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7348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docx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一参与环境保护是新时期现代媒体的重要社会责任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让人们在享受经济增长成果的基础上,更能拥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成为全世界所有政府的共识。

但是,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涉及政府、企业、社会、民众、媒体等多元社会利益主体的协同性事宜。

其中,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在环境保护领域当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谋划新的参与路径和策略,切实发挥好现代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既是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社会进步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媒体所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更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媒体及其社会责任

媒体是一个大众非常熟悉的词汇,在此先做一个简单界定。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基本含义就是让双方发生关系的联系人或事物,如促成中国男女婚姻的媒人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般而言,所谓媒体,主要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即人们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是承载、储存、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和平台。

从类型学划分,媒体又存在不同的划分方法。

根据信息载体、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划分,主要存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别,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类,新媒体主要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新型媒介,包括各类社会化传媒网站,微博,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飞信、微信等),论坛等。

新型媒体的出现,使我们全面处于一个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来源极其广泛和多样化。

本文采取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以新媒体为辅的方法,研究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媒体作为一种连接社会的信息传递工具,在不同国家,由于受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不同背景的媒体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目标也不一样。

因此,不同媒体可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但无论如何,以正面宣传为己任的大众媒体,都应该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1]一般而言,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大众主流媒体更应该承担好守卫公共利益、追踪社会热点难点、全面理性表达、引领社会进步、传递正能量等重要职责,帮助执政者提升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社会团结和凝聚。

(二)环境保护中的媒体角色

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政府、企业、社会、民众、媒体等诸多利益团体的综合行动,更是一项涉及广大民众利益的民生事业。

在此过程中,不同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职能。

例如,政府主要扮演着环境保护规划者、决策者、倡导者、行动者等多种角色,企业、社会民众等则扮演着参与者、行动者等角色。

与此同时,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媒体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职能和作用。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媒体是环境问题的发现者和报道者,确保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其次,媒体是政府开展环境保护政策的有力监督者;再次,媒体是典型成功环保案例的宣传者和舆论引导者;最后,媒体是大众环保意识的启迪者和培育者。

二国内外媒体参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案例和经验

综观国内外环境保护的事例发现,媒体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存在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

本文试图根据近年来(2000年至今)发生在上海、全国乃至国外的一些典型环境保护案例中的媒体参与情况,对媒体有效参与环境保护的做法做出模式分析和经验总结,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媒体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性提供经验借鉴。

(一)国内外媒体参与环境保护的典型模式与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完整的公共决策活动,应该具有完整的社会参与流程和方法。

但由于我国体制、法制等因素相对滞后,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事前参与程度较为薄弱,更多是在出现环境事故或问题以后(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表现出更直接、更积极的宣传报道参与格局,以及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公益性宣传教育。

国内外媒体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模式(附案例)有以下四种。

1.突发环境事件集中报道型参与:

日本核泄漏事件、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

当突然发生环境事故或出现环境危机时,媒体充分发挥作用,采用高度、连续、集中报道的方式,全方位、及时、准确地告诉公众事件的真相。

特别是国家和地方的主流媒体做出的权威性的回应和报道,可有效避免环境危机时各类谣言的产生,帮助维护社会稳定。

这既是媒体的首要责任,也是当今媒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普遍模式和做法。

这种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有日本核泄漏事件、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等。

2011年3月11日,由于受地震和海啸的影响,日本东北部福岛县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事故,而正是在日本和全球各类媒体(报纸、电视、网络、微博等全媒体)集中报道和高度关注下,核辐射、核安全再次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并且对未来人类开发利用核资源,以及全球核政策的修订,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有两个参与特点非常突出。

一是多媒体、全方位参与。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面参与,在第一时间、显眼位置给公众展示了海啸和核泄漏事故的全景,把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地告知民众,有力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

例如,俄罗斯塔斯社网站23日在右侧显著位置发表文章《日本地震死亡及失踪人数增长到23000人》;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网站在大头条位置发表文章《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

