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6837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心亭看雨文档格式.docx

余仓卒见井口有字画,用帚刷之,禊泉字出,书法大似右军。

益异之。

试茶,茶香发。

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

辨禊泉者无他法,取水入口,第挢舌舐腭,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

好事者信之,汲日至,或取以酿酒,或开禊泉茶馆,或瓮而卖,及馈送有司。

董方伯守越,饮其水,甘之,恐不给,封锁禊泉,禊泉名日益重。

茶事、茶理、茶人,在张岱的文集中记述甚多。

张岱以茶公友,其茶友中有“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的会稽鲁云谷,有每与他嗓茶“辄道白门闵汶水”的周又新。

他那嗜好“米颠石,子奠竹,桑茶,东坡肉”的季弟山民和与他茗战“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的胞兄,也都是“茶痴”。

岱还好玩赏茶具。

他弟弟山民获得一瓷壶,款式高古,他把玩一年,很一壶铭:

“沐日浴月也其色泽,哥窑汉玉也其呼吸,青山白去也其饮食。

”还有一只宣窑茶碗,张岱有铭曰:

“秋月初,翠梧下。

出素瓷,传静夜。

”另有一把紫砂壶,未镌制作者印,张岱确认出于龚春之手,特作壶铭:

“古来名画,多不落款。

此壶望而各为龚春也,使大彬骨认,敢也不敢?

写作背景:

明亡之后,表达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

2原文摘录编辑崇祯五年⑵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⑶矣,余挐⑷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⑸,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⑺。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⑻,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⑼”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⑾。

及下船,舟子⑿喃喃⒀曰:

“莫说相公⒁痴,更⒂有痴⒃似相公者。

注释

2.崇祯五年:

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更定:

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

更:

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

4.挐:

通“桡”,撑(船),划(船)。

一作“拏”。

5.拥毳衣炉火:

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6.雾凇沆砀:

形容雪夜寒气弥漫。

雾凇,云、水气;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

“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沆,形容大水。

7.一白:

全白。

8.长堤一痕:

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9.焉得更有此人:

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0.白: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11.客此:

在此地客居。

12.舟子:

船夫。

13.喃:

象声词。

14.相公: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5.更:

还。

16.痴:

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17.痕:

痕迹

18.俱:

19.而已:

罢了

20.强:

勉强

3注释编辑重点字词

1.余:

2俱:

3.绝:

消失

4.是:

这,这样

5.更: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6.定:

完,结束

7.拏(ná

):

这里指划动

8.拥:

穿着

9.毳(cuì

鸟兽细毛纺织的衣服

10.雾凇(sōng):

指冰花

11.沆砀(hà

ngdà

ng):

白气弥漫的样子

12.芥:

原意指小草,这里比喻微小的

13.而已:

14对坐:

面对面坐着

15.焉:

怎么

16.更:

17.客:

名次作动词,做客,客居

18.及:

等到

19莫:

不要

20.痴:

痴迷

21.者:

……的人

22.强(qiǎng):

痛快

23.痴似:

痴于,痴过

通假字

拏:

同“拿”持,引申为撑(船)

词类活用

1.大雪:

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客此:

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3.炉火:

名词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一芥:

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古今异义

古义:

我。

(例:

余住西湖)今义:

剩下。

2.白:

名词,酒杯。

今义:

白色。

一词多义

是:

1.是日更定: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音gè

ng

一:

1.余拿一小舟:

数词,一

2.上下一白:

白:

1.上下一白: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大:

1.见余大喜:

非常

余:

1.余住西湖:

我,第一人称单数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4文章主题编辑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5译文编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几天,湖中行人,飞鸟和各种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打更以后,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对坐,一个童子烧的酒滚沸,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说:

“(这样的大雪天)哪里能想到在西湖中还能遇见你。

”(他们)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地喝几大杯后告辞。

(我)问他们姓氏,(他们回答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6写作背景编辑《湖心亭看雪》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7点评编辑祁彪佳:

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

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

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

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

《西湖梦寻序》

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梦忆自序》

8文章研讨编辑整体把握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

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

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问题研究

1.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教学建议

一、本文用1课时完成。

可以用10分钟让学生自读和初步背诵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

用15分钟和学生一起探讨文章内容,重点在于理解,不要讲解得过于琐碎。

用15分钟处理练习题,突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语言风格。

用5分钟强化背诵。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这种手法的特征讲清楚,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和“渲染”手法对比说明。

三、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适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

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也不宜讲得过深,讲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四、课后第三题也可以作为预习内容,在讲课之前先作交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9有关资料编辑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

墙西稍空,腊梅补之。

但有绿天,暑气不到。

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

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

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

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

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

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

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

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

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

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

寻梦,寻梦!

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诗的小品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吴战垒)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张岱(1597—1689)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的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在《陶庵梦忆·

序》中说: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

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

如果拿诗来作比,我觉得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

它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取饮一勺,当能知味;

我们不妨择一短章──《湖心亭看雪》(见《陶庵梦忆》卷三),试作一点粗浅的品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

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

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

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

“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

“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

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

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

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

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

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

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

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

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

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

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

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

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

”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

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

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

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

“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

“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

“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

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

“是金陵人,客此。

”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

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

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

言念及此,岂不怆神!

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

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

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

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

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

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

“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

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

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

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10相关诗词编辑咏雪的诗词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咏雪【唐】骆宾王

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

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

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

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

咏雪【南朝梁】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