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7354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6Word文档格式.docx

5、不真实思惟苦谛有什么过患?

贪着生死的心和希求解脱的心状态相违,不能并存,所以当贪着生死时,希求解脱就是空言。

另外,二者的作用不同,若以求解脱心摄持而修习善业,这是后有爱的对治品,所以能引出世间道,而以贪着生死之心而作任何世间和修法的事情,则是贪爱所摄,都将成为苦因集谛,必定转生死轮。

6、为什么说“不以思集善知生死根本,是断截正道扼要”?

如果不思惟集谛,不能善巧了知业和烦恼是生死的根本,就如同射箭没有看见目标,这是截断了正道的心要,由此把并非解脱三有的道妄执为道,非因计因而修持,必将劳而无果。

7、为什么在思择修时应当令识极为明净?

对所缘法类,虽然以观察修的方式修习,但不能因为是观察修就可以随意散乱,除所缘境外,不可攀缘任何其他善、不善、无记的境界。

必须把意境中的掉举等遮止(即要断除障碍奢摩他的五种过失:

懈怠、忘失教授、沉掉、不作行、作行),也不要让心被昏睡、沉没(即心执持所缘的力量松缓或所缘行相不是很明显),并越来越严重,因此应当让心极其清明澄净。

8、欲引发三乘一切功德,都需要哪两种事?

一是除善所缘之外心不外散,专一而住在奢摩他(止)或奢摩他的随顺。

二是善观察善所缘境的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的真实毗钵舍那(观),或毗钵舍那的随顺。

9、思惟八苦:

(1)如何思惟生苦五种?

(2)如何思惟老苦五种?

(3)如何思惟病苦五种?

(4)如何思惟死苦五种?

(5)如何思惟怨憎会苦五种?

(6)如何思惟爱别离苦五种?

(7)如何思惟求不得苦五种?

(8)如何思惟五取蕴苦五种?

(9)为什么八苦中对生苦和五取蕴苦特别需要认真修习?

(10)对生死取蕴自性未能生起真实厌离,有什么过患?

(1)生苦:

1、众苦所随故:

四类有情(不包括湿生和化生),在初生时有无量猛利的苦受伴随而生;

2、粗重所随故:

随烦恼种子而转,心不能堪住善法,不能如心所欲,自在而转;

3、众苦所依故:

受生所引出老病死等众多苦恼;

4、烦恼所依故:

烦恼逼迫身心,令身心不得寂静、安稳;

5、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

有情贪生却无法避死,不随所欲,导致有情在死亡时感受众苦。

(2)老苦:

1、盛色衰退;

2、气力衰退;

3、诸根衰退;

4、受用境界衰退;

5、寿量衰退。

(3)病苦:

1、身性变坏故;

2、忧苦增长多住故;

3、于可意境不能受用故;

4、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强受用故;

5、能令命根速离坏故(见久治不愈害怕死亡而生忧苦)。

(4)死苦:

1、要舍离所爱的圆满财位而导致忧苦;

2、要舍离所爱的圆满亲属而导致忧苦;

3、要舍离所爱的朋友而导致忧苦;

4、要舍离所爱的身体而导致忧苦;

5、命终时备受种种强烈的忧苦。

(5)怨憎会苦:

1、与怨敌相遇而生忧苦;

2、害怕怨敌报复而生忧苦;

3、害怕被怨敌伤害死去而生忧苦;

4、害怕怨敌散布自己的恶名而生忧苦;

5、因怨敌而违越正法恐堕恶趣而生忧苦。

(6)爱别离苦:

由舍离所爱而导致五种痛苦:

1、心生忧戚;

2、语生愁叹;

3、身生扰恼;

4、念彼功德思恋因缘而令意热恼;

5、应受用等缺乏而凄凉忧恼。

(7)求不得苦:

与爱别离的苦相相同,都因贪受而起。

(8)五取蕴苦:

有五种苦义:

1、是生苦器故(五蕴能产生众苦);

2、是依生苦器帮(依已形成的五蕴而生众多苦恼);

3、是苦苦器帮;

4、是坏苦器帮;

5、是行苦器故。

10、思惟六苦:

(1)什么是无定过患?

如何思惟无定过患?

