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6931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课题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型

 新授

审核人

 

14、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

(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

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

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

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

(播放《天鹅》。

)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

(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六、课后小结: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陈春叶

课题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型

 新授

审核人

 

 14、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2.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

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教学难点:

 

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

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

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

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

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看到?

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

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

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

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

(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2)她又擦了一根。

(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

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

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

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

(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

(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

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七、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八、课堂评价

自我评价优()良()一般()

小组评价优()良()一般()

老师评价优()良()一般()

九、课后反思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陈春叶

课题

15.凡卡

课型

 新授

审核人

 

15、凡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教学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

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

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

(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

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

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

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

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

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

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

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

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

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

(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

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

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

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

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

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

)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

)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

如:

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

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

(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四、板书设计

15、凡卡

 

五、课后反思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陈春叶

课题

15.凡卡

课型

 新授

审核人

 

15、凡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2.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重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

 

教学难点:

 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

(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

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

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

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

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

”“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

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

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

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

(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

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

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

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

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五、板书设计:

15、凡卡

 

六、课堂评价

自我评价优()良()一般()

小组评价优()良()一般()

老师评价优()良()一般()

七、课后反思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陈春叶

课题

16*鲁滨孙漂流记

课型

 新授

审核人

 

16*鲁滨孙漂流记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谈话,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一个人要生存需要哪些最基本的条件?

(指名回答)如果失去了这些基本的条件,还能生存下去吗?

2.师:

(出示图片)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鲁滨孙,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一个荒岛上,没有吃的、住的,又有野兽出没,竟然生活了很多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鲁滨孙漂流记》,跟随鲁滨孙去体验一下那惊险的荒岛生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

鲁滨孙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

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

他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是什么让他生存下来?

4.简介作品,引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这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代表作,深受人们喜爱。

小说从出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被译成了世界上所有文字。

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读读这部小说。

打开书,快速看一下,这篇课文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梗概+精彩片段)梗概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而精彩片段能让我们品味原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风靡全球的名著。

二、初读课文,自学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一,指导自学。

(1)自由读梗概部分,先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将各个自然段的意思串联起来,试着说说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

(2)浏览精彩片段,看看精彩片段描写的是梗概的哪部分内容。

看看“梗概”和“精彩片段”在人称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根据自学提示先独立阅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汇报一:

梗概部分

(1)让我们先来浏览梗概部分,想想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课件出示提示:

鲁滨孙在一次航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漂流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生存,他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根据提示汇报)

(2)师:

大家概括得比较完整,语句也很简洁。

从“梗概”中,我们看出这部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是写鲁滨孙漂流在岛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想方设法克服了那些困难。

汇报二:

精彩片段部分

(1)这个片段描写的是梗概的哪部分内容?

(2)看看“梗概”和“精彩片段”在人称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精彩片段”用的是第一人称,像在说自己的事,拉近距离。

语言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三、深入挖掘,品读文本

1.出示自学提示二,指导合作学习。

(1)细读梗概内容,寻找描写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的句子。

(用“____”画出)他是怎样解决的?

(用“  ”画出)

(2)细读 “精彩片段”的第7、8自然段,找出描写鲁滨孙心理变化的词语,想想自己有哪些体会。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示展开学习。

3.汇报交流。

内容一:

梗概内容

师:

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他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住:

搭帐篷。

吃:

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安全:

防御。

孤独:

救助“星期五”。

无法离开:

救出船长。

师:

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他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请你拿起笔写写吧。

(学生动笔表达)

师:

鲁滨孙在看似毫无希望可言的荒岛上克服了种种困难,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这时他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内容二:

精彩片段

(1)汇报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

师:

描写鲁滨孙心理变化的词语,你找出来了吗?

学生汇报:

苦闷

逐渐控制失望心情

知足安命

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稍稍有了好感

(2)谈发现。

师:

有什么发现吗?

刚开始的时候,忧郁、寂寞和失望,一切看起来真是糟糕透了。

可是,他居然能够控制自己,改变自己的看法,开始知足安命,甚至是感谢。

(3)感悟“态度”。

师:

让我们对照鲁滨孙列出的“好处”和“坏处”,一起来读一读。

你读懂了什么?

鲁滨孙努力从糟糕的处境中寻找好的一面,他就是用这样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的。

师:

鲁滨孙这种乐观的精神让人感动。

他的乐观精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

他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当我们遇到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面对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跟困难作斗争。

齐读:

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四、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

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你也可以有属于你自己的名言,当自己的座右铭,或送给其他人。

你会怎么说呢?

3.学生动笔书写后交流。

示例:

(1)在逆境中不仅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出质量。

(2)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要努力看到积极因素,改变悲观绝望心理。

五、深化情感,激发阅读兴趣

师:

鲁滨孙就是这样用坚定的信念不断地鼓励自己,不断地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演绎了一个世人惊叹的神奇的故事。

这本书吸引我们的不仅是鲁滨孙乐观的精神,还有曲折的情节,富有魅力的语言。

正如这首诗中所说的:

看看鲁滨孙的经历,

或许你就会理解,

人在逆境中只要依靠

自己的智慧和所掌握的知识,

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低头,

不轻言放弃,

就能克服重重困难,

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师:

请大家找原著读读吧。

六、板书设计

16*鲁滨孙漂流记

七、课堂评价

自我评价优()良()一般()

小组评价优()良()一般()

老师评价优()良()一般()

八、课后反思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陈春叶

课题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课型

 新授

审核人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习难点: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

(板书课题: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

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板书: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

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

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

(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

(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 

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