核泄漏在继续》等。

[2]二是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主流权威媒体,针对日本政府对核泄漏的评估结果及相关应对措施,进行了很多质疑性的宣传报道,在迫使日本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例如,美国《纽约时报》当时就做了题为“日本掩盖核辐射走向,灾民被置于危险之中”的报道,促使日本政府采取更加科学的处置办法。

2012年,上海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160余件。

2013年3月发生在上海黄浦江松江段水域的“死猪水污染事件”,也是一起典型的媒体报道型参与案例。

这一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从媒体参与的角度来看,平面媒体、新闻网站、电视、新媒体等各类媒体都对此事件高度关注(见图1),协同报道,特别是微博在事件的起因和报道中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见图2),引发了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使得“黄浦江死猪事件”从一个区域性事件演变成了一个全国性事件。

专栏1:

黄浦江死猪事件的起源和发酵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2013年3月1日12时许,杭州网一篇报道水污染话题的新闻稿里提及了“死猪”话题。

随后此文被温州网、浙江在线、凤凰网等媒体转发。

相关话题也就迅速由一个区域性话题扩散成为全国性话题。

相关舆情热度处于发酵阶段。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4)

3月4日14时许,浙江在线环保新闻网一条关于“死猪”话题的微博引发4000多位网友的关注,该微博称:

#网友反映#今天在平湖城西路万仁桥下面河面飘着死猪。

我数了一下大概有50条死猪和垃圾;16时许,嘉兴日报记者王锃栋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贴出了“平湖城西路万程桥下河面漂着死猪”的图片。

当天的嘉兴日报也刊发了相关报道。

随后微博上“死猪”话题相关舆情逐步扩散。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4)

资料来源:

何新田、屈俊美、刘翔、韩洋:

《3月12日舆情解读:

猪不怕冷官怕担责》,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3月13日。

图12013年3月4日以来“黄浦江死猪”相关话题各类媒体关注度

图22013年3月4日以来“黄浦江死猪”话题微博关注度

2.舆论推动政府行政型参与:

“圆明园防渗事件”“怒江水坝事件”等

所谓舆论推动政府行政型参与,就是指由市场主体或某些社会团体因决策失误已经发生了事实上的环境违法行为,在没有被相关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发现或处于默许状态下,新闻媒体通过大量报道,把环境违法行为公之于众,使其成为一个无法掩盖的社会热点问题,在舆论压力下,倒逼政府不得不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处置的做法。

典型事例有“圆明园防渗事件”和“怒江水坝事件”。

以2005年的“圆明园防渗事件”为例(专栏2),虽然该事件已经过去了七年,但民间和媒体参与环保的意义非常典型和突出。

在这一事件自工程施工到政府全面叫停的整个过程中,媒体都进行了跟踪式报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防渗膜问题被披露到政府相关部门开始介入的这一段时期非常短(仅2天时间),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权威媒体的积极参与和其他媒体的纷纷跟进报道,成功营造了有效的环境保护舆论场。

2005年3月22日,张正春在游园时偶然发现,湖底防渗膜可能给圆明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自然平衡。

3月24日,他给国家权威媒体《人民日报》记者打电话反映了这一情况,紧接着,2005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在第五版发表了题为“圆明园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保护还是破坏”的文章,对圆明园铺设防渗膜的事件进行了权威披露,同时配登了一张工人们铺设防渗膜的照片。

文章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其他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2005年3月29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题为“专家质疑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保护还是破坏”的文章[3];2005年3月29日,《新京报》发表了题为“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遭质疑,园方称不会影响生态”的文章[4];与此同时,新浪、搜狐等重要网络媒体也进行了转载性报道。

正是各类媒体报道引发的轩然大波,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北京市环保局在第二天(2005年3月29日)就开始调查圆明园防渗工程,国家环保总局于3月31日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并要求其立即补办环境评价审批手续。

在媒体的大力监督、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干预下,“圆明园防渗事件”得到了妥善解决。

专栏2: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回顾

2004年9月,圆明园开始湖底防渗工程,计划2005年4月中旬完工。

2005年3月22日,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发现铺膜后提出质疑。

2005年3月31日,防渗工程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责令依法补办环评审批手续。