(2)什么是无饱足过患?

如何思惟无饱足过患?

(3)解释颂义: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

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

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

(4)如何思惟数数舍身过患?

(5)按本论所说,“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的意义如何?

为什么由思惟此义能引发厌患生死?

(6)如何思惟数数高下过患?

(7)如何思惟无伴过患?

(8)如何把六苦归摄为三种?

(1)无定过患:

众生在生死流转中不断转换角色,怨亲次第展转流转,生死中根本无法找到可以依靠、信任之处。

轮回当中,怨亲等法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世间没有一法可以真正依靠和信任,亲怨只是由自己的分别心而安立,智者在了知怨亲不定后,就不应该耽着于亲怨,即内心停止对亲怨的爱恨分别,所谓的爱、憎,只是自己的妄想执着而已,应将心放在善法上,远离贪瞋,安乐而住。

因为法具有清净安乐的自性。

(2)无饱足过患:

即无论怎样受用,贪欲都永无满足的过患。

生死当中的所有盛事和苦事,都没有自己不曾经历过的,无量劫以来喝过的母乳早已超过四大海水。

由于贪欲持续不断,无始劫以来,都未曾停止过追求,追求享乐、追求容颜、追求权力、追求住宅等各种色声香味触的受用,只要不以解脱道来对治,在贪欲的牵引下,我们仍将一次一次的去奋斗、去享受,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束缚在轮回之中。

(3)你应当忆念为了轮回中的小安乐,已经白白浪费掉了曾经得到过的所有身体,现在应当一心寻求菩提,通过止恶行善来摧灭种种贪欲。

你应当忆念为了轮回中的小安乐,已经白白浪费掉了曾经得到过的所有身体,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也曾经值遇过恒沙河数的诸佛出世,但由于贪着五欲而未曾承事,也未能在诸佛面前听闻这样的法语。

(4)数数舍身过患:

每一位有情每一次受生的骸骨,如果堆集起来可以超过多座须弥山。

因为轮回无始,蕴身没有边际的缘故,我们的五蕴身就像果树上掉落的果实,已经舍过无数次,因此轮回毫无安乐可言。

(5)大地的泥土可以取尽,但母亲的数量却无法数尽。

由此了知:

就算是一个果,它最初的因出无法见到,如果向前追溯一个果的因,可以追溯出无量的因,因此由有情以难以计算的、密集的无明相续,导致奔走于极其难行的生死旷野中,一路走来,充满艰辛、血汗和苦恼,这一切原因的根本是无明,由它相续不断而引起三苦、八苦等无量苦恼。

如果不从根本上对治无明,这种相续还会无限地伸展下去,对这种不自在而数数结生的现状,我们应深深生起厌离。

(6)数数高下过患:

生死中的一切圆满都以堕落告终的苦状。

生死中的盛事并非是真实的依靠,从其无常坏灭的体性就能认定它是苦的自性。

三有中的圆满仅是一种虚诳的假相,最后都以衰败而告终,并没有真实的安乐。

此即谓: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张别离、有命咸归死。

为此要不被轮回迷惑,一心求出三界,为自他求证菩提。

(7)无伴过患:

生来死去无依无怙的忧苦。

生死路上各自随业漂流,孤身来孤身去,苦乐自受,他人不能代受一分,因此执着亲友相伴,对解脱没有任何益处,应当趁现在得人身、具有思惟能力的这一段时间,依靠教法精勤修行,尽快破除内心的无明黑暗,努力摄取三种福德(身善、口善、意善;

另即施所生福、戒所生福、修所生福)光明,否则,将来必定还要陷在无明的黑暗中。

(8)1、生死中无保信处(无定、舍身、无伴、高下过患),轮回中没有任何可信赖的法,身体、盛事、亲友、怨敌,这些本不可依赖,属于轮回中的现象,就像浮云一样不可靠,这是有漏法的性相;

2、受用生死中的快乐没有饱足之时(无饱足过患);

3、从无始而流转(结生过患)。

11、说出三苦的体相、比喻以及相互关系。

1、坏苦,体相:

流转生死时所有的有漏享受,在坏灭时将引起其他众苦。

比喻:

如天热吃西瓜、劳累了躺下休息,都是有漏享受。

2、苦苦,体相:

