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6610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docx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

广东导游词中山纪念堂

篇一:

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中山纪念堂是全国及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1929年动工,1931完成。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

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

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教育基金百万行、广州国际集体婚礼、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等。

【孙中山纪念铜像】

堂前矗立着孙中山纪念铜像。

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有这个底座而没有铜像。

在1945年春天,中山大学把校内的孙中山铜像借给纪念堂安放在这里。

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了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放在这里,原来的铜像才送还给中山大学。

尹积昌所造的孙中山铜像一共有4个,其中3个在广东。

除了这一个之外,一个在黄埔军校,一个在中山医科大学,另一个在南京的中山陵。

这个铜像的造型是有讲究的--孙中山的左手用三只手指叉腰,代表着"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右手用五只手指拄着拐杖,代表着五权宪法。

铜像寓意深刻,可见创作者的心思是非常细密的。

底座上面刻着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上面写有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建党程序的具体内容。

【中山纪念堂的云鹤华表】

“云鹤华表”,高插云天,雄伟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柱顶祥云缭绕,显得气派非凡,庄严肃穆。

云鹤华表上刻着许多奇怪的条纹,形状有点像龙。

上面有许多鹤飞来飞去,这就是起这个名字的原因。

【陶鼎】

在纪念堂大堂正门两侧,分别摆放着两个鼎,分别于1929年6月1日和1930年10月10日在石湾陶制,花盆正面刻有“总理遗嘱”的内容。

已有近80年的历史。

据介绍,在“文革”时期,因为“破四旧”运动,两个鼎上面的“民国”等字样被人弄掉了。

纪念堂当时的老馆长,为了避免损坏了古鼎,带领几个壮劳力,在半夜三更将它们埋进了东边的草地里,当作绿化用的(大粪)肥料池保护起来。

“文革”结束以后,再挖出来向游客展示,为了更好保护鼎,于20XX年在鼎外增加了玻璃罩。

【白兰树】

中山纪念堂不仅有广州最老的木棉王,它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

它们是纪念堂奠基(1929年)、竣工(1931年)时栽下的,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终年常绿、亭亭如盖的碧绿树冠可荫地数百平方,如同两个高大忠勇的卫士守卫着纪念堂。

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浓香四溢、洁白无瑕的小花挂满枝头,香飘数里,象征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万古流芳。

【中山纪念堂主体建造】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

整座建筑面积约为3700平方米,,高49米。

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

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

正面檐下,内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围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细。

那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重穗嵌玻璃

中山纪念堂的金顶呈椭圆形、高达3.79米,直径最大处有4.075米。

这么一个巨大的熠熠生辉的金顶表面,全部使用黄金镶贴,共用了从香港

购进的质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张,折合重量0.92公斤。

除了金顶外,“天下为公”字匾、总理遗嘱、建国大纲、奠基石字体、也都是用金箔镶贴的。

纪念堂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很多人都以为纪念堂是全木结构,其实,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

地面到堂顶高58米,南北各宽71米。

观众席分楼上楼下两层,有8座楼梯,11个进出口,共有5000个座位。

那么各位可能很惊讶,这么大的大堂,怎么会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顶盖呢?

原来这里共有8根柱子,但都藏在周围的内墙里,支撑着顶盖的8个角。

这顶盖分3层,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中层开了玻璃天窗,下层是装饰用的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

即使没有开灯,整个纪念堂都十分光亮。

光线就是通过玻璃天窗射入堂内,使整个会堂不用亮灯也光线充足。

由由于柱子都藏在墙里,观众无论坐在哪个位置,观看舞台的视线都不会受阻;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即使你坐在最远的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舞台的音响,这些都是纪念堂设计巧妙之处。

纪念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会堂建筑,也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用于大体量的会堂建筑的大胆而成功的作品。

大堂内舞台宽19米,深15米,讲台后墙中间镶有孙中山的浮雕头像和《总理遗嘱》刻石,这是由汪精卫所写的。

遗嘱之中有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名言。

中轴对称,前堂后碑:

以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孙中山铜像和南门楼为中轴线,园内景观呈对称分布。

主体建筑与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遥相呼应,突破中国传统"前碑后堂"的形制,形成"前堂后碑"的格局,使整体建筑既显得气势雄伟,又错落有致。

中西合璧,建筑杰作:

中山纪念堂的主要建筑特点表现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外观上,以清代建筑为蓝本,充分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古建筑的精华随处可见;结构上,运用西方力学原理,采用先进的钢结构建筑技术,突破了大空间建筑受中国传统木结构的限制。

中山纪念堂以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奠定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纪念堂的建筑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元素,整体呈现恢宏壮美、金碧辉煌的特色。