2005年4月份,圆明园管理处找到北师大所属环评机构,希望对该工程进行环评。

2005年4月13日,环保总局就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问题举行公众听证会。

2005年5月份,北师大环评机构提出不愿牵头做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005年5月10日,环保总局下发关于“圆明园管理处限期补办环评报告”的通知,意味着圆明园必须40天内上交环评报告。

2005年5月11日,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点名批评北师大环评机构惧怕承担责任,导致环评工作延误。

2005年5月中旬,清华大学承接环评工作。

北师大负责人向环保总局道歉,表示愿积极协助清华大学做好环评工作。

2005年6月30日,环保总局受理圆明园管理处提交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005年7月7日,环保总局同意该报告书结论,要求圆明园防渗工程必须全面整改。

资料来源:

光明网,2005年7月9日。

3.倡导生态文明的公益型参与:

环境公益人物评选、垃圾分类、世界无车日等

在环境保护领域,主动关注环保话题、报道环保事件,启发公众的环保意识,既是媒体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也是媒体的主要责任。

现代媒体除了积极发现和披露各种环境违法事件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参与方式,就是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宣传和倡导生态文明思想的公益型参与,主要通过积极宣传正面的生态思想、环保事件、环保人物等方式,向普通民众传递正确的环保理念,引导民众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从而提高全民环保素质和生态文明水准。

这种参与的典型事例有环境公益人物评选、倡导垃圾分类、开展世界环境日、无车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

例如,2005年,新华网与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等机构联合主办,开展了“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评选活动”。

在2011年由中宣部、全国人大环资委等八部委联合主办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首次开通了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提名推荐,拓宽了公众参与评选和传播的渠道。

再如,在2007年9月22日上海首个“无车日”之际,由上海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等传统媒体举办了一场论坛形式的畅谈活动,对“无车日”的环保意义进行了准确的解读,引导广大市民反思当代不利于生态保护的生活方式,树立可持续的消费理念[5]。

还如,2007年上海看看新闻网和百视通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倡议,紧扣“唤醒每个人心中的环保家”的主题,联合策划“地球一小时”活动,通过全媒体的形式,向网民普及环保知识,号召网民“熄灯一小时”。

网站汇集了世界各地熄灯活动的精彩视频、大量实用易行的环保常识和丰富多彩的环保行动图片,引导网民以实际行动共同携手关注气候变化,为保护环境与地球做出改变[6]。

再有,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亚洲数十家都市电台,利用北京中央电视塔、天津广播电视塔、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摩天大楼等标志性建筑,在每年的夏至日举办“亚洲熄灯两小时”环保活动,并成功将第六届“亚洲熄灯两小时”正式升级为“美丽中国”大型节能环保行动。

2013“美丽中国——亚洲熄灯两小时”环保行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节能协会联合主办,于2013年6月25日在国家4A级景区中央电视塔景区成功举办。

通过短短两小时的熄灯行动,加深大家对节电节能、保护环境的意识,呼吁让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7]。

除此之外,近年来诸多媒体不断推出的诸多环境保护公益广告,也是这一参与模式的生动体现,向社会有效传递了环境保护的正能量。

4.构建政社对话平台型参与:

上海的“高端对话、情系民生”2013年民生访谈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既是政府的“喉舌”,需要把国家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公众,也是民众对治国方略和社会问题发表意见或建议的主阵地,需要倾听民众的声音。

在环境保护领域也不例外,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搭建对话平台,让媒体成为政社共议环境保护话题的通道,成为新时期诸多媒体参与环境保护的一种新形式。

这一方面典型的案例有2013年5月由新华社长三角新闻采编中心、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文汇报、东方网、新闻晚报联合主办的全媒体大型直播节目——2013上海高端对话、情系民生访谈。

通过2013上海民生访谈直播室这一媒体平台,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围绕PM2.5治理、苏州河治理、突发环境事件以及污染企业的审批和处罚等环保话题,与全市广大听众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取得了较好的公众参与效果。