产生时就对身心产生逼恼的受。

如死亡、遭遇车祸等。

3、行苦:

体相:

与能生烦恼及苦的粗重相应的有漏法。

舍受有善、恶、无记三种,在行苦的范围内,不但会遭遇宿业及烦恼的侵迫,还与能引生未来众苦烦恼的种子或遍行粗重并存。

遍行指遍在五取蕴相续的每一刹那。

粗重指留存在心相续中,能使颠倒心识辗转增长的习气势力。

烦恼品粗重即烦恼种子。

粗重性指从有漏蕴中能随顺生起现在的一切贪瞋等烦恼,以及当来的生死病等众多苦恼。

一切有漏舍受都是行苦,如痈没有遇到冷、热触时的状态。

从三种受中生烦恼之理:

由于五取蕴中被烦恼种子所跟随,安住有能引发后来烦恼和苦的种子或功能,所以一触及相应的外缘,就会立即引起贪、瞋、痴等烦恼,而随着烦恼就造有漏业,造成后来的苦。

因此,后来的一切惑、业、苦,都是由五取蕴中随逐有烦恼种子而引发的。

当生起乐受时,以乐受为缘,贪欲便会增长;

生起苦受,以苦受为缘,瞋恚便会增长;

如果是不苦不乐的平庸舍受,就会对无常性执着为常,而增长愚痴。

因此,凡夫的平日的状态,要么欢喜要么忧,不然就在愚痴中。

从烦恼中生苦之理:

以贪欲造作有漏业,能感将来在五趣中受生的众多苦恼;

以瞋心能感现前心生忧心、口生愁叹等,以此造作三门恶业而在来生感受恶趣之苦;

以不苦不乐的舍受而生起四种颠倒想的痴心,以四种痴心致使贪瞋所生的苦恼随逐不舍,没法摆脱。

在烦恼中,贪能感五趣苦,唯瞋感恶趣苦,因为瞋恚只有损害他人的恶心,只会造恶业,所以只感受恶趣苦;

而贪欲能造作有漏善业和有漏恶业,由此分别感得善恶趣苦。

愚痴是贪瞋之源,特色是非理作意。

由非理作意引生并增长贪瞋。

12、说明随苦乐舍受生起非理作意和生起如理作意的差别。

非理作意是烦恼的因,只有以如理作理对治。

13、为什么说“于五取蕴乃至执持、尔时受苦”?

如同担负重担,随着担负重担多久,就有多久的不安乐。

取蕴重担也是这样,从最初五取蕴开始,乃至执持五取蕴还没舍离期间,就一直会领受苦恼。

14、行苦既然遍一切苦,为何只在舍受上安立?

虽然行苦遍行在一切苦受、乐受和舍受中,但相较而言,在舍受中这种粗重性才很明显。

在乐受和苦受中,由于贪、瞋二法扰乱内心,会使粗重苦不易明了。

就象热痈,只有远离冷热二触所感苦受和乐受后,痈的自性苦才会明显。

与此相似,虽然安立惑业所生的诸行是粗重所摄,但此粗重性只有在远离苦、乐二受的舍受中,才会特别明显,因此就以舍受表示行苦。

粗重指留存在心相续中,能使颠倒心识辗转增长的习气势力。

15、以理成立四威仪等中没有自性的安乐?

自性之乐的受持续受用时,乐受将辗转增长,因为这是自性之乐不会转变为苦的缘故。

但有漏之法并没有自性安乐的自体。

坐的太久、行的太久或卧的太久等等,只会越来越感到苦,而不会感到乐。

再次,在行持威仪时的苦受暂时间断,会对其余新生的苦妄起安乐之想,这是因为新的阶段最初的苦受比原来微弱,因而生起安乐的错觉。

总之,凡夫以苦为乐,当一种苦相转换为另一种苦相时,便以为安乐了,而实际上只是新苦的开始。

16、如何把八苦摄为三苦?