从屋头檐角的细部装饰处,均体现这一特质。

纪念堂飞檐飘卷,所使用的琉璃瓦制作精致美观。

这与吕彦直所设计的另外一部作品--南京中山陵颇不一样。

中山陵上所使用的,是钢制的瓦,以期其能永久。

但中山纪念堂选用了孙中山先生生前最喜爱的宝蓝色琉璃瓦作为主色调,不能不说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

1963年,中山纪念堂曾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翻修,特别从广东佛山的石湾定制了宝蓝色琉璃瓦,重盖了堂顶瓦面,在保留原有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翻新。

檐角的云水花纹、斗拱上的装饰图案、檐头的钟形铁马,梁上的"d"字图形,也都极富民族特色。

在维修中,翻新的方法是传统的,材料却是现代的。

纪念堂外的彩画除了进行常规的补缝补色外,还采用硅化防水剂进行保护,这就像在外面蒙上了一层保护膜。

堂内则使用了防霉防潮的新油漆,有些材料甚至是进口的,以保证能对彩画起到更好的保护。

纪念堂正门檐下悬挂的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除玻璃外,全部以生铁铸成,甚至边底部垂下的绦穗,也是由生铁铸就的。

中山纪念堂所采用的彩色陶质道板砖及外墙装饰毛面砖,是原上海泰山砖瓦有限公司首创,并成为中国首批享有专利的产品之一。

美观端庄、自然质朴、经久耐用、具有吸音、吸光、抗冻、永不褪色的独特效果,被誉为“泰山砖”。

和中山纪念堂一样,解放前营造的上海大厦、上海国际饭店、锦江饭店、上海青年会、天津章华东南亚,都采用了这种高强度耐磨磁砖。

从空中俯视,纪念堂呈外突的伞型结构,青砖蓝瓦蓝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当年设计的青天白日,实在令人瞩目。

老辈人口耳相传说,曾有风水先生杜撰了一个故事,说纪念堂像一个张牙的虎头,背后的越秀山是虎身,山顶的纪念碑是高竖的虎尾,这只匍伏的大虎正对着临江的那头白羊(石室),于是人们怕羊城不祥,便在虎后装了一粒宝珠(球形水塔),才把它锁住了。

兴建这个中山纪念堂,加上越秀山顶的那个孙中山纪念碑,各项费用总造价超过300万银元。

也许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银元的价值了解不多,但是在当时,一个银元就可以买到40斤大米,而我们现在买40斤大

米大约需要60块钱人民币,换算一下,一个银元等于60元人民币,那300万银元就是1.8亿元人民币。

可见,这在当时也是很高的造价。

【木棉】

木棉作为市花,无人不晓。

"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怜。

"(明·屈大均)。

广州最老的木棉树就在中山纪念堂,木棉王有320多岁了。

上千岁的古樟树在很多地方都有,但这么高寿的木棉树在广州却并不多见,所以叫“木棉王”。

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亲眼目睹了陈炯明的叛乱;亲眼目睹了身旁的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亲身经历了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弹。

风走云飞,星流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长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

有趣的是,“木棉王”的中间部分,枝节向两侧伸出,很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母亲,伸开双臂,向着远方在呼唤:

“归来吧!

孩子。

篇二:

广州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广州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世界各地的华人,对我们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为纪念孙中山而修建的建筑物。

比如说中山市的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南京的中山陵和台湾的国父纪念馆等等。

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就是60多年前广东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而捐款兴建的。

孙中山的名字并不是叫“中山”,他是姓“孙”名“文”,号“逸仙”,他的雅号才是“中山”。

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年青的时候在香港学医,之后在广州和澳门治病救人。

在这期间,他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开始投身革命。

他成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先后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1911年,孙中山做了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领导辛亥革命把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给推翻了。

孙中山在广州曾经三次建立政权:

第一次是1917年,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一个“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誓师北伐;第二次是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就在现在中山纪念堂这个地方;第三次是在1923年,孙中山驱逐了陈炯明之后,在广州又重建了大元帅府。

1924年,为中国革命费尽心血的孙中山病倒了,他患的是肝癌,但是他仍然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奔波劳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就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

孙中山先生出生和逝世都是在12号。

由于孙中山生前喜欢种树,政府便把每年的3月12日这天定为“中国植树节”。

在孙中山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6年,当时的广东国民政府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拨款100万两白银在广州兴建中山纪念堂,堂址就选在越秀山南麓的总统府旧址。