实际上,除了上海媒体集中联合搭建这种政社对话平台外,其他城市的相关媒体也有类似的做法,如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于2013年4月2日开播了时长一小时的《城市零距离》栏目,直接对话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就如何发挥实际行动换来清洁空气这一话题,与广大听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二)国内外媒体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经验

媒体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监督者,开辟多元化渠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其应尽的社会责任之一。

根据国内外媒体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实践,主要经验总结如下。

1.创设全绿色媒体,作为环境保护的直接倡导者

按照职责和功能来分,不同媒体有各自的功能定位、受众和关注点。

实际上,除了一些特别具有专业性的媒体外(如金融、财经、艺术、公安等报纸),环境保护依然是大多数媒体关注的主要话题之一。

但与此同时,设立以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报道为己任的全绿色媒体,并将自己努力打造成环境保护最直接的倡导者、行动者、监督者,是当前媒体社会对环境保护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入的参与方式和有效举措。

这种全绿色媒体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是以环境保护教育、科研为主的大量环境期刊、杂志和报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的《环境保护》杂志、《环境教育》杂志和《中国环境报》报纸等,全面宣传最新的环境保护理念、科技进展、科研成果和教育方法等,为国家各行各业的环境保护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

二是依托相关环保机构而建立和有效运转的环境保护网站,如依托《中国环境报》而建立的“中国环境网(http:

//www.chinaen.org/)”、依托《环境与生活》杂志而建立的“环境与生活网(http:

//)”、环境保护部组建的“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网站(http:

//

2.综合类媒体开设环境保护专栏或绿色类节目,构筑环保新平台

除了纯粹的绿色媒体全方位、全覆盖、全内容地关注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外,其他专业类或综合类媒体,并不会全身心地关注环境问题。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重视或不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恰恰相反,在环境保护成为新型民生问题的当下,国内外诸多综合类媒体,通过设立专门绿色版面、绿色专栏或专题节目等方式,将“环境保护”打造为媒体发展的特色品牌,以深化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参与程度。

典型媒体如国内资深媒体《南方周末》,从2009年10月开始,创办了专门的绿色版面,作为《南方周末》的六大新闻版块之一,每期四版,持续关注包括环境、能源、低碳、食品安全、健康、城市等泛绿色新闻领域,是迄今为止市场化纸媒中专注绿色新闻的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平台[8]。

财新传媒开设了绿色版,并新设立了低碳周刊等。

还例如自2010年6月5日以来,由环境保护部和新华社共同打造并正式推出环境资讯电视栏目——《环境》,该栏目分为中、英文两版,于每周六分别在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中文台、英文台播出。

《环境》栏目旨在通过播报世界各国环境及环保新闻,关注重点环境事件,提高我国在国际环境领域的传播能力,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加强公民环境意识、促进国际合作、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9]。

此外,地方政府或城市政府与当地广播电台联合开设环境保护专栏,协同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余姚市环保局与余姚市广播电台合作开播环保之窗宣教栏目,向民众就环境政策法规、环保知识、绿色行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教育。

3.媒体记者联合专题采访政府高官或节能设施负责人,求解环境问题解决之道

伴随着我国城市雾霾、交通拥堵、水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或事件的发生,一些国内外媒体记者,高度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围绕国家相关文件中规定的环境举措和相关目标,对政府官员进行联合采访,通过提问一些存在社会质疑性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一步明确和求证政府的环境纲领和举措,以监督政府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迫使政府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近年来,这种举措已经成为媒体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

如2009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了“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和任务”专题采访答问活动,环境保护部张力军、吴晓青副部长就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和任务接受了媒体的集体采访(专栏3)。

除此之外,近年来还出现一种新的参与形式,就是中外媒体记者联合组成记者团,对国内一些著名的节能设施及其负责人进行现场采访报道,达到宣传节能环保理念、传递环保正能量的效果,如2012年4月16日,由中国和韩国相关媒体的20多名记者组成的联合采访团,对“北京市节能环保中心办公楼”(据称为中国目前既有建筑中综合节能水平最高的建筑)和“北京电动公交车充电站”进行了联合参观和采访[10],对节能减排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宣传。