17、解释颂义:

恶趣苦无余,人中亦现有,苦逼等地狱,贫如琰魔世。

此中旁生苦,强力于羸弱,制罚及损害,相续如暴流。

有因贫乏起,余从不足生,追求难忍苦,一切谋略杀。

所有的恶趣苦,在人间都有它的同分:

痛苦逼切等同地狱;

受用贫乏犹如饿鬼;

人趣亦有旁生之苦,强者对弱者损害欺凌,其苦犹如洪水暴流;

有人因贫乏而忧苦,有人因不知足而忧苦,由于渴求之苦极难忍受,令人们争斗仇杀。

18、说出非天之苦。

非天天性爱嫉妒,瞋心重,因此意苦深重;

由于嫉妒难以忍受天人的安乐,使心热恼而与天争斗,承受割裂等伤身众苦;

虽有智慧,但因异熟障的缘故终其一生无法现见四谛;

生为非天,便成无暇之身,尽其一生,害他害自,终堕恶趣。

19、说出欲天死殁苦、悚栗苦、斫裂杀害苦、驱摈苦。

1、死殁苦:

五死相出现,亲友远离,所受的痛苦无无大于享受天界妙欲的乐趣。

2、悚栗苦:

福薄的天人看见拥有广大福聚和上妙五欲的天人时,惶恐畏惧,内心忧苦。

3、斫裂杀害苦:

与非天争战时,身受肢体断裂或被杀之苦,若头被砍断,便会丧命。

4、驱摈苦:

权力较大的天人在发怒时,弱势的天人便会被驱逐出家门,落得无家可归。

20、解释颂义:

(1)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

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

非于无散心,刹那能自在。

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

(2)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1)享受欲乐的天人心里并不快乐,他们被欲望影响,受内火焚烧。

这些心意散乱之辈怎会有安乐,他的心意全不自在,即便一刹那也不能远离散乱。

他们的生性扰乱放逸,永不能安静,就像干柴烈火被大风所吹,贪欲只会增长,终不能使内心澄定而寂灭。

(2)犹如大病初愈未久,不知节制,吃了不宜的食物,致旧病复发,又陷入苦中。

21、上二界粗重的内涵是什么?

色、无色界超越了苦苦,以定乐为自性,有行苦,其中色界一至三禅天因有乐受,故还有坏苦,因此色、无色界仍然为烦恼种子随逐不离,而且有异熟障,对生与死毫无自在,因此也由粗重而苦。

虽努力修习世间有漏禅定,但也不能长久安住,当定力消尽时,又会受业力和烦恼驱使,而堕落下处,无力遮止生死迁流。

22、解释颂义:

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

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

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

如久然诸灯,刹那刹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色、无色界诸天超越了苦苦,以安乐为自性,多劫住于定中不动摇,然而,这只是暂时离苦,并非毕竟解脱,仍然难免从彼界堕落。

上界天安住在定中,似乎超越了恶趣的暴流。

实际上虽然努力修习世间禅定,也不可能长久安住,这就好像飞鸟不能永远留在空中,又如孩童用力射出的箭,在动力耗尽时终归堕落于地。

就像久燃的灯,看似不动的假想下,实际是刹那刹那的坏灭,与此相似,住劫不动的上界天仍然被诸行变坏之苦极度侵恼。

思惟集谛

1、为什么首先应对烦恼善巧?

生死之因虽以烦恼和业二种为条件,但以烦恼为主。

如果没有烦恼,纵然有众多的宿业,没有俱有缘(即烦恼),也不会感果。

而虽没有宿业但有烦恼,也会由烦恼立即积集新的有漏业而取后有。

因此,断除和了脱生死唯一的重点是对治烦恼。

只要断除烦恼,也就灭尽了引发生死的功能。

因此,对治烦恼极为重要,对烦恼的体相、生起次第、因和过患等应完全了解。

当内心现起烦恼时,能清晰地认识到“这是贪”、“这是慢“、“这是邪见”等,由此可见,是以内心上的认识为善巧,而不是以词句上能记能说为善巧。

2、烦恼的总相是什么?