这个总统府,在清朝原是抚标箭道,后来改为督练公所。

辛亥革命之后被军阀龙济光占据了。

1921年,孙中山在这里当上非常大总统,这里就成了总统府。

在1922年,叛军陈炯明的军队用大炮把总统府给夷平了。

当时孙中山和家人都是跳墙逃走才避过大难的。

后来,广州人民和一些爱国华侨听说要建中山纪念堂,都纷纷慷慨捐资。

纪念堂的设计者是我国著名的设计师吕彦直。

吕彦直是山东人,他在国内的建筑界很有名望,南京的中山陵也是他设计的。

很可惜,他英年早逝,35岁就死了,未能亲眼看到纪念堂落成。

纪念堂在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历时3年。

解放后,政府多次拨巨款对纪念堂进行装修。

现在,纪念堂的设备都很先进,有中央空调、高级舞台音响、灯控系统、消防监控中心,还有贵宾接待大厅,真是一年比一年漂亮。

纪念堂前面的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西广场各有一根旗杆和一个云鹤华表,它们是以纪念堂的南北中轴线为轴心分别对称的。

这个广场内种着木棉、白兰、桂花、合笑等共70多种花草树木,它们开花的季节各不相同,所以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

这几棵就是木棉树,也叫英雄树。

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

在广场的北门,有一棵已有300年历史的木棉树,是广州的“木棉花王”。

堂前矗立着孙中山纪念铜像。

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有这个底座而没有铜像。

在1945年春天,中山大学把校内的孙中山铜像借给纪念堂安放在这里。

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了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放在这里,原来的铜像才送还给中山大学。

尹积昌所造的孙中山铜像一共有4个,其中3个在广东。

除了这一个之外,一个在黄埔军校,一个在中山医科大学,另一个在南京的中山陵。

这个铜像的造型是有讲究的——孙中山的左手用三只手指叉腰,代表着“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右手用五只手指拄着拐杖,代表着五权宪法。

铜像寓意深刻,可见创作者的心思是非常细密的。

底座上面刻着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上面写有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建党程序的具体内容。

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开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它的堂顶是八角

形的,铺着宝蓝色的琉璃瓦,分为高低4层。

大堂正面悬挂着孙中山手写的金字牌匾——“天下为公”;大堂四周的基座和阶梯都是花岗石,既庄重又典雅。

从整个建筑来看,富有很浓的民族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不愧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之作。

纪念堂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很多人都以为纪念堂是全木结构,其实,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

地面到堂顶高58米,南北各宽71米。

观众席分楼上楼下两层,有8座楼梯,11个进出口,共有5000个座位。

那么各位可能很惊讶,这么大的大堂,怎么会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顶盖呢?

原来这里共有8根柱子,但都藏在周围的内墙里,支撑着顶盖的8个角。

这顶盖分3层,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中层开了玻璃天窗,下层是装饰用的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

大家看一下,我们现在没有开灯,但整个纪念堂都十分光亮。

光线就是通过玻璃天窗射入堂内,使整个会堂不用亮灯也光线充足。

由于柱子都藏在墙里,观众无论坐在哪个位置,观看舞台的视线都不会受阻;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即使你坐在最远的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舞台的音响,这些都是纪念堂设计巧妙之处。

堂内舞台宽19米,深15米。

这块便是著名的“总理遗嘱”,是由汪精卫所写。

遗嘱之中有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名言。

兴建这个中山纪念堂,加上越秀山顶的那个孙中山纪念碑,各项费用总造价超过300万银元。

也许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银元的价值了解不多,但是在当时,一个银元就可以买到40斤大米,而我们现在买40斤大米大约需要60块钱人民币,换算一下,一个银元等于60元人民币,那300万银元就是1.8亿元人民币。

可见,这在当时也是很高的造价。

篇三:

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在去中山纪念堂的车上)

各位团友:

世界各地的华人对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此时你还在回味游览过的羊城美景,那么,现在我将带各位到气势宏伟的中山纪念堂,参观这座纪念伟人的独特建筑,这里将给你留下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中国有许多地方都为纪念中山先生修建了建筑物,比如中山市的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南京的中山陵、台湾的国父纪念馆等等,而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则是七十多年前广东人民和海外华侨出于对中山先生敬仰而捐款资助兴建的。

话得从头说起,孙中山逝世的第二年,即1926年,当时的广东国民政府为纪念这位伟人的功绩,决定拨款白银一百万两在广州兴建中山纪念堂,由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济深亲自主持此项工作,堂址选在越秀山南麓的总统府旧址。

总统府在清朝为抚标箭道,后改为督练公所,辛亥革命后被军阀龙济光据为“振武上将军府”,1921年孙中山回粤就任非常大总统,成为总统府,1922年6月被叛军陈炯明部队炮击夷平。