专栏32009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和任务”专题采访部分记者的提问

新华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提给张部长的。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去年的二氧化硫排放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都有明显减少,我们一直关注的是我们做了哪些工作能够达到这种减排量,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人民日报记者:

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拉动内需的问题。

我们也知道,很多部门为拉动内需出台了很多政策,我想问的问题是,为拉动内需,环境保护部在环评管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的效果怎么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记者:

最近几年,大城市里灰霾现象频繁发生,公众非常关注的是,灰霾天气和城市公布的污染指数往往不是很一致,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路透社记者:

国务院最近公布了一系列为了扩大内需的措施,包括买1.6升以下排量的汽车可以把购置税减少一半。

我们知道,中国的大中城市比较注意空气质量,但是如果增加了城市里的车流量,与保护环境会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

广东南方电视台记者:

众所周知,珠三角地区是一个河网密布的地区,在广州就有包括珠江在内的300多条大大小小河流和河涌,这些河涌的污染情况一直是非常严重的。

现在备受媒体关注的是,广州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下了军令状,要在17个月内彻底整治河涌污染。

还有广州的政协委员提议,到了限期以后,市长带着区长一起去游河涌,以此来促进地方政府的治理。

我想问一下部长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另外,今年在中国经济要保八的前提下,我们的环保法规如何在各地贯彻和实施?

资料来源:

陈湘静:

《中外记者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张力军、吴晓青副部长就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和任务接受媒体集体采访》,2009年3月12日《中国环境报》。

4.举办环境保护论坛,搭建跨界交流平台

邀请和聚集来自国内外学界、政界、经济界、媒体界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社会资深人士,举办专题性的环境保护论坛,就共同关心的各类环境议题进行交流、对话与商讨,搭建跨界交流平台,是当前诸多媒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又一行动举措。

如《南方周末》绿色版块在全国首倡发起“中国食品安全传媒论坛”,首倡发起中国“绿色传媒促进计划”,并于2010年7月16~18日在杭州召开绿色传媒人研讨会,研讨会发布了《中国传媒绿色宣言》,启动了《中国绿色新闻报道手册》编写工作,并公布了“杜邦绿色报道资助计划”[11],协同推动中国绿色发展进程。

在其倡议下,由中国经济网承办、由经济日报社和中粮集团协同国家相关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讨和宣传报道。

又如在2013年9月3日,中国主流网络媒体平台——搜狐网在北京举办了以“绿色中国·走出生态危机”为主题的“2013搜狐新视角高峰论坛”,邀请来自多个领域的30名知名人士,就公众最关心的水、空气和食品3个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共商“绿色中国”生态重建。

三我国媒体参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瓶颈

根据前文所述,尽管我国媒体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据统计,2010年有75家媒体刊发生态环境报道47273条[12],表现出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从媒体监督的有效性来看,媒体参与环境保护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性问题:

媒体参与环境保护缺乏应有的法制保障

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要想自由、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事宜,进而发挥好环境问题的发现者、揭露者、监督者的角色,就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权益保护。

这一方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其媒体之所以能拥有环境发言权,是因为媒体受国家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美国1791年颁布的宪法《第一修正案》(被称为美国第一部新闻法)第一条规定:

“国会不得剥夺言论及出版自由”,以及1965年制定的《信息自由法》《阳光法案》《公开会议记录法》等法案,在有力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同时,也有效捍卫了主流媒体参与环境保护中的言论自由权,更为媒介工作者对环境问题的采访报道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可操作性。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保障新闻言论自由方面,还缺乏一部实质性的专门法律,媒体对环境问题的采访权、报道权和知情权还存在诸多限制和障碍,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环境报道“封口费”或记者受伤事件,充分说明媒体环境的不断恶化,这对新时期确保媒体充分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程序性问题:

环境公共事务决策中缺乏媒体的事前参与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是一个涉及事前决策、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等链条的完整过程,有效的参与活动一定是全程式、制度化的。

但从目前我国媒体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看,媒体参与主要集中在环境事件发生以后的环节上,也就是说,当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