烦恼的总相是不寂静性。

当心中产生某法时,能令心相续极不寂静。

3、说出贪、嗔烦恼的相。

贪以染著为相,缘内外悦意的境界随逐耽著,如果耽著贪恋自所缘境后,内心与所缘境便难以分离。

瞋的体相就是对有情、苦受或造成苦受的器具生起恚恼之心,生起粗猛之心,对这些与自己意愿相违的境界,内心起损害之想。

4、说出坏聚见的相及立名的理由。

坏聚见的体相是一种染污慧,所缘是我和我所的我见与我所见。

其中,“坏”是指五蕴刹那生灭的无常,“聚”是指由色、受、想、行、识等众多法组成,并非一种。

为了显示所见的只是无常、非一的法,完全没有常一的补特伽罗,故立名为“坏聚见”。

顾名思义,“坏聚见”就是妄计坏灭、集聚之法为常一之我的见。

5、说出坏聚见与边执见的关系。

都以染污慧为体性。

边执见有二种:

一种常见,把“我”当作常恒不变的;

二种断灭,认为人死后就没有了。

6、说出戒禁取见与见取见的相及二者的差别。

戒禁取见和见取见都是把某种法执为最殊胜的见,都以染污慧为自性。

见取见是执著某种邪见为最殊胜,戒禁取见是执著某种邪的戒禁为最殊胜。

7、说明烦恼生起的次第。

分为两派:

若认为无明与坏聚见(萨迦耶见)是不同的,则由无明黑暗误认为五蕴是以自性成立的我,由此生起贪瞋等烦恼。

若认为无明与坏聚见(萨迦耶见)是完全相同的,则坏聚见是烦恼的根本。

当坏聚见执“我”时,但会有“自”、“他”的分别,有“自”的想法便有“他”的想法,既有“自”、“他”便有“爱”、“瞋”,于是与此有关的一切过失便会产生。

8、解释颂义:

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

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将多体无常的五蕴执着成自性成立的“我”,在“我”上安立差别,就有和“我”对立的“他”,于是贪执自党,瞋恚他党,以及与这些贪瞋相连,而生起一切生老等过失。

这说明“我执”是一切烦恼和过失的根源。

9、能生烦恼的六因是什么?

应如何对治六因?

1、所依:

烦恼随眠,即潜伏在识田中的烦恼种子。

因烦恼未现行时,是处在种子位,尚未苏醒,因此称为随眠。

一旦值遇外缘,经非理作意,因缘和合,就会不由自主的萌发烦恼。

因此,单以烦恼种子还不能生起现行,必须具有所缘和非理作意。

2、所缘:

所缘境,即能随顺烦恼生起的境界现前,也就是某种境界现前,就会生起相应的烦恼。

3、猥杂:

猥即卑下、鄙陋;

杂即混杂。

能令心恼乱,趣向下流之法,就是猥杂。

此处指随学恶友不善之人。

4、言教:

即听闻颠倒之法。

判别是否是邪法不是在外在形式上,而是在内心感受上判别。

如果一法能够增上利他心,减灭贪瞋烦恼,这就是正法。

相反让烦恼增盛,我执增加,这就是邪法。

5、串习:

指能增长烦恼的串习力。

由串习势力而让未来烦恼增上而产生。

6、作意:

虚妄增益可爱或不可爱相,以及对无常妄执为常等非理作意。

切记,分别心的作意方式一直是非理。

以上六因中,所依、所缘和非理作意是主因,不可缺少。

三因当中,又以非理作意最为主要。

因此,遮止非理作意极为重要,修行的进步就体现在能否安住在如理作意上。

非理作意无勤就能生起。

烦恼深重,心不清净,修行不得力,还是因为非理作意的力量强大,如果不在此处转变,闻法也是枉然,还想获得寂静安乐,岂不是妄想?

从下士道到上士道整个道次第的修心过程,就是数数如理作意的修心过程。

皈依三宝最主要是皈依法,皈依法的学处就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其核心是如理作意。

因此,听闻圣法后,缘圣法而如理作意,如此才能对法烦恼,转化自心,才能彰显圣法的净化功能。

10、烦恼才生起就先能令心杂染倒取所缘是一种什么状态?

请按自己的体会举例说明。

烦恼才生起就会蒙蔽自心,如同戴上墨镜后,就不能客观地看待所缘境。

心被烦恼蒙蔽后,随即就会颠倒执取所缘境,对无常、苦、不净、无我生起常乐我净的颠倒,毫无理智可言。

比如在大街上看见一辆漂亮的车子,就会想“我要有一辆该多好!