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纷纷筹资共建纪念堂,纪念堂选用著名设计师吕彦直的设计方案,由上海馥记营造厂承建,1929年奠基,1931年落成,共耗资110万两银元。

解放后政府曾8次拨巨款对中山纪念堂堂体进行修缮和整治环境,现在已安装中央空调、高级舞台音响、灯光控制系统、消防监控中心,并修建了贵宾接待大厅,成为各界缅怀孙中山先生和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

1985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中山纪念堂到了,请各位随我下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座闻名海内外的壮丽宏伟的宫殿式建筑。

(在中山纪念堂外)

各位团友,这座壮丽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就是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由东西南北四面重檐拱托着中央高耸的八角顶,堂顶镶盖宝蓝色的玻璃瓦,瓦面分高低四层,层层飞檐出卷。

大堂正面檐悬挂着孙中山手写的“天下为公”的金字匾。

檐下朱色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廊檐和具有拼花图案的天花板。

大堂四周基座和石阶梯级为花岗石,既庄重又典雅。

整个建筑装饰辉煌富丽,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之作。

好了,我现在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哪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把这座华丽宏伟的建筑建在这个地方?

对了,广州市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面的越秀山是市区内最高处,登临远眺,全城景物尽收眼底,南麓靠主要通道,交通方便。

这里有一个别处所没有的条件,就是在山麓下疏落和杂乱的房屋中,有一幢清朝时间的督练公所,辛亥革命后改为督军衙署,孙中山先生1921年5月5日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越秀山南面,也就是现在纪念堂东侧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一带,越秀山腰有座粤秀楼,这里是孙中山当年读书治事处。

20年代初,孙中山和宋庆龄曾在这里从事革命工作。

总统府与粤秀楼有一条约一里长的桥梁式过道也就是“天桥”相连接。

所以,粤秀楼也可算是总统府的一部分。

但1922年陈炯明叛变,

炮毁了总统府与粤秀楼。

纪念堂建在此处,不仅地理位臵好,而且还具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

当时广东省还决定在越秀山最高点建中山纪念碑,之后又于1932年在孙中山读书处建立一个纪念碑,这样,人们在参观纪念堂之后,进入越秀公园,从“百步梯”而上,在半山腰一棵英雄树下,就可以看到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的纪念碑,在往上去就可以瞻仰孙先生的纪念碑,站在越秀山这个制高点,俯视纪念堂全貌,十分壮观。

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北面的越秀山山顶有条穿过南北的直线,这条直线是广州的中轴线(传说是广州市的风水线),各位可以看到,山顶的中山纪念碑和这里的中山纪念堂的圆形金顶,以及市人大、市政府都在这条风水线上,所以,有人说,中山纪念堂建在此地,也是希望中山先生能时时保佑广州城。

请大家移步,随我进入大堂内。

中国过去的大型建筑物,大都是宫殿和庙宇,大集会用的大会场是没有的,1933年10月,这座高四十九米、建筑面积达八千三百多平方米的中山纪念堂建成时成为中国空前的群众大会场,剪彩礼的消息一经报道,立即轰动一时,中外人士纷纷前来参观。

各位可以看到,纪念堂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哪位知道大堂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很多人都以为,纪念堂是全木结构,其实,它整个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

大堂中间是30米跨度的钢嵌架,堂内地下至顶高47米,南北各宽71米。

堂内分楼上楼下2层,大堂内有8座楼梯,11个进口,供4739名观众上下和进出。

各位可能很惊讶,这么大的堂内,怎么看不到一根支撑顶盖的柱子?

原来柱子是有八根,但都藏在周围的内墙,这些柱子支撑着四个跨度约三十米的大型钢结构桁架,上面再支承着四个跨度约三十米的大型钢结构桁架,构成一个八角形顶盖,像一把张开着的没有伞柄的雨伞一样。

这个顶盖以桁架为骨干,分三层砌成。

最下层是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中层镶嵌在玻璃天窗,最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

光线通过大面积嵌花玻璃射入堂内,使偌大的会堂,不用亮灯也可见物。

由于钢桁架跨度大,构成的空间也非常大,人们坐在堂中的每一个座位上,都不会被柱子挡住视线,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坐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清晰地听到舞台的音响。

这种构造,可说是建筑师对声学和力学的匠心独运。

请大家到前面来,(带客人上舞台)大堂里北面的这个舞台,宽19米、深15米,舞台后墙镶刻的便是著名的“总理遗嘱”,请各位细看,各位团友,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大堂的东西南有连起来的挂楼,周围有六座巨梯供观众上落。

