;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D项错误。

七、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的多种史观

1.现代化史观:

既属于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2.全球史观:

既体现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又体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汇的特点。

3.社会史观:

从大众衣食住行,风俗礼仪等多方面的时代变迁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的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典题示例7 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

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

这最能说明(  )

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19世纪的时候,安徽的蚌埠还只是一个小镇,但是在铁路开通后,很快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当地的变化,全是因为交通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A。

B项未涉及;

C项自然经济的情况也未涉及;

材料只是说形成了木材市场,但是木材市场形成后是怎样推动近代化的材料也未涉及,D项也不正确。

八、不同史观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认识

1.整体史观:

“大跃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求完成各种各样的高指标。

而这些高指标的提出,与毛泽东在莫斯科提出的“十五年赶上并超过英国”的口号有着密切的联系。

1957年,在回应“苏联要15年赶超美国”说法时,谈到要让中国在15年内赶超英国。

毛泽东的期望是通过群众运动等方式,使中国指标性工农业产品在产量上赶超英美发达国家。

2.唯物史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观愿望是希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但是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下,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生态史观:

“大跃进”运动中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

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期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典题示例8 某班学生讨论下面某时期的两幅宣传画时,形成下列四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上的体现 ②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④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从图片可知漫画指的是“大跃进”运动,“大跃进”的错误体现为①②③三项。

④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表现。

九、多种史观评价新航路开辟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

典题示例9 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去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史学观点。

社会史观是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故A正确。

B是革命史观,C是全球史观,D是文明史观。

十、从不同史观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

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

产生了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

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

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

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问题。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典题示例10 西方学者弗兰克写道: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下列能够支撑弗兰克本人观点的理由是(  )

A.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欧洲的殖民扩张强行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C.各地资源和财富的涌入促进了欧洲的崛起

D.人类各地区的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融合

解析 根据材料,弗兰克本人的观点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而A、B两项是欧洲对世界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项是从人类相互的影响这一角度来说的,不符合题意。

本题选C项。

十一、认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用革命史观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3.近代化史观:

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典题示例1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仅有人全盘否定十月革命,否定列宁,还有人主张把列宁墓从红场迁出,甚至四处寻找沙皇的后裔,企图在俄罗斯恢复帝制。

但此事最终因没有多少人响应而告吹。

列宁墓仍然留在红场,列宁的铜像依然屹立在十月广场。

该事件充分说明了(  )

A.列宁作为引导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人,仍然受到民众的敬仰

B.否定十月革命的人带有自己的政治目的

C.俄国民众对苏联解体后的社会状况不满

D.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解析 在苏联解体后,列宁墓仍留在红场,列宁的铜像依然屹立在十月广场,这说明列宁仍然受到俄国民众的敬仰。

十二、认识罗斯福新政可采用的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罗斯福通过加强社会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生态史观:

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典题示例12 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第202节规定:

“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a)全国公路和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物以及任何公有工具和设备的兴建、维修和改建……(d)由政府管理或支配的低价住房及清除贫民窟工程的兴建、重建、改建或修缮;

(e)如总统认为合乎需要时……建造海军舰只及其所需的航空器;

建造飞机……”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制定上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是(  )

A.应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B.改善公共交通的状况

C.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

D.适应扩军备战的需要

解析 为了缓和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立即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指政府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容纳庞大的失业队伍,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故选A。

专练1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

“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

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

”据此可知作者强调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