”,或者看见一种花很好看,立马就想“明天我到花市上去买一盆”,又如讨厌或憎恨一个人,不管看没看见,遇没遇见,只要一想起来,心中就不断生起当时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回忆中他的面貌语言丝毫没有悦意相,并由回忆而不断加深自己对他的憎恨,讨厌或憎恨的力量不断增强,以至连自已的心都不能承受,但却无法从这种境界中挣脱出来等等。

11、解释《庄严经论》颂义:

烦恼坏自、坏他、坏净戒,退损、失利、护法大师呵、斗诤、恶名。

他世生难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烦恼会毁坏自己、毁坏他人、毁坏净戒。

导致退失戒律、失去利养、遭到护法、佛陀的呵责。

被同梵行者斗诤(言语贬抑或诤论),恶名远扬。

不但今生要受众苦,来世还要转生在地狱等没有佛法的无暇之处。

心中已有的多闻、持戒、四无量心等功德,因烦恼而退失、毁坏,未有的功德也不能获得。

内心会生起强烈的后悔以及难以摆脱的烦恼。

12、以理成立烦恼是真正的敌人。

一般不具佛法智慧的人,认为外敌是真正的怨知,但如理思惟却完全相反。

外敌施害并非无缘无故,一定是前世损害对方的等流果,理当顺受而消掉自己的恶业;

另外,外敌损害正好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是极难得的增上缘。

因此,对修行人而言,外敌就象如意宝一样难得。

况且外敌无论怎样强大,最多毁坏我的身体,断我一世性命。

但烦恼敌的危害却远远不止于此,它会损坏自己的善法资粮,如同盗贼,将自己心中的功德财富洗劫一空,而且以烦恼造业,必定会引生现世和后世的大苦,损害自他,丧失一切安乐。

烦恼损害我们的时间没有初际,从无始以来,始终盘踞在我们心中,身心被它控制,相续不断,随顺烦恼只会坚固随眠(烦恼种子),如同毒瘾一样,越随顺越让人难经自拔,最张毁灭自己。

因此,世上最大的敌人是烦恼。

13、应如何与烦恼斗?

了知烦恼的过患、熟悉烦恼的体相,明白烦恼的原因,观察烦恼的过失,把烦恼作为最大的敌人,一旦生起烦恼,就立即与它决斗。

一是要听闻正法,二是要如理作意,三是要精勤修行,在佛菩萨加被下获取正法力量,以坚决的态度,充分的信心与烦恼作斗争,不断净化自己。

14、说出二十种随烦恼的相和作用:

(1)忿

(2)恨(3)覆(4)恼(5)嫉(6)悭(7)诳

(8)谄(9)害(10)骄(11)无惭(12)无愧

(13)掉举(14)昏沉(15)不信(16)懈怠

(17)放逸(18)失念(19)散乱(20)不正知

(1)忿:

缘不饶益境(对自己不作饶益或作损害的对境)而怒不可遏,激愤而发。

作用:

能障碍不分忿,如任他生起,会坚固随眠,导致进一步现行同类烦恼。

在忿烦恼的驱使下,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刀枪、棍棒等武器而伤害对方,身体会表现出暴恶心的表情、动作和行为等。

(2)恨:

先生起忿,忿发作后,心怀旧恶,不肯舍弃,不肯宽容对方而内怀解不开的怨结。

障碍不恨。

回忆对境或遇到境缘,生起怨恨,内心燥热恼怒,烧坏自己的身心,伤害自己,对自己毫无利益。

(3)覆:

隐藏过失。

害怕自己罪业暴露而失去利益名誉而将自己的罪业隐而不露,设法促使自己的面子,这是由“我执”引发的一种恶相。

障碍不覆藏,将过失埋在心底,覆藏罪业,因负罪感引发内心悔恼,又害怕别人发现内心恐惧难以安定。

因此造了罪业应当立即发露忏悔,不可以覆藏,不可将罪毒埋在心里,人非完人,孰能无过,坦诚发露,不仅会得到别人的包容赞叹,内心也会轻松安定。

(4)恼:

是忿与恨进一步恶化的情绪,以忿、恨为先导,追思过去对境的过恶,并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