堂内四周的墙壁上面有山陵的设计图样,彩斗拱和花板作装饰。

大堂有11个进出口通往外边宽阔的走廊,近五千人只需五分钟便可离场完毕。

这又是建筑师考虑得十分周到的地方。

纪念堂除结构独特之外,还非常讲究坚固和色调的和谐。

它的基座和石级是花岗石砌成的,基座以上是青色大理石护墙,护墙纸上是乳黄泰山石砖墙。

这些砖墙全部是四十五寸厚。

砖墙上面是五彩颜色的屋檐,屋檐之上是宝蓝色琉璃瓦面,瓦面最高处有一圆形金顶。

瓦面分高低四层,每层飞檐出卷,构成宫殿式样和民族传统色调的气派。

各位团友,兴建中山纪念堂,融入了许多建筑师和能工巧匠的心血。

中山纪念堂于1928年4月26日动工兴建,1929年1月15日举行奠基礼,由上海馥记营造厂承建这项工

程,北京彩绘技工负责内部装修,越秀山顶的纪念碑则由香港联益公司负责施工,整个工程于1933年10月10日竣工,各项费用总造价超过三百万银元,也许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银元的价值了解不多,但是,在当时,一个银元就可以卖大米四十斤,可以想见,这是标准很高的造价。

而且,纪念堂采用了当时最优质的建筑材料,佛山石湾的琉璃瓦,香港的花岗石,辽宁的青色大理石,都水陆兼程地运来了,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从虎门运来的那块特大花岗石,它正面积达45平方米,用来镶在越秀山顶的纪念碑正门上方,刻着孙中山先生遗嘱全文,当时几只并排的大木船把它载到广州的西濠口,扛了上岸,而那时的运输工具无法把它拉到工地了,民工们只好在石块下面垫上几根大木棍,用人力硬撬,每天滚动二、五尺,一步一步的把它堆上越秀山。

说到中山纪念堂,就不能不介绍一下中国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吕彦直。

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原籍山东省东平县,出生于天津市,八岁那年死了父亲,第二年便随姐姐去巴黎居住,他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小时候喜爱绘画分不开的,他在法国时就学写画,画人象人;看了马戏后,回家默写狮子、老虎,莫不栩栩如生。

吕彦直回国后,进北京王城学堂读书,由著名文学家林琴南教他国文,他的文章是同学中最好的一个。

吕彦直1913年在清华大学毕业,接着到美国康南耳大学深造。

留学期间,他的钻研精神和建筑方面的才能受到师友赏识,刚毕业就当了美国建筑师茂斐的助手。

曾协助设计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平燕京大学的建筑图样,那是他尝试运用我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现代建筑物的开始。

回国后,吕彦直在上海开设建筑事务所,此间,适逢纪念堂筹建委员会登报悬奖征求建筑图样,应征者不少是中外著名的建筑师。

后来在南京汇集中外专家举行评审会议,结果评入前三名的设计都是中国建筑师的作品,而首奖入选的设计者是年仅三十二岁的吕彦直。

他设计的图案,在外形上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而在结构上则采用当时最新的营造技术、不仅华丽壮观,又能适应现代集会的需要,在国内堪称首创。

他同时还设计出了越秀山孙中山先生纪念碑的图样。

在这之前,他应征提出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图样,也超越了中外许多专家的精心设计,以首奖入选。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而有卓越成就的建筑师,因患肝癌和肠癌,未曾看到中山纪念堂建成,便在1929年5月去世,年仅36岁,毛泽东主席曾于1958年来到中山纪念堂,他仔细端详纪念堂的每一个地方,频频点头赞许,说中山纪念堂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

而今,吕彦直的名字被收入了十年前出版的《辞海》,人们将永远缅怀这位给后人留下宝贵遗产的杰出人士。

(带客人出大堂正门,到中山先生塑像前)

各位,刚才我向大家大致介绍了中山纪念堂的建筑风格。

大家一定会为六七十年前中国人的建筑艺术而感到惊叹。

在中山纪念堂落成之后,又适逢中国社会动荡和日军侵入,使它的饱受沧桑和摧残。

抗战期间,日军曾多次对它进行轰炸,使它中弹三枚,造成八角形屋顶受到严重震动,混凝土预制块被震松,琉璃瓦片出现了裂缝,造成堂内到处漏水。

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当年9月17日,驻广州的日军就是在这里签了投降书。

大家请看,(指着中山纪念像)这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像,基座下刻有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有孙中山纪念像的基座而没有纪念像,1945年春,中山大学把该校孙中

山铜像借放于此,1956年11月12日,由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孙中山全身铜像塑成后才将原铜像送回中山大学校园。

好了,我们现在把注意力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